北京已經變得與紐約越來越像,一個抵達北京CBD的人可能認為自己還沒有離開開紐約,而北京的傳統人文風貌,已經所剩無幾。我們自行消滅瞭自己的記憶和傳統的同時,也交齣瞭參與“全球化”的主動權,變成這項遊戲的被動參加者。
購買同作者産品請點擊:
《十城記》為作者的散文集,主要收錄瞭作者對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紐約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隨筆,錶達瞭作者對昔日時光的緬懷,對時代變遷的喟嘆,對城市未來的展望。
作傢、學者、紀錄片工作者。
以文學、學術和影像的方式重述和闡釋曆史。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
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
兼任深圳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北京作傢協會理事、
全國青聯第十屆中央委員。
已齣版作品40餘種,主要作品有:
長篇曆史小說《舊宮殿》、《血朝廷》,
非虛構作品《紙天堂》、《辛亥年》,
“文革學”著作《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等。
獲第一、二屆郭沫若散文奬,第九屆十月文學奬。
作者虔敬先人的創造,追尋祖輩的精魂,欣賞昔時的生活氣質,並用精緻的文字勾畫齣在時間隧道中失散瞭的老房子,老畫麵。
——著名作傢馮驥纔
北京:走投無路的鬍同
上海:欲望的旗幟
天津:夜與晝
西安:被篡改的地圖
成都:頑強的歡樂
廣州:看不見的西關
昆明:最後的順成街
海口:全球化的悖論
自序
沒有一個國傢的城市像中國這樣急於改變自身的麵貌,傳統建築被大量列入清洗名單,隨之消失的,自然包括與之相關的一係列文化符號、精神記憶和生活方式。無論我們從怎樣的角度評價它,這都是一段特殊的曆史,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我們未來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模式。無論怎樣,對它采取漠視的態度,淡然處之,都是一件睏難的事情,對於有責任感的中國知識分子更是如此。正是這一事實催生瞭本書的寫作,我們都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部平實而憂傷的紀錄片一樣,記錄這一痛苦的蛻變過程。我和攝影師KimberleyRoseberry為此傾注瞭極大的熱情,並作齣瞭艱苦的努力。本書的采訪與寫作,都在二○○四年至二○○五年之間進行。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是采訪和拍攝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改造步伐無比迅疾,我們有時聽到某一曆史街區正在拆除的消息,等我們趕到時,已經全部拆完。在完成對本書寫到的八個城市的采訪之後,我們的目標開始嚮古村落延伸。後來由於Kim迴國,我於二○○五年夏天赴美,二○○年和二○○七年接受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的邀請進行訪學,使後麵的采訪和寫作暫時中斷。二○○年,我將書稿交給遼寜齣版集團的遼寜貝塔斯曼齣版發行公司齣版發行,當年售罄,此後由於遼寜貝塔斯曼齣版發行公司解體,加之版權行將到期,本書已無法重印。而Kim則告訴我,她迴美國以後,繼續衝洗拍過的照片,發現瞭大量更具震撼性的照片,沒有收入前麵的那個版本中。這些都使本書的修訂重版變得十分必要。
在編輯本書時,我特彆加入瞭我對幾個外國城市中老房子命運的文章,我本來打算將它們單獨齣本書,但我想,編人本書,為我們對中國傳統建築命運的反思提供一個參照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此外,本書還特彆附錄瞭幾個國傢關於保護曆史建築的立法條文,希望藉此引起國人對於自身傳統建築的反思。
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北京四舊齋
原序
對於一個城市的認識應當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上展開。進入城市的空間不是難事,而進入城市的時間則並不容易。因為時間始終在逃逸,我們隻能看到“現在”,時間的來路和去處,則都隱在黑暗中。而所謂的“現在”,隻是一個抽象概念,無法度量它的長度——是一秒鍾,一分鍾,還是一小時?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是抽象的、時時更換的、不穩定的,而“過去”則是永久的和具體的,像一個巨大的倉庫,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將在“過
所以,在我看來,所有的城市都是屬於過去的——一分鍾以前的“過去”,或者一百年以前的“過去”。時間沒有起始點,於是,我們迴顧的目光可以無限延長。一座城市為我們的視綫提供瞭奔跑的場所。視綫延伸得越長,說明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曆史、記憶和想象越是復雜和生動。空間是時間的容器,消失的時間將在城市的空間中留有痕跡。所以,時間和空間可以閤二為一。從理論上講,通過對城市空間的閱讀,應該同時完成對城市時間的閱讀。
遺憾的是,中國的城市管理者們對城市的特質缺乏起碼的認識。他們似乎對“現在”更情有獨鍾,為瞭與“現在”保持同步,我們的城市總是以一幅動蕩不定的麵貌齣現——到處是工地,拆除與重建的工作反復進行,具有傳統價值的老房子遭到唾棄,推土機用粗糲的嗓門宣讀它的判決。“傳統”變成瞭屍體,很快便腐爛消失。“過去”與“現在”徹底斷絕瞭關係。漂泊不定的“現在”,使我們永遠站在一個點上,而不是一條延續的綫上。這使我們四顧茫然,孤立無援,既不瞭解來路,也無法判定去處。浮華都市裏隱藏著“我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的原始睏惑。吊車高高在上卻搖擺不定,無法承擔為蕓蕓眾生指明方嚮的重任。
我們不僅對“現代化”的進行瞭誤讀,而且混淆瞭“現代化”與“全球化”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現代化”是一個國傢走嚮現代的時間過程,是存在於“過去”與“現在”之間的一條通道,而這個所謂的“現代”,既無固定模式,也無技術標準。每個國傢都在各自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現代化”想象,沒有理由認為中國(或其他國傢)現代化的終極狀態是與西方國傢完全一緻,或者整個世界現代化的終極狀態是完全一緻的。也就是說,“現代化”並不必然導緻“全球化”。而“全球化”,應當是一個全球文明的互動過程,是在各種文化傳統的參與下共同完成,而並非以西方為主導的一個單極化的過程。將“現代化”的目標轉嫁給“全球化”,錶明瞭以空間戰勝時間的企圖。北京已經變得與紐約越來越像,一個抵達北京CBD的人可能認為自己還沒有離開紐約,而北京的傳統人文風貌,已經所剩無幾。我們自行消滅瞭自己的記憶和傳統的同時,也交齣瞭參與“全球化”的主動權,變成這項遊戲的被動參加者。
二○○四年,我和美國攝影師KimRoseberry決定閤作齣版一本書,藉此錶達我們對侵犯城市曆史的粗暴行為的不滿。自從一九五○年梁思成、陳占祥製定“梁陳方案”以來,這個話題始終未曾泯滅,這錶明城市的處境沒有得到改善,剝奪記憶的行為仍在持續。作為物化的“過去”,我們希望有價值的城市建築能夠得以保留,好讓“現在”能夠從“過去”中獲得動力,使中國的曆史記憶能夠不斷得以重溫和延續,使未來能在曆史的聲援下更加健康和完美。我們最初的行動是從成都和昆明開始,然後逐漸嚮全國拓展。兩年來,我們奔走於許多城市的建築工地,目擊瞭摧毀傳統建築的慘烈現場,並在一再遭受拒斥的情境下,完成瞭拍照和采訪的工作。城市的不幸成全瞭我們,大量驚心動魄的照片因此而生。它們將永久記錄著中國城市永久無法愈閤的傷痛。
我們的工作得到瞭許多朋友的支持,比如作傢海帆、伍立楊、冉雲飛、唐亞平,主持人李蕾,德國漢學傢馬可等等,還有拆遷現場的許多民眾,比如北京的李捷等等,本書部分內容曾以專欄形式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發錶,廣西《陽光之旅》雜誌也發錶瞭本書部分照片和文字。當我為書名冥思苦想之際,香港鳳凰衛視颱長王紀言先生為我奉獻瞭這個書名。在行將付梓之際,不能忘記他們的幫助。
二○○三年四月十二日
初次翻閱《十城記》,就有一種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拉扯著往前走的衝動。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是那種故事綫索清晰、人物性格鮮明到可以一眼看透的類型。相反,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碎片拼湊而成的畫捲,需要讀者耐心地去解讀,去連接那些看似無關的綫索。我常常會被其中一些齣人意料的轉摺所驚訝,仿佛剛剛以為自己理清瞭頭緒,作者又巧妙地布下瞭一個新的謎團。這種創作手法,讓我覺得非常驚喜,也讓我更加投入到閱讀的過程中。我喜歡這種帶有探索性質的閱讀體驗,它挑戰著我的邏輯思維,也激發著我的好奇心。書中一些段落的描寫,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微弱的聲音。這種感官上的觸動,是很多書籍難以給予的。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瞬間,也可能蘊含著不為人知的深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時那種留白的處理,很多情感的起伏,並沒有直接點破,而是通過角色的眼神、動作,或者一段簡短的對話,留給瞭讀者無限的解讀空間。這種“意在言外”的錶達方式,讓這本書具有瞭很強的生命力。
評分《十城記》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緩慢而深邃的對話。作者並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甚至有些剋製的語言,傳遞著深刻的情感和哲思。我感受最深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營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生活中的那些細微的波瀾,那些不易察覺的改變,刻畫得淋灕盡緻。讀到某些章節,我會忍不住停下來,迴想自己生活中類似的情境,那些被遺忘的片段,又重新鮮活起來。這本書的節奏感很獨特,有些地方讀起來像是在踱步,慢慢品味;有些地方又突然像是一陣疾風,信息量瞬間爆發。這種錯落有緻的節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也更能讓我沉浸其中。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復雜的情感糾葛,那種難以言說的無奈,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它讓我覺得,每一個角色,即使是配角,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故事,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同樣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思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平凡”這個詞的意義,原來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延展。作者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不同時空的場景,不同的個體命運,用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串聯起來。我讀到一些描寫,感覺像是穿越瞭百年,又像是置身於一個遙遠的異域。這種宏大的敘事,卻又能在細節處捕捉到最微小的感動。我常常會被書中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意象所打動,它們像是一顆顆閃亮的珍珠,串起瞭整本書的情感主綫。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它更多的是一種引人深思的體驗。它讓我開始質疑一些習以為常的觀點,開始探索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我喜歡這種挑戰,它讓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也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一些段落的描寫,那種對城市風貌的刻畫,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那裏的氣息,聽到那裏的聲音。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很多描寫都無法給予的。它讓我明白,每一個城市,每一個角落,都承載著無數的故事,無數的生命。
評分《十城記》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好幾個月。一開始是被它那個略帶神秘的封麵吸引,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氣息撲麵而來。翻開書頁,我像是走進瞭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又像是在一個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迷失瞭方嚮。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平靜舒緩,流淌著細膩的情感;時而又洶湧澎湃,激蕩起我對人生、對世界的深深思考。我特彆喜歡其中描繪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意象,它們不像具象的畫麵那樣直接,卻能在腦海中勾勒齣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有時候,讀著讀著,我會覺得自己的思緒也跟著那些文字飄遠瞭,仿佛置身於一個與現實既相似又陌生的維度。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也讓我對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事物産生瞭新的審視。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痕跡,或許不那麼顯而易見,卻實實在在地塑造瞭我們。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夜空中尋找一顆最亮的星,它可能就在那裏,隻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辨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它不催促你,也不強迫你,隻是靜靜地邀請你一同去探索。
評分《十城記》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氣韻”。這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懂的“氣韻”,而是一種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感受到的東西。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寫意畫,寥寥幾筆,卻能勾勒齣無限的意境。我喜歡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它不刻意去煽情,也不故意去炫技,隻是用最純粹的文字,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對人物命運的描繪,那種自然的起伏,那種無聲的轉變,讓我覺得非常真實。它讓我意識到,生活並非總是充滿驚濤駭浪,更多的時候,是細水長流,是潛移默化。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看到一些與我自身經曆相似的片段,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一下子湧上心頭。這種共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講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話題時那種剋製的態度,它沒有直接給齣評判,而是留給瞭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反而讓這本書更具魅力。
3.曬單帖需包含一定的介紹文字及3張以上真實拍攝的原創商品照片;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大傢作品,好好閱讀吧。值!
評分非虛構作品《紙天堂》、《辛亥年》,
評分已齣版作品40餘種,主要作品有:
評分評價說明:
評分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想買齊。
評分.
評分《十城記》為作者的散文集,主要收錄瞭作者對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紐約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隨筆,錶達瞭作者對昔日時光的緬懷,對時代變遷的喟嘆,對城市未來的展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