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史学丛书:中国交通管理史

公安史学丛书:中国交通管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洪根 著
图书标签:
  • 交通管理史
  • 中国交通
  • 公安史学
  • 历史学
  • 交通运输
  • 公共安全
  • 中国史
  • 史学
  • 交通发展
  • 管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15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06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安史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1
字数: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安史学丛书:中国交通管理史》主要内容包括:封建社会中期的交通管理(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包括隋、唐两个时期、封建社会晚期的交通管理(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包括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封建社会末期的交通管理(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包括明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清、近代中国的交通管理(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包括鸦片战争后的清、中华民国时期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人类交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交通管理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研究交通管理史的意义
四、学习研究中国交通管理史的方法

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交通管理(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第一节 规划与设计
一、陆路交通
(一)线路设计
(二)道路修筑标准
(三)车辆制造
二、水路
(一)线路开发与设计
(二)船舶制造
三、邮驿
(一)邮驿的起源与用途
(二)邮亭
(三)邮传方式
第二节 管理机构及官员
一、陆路
(一)夏朝的车正
(二)商朝
(三)西周
二、水路管理官员
三、邮驿管理官员
第三节 管理制度
一、陆路
(一)夏商时朝
(二)西周
(三)春秋时期
二、水路
三、邮驿
(一)西周
(二)春秋时期
第四节 违禁处罚
一、夏商时期
二、西周

第二章 封建社会初期的交通管理(公元前476年~公元581年)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规划与设计
一、陆路
(一)线路规划与设计
(二)交通工具
二、水路
(一)交通干线
(二)船舶
……
第三章 封建社会中期的交通管理(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包括隋、唐两个时期
第四章 封建社会晚期的交通管理(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包括五代、宋、辽、金、元时期
第五章 封建社会末期的交通管理(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包括明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清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交通管理(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包括鸦片战争后的清、中华民国时期
第七章 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建立后的交通管理概况(公元1921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6.铺长不履职
  凡各县铺长,主要负责所辖递铺的巡察、督促之职,不得懈怠。“若失于检举者,通计公文稽留,及磨擦坏封皮不动原封十件以上,铺长笞四十,提调吏典笞三十,官笞二十。若损坏及沉匿公文,若拆动原封者,与铺兵同罪,提调吏典减一等,官又减一等,府州提调官吏失于检举者,各递减一等。”
  7.驿使稽程不复命
  凡出使驰驿,必须按日程到达指定地点,不得延误,任务完成后,又必须立即复命。如遇“违限常事,一日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军情重事加三等,因而失悞军机者,斩。若各驿官故将好马藏匿,推故不即应付,以致违限者,对问明白,罪坐驿官。其遇水涨路道阻碍经行者,不坐。若驿使承受官司文书,误不依题写去处,错去他所而违限者,减二等,事干军务者不减,若由公文题写错者,罪坐题写之人,驿使不坐”。
  又《大明律·吏律》载:“凡奉制敕出使不复命,干预他事者,杖一百。各衙门出使不复命,干预他事者,常事杖七十,军情重事杖一百。若越理犯分,侵人职掌行事者,笞五十。若回还后三日,不缴纳圣旨者,杖六十。每二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不缴纳符验者,笞四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若有所规避者各从重论。”
  8.应送不送
  宋代以后,邮驿往往负有人员物资的递送之责,在这一点上,明、清两代法律的规定基本相同:
  (1)递送误时。“凡公事,有应起解官物、囚徒、畜产,差人管送而辄稽留,及(一切公)事有期限而违者,一日笞二十,每三日加一等,罪止笞五十。若起解军需,随征供给而管送(兼稽留)违限者,各加二等,罪止杖一百。以致临敌缺乏,失误军机者,斩(监候)。若承差人误不依题写去处,错去他所,以致违限者,减(本罪)二等。事干军务者,不减(或笞,或杖,或斩,照前科罪)。若由公文题写错(而违限)者,罪坐题写之人,承差人不坐。”(《大明律·邮驿》)
  (2)违而不送。对军民官,在任以理病故,家属无力还乡者,应“官给行粮,递送还乡。违而不送者,杖六十”(《大清律例·兵律》)。
  (3)寄人代送。“凡承差起解官物、囚徒、畜产,不亲管送,而雇人、寄人代领送者,杖六十。因而损失官物、畜产及失囚者,依本律各从重论(损失重,问损失,轻则仍科雇寄)。受雇、受寄人,各减(承差人)一等。其同差人自相替者、放者,各笞四十。取财者(承替取放者贴解之物),计赃以不枉法论。若事有损失者,亦依损失官物及失囚律追断,不在减等之限(若侵欺故纵,各依本律,替者有犯,管送人不知情,不坐)。”(《大清律例·兵律》)
  (4)押解护卫不力。起解人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递送行为,地方政府必须派出足够的兵力协助,确保安全。如发现官府派役不足或雇人替代,则严惩不贷。“若兵役知而不举,将兵役及承派之书吏、弓兵,俱杖一百,革役……其缺少顶替之兵役,照承差起解囚徒雇人代送律,杖六十,革役。如前途各官隐匿不报,别经发觉,题参议处。”(《大清律例·兵律》)“山海关外往来解送人犯住居歇店,该店主即通知该屯领催、多约,按户派夫,帮同押解兵丁看守支更。如有疏脱,即将押解官兵、更夫、领催、乡约等,一并送盛京刑部审讯,分别治罪。”
  ……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交通管理史的图书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那部“公安史学丛书:中国交通管理史”的具体内容。 --- 交通之脉:华夏大地百年变迁的驱动力 一部透视中国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核心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交通体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历程,深入剖析了铁路、公路、水运以及民航等各个领域的演进脉络,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重塑了国家形态、促进了区域融合与社会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导论:速度与疆域的重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交通体系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标尺。对于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的中国而言,交通的畅通与否,直接决定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经济资源的调配效率以及民族文化的交流深度。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交通工程技术史,而是一部以“交通”为切入点,观察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度观察报告。 我们将从晚清“开眼看世界”的迫切需求出发,探讨西方近代交通技术(尤其是铁路)的引入,如何第一次在物理空间上挑战了传统王朝的治理逻辑。从“借款修路”引发的政治风暴,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对交通网络的破坏与重建,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对交通系统的国家化规划与优先发展战略,本书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交通建设背后的政治驱动力、经济考量和社会影响。 第一部:铁轨下的觉醒——近代铁路的兴起与民族命运(1870s-1949) 铁路,被誉为“工业化的神经系统”。本书详细记述了中国第一条官督商办铁路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筑路权”争夺战,如何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导火索。 核心章节聚焦: 1. “利权之争”与民族资本的抗争: 考察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它成为民族工业自立的象征。铁路沿线的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士绅、买办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网被细致揭示。 2. 军事与经济的双重逻辑: 分析清末新政时期,交通政策如何服务于国防现代化,以及铁路干线选址对新兴城市(如沈阳、武汉、重庆)的催化作用。 3. 战乱中的韧性: 描绘抗日战争时期,交通网络如何成为战略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以及日军对交通枢纽的系统性破坏,给战后重建留下的巨大挑战。国民政府在逆境中维持交通运输的努力,也为理解后来的资源分配提供了历史背景。 第二部:人民的动脉——新中国交通的奠基与布局(1949-1978) 共和国的建立,意味着对国家交通体系的彻底重塑。本书着重分析了在极度匮乏的资源条件下,国家如何制定出服务于“统一国家、保障国防、支持工业化”的交通发展总方针。 核心章节聚焦: 1. “一五”计划与交通蓝图: 详述苏联援助背景下,铁路网向西、向北延伸的战略意图,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开发重心转移。重点探讨了长江大桥的修建,这一举措在工程上的挑战与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2. 公社化运动与乡村公路的“自力更生”: 铁路和水运是国家主导,但公路建设,尤其是乡村层面的“土路”修建,是依靠群众运动完成的。本书通过对具体省份案例的分析,展现了基层治理能力与民众动员力在交通建设中的体现。 3. 运河的复兴与水运的再定位: 考察了在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导的时代,内河航运如何被重新评估和改造,以适应新的物资运输需求,以及“以船改桥”等具体治理措施。 第三部:速度的飞跃——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融入(1978至今) 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国门,更极大地解放了社会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本书将重点放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对环境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上。 核心章节聚焦: 1. “快车道”上的竞争与发展: 详尽分析了高速公路网络如何从东部沿海试点逐步覆盖全国,以及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对比分析了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体系的崛起,如何将中国交通从“运输导向”转变为“物流导向”。 2. 高铁时代的到来与遗产: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过程,分析了其在全球技术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变化。同时,也审视了大规模基建投资对地方债务和土地利用模式带来的深远影响。 3. 多元主体与治理的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交通领域的管理权、投资权和运营权逐步分散。本书研究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私营部门在机场建设、港口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和矛盾博弈。 结语:在连接中寻求平衡 中国交通的发展是一部关于“打破隔阂、连接世界”的史诗。然而,每一次速度的提升,都伴随着对资源分配、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平的深刻拷问。本书最终的思考落脚点在于:在一个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如何确保交通体系的建设能够持续服务于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并在效率与可持续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地理学、公共政策以及城市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交通管理史》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对“如何让社会有序运转”这一核心问题的深思。交通,作为连接人与人、物与物、地域与地域的动脉,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社会效率与民众福祉。《中国交通管理史》这个书名,立刻触动了我对这一历史维度的好奇。我设想着,书中会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古代官道上的马蹄声声,到黄河两岸繁忙的漕运,再到民国时期公路网的初步构想,最后步入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其独特的交通管理逻辑和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展现这些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包括与之相伴的管理思想、政策法规的演进,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我想知道,在不同朝代,管理者是如何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如何在保障军事运输的同时,兼顾民生需求?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

初识这套《公安史学丛书》中的《中国交通管理史》一书,内心是怀揣着一份好奇与期待的。平日里,我们对交通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当下,关注的是限速、罚款、拥堵这些具体而微的层面。然而,当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去探寻中国交通管理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其背后的逻辑、制度的形成,以及社会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这便是一条充满未知与趣味的探索之路。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洪流裹挟、却又默默塑造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细节很感兴趣,比如古代驿站的设立与管理,马匹的调配与征用,以及不同朝代对于道路的规划与维护。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实则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智慧与时代的印记。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日子里,信息是如何通过驿递传递?商旅是如何在漫长的旅途中保障安全?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交通管理“前世今生”的窗口,而不仅仅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演变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交通体系的进步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交通管理史》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中国在交通管理上的独特性,也就是它与其他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交通理念、技术应用、管理模式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疆域广大,人口密集,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实现高效的交通调度和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历史时期,例如唐宋盛世,汉唐丝绸之路,乃至于明清时期,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和独特的制度设计。同时,我也想知道,当西方近代交通技术传入中国后,是如何与本土的交通管理体系发生碰撞、融合,最终推动中国交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就,更要深入其肌理,观察那些支撑起整个体系的基石。交通管理,恰恰就是这样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交通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流通、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稳定。所以我对《中国交通管理史》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它能带我深入了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其交通管理体系的。我想知道,从古代的官道驿站,到近代的铁路修建,再到现代的公路网络,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与变革?在不同时期,管理的主体是谁?采取了哪些策略?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古代对于车辆的管理规定,对于行人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在特殊时期(如战乱、灾荒)交通管理是如何调整的。这些微观的观察,往往能折射出宏观的社会面貌,也更能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

评分

对于《中国交通管理史》这本书,我最为好奇的是其在“人”的视角下,交通管理如何影响个体生活,以及个体在交通管理中的角色。历史并非是抽象的数字和冰冷的制度,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构成。我希望能看到,在古代,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出行会受到哪些交通规则的约束?如果是一名商人,如何利用当时的交通网络进行贸易?如果是一名驿卒,他们的日常工作又是怎样的?这些细节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和可感。此外,我也想了解,在交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过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或人物,他们的出现如何推动了交通管理理念的进步或制度的改革?例如,某个朝代的交通大臣如何力挽狂澜,解决交通危机?某项技术的引入,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催生了新的管理需求?这本书如果能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个体经历相结合,我相信它一定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