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理论基础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

司法鉴定理论基础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葳,李倩,柳亦博 等 著
图书标签:
  • 司法鉴定
  • 鉴定理论
  • 资质认定
  • 评审准则
  • 法律
  • 实务
  • 鉴定人
  • 规范
  • 标准
  • 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2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17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将当前广为关注的司法鉴定理论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有机结合,具有非常好的时效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2.非常适合当前实验室等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培训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再在概述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的申请与管理体系建立要求、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法医毒物司法鉴定、痕迹司法鉴定、指纹鉴定、微量物证司法鉴定、文书司法鉴定、声像资料司法鉴定以及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供质量技术监督和司法鉴定管理人员、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和司法鉴定从业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柳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主任,研究员,柳琪,1958年10月生,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技术负责人,国家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国家检查机构评审员、资质认定评审员、农业部注册评审员、司法鉴定机构评审员,山东农科院三级学术专家。中国仪表学会农仪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注册咨询专家;山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山东省绿色食品协会副秘书长等。长期从事检测与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二等奖《无公害蔬菜产品标准体系的研究》、三等奖《蔬菜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农业部三等奖《农药、重金属、微生物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估》,院科技奖《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和评价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评价技术开发》,制定的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420—2009绿色食品花生及制品》等31项和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1293-2009《平菇GMP生产技术规程》等1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等。主持完成农业部下达2004、2005、2006、三年度的国内出口蔬菜安全质量普查,2007年全国花生安全质量普查,撰写了风险评估报告报农业部。
近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相关著作《农药使用技术与残留危害风险评估》、《农产品重金属危害与风险评估》、《食品中微生物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估》三部。

目录

第1章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001
1.1鉴定人001
1.1.1我国鉴定人的诉讼地位001
1.1.2鉴定人的种类001
1.1.3鉴定人的条件002
1.1.4鉴定人的执业登记004
1.1.5鉴定人的权利006
1.1.6鉴定人的义务007
1.1.7鉴定人的法律责任008
1.2鉴定机构009
1.2.1鉴定机构设立的条件011
1.2.2鉴定机构的设立方式011
1.2.3司法鉴定机构的变更、延续和
注销012
1.2.4鉴定机构的职责012
1.2.5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013

第2章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的申请与管理
体系建立要求015
2.1司法鉴定机构申请认证的条件和
工作程序015
2.1.1申请国家级资质认定应当具备的
条件015
2.1.2申请认可应当具备的条件016
2.1.3申请省级资质认定应当具备的条件016
2.1.4申请的工作程序016
2.2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体系建立要求017
2.2.1管理体系文件017
2.2.2文件层次结构017
2.2.3管理体系文件的基本要求017
2.2.4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018
2.2.5对人员进行管理体系文件培训018
2.2.6管理体系运行019
2.3内部质量体系审核020
2.3.1内审的目的021
2.3.2内审的范围022
2.3.3内审的依据022
2.3.4内审的时机和频度022
2.3.5临时内审023
2.3.6内审的步骤和内容023
2.3.7内审的策划024
2.3.8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准备025
2.3.9内审计划的编制025
2.3.10组成审核组026
2.3.11现场审核首次会议030
2.3.12现场审核031
2.3.13现场审核的路线和方法033
2.3.14内部审核结果判定确认阶段035
2.3.15评价阶段037
2.3.16后续工作阶段纠正、预防措施与跟踪039
2.3.17管理评审042
2.3.18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基础知识释义043

第3章法医病理司法鉴定065
3.1法医病理鉴定065
3.2死亡原因分类066
3.2.1按照在死亡发生中的作用不同分类066
3.2.2按照在死亡发生中的死因不同分类067
3.2.3根据在联合死因中的地位分类068
3.2.4根据损伤或疾病引起死亡发生的机会分类068
3.3死亡时间推断068
3.3.1根据尸体现象推测死亡时间069
3.3.2根据蝇蛆的生活史推断死亡时间071
3.3.3根据尸体胃内容物推测死亡的时间071
3.3.4根据膀胱内容物来推断死亡时间072
3.4判定死亡性质072
3.4.1自然死亡073
3.4.2非自然死亡(暴力性死亡)073
3.5致死方式的法医学鉴定077
3.5.1机械性损伤077
3.5.2烧死、冻死与电击死等死亡鉴定089
3.5.3猝死090
3.5.4杀婴及虐待儿童死亡090

第4章法医临床司法鉴定092
4.1法医临床鉴定092
4.2损伤形成分类092
4.3法医临床学检查093
4.3.1损伤一般检查093
4.3.2对被检物件检查094
4.3.3现场勘验094
4.4人体损伤形态094
4.4.1表皮剥脱095
4.4.2挫伤096
4.4.3创097
4.4.4脱臼、骨折098
4.4.5内脏损伤099
4.4.6肢体断离100
4.5劳动能力鉴定103
4.6生理状态及功能评定103
4.7诈伤或造作伤的识别104
4.8医疗纠纷鉴定104
4.8.1医疗纠纷104
4.8.2医疗事故104
4.8.3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关系105
4.9三期评定105
4.10常见损伤及其鉴定105
4.10.1颅骨损伤的类型105
4.10.2颅骨损伤在鉴定中的意义106
4.10.3脑损伤106
4.10.4脊髓损伤107
4.10.5周围神经损伤108
4.10.6眼损伤108
4.10.7耳、鼻、咽、喉损伤109
4.10.8四肢骨、脊柱损伤111
4.10.9骨盆损伤112
4.10.10胸部损伤112
4.10.11腹部损伤112
4.10.12泌尿和生殖器官损伤113
4.10.13性功能障碍113
4.11活体损伤程度鉴定114
4.11.1活体损伤鉴定需解决的问题114
4.11.2损伤程度的分类114
4.12损伤程度的评定114

第5章精神疾病司法鉴定116
5.1精神疾病鉴定116
5.2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目的116
5.3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对象和任务117
5.3.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117
5.3.2被监禁的罪犯117
5.3.3民事案件当事人117
5.3.4其他类案件的人员117
5.4精神疾病的分类117
5.4.1国际疾病的分类方法118
5.4.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18
5.5精神病患者的诱因119
5.6精神病和神经病的关系119
5.7常见的精神疾病120
5.7.1精神分裂症120
5.7.2器质性精神疾病123
5.7.3老年性精神疾病123
5.7.4动脉硬化性精神疾病123
5.7.5情感性精神疾病及分类124
5.7.6偏执性精神疾病124
5.7.7癔症124
5.7.8癫痫性精神障碍125
5.8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程序125
5.8.1鉴定的委托126
5.8.2提请鉴定的准备126
5.8.3鉴定调查127
5.8.4资料分析129
5.8.5鉴定书的书写130
5.8.6司法鉴定法律责任能力评定的
分类130
5.8.7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130
5.8.8定刑事责任能力132
5.8.9行为能力132
5.8.10受审能力135
5.8.11服刑能力136
5.8.12作证能力138
5.8.13性自我防卫能力138
5.8.14精神损伤139

第6章法医物证司法鉴定140
6.1法医物证司法鉴定140
6.2法医物证检材提取和包装的一般规则140
6.3法医物证检材的保存和送检141
6.4鉴定的内容141
6.4.1血痕的鉴定141
6.4.2精斑的鉴定144
6.4.3唾液(斑)的鉴定146
6.4.4尿液(斑)检验146
6.4.5毛发的鉴定147
6.4.6骨骼与牙齿的个人识别147
6.4.7人体物质的DNA检验147
6.4.8DNA分析技术148
6.4.9亲子鉴定149

第7章法医毒物司法鉴定152
7.1毒物鉴定152
7.2毒物的分类152
7.2.1根据毒理学分类152
7.2.2根据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152
7.2.3根据毒物的毒性分类153
7.2.4根据毒物的用途或来源分类153
7.3毒品的分类154
7.3.1根据毒品的来源进行分类154
7.3.2根据毒品对人体的作用进行分类154
7.3.3根据人体对毒品的依赖性之差异
进行分类154
7.4毒物、毒品进入机体的途径及在体内
的分布和代谢154
7.4.1毒物、毒品进入机体的途径154
7.4.2毒物、毒品在机体内的分布155
7.4.3毒物、毒品在体内的代谢155
7.5影响毒物、毒品作用的因素156
7.5.1毒物、毒品的理化性质156
7.5.2毒物、毒品的量156
7.5.3机体状态157
7.5.4机体状况157
7.5.5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157
7.5.6习惯与过敏157
7.6法医毒物司法鉴定的评判158
7.6.1案情调查158
7.6.2症状分析158
7.6.3现场勘验159
7.6.4尸体检验159
7.6.5毒物分析159
7.6.6检材的包装160
7.6.7送验160
7.6.8测试要求160
7.6.9检验结果的评价160
7.6.10对阳性结果的评价与使用161
7.6.11对阴性结果的评价与使用161

第8章痕迹司法鉴定163
8.1痕迹鉴定163
8.2痕迹形成的基本要素164
8.2.1造痕客体164
8.2.2承痕客体164
8.2.3作用力164
8.2.4介质165
8.3痕迹的形成165
8.4痕迹的分类165
8.4.1按造痕体分类165
8.4.2按承痕体表面变化状况分类166
8.4.3按痕迹形态反映分类166
8.4.4按作用力的方向不同分类166
8.4.5按痕迹质量分类167
8.4.6按痕迹凭肉眼是否可见分类167
8.4.7按承受体变化的范围167
8.4.8按痕迹特征反映性质分类167
8.4.9其他痕迹168
8.5痕迹鉴定的科学基础168
8.6痕迹鉴定的方法168
8.7现场痕迹的勘验169
8.7.1显现痕迹169
8.7.2提取痕迹170
8.7.3记录现场痕迹170
8.8指纹鉴定170
8.8.1手的皮肤结构171
8.8.2纹线系统与指纹三角171
8.8.3指纹的分类172
8.8.4指纹的特征173
8.8.5指纹同一认定的依据174
8.8.6指纹的显现方法174
8.9指纹的发现、提取和鉴定176
8.9.1指纹的发现176
8.9.2指纹的提取177
8.9.3指纹鉴定177
8.9.4手印鉴定的基本步骤178
8.10足迹鉴定181
8.10.1足迹分类181
8.10.2足迹的特征182
8.10.3足迹的发现和提取184
8.10.4足迹的分析和鉴定186
8.10.5足迹鉴定的方法186
8.11工具痕迹鉴定188
8.11.1工具痕迹的形成188
8.11.2工具痕迹的种类及特征189
8.11.3典型的工具痕迹190
8.11.4工具痕迹鉴定的方法190
8.11.5制作样本191
8.11.6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192
8.12车辆痕迹鉴定193
8.12.1车辆痕迹的种类193
8.12.2车辆痕迹特征193
8.12.3车辆痕迹鉴定方法195

第9章微量物证司法鉴定197
9.1微量物证的形成197
9.2微量物证的分类198
9.2.1爆炸物证198
9.2.2玻璃物证199
9.2.3油脂物证199
9.2.4纤维物证199
9.2.5泥土物证200
9.2.6涂料物证201
9.2.7塑料和橡胶物证201
9.3微量物证的作用202
9.4微量物证的检验方法203
9.5微量物证的发现、提取、包装与保存204
9.5.1微量物证的发现204
9.5.2微量物证的提取205
9.5.3微量物证的包装与保存208
9.6微量物证司法鉴定的基本方法209
9.6.1纤维鉴定210
9.6.2塑料鉴定211
9.6.3橡胶鉴定213
9.6.4涂料鉴定215
9.6.5金属鉴定216
9.7微量物证司法鉴定意见与案件的联系218
9.7.1确定检材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
的鉴定意见218
9.7.2确定检材与样品是否相同或同一
的鉴定意见218
9.7.3倾向性意见的评断219

第10章文书司法鉴定220
10.1文书鉴定的主要内容220
10.2文书的种类221
10.3文书物证221
10.3.1文书物证鉴定221
10.3.2文书物证鉴定的种类222
10.4鉴定方法222
10.4.1同一认定方法222
10.4.2种属认定方法224
10.4.3系统鉴定方法225
10.5提交文书物证进行鉴定时应注意
的事项226
10.6笔迹鉴定226
10.6.1笔迹鉴定的科学依据227
10.6.2笔迹的特征228
10.6.3文字布局特征229
10.6.4笔迹样本230
10.7印章印文鉴定232
10.7.1印文的特征233
10.7.2伪造印文的常用方法235
10.7.3收集、提交印文比对样本时应
注意的问题236
10.7.4鉴定印文的常用方法236
10.7.5伪造文书和变造文书鉴定237
10.7.6变造文书的常用手法以及相应
的变造特点239
10.7.7伪造文书的鉴定241
10.7.8变造文书的鉴定242
10.7.9伪造文书和变造文书鉴定所
能解决的问题242
10.7.10提交鉴定时应注意的问题242
10.8文书文字与印文形成先后次序的鉴定243
10.8.1文书制作时间鉴定解决的问题244
10.8.2文书制作时间的鉴定方法244
10.8.3收集比对样本时应注意的问题245
10.9打印文书鉴定245
10.9.1打印文书鉴定可解决的问题246
10.9.2收集打印文书样本的要求246
10.10复印文书鉴定246
10.10.1复印文书的鉴定可解决的问题246
10.10.2收集复印文书样本的要求247
10.10.3被涂抹文字的显现247
10.10.4抑压文字的显现247
10.10.5文书物质材料的鉴定247
10.11印刷文书鉴定248
10.11.1印刷文书鉴定的任务248
10.11.2鉴定内容248

第11章声像资料司法鉴定250
11.1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的定义250
11.2声像资料的分类250
11.2.1根据声像制作主体分类250
11.2.2根据声像制作方式分类251
11.2.3根据声像制作时间分类251
11.2.4根据声像取得方式分类251
11.3声像证据鉴定的任务251
11.3.1确定声像证据的内容252
11.3.2根据声像证据的内容确定某一事实252
11.3.3确定声像证据如何形成252
11.4声像资料司法鉴定的方法253
11.4.1声像资料客观性审查253
11.4.2声像资料关联性审查253
11.4.3声像资料真实性审查254
11.5声像资料分析鉴定254
11.5.1录音资料的鉴定255
11.5.2图像资料司法鉴定258
11.6计算机资料的鉴定260
11.6.1计算机存储资料的读取261
11.6.2对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资料的鉴定261
11.6.3对计算机执行程序及运行情况的鉴定261
11.7声像资料司法鉴定评判262
11.7.1鉴定人员评判262
11.7.2鉴定时间的评判262
11.7.3鉴定标准的评判262
11.7.4鉴定程序的评判262
11.7.5司法鉴定文书的评判263

第12章《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264
参考文献298

前言/序言


犯罪现场勘查与物证提取技术(第三版) 导论:现代刑事科学的基石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介绍当代犯罪现场勘查和物证提取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规范。在日益复杂的犯罪形态面前,现场勘查作为刑事侦查的起点,其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决定了案件侦查的走向与最终的司法公正。本版在继承前两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近年来国际刑事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国内执法实践的需求,对传统技术进行了优化升级,并引入了诸多前沿科技应用。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是侦查人员、司法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实操手册,也是法学院、公安院校师生系统学习现场勘查专业的权威教材。 第一部分:犯罪现场的理论框架与准备工作 第一章:犯罪现场的概念、特征与法律地位 本章深入探讨犯罪现场的定义、多重属性(如时间性、脆弱性、唯一性)及其在证据链中的核心地位。详细阐述了现场保护的法律依据与伦理要求,强调“不应有的改变即为破坏”的基本原则。内容涵盖了不同类型犯罪现场(如入室盗窃、暴力犯罪、网络犯罪物理接入点)的现场特征辨识与初步风险评估。 第二章:勘查准备与团队构建 高效的现场勘查依赖于周密的准备。本章详细阐述了勘查任务的接收、分析与响应流程。重点讨论了勘查小组的构建,包括现场总指挥、照相/录像记录员、绘图员、物证收集员、痕检员和安全官的职责划分与协同工作机制。此外,对勘查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选择与使用,特别是针对生物危害和化学污染的防护,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 第三章:现场信息获取与记录技术 信息记录是现场勘查的生命线。本章系统介绍了现场信息的“三位一体”记录方法:笔记、摄影和绘图。 现场摄影: 细致讲解了从整体到局部、从远景到特写的三层次拍摄法,包括使用比例尺、多角度照明(如斜射光、透射光)的技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全景摄影和三维激光扫描数据进行后期处理。 现场绘图: 涵盖了从传统的手绘草图到高精度测绘技术的演变。重点介绍使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进行精确现场测绘的步骤,并阐述了不同比例尺地图的规范绘制要求,强调坐标系的建立与标注的准确性。 现场笔记: 强调笔记的客观性、连续性和即时性,规范了笔记内容的记录要素,包括环境温湿度、气味描述、光照条件等非视觉信息的记录方法。 第二部分:现场物证的识别、采集与保护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各类关键物证的专业处理流程。 第四章:生物性物证的识别与采集 生物性物证(血液、精液、唾液、毛发等)的敏感性极高,处理稍有不慎即会造成污染或降解。本章深入探讨了: 初步鉴别技术: 现场隐匿性生物痕迹的荧光粉、化学试剂(如鲁米诺反应、TMB/过氧化氢酶反应)的正确使用与局限性。 无损采集技术: 针对干燥或湿润痕迹的无损转印技术(如胶带提升法、真空吸附法)与微量物证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LIF)。 DNA保存与包装: 详细规范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样本的初步干燥、保存容器的选择(纸质信封与透气容器的区分)、以及冷链运输的最低要求。 第五章:指纹与手印的勘查与提取 指纹作为个体识别的经典证据,其处理技术不断进步。本章系统梳理了指纹的显现、固定与采集全流程: 潜在指纹的显现: 针对不同材质表面(多孔性、非多孔性、半多孔性)的适用显影剂。重点对比了粉末法、化学法(如氰基丙烯酸酯熏蒸法/CA粘合剂法)、物理蒸镀法(PVD)以及新型荧光染料技术(如DAMC、Rhodamine 6G)的优劣与操作细节。 指纹的记录与提升: 强调了在显现后立即进行高分辨率摄影的重要性。对于无法现场提升的指纹,详述了不同类型提升膜(如聚乙烯薄膜、硅橡胶)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六章:痕迹物证的现场处理 痕迹物证包括鞋印、轮胎印、工具作用痕迹等。 足迹与轮胎印: 区分了立体印痕(如泥土、雪地)与平面印痕(如灰尘、血液)。详细介绍了立体印痕的翻模技术,包括石膏、硅橡胶等材料的选择与混合配比,以及在特殊介质(如水下、粘性地面)中进行翻模的应急措施。 工具作用痕迹: 讲解了破门工具、扳钳等留下的印痕的采集方法,强调了痕迹特征的保护和与工具实物的对应关系记录。 第七章:弹道痕迹与爆炸物残留物的现场处理 针对涉及枪支和爆炸犯罪的现场处理,本章提供了高度专业化的指导: 弹道证据: 现场枪弹痕迹的识别(如弹头、弹壳、导引痕迹)与无损提取技术。特别关注了对墙体、玻璃等基质上弹痕的二维与三维记录方法。 爆炸残留物: 现场的火药残留、起爆装置残件的初步筛查与收集原则。强调了爆炸现场的二次污染风险与特殊防护要求,以及对可疑包裹的初步处理流程。 第三部分:现场的重建与报告撰写 第八章:现场的重建与分析思维 现场重建是将零散的物证信息整合为一个有逻辑的故事。本章教授如何运用“假设-检验”的思维模式,分析血型扩散模式、人体移动轨迹、犯罪人行为序列(Modus Operandi)的重建技术。引入了事件链分析法(Event Line Analysis)在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第九章:证据的包装、封存与链条维护 证据链的完整性是法庭采信的关键。本章严格规定了不同证据类型的标准包装材料、密封技术、标签信息要求。详述了证据交接登记表(Chain of Custody Form)的填写规范,强调了任何环节的漏洞都可能导致证据的排除。 第十章:现场勘查报告的撰写与展示 勘查报告是技术结论向司法认定的桥梁。本章指导如何撰写清晰、客观、专业的现场勘查报告,包括技术描述部分、发现结果部分、分析结论摘要。同时,探讨了如何在法庭上通过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展示复杂的现场勘查过程和重建结果,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传达。 结语:未来趋势与技术展望 本书最后展望了虚拟现实(VR/AR)在现场重建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对微量物证分析(如环境DNA)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激励读者持续关注并吸收最新的刑事科学技术成果。 本书特色: 1. 实践导向: 大量收录了国内外典型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2. 技术前沿: 囊括了最新的物证显现技术和无损检测手段。 3. 规范严谨: 所有流程均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编写,可操作性极强。 4. 图文并茂: 包含数百张高清现场照片和操作流程图解,便于理解和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在迷雾中找到了灯塔!我一直对司法鉴定这个领域充满着好奇,但同时也感觉它门槛很高,概念很多。这本书的标题,“司法鉴定理论基础与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精准地概括了我最想了解的两大核心内容。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司法鉴定的理论发展脉络,从它的起源、演变,到如今的体系构成,让我能够理解这个学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熟的。我期待能够看到对不同鉴定门类(比如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物学、法医物证学、文书鉴定、痕迹鉴定等)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解释“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让我明白这些鉴定是如何实现科学认定的。另一方面,“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这部分,更是直接指向了司法鉴定实践中的关键环节。我知道,鉴定人的资质和鉴定机构的水平,是鉴定结果公正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这本书能够提供对这些评审准则的应用解读,这对我非常有价值。我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让一个鉴定人或一个鉴定机构获得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资格,评审过程中又会侧重考察哪些方面。这本书的深入解析,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司法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也能让我更理性地看待和评估司法鉴定意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司法鉴定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司法鉴定领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总觉得它是一门集科学、技术、法律于一身的复杂学科。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其科学本质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阐述司法鉴定的基本原理,例如,它会如何解释微观痕迹的分析方法,或者在法医病理鉴定中,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判断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鉴定类别的理论体系,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各自的学科渊源和研究方法。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这部分,更是直接触及了我对鉴定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关注。我了解到,一个司法鉴定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定人的专业素养和机构的规范程度。这本书能够提供对这些评审准则的应用解读,这意味着它会非常实用,能够指导我如何去理解和评价一个鉴定过程的合规性。我渴望了解,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被认为是“合格”的鉴定人,又是什么样的“准则”在保证鉴定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司法鉴定认知体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司法鉴定领域充满好奇,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对“司法鉴定”这个词汇感到既神秘又重要,总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但又似乎无处不在,比如新闻报道里那些关键的证据分析。这本书的标题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理论基础”这四个字,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司法鉴定本质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复杂的事物,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空中楼阁。这本书似乎承诺的就是填补这一空白,它不会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会带领我一层层剥开司法鉴定的运作逻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支撑司法鉴定体系的科学原理,比如痕迹学的基本规律、法医学的原理、甚至心理学的应用等等。同时,“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这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我知道,一个司法鉴定报告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定人的专业素质和机构的规范运作。这本书的这一部分,应该会详细解读那些评估和认证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标准,这对于理解鉴定报告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会仔细研究,看看那些评审准则的具体内容,例如对鉴定人的专业背景、从业经验、技术能力、以及鉴定机构的设备、管理制度等方面有什么要求。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对司法鉴定有深刻理解的内行人。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就像是司法鉴定界的“圣经”!我一直认为,司法鉴定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严格的实践标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书中关于“理论基础”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司法鉴定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科学的规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讲解不同鉴定领域的理论基石,例如在法医物证鉴定中,DNA的遗传学原理是如何应用的;在痕迹检验中,物理学和化学原理是如何帮助我们解读现场遗留信息的。我预想中,这些理论阐述会是非常系统和详尽的,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这部分,更是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倍增。我知道,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定人的专业资质和鉴定机构的规范管理。这本书能够提供评审准则的应用解析,意味着它会非常贴近司法实践,甚至会涉及到如何进行资质评审的具体流程和标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这些准则,比如在评审鉴定人资质时,会考察哪些具体的能力和经验,又会如何评估鉴定机构的硬件设施和管理体系。这部分内容,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评价司法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直接点出了司法鉴定领域的两大核心要素——理论和实践的规范。我一直对司法鉴定工作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法律规范感到着迷,尤其是在一些案件中,科学证据的运用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司法鉴定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例如,在法医学领域,它会如何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知识与鉴定结论的联系?在痕迹学领域,它又会如何阐述微观世界的细微差异如何揭示事物的真相?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列举理论,更能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在复杂的案件中发挥作用的。同时,“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应用”这一部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公正、权威的司法鉴定,离不开合格的鉴定人和规范的鉴定机构。我迫切地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标准在衡量一位鉴定人的专业能力,又是什么样的流程在确保鉴定机构的公正和严谨。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无疑将为我揭示司法鉴定行业内部的“游戏规则”,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鉴定报告的价值和可信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