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媒体从业者、新闻院校学生必备丛书,一本书让你从菜鸟升级成采访写作高手,最实用的技巧、小贴士一次告诉你!
内容简介
《一本书学会软新闻写作》是以新闻采写为研究对象,采取旅游全攻略的架构,利用工程技术的思路,兼撷专业新闻理念与业余记者思维精粹,接轨不同行业与类型新闻采写方略,引领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采写的奇峰异洞,细语全民专业报道中的在哪做、做什么、如何做,形塑全民DIY时代非科班出身的合格记者。
作者简介
刘建华,江西莲花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云南大学新闻系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云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瑶溪(井冈山)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著有《对外文化贸易研究》《传媒国际贸易与文化差异规避》《民族文化传媒化》《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节点与变局》《解构大学竞争力》《几回回梦里稻花香》《五点网络》等书,主编《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丛书,参与国家“十一五”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20多项课题。
周皓,女,江西萍乡人,云南大学传播学硕士。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云南电视台等媒体实习,发表新闻作品20余万字,参与《五点网络》等书写作,现供职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杭丽芳,1989年生,云南寻甸人。云南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舆隋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研究”等课题,曾在《现代家长》等杂志发表新闻作品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软新闻是什么
第一节 硬新闻和软新闻与硬处理和软处理
第二节 软新闻的概念
第三节 软新闻写作的要求和原则
第二章 社会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软新闻基本程式
第二节 社会软新闻写作方法
第三节 社会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社会软新闻的特征和功能
第五节 社会软新闻注意事项
第三章 科技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科技软新闻基本程式
第二节 科技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科技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科技软新闻注意事项
第四章 文化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文化软新闻基本程式
第二节 文化软新闻写作方法
第三节 文化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文化软新闻注意事项
第五章 娱乐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娱乐软新闻的基本程式
第二节 娱乐软新闻写作方法
第三节 娱乐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娱乐软新闻注意事项
第六章 服务性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服务性软新闻的基本程式
第二节 服务性软新闻写作方法
第三节 服务性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服务性软新闻注意事项
第七章 政治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政治软新闻的基本程式
第二节 政治软新闻写作方法
第三节 政治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政治软新闻应用领域
第五节 政治软新闻注意事项
第八章 经济软新闻写作
第一节 经济软新闻的基本程式
第二节 经济软新闻写作方法
第三节 经济软新闻基本技巧
第四节 经济软新闻应用领域
……
第九章 法制软新闻写作
第十章 生态软新闻写作
第十一章 公关软新闻写作(上)(政府公关)
第十二章 公关软新闻写作(下)(政府公关)
第十三章广告软新闻写作
后记
精彩书摘
别怕,太空垃圾不会砸在头上!(节选)
太空中有多少垃圾?
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始,空间碎片的数量逐年递增,龚建村介绍说,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截至本周,观测到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大概有1。6万多片。“这些碎片分布在不同的轨道,距地球几百公里的低轨道、几千公里以外的中轨道、几万公里以外的高轨道等。所以就密度来说,并不是很高。”
空间碎片是怎么产生的呢?按照专门研究空间碎片的国际组织“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的定义,空间碎片是指“轨道上的或重返大气层的无功能人遗物体,包括其残块和组件”,包括遗弃的航天器、运载火箭箭体、操作性碎片、爆炸解体碎片等等。
太空垃圾会不会伤人?
一般来讲,空间碎片分为三类:大空间碎片,指直径超过10厘米的空间碎片,小空间碎片,指直径l毫米以下的空间碎片;危险碎片,指介乎大、小空间碎片之间的碎片。“但这个大与小、危险与否,是对航天器来说的,不是对人类来说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都亨解释说,航天器一旦被直径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击中将被彻底摧毁,而之所以叫“危险碎片”,是因为人类没有对其有效的探测方法,而且数量巨大,防护比较困难。每次航天器返回地球,几乎都会在表面找到被空间碎片撞击的坑坑洼洼。
即使是大的空间碎片,也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如果它们坠落到地球,进入大气层,高速摩擦会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基本就被燃烧干净了。”都亨也表示,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没有燃烧干净的碎块落到海洋或荒无人烟的沙漠,几乎不构成威胁。但若落在人口稠密的都市,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而更大的风险在于,空间碎片可能会对地面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给环境带来化学和放射性污染。”遭遇太空垃圾怎么办?对于“失效卫星会不会整个砸下来”这个问题,龚建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在低轨道运行的卫星失效后有可能会坠落;在中、高轨道运行的卫星,即使失效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会掉落地球。”龚建村说,“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失效卫星一旦进入大气层,高速摩擦产生的高温,就会让它们解体。”
即使有较大的空间碎片穿透了大气层的保护,对地球造成威胁,人类也有能力防御。“首先,我们可以粗略估算出它们的轨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四清解释,失效卫星受到大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圈一圈的运动中,它的高度也不断降低,越来越接近地球。我们可以粗略地算出它们的轨道。”刘四清说:“当然,因为导致轨道变化的因素很多,对空间预测来说很难达到精确。我们培养了一支专门进行预测预报的队伍,我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预测预报也会越来越准确。”
有了预测预报,接下来就是拦截了。龚建村介绍说,美国曾经有过用导弹拦截失效卫星的成功经验。“当时那颗失效卫星有剧毒物质,为了防止它坠入地球,美国在海上用军舰发射导弹摧毁了这颗卫星。”龚建村说,“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技术,完全可以在失效卫星造成危害前,让其在天上解体。”
(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2日)
……
前言/序言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让人颇为倾心的时候,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却把人们对新事物的欣喜若狂搅得天翻地覆了。微信、微博、MSN、ICQ、QQ、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站等自媒体的层出不穷,大数据、大资源、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宇宙等新概念的梦幻降生,令人们目不暇接。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真的就是信息!
历史上,人们的需求似乎都不是自己真实的需求,正如消费社会,太多的需求是被他人创造和培养出来的一样。其实,人们对媒体的接近权与传播权也是被提醒的权利。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绝不会想去拥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只有当技术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产品丰富、精神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一些政治家与学者们突然告诉人们,“传播权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于是,对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的奋争,似乎成为人类政治变革中的重要主题,也必然是民主平等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媒体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武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改弦更张,不断地进退自若,成为极具魔力的法杖,令人们对之心神俱醉,媒体接近权与传播权,从此,成为一代代人求之不得的梦想!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终于遏止了这个梦想的无限漫延。如同中国古人的飞天传说一般,随着嫦娥卫星的成功发射,梦想竟成为现实!
“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2年丹·吉尔默(Dan Gillmor)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1.0”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2.0”指新媒体(new media),“3.0”指自媒体(we media)。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进行如此界定: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即全民新闻报道,全民受众即时接受全民生产者新闻。在自媒体时代,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声音来自多元世界,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总之,自媒体的特点是平民化、个性化、简易化、快捷性、交互性,人人随时接近媒体,人人随时传播信息。
似乎,这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全民报道与草根新闻也存在明显缺陷与诸多困惑。首先,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丹·吉尔默提出“自媒体”概念时,就曾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这一方面是大众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新闻报道的标准意识不强,随心所欲发布信息,不加甄别;另一方面是技术突破了惯常的新闻监管体系,新闻不论真实与否,只能在事后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接受者成为虚假信息的二手传播者,出于对“腥星性”的热衷,转发信息时丧失了责任意识。其次,媒体可信度较低。由于新闻真实性存疑,加之报道者的草根身份,无法让自媒体在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成为民众信息获得的依靠与必然选择,因而造成自媒体公信力降低,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是迄今仍在艰难探索的问题。
一本书学会软新闻写作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