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用为通选课教材
多所高校选作“新生必读 ”
《新周刊》评为“我们时代的33本青年书目”之一
“一个大学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困惑作出了解答,这样的老师,在今天很稀有了。”
《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是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解答自己的学生提出的关于学习疑问的记录,一共19封。针对的问题集中于如何遵从科学的规范和办法,完成大学作为理性保证的目标,建构并巩固自己的理性,同时认识并克服科学的局限,成为一个趋向完善的个人。信的写作历时4年,收信或质疑的学生也不固定,数年之间,或已远赴海外求学,或已进入社会工作,大多则至今仍在学校念书。其中很多人最初收信时刚入大学,如今已成为终身愿以学术为业的人。
朱青生,1957年生于镇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博士。1985年—1987年任教于中央美院,1987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至今。
老朱在《十九札》里,一本正经地谈方法、谈理性,我却读出了他冷静背后的一腔真情。他是怀着对学术的爱,对学生的爱,带着他那点书呆子气,用他全部的治学经验和生命体验,来写这十九封长信的。
——孔庆东
朱青生把他的“科学、理性”的大学理想细化为点滴的规矩、日常的范例,然后口传心授,把心得告诉来听课的、来电话、来家里作客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回答,把它们写成信寄给苦恼的提问者;再然后,这信这实用亲切的文字开始在学生间流传;最终,四年后,它们被有心人搜集整理出来,面向了更多的“在追求科学、理性的大学路上摸索的人”。
——《南风窗》
1.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人性 自我发展 理性 大学 科学 方法
2.关于科学阅读
目标 规范 基本信息
3.关于思考阅读
科学意义 思想 读中思 读后思 不读思
4.关于外语
英语 外来语 母语
5.关于资料卡片I【引得卡片】
引得 主导方法 分类 原则 分项说明
6.关于资料卡片II【研究卡片】
形式 元素化
7.关于古文献全文数据库
国学 齐全 机械校对法 检索软件
8.关于提问
问题 提问
9.关于科学语言
科学论文 学期报告 科学语言
10.关于学士论文规范和硕士要求
学士论文 硕士
11.关于学术翻译
组合翻译 译场 规范
12.关于注释
注释六法 科学注释 哲学解释 通俗注释
13.关于术语
术语 词典学 构成
14.关于索引
可重复性 理解 全文索引 索隐
15.关于考试
考试四法
16.关于教师
职能 等级 知行合一
17.关于专家和学者
专家 学者 知识分子 判断
18.关于科学的局限
艺术 科学 理性 局限 追问 无有的存在
19.自我检讨 匮乏 怅憾 先天不足 前程有限
收信人跋语
1.大学的意义和方法
科学凭借什么不受个人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起保证作用?或者它以什么保证它自己?只有一点,就是根植于人的理性的方法,这个方法不在于人们是否应该对它选择、取舍或沿革。方法就是科学的显现,方法就是理性的展示,人别无选择。在大学的结构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无我”的脑力劳动者。千秋万代,遵从方法,个体的思维和科学的运作共同营造着人类的理性。理性和科学是自古以来,特别是自有大学以来人类共同收获的,或者说是逐步发现并按其合理的性质构造的,所以,它是人性的显现,任何个人和任何环境不能改变人性,至多只会影响其展现的幅度和美丽的程度。
人性并不都是理性,理性之外亦有需要传授者。人们针对信仰的追求,建立了佛、神学院;人们针对感性的培养,建立了艺术院校;人们为了政权的保证,建立了党团院校;人们为了社会的发展,建立了职业技术院校。从培养读算能力的小学基础教育到中等专业技术的培训,到高等技术的研习,到高级管理领袖的培训,再到国家工程技术院院士的设立,事关国计民生,各个国家和集团竞相投入。因为学业关系到个人的今后的财产和社会地位,所以学生把学业的重点投放其上,并根据自我的条件和社会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计算出最佳的路径。这是自然之势,无可非议。大学也辟出巨大的精力去配合其势,益发喧嚣。
你们选择了广告学作为大学的学习专业,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以广告学专业作为本科的第一专业,都是因势而生的结果。但是,当你们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发现大学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甚至许多课程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什么关系。大学要求它的学生——理性与科学系统的新的参与者做许多“无用”的学习。这时,对你们的心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测试。你是一个劳心者——自觉的知识分子/学者,还是一个劳力者——权力和金钱的执着占有人,或者是第三种,占有权力和金钱的自觉的学者。答案表面很简单,但事实上回答和实行一个答案都是对心智的长期磨难。我希望你们成为一个完整的成功者。作为一个大学的教师,我提请你们注意,即使今后你们不会在大学中专门为了促进和维护人类的理性的发展而工作,甚至即使你们今后因为职业和事业的必要而做出阻碍或者损害理性的事情(比如从事政治活动和商战),也并不意味着你们在大学期间就可以轻视科学基本方法的训练,就可以忽视相关人类本性的研究而非关具体的技术操作的课程,因为,人性要求自我发展。
……最后,你们会认为我本人不是一个人生的榜样,作为一个教师没有身体力行,以实现个人在社会上现实的价值,而是非常明显地对权力和金钱迟钝,并有有意回避之嫌。我想向你们说明,这正是我现有的职务决定的。在大学里执教,就是科学运行的操作者,和同行及学生一起,从专业的角度,遵循科学的方法,为人类理性的保证——大学活动而劳动。社会地位的高低同我的思想程度的高低毫无关系,收入的多寡同我学术工作价值的多寡毫无关系。今天,我踞此教席,我的职守与一个社会上完整的成功者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关系。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席而去,正是因为我还在这个席位之上,由于大学作为科学的保证的性质,所以你们才收到这样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出自于我一时之意见,而是出自大学中的一个职守的理性的要求。
……
我一直觉得,能够与长辈、与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一场坦诚的交流,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尤其当这个长辈是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大学教授时,这种期待就更加强烈了。书名中的“十九札”,听起来像是某种精心准备的书札,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而“给学生的信”这个定位,又立刻拉近了距离,让我感觉自己也像是那个被关注、被引导的学生之一。我非常好奇,在这些信件中,教授们会如何去剖析那些困扰年轻人的普遍性问题?他们会分享怎样的治学之道,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不会触及到更深层的人生哲学,去探讨生命的意义,责任的所在,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家国情怀的人?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寒窗苦读之余,收到这样一封封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信件,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方向。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的共鸣,是精神的滋养。我希望能从这些信中,看到教授们对人生挑战的深刻洞察,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以及对青年学子成长的殷切期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智慧的邂逅,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让我一开始就充满了好奇。“十九札”,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仪式感和珍藏的意味,仿佛是经过反复提炼、寄寓了深厚情感的字句。而“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更是将这种期待引向了一个具体而充满智慧的领域。我很难不被这样一本书所吸引,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在象牙塔中深耕多年的智者,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育人,又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术智慧,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的。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些信件中,是否会涉及对当下教育模式的思考,对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挑战的探讨,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洞见。我期待的,是一种超越课本的智慧,一种能够点亮人生道路的启示。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坚定的信念。这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书籍,更像是一份来自知识前沿的珍贵礼物,一份能够陪伴我成长,引导我前行的精神力量,一次与北大教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绝佳机会。
评分“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这名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典的书卷气,又带着现代的直接。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在百忙之中,提笔为自己的学生写下那些承载着期望、智慧和人生经验的文字。我无比好奇,这些“信”里究竟会藏着怎样的乾坤?教授们会分享他们是如何在学术的殿堂里探索真理的吗?他们又会如何去引导学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期待的,不只是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更是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成长的真切感悟。或许,里面会有关于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深刻论述,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实用建议,又或者,是关于如何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守。我设想,阅读这些信件,就像是在与一位值得信赖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发,甚至找到解决当下困惑的钥匙。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智慧的约会,一场跨越代沟的精神传承,一次对心灵的深度滋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却又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亲切。“十九札”,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仿佛是经过精心提炼、反复斟酌后写下的篇章。而“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这个副标题,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对于很多渴望在人生道路上获得指引的年轻人来说,北大教授的视角无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教授们在写这些信的时候,会以怎样的口吻,去表达他们对学生们的关怀和期望?是循循善诱,还是直抒胸臆?是在学术层面分享他们的研究心得,还是在生活层面给予更具普遍意义的忠告?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涵盖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到人生选择的审慎考量;从独立思考的培养,到社会责任的担当;从理想的追求,到现实的磨砺。每一封信,都可能是一次智慧的传递,一次情感的交流,一次精神的升华。我期待的是,这些信件能够带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的认知,拓展我的视野,甚至影响我的人生轨迹。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馈赠,一份来自知识殿堂的温暖寄语。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十九札”这个词,带着一股古朴的文人气,又似乎藏着某种私密的意味。“一位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则瞬间将这本书拉回了现代,也勾勒出了一个大概的语境——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以及或许还有对当下教育和人生的一些思考。我一直以来都对这种形式的书籍抱有好奇,毕竟,透过一个权威而有温度的视角去审视人生百态,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想象一下,在某个静谧的午后,捧着这本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长、关于求知、关于何以为人的道理,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我期待的,是那种不落俗套的智慧,一种能够穿透迷茫,点亮前路的启示。这种启示,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或许只是某个细微的洞见,某个温暖的鼓励,却能在我人生的某个时刻,恰好触动我最深处的共鸣。这本书,就像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宝箱,里面盛装着的,或许是北大教授们多年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治学心得,也或许是他们对年轻一代最殷切的期盼。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信”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书品相还不错,内容不知道怎么样,还没用
评分孔庆东教授推荐!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1] 。
评分明 唐寅《落花诗》(2张)
评分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教师,越来越少了。由此
评分滴的记录,怎么知道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摇着羽扇钻研兵书,曹孟德骑马走在历史险径,张飞蘸着月
评分从最初的《读者》、《散文诗》、《青年文摘》等一些期刊的订购,到现在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史哲类的书籍,总之都是些人文类的,买书十几年下来豁然发现自己的书柜已多达六七百册了。男人买书犹如女人上街买衣服,不光是注重样式更注重质量,如果遇到一本品质高、内容丰富,很符合口味的书就像如获至宝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