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全面展示佛教的历史与文化。
2. 相关链接,小贴士,多角度地介绍佛教基本常识。
3. 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介绍了佛教的方方面面。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包括宗教、文学、思想、艺术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就得了解一点佛教知识。
《图说佛教常识》以丰富的图片图表和简明扼要的文字,讲述了佛教的历史、佛教的宗派、佛教的神祇、佛教的经典、佛教的重要人物、佛教的重要寺庙、佛教的法事和仪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便捷儿直观地了解佛教基本常识。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却可以像翻杂志一样轻松阅读,可以随意在每页停留,都能有所收获。
熊江宁,1980年生,江西省丰城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201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史、宗教思想史。
苏磊,1980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佛学、宗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
佛教历史
(一)佛教创立
(二)佛教传播
(三)汉魏:佛法东来
(四)隋唐:兴盛时期
(五)宋元:平稳发展
(六)明清:融合共通
第二章
佛教圣众
(一)佛
(二)菩萨
(三)罗汉
(四)护法神
第三章
佛教经典
(一)经
(二)律
(三)论
第四章
佛教高僧
(一)汉魏南北朝高僧
(二)汉地诸宗高僧
(三)藏传佛教高僧
第五章
名山寺院
(一)名山
(二)名寺
第六章
法器戒仪
(一)器物
(二)法事
(三)仪轨
第七章
佛教艺术
(一)石窟造像
(二)绘画书法
(三)文学艺术
(四)音乐舞蹈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佛教历史语境的细致勾勒,它没有将佛教视为一个孤立的体系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思潮的演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教义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吸收、改造和再创造的。这种历史纵深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佛教的理解,让我明白任何一种思想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叙事中偶尔穿插的那些鲜活的历史小故事,虽然简短,却极具画面感,让那些遥远的人物和事件仿佛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时空漫游,深刻体会到了佛教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教条,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理解历史变迁的全新视角。这使得这本书的意义超越了宗教范畴,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思想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沉稳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刻意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反而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一个有着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对话,语调平和,不卑不亢,给予读者足够的尊重去消化复杂的信息。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佛教伦理和修行实践的探讨,没有将这些内容简单地抽象化,而是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与选择,这使得古老的教义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书中的一些引述和典故的运用,都非常恰当,为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整体架构的把控,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功力。对于那些想要探究佛教精神内核,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符号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南,能引领他们走得更远、更深。
评分这本关于佛教常识的书,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亲临了那些历史悠久的寺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叙述上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底蕴和严谨态度,每一个概念的阐释都力求精准,避免了空泛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教义拆解成易于理解的片段。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的哲学思想,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和阐释,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措辞,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宁静与智慧。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进阶理解,层层递进,让人感觉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囫囵吞枣。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使得即使是对佛教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佛教基础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起点。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比我预期的要高一些,它显然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快速浏览的休闲读物。作者对术语的运用非常专业,虽然在关键时刻会进行解释,但对于初次接触佛教概念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才能完全领会其意。我个人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空性”和“缘起”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它们被阐释得相当细致,但也要求读者必须集中精力,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逻辑链条中迷失方向。我更倾向于将这本书视为一本进阶的学习资料,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它的优势在于其无可辩驳的逻辑严谨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但这也间接构成了其挑战性的一部分。如果能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比如一个详尽的术语表或者一个简明的思维导图,或许能帮助那些想要挑战自我、深入钻研的读者更快地进入状态。整体上,它是一部值得投入精力的严肃著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最初的期望是能找到一些关于佛教艺术和建筑的详细图解,毕竟“图说”二字给了我这样的暗示。然而,这本书更侧重于概念的梳理和历史脉络的梳理,虽然字里行间也穿插了一些相关的描述,但从整体的视觉呈现来看,它更偏向于文字的深度而非图像的广度。这倒也不是说它不好,只是与我个人的阅读偏好稍有出入。作者在文字功底上确实无可挑剔,他对不同宗派之间的细微差别把握得十分到位,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尤其是在论述佛教如何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过程中,那种跨文化的洞察力让人眼前一亮。不过,我个人会期待能有更多对比性的插图,比如不同时期佛像的演变,或者不同地域经文手稿的样式对比,这样或许能让抽象的知识点更加具象化,也更能满足“图说”的期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扎实、论述深刻的书籍,只是在视觉辅助这一块,仍有提升空间,让阅读体验能更上一层楼。
评分好书,有空好好看看,京东购书很放心!
评分第二章
评分从这本书可以粗略了解佛教的来龙去脉
评分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著文学目的而研读著。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文体发表在今天的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的、完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创作。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这就是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像力都非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朴素而活泼自由的口语文体,后来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此外还有音韵学,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总之,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评分物美价廉,价格实惠,物流快!
评分(一)佛
评分他说很不错,很好看,还会买。
评分宝贝不错,质量跟内容都还可以
评分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