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分2卷,第1卷共15章,1.塑造一个“新”世界,至1588年;2.迁居新大陆,1400-1725等;第2卷共15章,16.工业秩序的出现,1865-1880;17.城市工业社会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震撼,它那种史诗般的厚重感和细节的精致度让人爱不释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但每一次拿起书,那种沉浸感都会把我牢牢吸进去。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许多我从未听闻的小故事、私人信件,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叙事中,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肌理。读到南北战争那部分时,那种国家分裂的痛苦、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的碰撞,笔墨极其到位,读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都透着一股精良的气质,捧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握住了某种重要的知识结晶。它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一部由顶尖学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时间去回味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个时代,会如何抉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美国历史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之前的认知多么肤浅。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高超,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时间线,更是将历史人物的内心挣扎、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抉择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建国初期那些充满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博弈,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中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对当时社会风貌、民众生活状态的细致描摹,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思考和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探讨人性、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和争议性事件时的客观与克制,既不回避矛盾,又能提供多维度的解读视角,让人在复杂性中找到清晰的脉络。
评分这是一套分量十足的史书,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框架,来理解现代美国社会许多根深蒂固的矛盾是如何在早期历史中埋下伏笔的。我以前总觉得美国历史是线性发展的,但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它充满了反复、倒退和意想不到的转向。比如书中对原住民政策演变的描述,那种基于权力逻辑的残酷性被展示得丝毫不加修饰,令人痛心疾首。作者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其牢固,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史料支撑,让你想反驳都找不到切入口。它不是那种只歌颂成就的“赞美诗”,而是坦诚地面对历史阴影的“镜子”。对于想真正搞懂美国政治和社会基因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基石。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鸟瞰图,同时又不乏深入田野调查般的扎实感。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书不太感冒,总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次完全被这本书的叙事魅力征服了。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仿佛手里拿着一台时光机,清晰地记录下了美国从殖民地到世界强国的每一步蹒跚与飞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比如,那些被后世神化的“国父们”,在书中也展现了他们的私心、短视和妥协,这种真实感反而更让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经济政策和文化思潮交织影响时的深度剖析,它揭示了经济基础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政治走向和社会结构。这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初读时能抓住主线,再读时则能品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逻辑和作者的独到见解。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人类经验结合起来,读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引人入胜。
评分说实话,最初我有些犹豫,因为书的册数多,担心会是那种佶屈聱牙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体验出乎意料的流畅和引人入胜。作者有一种化繁为简、以小见大的魔力。他擅长从某个标志性事件或某个关键人物的命运入手,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全球地位转型的论述,那种关于霸权崛起、责任承担与国内意识形态冲突的分析,极具前瞻性和洞察力。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时而如急流般紧凑激烈,时而如湖水般沉静深邃,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大大降低。这本书不是让你‘知道’了历史,而是让你去‘感受’历史的重量和复杂性,是那种读完后会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的常读常新之作。
评分1846年,美墨战争爆发,美国扩充了自己的国土面积。[12]
评分宗教对殖民地居民是重要的,尽管他们信奉同一个上帝,可是仍然有不少的吵闹。确实,教友会信徒或者说贵格会员,惹得不少殖民地居民愤恨。以为自己净化了英国国教礼拜仪式和“迷信”的清教徒,在贵格会员看来,还是太形式主义。在威廉•佩恩(William Penn)于17世纪80年代定居宾夕法尼亚之前的几十年,住在罗得岛的贵格会员旅行到了马萨诸塞,为的是把那里愚昧的居民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唤醒,并让他们清醒地皈依他们自己那种枯燥乏味的信仰。贵格会员捣乱清教徒的宗教仪式,对牧师极尽刁难,甚至光着身子在教堂的过道上走来走去。贵格会员屡次被禁止进入马萨诸塞。
评分林妹妹的葬花词,现在有多少人在看,多少人记得? 最美不过少年时,黛玉的“花谢花开花满天”,是经年依旧,是良辰美景,还是一声叹息,无可奈何? 牡丹亭上的浪漫不可思议,却也逃不开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多少次想身世艰难,侯门深似海,一颗心孤苦漂泊,总也看不到尽头。到底是什么,让黛玉在世间稍有安慰,聊自释怀呢? 家道
评分一句话书评:在一个愚民教育和比傻教材双重迫害下的面临结构性道德危机的当代反思我们如何有尊严的生活?! 你可曾仰望星空,追问我为什么要有道德?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 什么是Ethics?它应该不是中文中的伦理,至少在我眼里中文中的伦理始终是君臣父子的不加反思的道德规则;它因该不是中文里乡愿的楷模,因为Ethics都是坚持基本原则下的选择而不是内在超越式的自由心证;它因该不是循规蹈矩的just do it,而是对人应当如何有尊严生活的真诚反思后的知行合一。
评分引起南北战争的原因,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还包括思想上的冲突。南北之间,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以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为主,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相反的,奴隶制严重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使得急需大量劳动力的北方各州工商业受到很大抑制。
评分非常好非常棒非常满意啊
评分书很好,物流快,孩子非常喜欢,赞!
评分还不错,除了记录史实,还有分析,历史就要这样学
评分对于动画迷和电影迷来说,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是一个不朽的传奇,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用google搜索“宫崎骏”,会找到337000个网页;用google搜索不主流的译名“宫崎俊”,也会找到7280个网页。相比之下,“陈凯歌”有149000个网页。用google搜索HayaoMiyazaki(宫崎骏的英文名),会找到282000个网页。这说明,凭借动画影片《千与千寻》获得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片的宫崎骏,在西方同样拥有无数拥趸。美国一月份的《纽约客》杂志刊登了女记者玛格丽特·塔尔博特对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的专访,极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宫崎骏罕见地对女记者玛格丽特·塔尔博特发表了长篇宏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