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禽病理及诊治精要/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由基本病理过程、器官病理及诊治精要、疾病病理及诊治精要和病理检验技术四篇组成,最后附有鸡病鉴别诊断表。基本病理过程介绍禽病的机制和病理过程;器官病理及诊治精要以病变和诊治精要介绍为主;疾病病理部分是重点,对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寄生虫病、中毒和传染病等病的病因、机制、病变、诊治精要分别进行了介绍;病理检验技术介绍了病理解剖学检查方法,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病理诊断分析与病变提示的疾病。鸡病鉴别诊断表,是临床诊疗快速应急使用的重要参考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禽病理的任务和内容
二、禽病理在禽医学中的地位
三、禽病理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第一篇 基本病理过程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二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动脉性充血
第二节 静脉性充血
第三节 出血
第四节 血栓形成
第五节 栓塞
第六节 梗死
第三章 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二节 代偿与修复
第四章 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障碍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脱水
第三节 酸中毒
第四节 碱中毒
第五章 炎症
第一节 原因
第二节 基本病理过程
第三节 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四节 炎症的分类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第六章 发热
第一节 原因和类型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三节 过程和热型
第四节 物质代谢和功能变化
第七章 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变态反应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第八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三节 原因和机制
第二篇 器官病理
第一章 心脏和造血器官病理
第一节 心包炎
第二节 心肌炎
第三节 脾炎
第四节 贫血
第二章 呼吸器官病理
第一节 上呼吸道炎
第二节 肺炎
第二节 气囊炎
第三章 消化器官病理
第一节 嗉囊炎(软嗉症)
第二节 腺胃炎及肌胃糜烂
第三节 肠炎
第四节 肝炎
第五节 肝硬化
第六节 泄殖腔炎
第四章 泌尿生殖器官病理
第一节 禽肾病
第二节 输卵管炎
第五章 神经系统病理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病变
第二节 非化脓性脑炎
第三篇 疾病病理及诊治精要
第一章 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禽流感
第二节 鸡新城疫
第三节 禽痘
第四节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第五节 产蛋下降综合征
第六节 肿头综合征
第七节 鸡马立克病
第八节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第九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第十节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第十一节 鸭瘟
第十二节 幼鸭病毒性肝炎
第十三节 小鹅瘟
第十四节 禽脑脊髓炎
第二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一节 巴氏杆菌病
第二节 鸡白痢
第三节 禽大肠杆菌病
第四节 鸡弯杆菌性肝炎
第五节 禽结核病
第六节 鸭传染性浆膜炎
第七节鸡传染性鼻炎
第八节 鸡肠毒综合征
第三章 寄生虫病、霉菌病等
第一节 鸡球虫病
第二节 鸡住白细胞虫病
第三节 鸡组织滴虫病
第四节 鸡败血霉形体病
第五节 禽曲霉菌病
第四章 营养、代谢与中毒病
第一节 营养缺乏与过多症
第二节 代谢障碍病
第三节 中毒病
第四篇 病理检验技术
第一章 病理解剖学检验技术
第一节 尸体剖检概论
第二节 检验方法
第二章 病理组织学检验技术
第一节 石蜡切片制作法
第二节 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方法
第三章 病理诊断分析技术
第一节 病理诊断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第二节 病变提示的疾病
附 鸡病鉴别诊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疾病发展中的共同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的相互关系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通过各种作用机制,引起机体各种损伤性变化的同时,也激发起机体各种抗损伤性的防御、代偿、适应和修复反应。这种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推动着疾病的发展,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当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则向恶化方向发展,甚至造成机体死亡;当抗损伤占优势时,疾病则缓和,机体就可逐渐恢复健康。如机体外伤性出血时,一方面引起组织损伤、血管破裂、血液丧失等一系列病理性损伤变化;另一方面又激起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如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收缩加强、血库释放储存的血液参与循环等。如果出血量少,病理性损伤不严重,机体通过上述抗损伤反应,加上相应的医疗措施,可恢复健康;出血过多,损伤严重,机体的抗损伤性反应不足以抗衡损伤性变化时,则病情向恶化方向发展,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这对矛盾,并非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急性肠炎时出现腹泻,有助于排出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物,是机体的抗损伤性反应。但是,剧烈的腹泻又可引起机体脱水和酸中毒,于是原来属于抗损伤性反应的腹泻,转化为损伤性反应。又如创伤时,组织破坏,出现损伤性反应,但组织损伤的崩解产物却又可以刺激周围的好组织出现再生、增殖来修复损伤,使损伤性反应又转化为抗损伤性反应。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善于区别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并观察这种矛盾的相互转化,辨明其转化条件,才能做出正确的诊疗措施。
(二)因果交替规律与主导环节
因果交替规律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恶化与好转都按因果交替规律进行。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交替规律,就是指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而这一结果又成为新的病因,又可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即转化成新的病理变化的原因。如此原因与结果交替发展,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既是前一种现象的结果,又是后一种现象的原因。在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情况下,因果交替既可向坏的方向发展,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而造成死亡,也可向好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后恢复健康。
例如,禽感冒时,寒冷是原始病“因”,能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的“果”。上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这一“果”,又可成为使存在于上呼吸道的常在微生物乘虚发育繁殖并损伤黏膜的“因”,进而又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发炎的“果”,黏膜发炎又可作为“因”,造成黏膜充血、肿胀、感觉过敏、分泌增强和体温升高的“果”。如此因果交替,形成螺旋式的因果交替发展过程。这个螺旋式的发展方向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并且在这个螺旋式发展的因果交替链上,各个环节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有些环节是主要的,有些环节是次要的。其中的主要环节能影响疾病的全过程,所以称为“主导环节”。如感冒病程中的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和体温升高这两个环节,起着影响感冒疾病全过程的作用。在临床上,只有根据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找出疾病过程中的主导环节,才能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使机体恢复健康。
(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功能状态又影响着局部病变,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例如,体表急性炎症时,局部表现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同时全身可能呈现体温升高、白细胞数增多等反应。又如,感冒时,病变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黏膜的炎症,但患禽常有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全身营养不良和某些维生素缺乏时,软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减弱,可延缓创伤的愈合。因此,在医疗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全身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注意局部病理变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全身的病理反应,以及两者之问的互相影响与互相转化。那种只顾局部忽视整体,或只管全身不考虑局部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
《禽病理学与诊治学精要》—— 深入剖析禽类疾病,构筑健康养殖的坚实防线 本书是一部面向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旨在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以及一线兽医工作者提供一本系统、实用、前沿的禽病理学与诊治学知识手册。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禽病防控的实际需求,在深入阐述禽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策略的同时,也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禽病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禽病理学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和诊断禽类疾病的基石,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禽类身体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第一章 禽类正常解剖与组织学基础 系统阐述禽类各器官系统的正常解剖结构: 从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到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内分泌腺体等,详细介绍其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 细致描绘禽类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组织学特征: 重点讲解细胞组成、细胞间质、组织结构以及微观形态,为识别病理改变提供参照。 强调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禽类在解剖组织学上的差异: 突出个体差异性在疾病认知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禽类常见病理损伤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解析细胞损伤的四大基本类型: 如变性、坏死、凋亡,深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聚焦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详尽阐述炎症的起始、发展、消退和修复各阶段的细胞学和生化变化,包括血管反应、炎细胞募集、趋化因子与细胞因子作用等。 探讨免疫学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在抵抗病原体、清除损伤组织以及可能引发的免疫介导性损伤。 介绍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基本原理: 讲解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组织再生等过程。 第三章 禽类主要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 详细描述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曲霉菌病等在气管、支气管、肺、气囊等部位造成的充血、出血、水肿、炎症渗出、坏死、增生等病理变化。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 聚焦于鸡痘、马立克氏病、球虫病、沙门氏菌病、绦虫病、肝炎、肠炎等对食道、胃、肠道、肝脏、胰腺等器官的损伤,如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坏死、脂肪变性、炎症浸润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 重点分析新城疫(神经型)、马立克氏病(神经型)、鸡脑脊髓炎、禽副伤寒等对脑、脊髓、周围神经造成的炎症、变性、出血、神经纤维脱髓鞘等改变。 运动系统疾病的病理: 讲解白肌病、骨质疏松、关节炎、肌腱炎等对骨骼、关节、肌肉的病变,如骨软化、骨折、关节囊肿胀、滑膜增生、肌肉纤维变性、坏死等。 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 探讨输卵管炎、卵巢退化、输精管阻塞等对母禽和公禽生殖器官的病变。 其他重要器官系统的病理: 包括泌尿系统(肾炎)、循环系统(心肌炎)、淋巴系统(淋巴肉瘤)、皮肤(鸡痘、疥螨)等。 第二部分:禽类常见病诊治学 本部分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禽类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 第四章 禽类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流行病学基础概念: 疾病的发生、传播规律,病原体、宿主、环境三者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问卷调查、采样检测等。 疾病风险评估与预警: 分析影响疾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预警机制。 监测与报告体系: 介绍国家及地方禽病监测体系,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第五章 禽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技术 采集病史与流行病学资料: 详细询问发病情况、饲养管理、免疫接种、用药情况等。 临床症状观察与体格检查: 细致观察禽只精神状态、采食饮水、呼吸、排泄物、体温、黏膜、皮肤、羽毛等。 剖检诊断技术: 系统的剖检步骤,重点观察各器官系统的病变,并记录特征性改变。 实验室诊断技术(初探): 介绍微生物学(细菌、病毒、真菌分离鉴定)、寄生虫学(虫卵检查)、免疫学(抗体检测)、病理组织学(病理切片)、分子生物学(PCR、ELISA)等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六章 禽类细菌性疾病的诊治 沙门氏菌病: 病原、致病机理、症状、病理、诊断、治疗(抗生素选择、药物敏感性试验)、预防(疫苗、生物安全)。 大肠杆菌病: 病原、致病机理、常见临床表现(气囊炎、脐炎、败血症、眼炎等)、诊断、治疗、预防。 副伤寒: 与沙门氏菌病类似,但有其特异性。 禽霍乱(巴氏杆菌病): 病原、急性、慢性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 病原、慢性呼吸道症状、气囊炎、鼻炎、窦炎、诊断、治疗、预防。 其他常见细菌病: 如坏死性肠炎、禽链球菌病、禽结核病等,进行简要介绍。 第七章 禽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 禽流感: 高致病性、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全身性出血、内脏器官损伤)、诊断(RT-PCR、ELISA、病毒分离)、治疗(目前无特效药,以支持疗法为主)、预防(疫苗、生物安全)。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不同毒株(强毒、弱毒)的致病性差异、临床表现(呼吸道、神经、消化道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疫苗接种是关键)。 传染性法氏囊病(Gumboro Disease): 病毒侵袭法氏囊的机制、免疫抑制作用、临床症状(腹泻、脱毛)、病理(法氏囊水肿、出血、萎缩)、诊断、治疗(支持疗法)、预防(疫苗接种)。 马立克氏病: 病毒致癌机制、神经型(跛行、瘫痪)、眼型(虹膜异色)、内脏型(淋巴肉瘤)、皮肤型(羽囊肿大)等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无特效药)、预防(疫苗接种)。 传染性支气管炎: 病毒毒株多样性、对蛋鸡(产蛋下降、蛋品质下降)、肉鸡(呼吸道症状)的影响、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禽痘: 皮肤型、黏膜型、内脏型,病灶特征、诊断、治疗(对症)、预防。 鸡贫血病毒病: 免疫抑制作用、贫血、出血、病理、诊断、预防。 鸡白血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白血病等,诊断、预防。 其他常见病毒病: 如鸡冠状病毒病、鸡环状病毒病等,进行简要介绍。 第八章 禽类寄生虫病与真菌病的诊治 寄生虫病: 球虫病: 不同球虫种类、寄生部位、临床症状(腹泻、血便、贫血)、病理、诊断(粪便检查)、治疗(球虫抑制剂)、预防(药物、环境控制)。 线虫病: 蛔虫、盲肠虫、毛细线虫等,寄生部位、症状、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绦虫病: 鸡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等,症状、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体外寄生虫: 螨虫、虱子、羽虱等,识别、危害、治疗、预防。 真菌病: 曲霉菌病: 主要影响呼吸道和肺,如霉菌性肺炎、气囊炎,病理、诊断、治疗(抗真菌药物)、预防。 念珠菌病: 主要影响消化道,如鹅口疮,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第九章 禽类营养代谢性疾病与中毒 营养代谢性疾病: 维生素缺乏症: 如维生素A、D、E、B族缺乏症,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矿物质缺乏症: 如钙、磷、铁、硒缺乏症,临床症状、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脂肪代谢紊乱: 如脂肪肝。 蛋白质代谢紊乱。 中毒: 药物中毒: 如磺胺类、某些抗生素、杀虫剂中毒。 饲料中毒: 如霉变饲料、误食有毒植物、重金属污染。 环境中毒: 如氨气、亚硝酸盐、一氧化碳中毒。 诊断、治疗(解毒、支持疗法)、预防。 第十章 禽类疾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免疫接种策略: 疫苗种类、免疫程序、疫苗质量控制、疫苗接种技术。 药物选择与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非处方药的使用原则,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性问题。 生物安全措施: 场区消毒、人员车辆管理、隔离、清洁卫生。 环境控制: 通风、温湿度、光照、垫料管理。 饲养管理优化: 合理的饲料配方、饮水卫生、密度控制。 疾病监测与早期预警: 定期检测、疫情报告制度。 整体健康管理: 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 第十一章 禽病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分子诊断技术: 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在病原鉴定和耐药性分析中的应用。 疫苗技术创新: 基因工程疫苗、多价疫苗、递送系统。 抗生素替代品研究: 益生菌、益生元、植物提取物、噬菌体疗法。 精准兽医学: 基于个体差异的疾病防治。 禽病防控的国际合作与趋势。 本书内容涵盖了禽病理学和诊治学的核心知识体系,并力求体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希望能为培养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保障我国禽业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