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藏書樓是文人學士、藏書傢放置藏書的具體處所,又多是其讀書勤學、著書立說之地,是藏書傢的精神歸宿,寄命殿堂,與其一生相處相隨,對它的特彆命名不僅錶露齣藏書傢的一般情思,甚而透顯齣其心靈最深處埋藏著的不易看齣的隱影。《中國著名藏書傢與藏書樓 》推動瞭中國學術事業發展,有利於閱讀 豐富瞭中國的目錄學、書評學等。
內容簡介
《中國著名藏書傢與藏書樓》 介紹中國自唐代李泌始,經宋元、明清、民國,至當代田傢英(毛澤東秘書)止近一韆位著名私人藏書傢的生平誌業、藏書故實,涉及藏書規模、特色、淵源承傳、逸聞趣事以及天一閣、皕宋樓、士禮居、鐵琴銅劍樓等著名藏書樓的建設、命名原委和蘊含的文化典故。作者基於史料,鈎沉輯佚,集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有助於讀者增長古籍版本和藏書文化方麵的知識。
作者簡介
範鳳書,1931年生,河北石傢莊市人。一生從事圖書館工作,獲副研究館員職稱。長期緻力於中國私傢藏書史研究,著有《中國私傢藏書史》、《私傢藏書風景》、《目遊記》等,另發錶中國私傢藏書係列論文近百篇。
目錄
李泌 端居室
白居易 池北書庫
李鄘 孫 李磎 曾孫 李瀋 萬捲書樓
耶律倍 望海堂
硃昂 萬捲閣
鬍仲堯 華林書堂
劉式 後裔 劉滁 劉靖之 劉清之 墨莊
石待旦 萬捲堂
石邦哲 博古堂
李慧子 李明 藏六堂
劉渙子 劉恕 孫劉 羲仲 是是堂
歐陽修 六一堂
韓琦 孫 韓治 萬籍堂 叢書堂
韓飩胄 閱古堂
司馬光 讀書堂 賜書閣
蘇頌 蘆山堂
李常 李氏山房
蒲宗孟 清風樓
硃長文 樂圃
賀鑄 子 賀房 賀廩 企鴻軒
晁說之 東裏草堂 國安堂
晁公武 昭德堂 郡齋
慕容彥逢 摛文堂
饒子儀 葆光庵
葉夢得 石林彆館知非堂
趙明誠 妻 李清照 歸來堂
陳貽範 慶善樓
方子容 裔 孫方 略 萬捲樓
方漸 孫 方於寶 方萬 富文堂三餘堂一經堂
鄭剛中 知旨齋
鄭樵 夾潦草堂
王正己 酌古堂
陸遊 書巢老學庵
周必大 玉和堂
徐夢莘 萬書閣
尤袤 遂初堂
楊萬裏 誠齋
硃熹 紫陽書 屋晦庵
楊樗年 寶經堂
潘景憲 庶齋省齋
曾栝 群玉閣
樓鑰 媿齋東樓
林師葳 子 林錶民 康吉堂
倪思 玉湖園
魏瞭翁 尊經閣
陳起子陳 思 蕓居樓
陳振孫 直齋
徐鹿卿 味書閣
元好問 野史亭
王天鐸 子 王惲 醉經堂
廖瑩中 世彩堂
王應麟 汲古堂
鬍三省 藏書窖 竹素園
廉希憲 讀書岩
周密 書種堂 誌雅堂
……
精彩書摘
嚴靈峰 無求備齋文庫
嚴靈峰(1904—?):原名嚴明傑,號無求備齋主,福建連江人,居颱灣。畢業於蘇聯東方大學,曆任上海藝術大學教授,主編《動力雜誌》。抗戰中任軍委會處長、福州市長,去颱後,任“國大”代錶、颱灣大學教授。著有《中國經濟問題研究》、《老子章句新編》、《老列莊三子知見書日》等。嚴靈峰一生中搜訪文獻無倦,傢 建無求備齋文庫,藏書甚富達一萬多種。據王振鳴《颱灣地區圖書館的中國古籍收藏管理與利川》一文附記;‘中央"圖書館又有連江嚴氏靈峰寄存之無求備齋文庫諸子典籍一萬一韆多種。編有《無求備齋文庫諸子書目》(1987)。”無求備齋文庫:典齣《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不苛求於人。亦含藏書要有目標有重點地收取,不要無目的地什麼都亂收之
盧前飲虹移
盧前(1905-1951):原名正坤,字冀野,後改名盧前,江蘇南京人。師從吳梅,曆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光華大學、成都大學等校教授,南京市通誌館館長等職。著有《中國戲麯概論》、《明清戲麯史》、《中國散麯概論》、《元麯彆裁集》、《八股文小史》、《元人雜劇全集》等。盧氏祖上即有藏書,毀於辛亥、壬子之間。盧前一生緻力於詞麯的研究,因此對我國元明清戲麯遺籍極度關心,對於罕見精刻尤不遺餘力,收藏詩詞戲麯甚夥。此外,對南京地方文獻,包括方誌圖說、文物古跡、名賢傢譜、風俗掌故等亦有相當收獲。傢建飲虹移藏書樓,撰有《散麯書目》。又喜刻書,傢雇刻匠,曾刊刻《金陵盧氏飲虹簃叢書》、《飲虹簃校刻清人散麯二十種》。盧前逝世後,其藏書經唐圭璋介紹,捐贈給長春師範大學。飲虹簃:以其舊居在南京飲虹橋下,因名“飲虹簃”。
趙宦光 子趙均 小宛堂
趙宦光(1559-1625):字凡夫,號廣平,又號寒山子,江蘇吳縣(今蘇州)人。讀書稽古,精於篆書,與妻陸卿子偕隱於寒山,夫婦皆有名於時。建小宛堂,藏書其中。藏有宋本《玉颱新詠》,常熟馮班、馮舒、何大成三人於寒鼕飛雪之日藉抄於其傢。他精通文字學,工書,在篆書中摻人草書筆意,篆書堪稱一絕,誌趣非凡,因此有“高士”之稱。撰著有幾十種,主要有《草篆說文》、《石經論語》。《趙凡夫雜著五種》、《濛子指南》、《寒山帚談》、《護生編》、《牒草》、《寒山蔓草》等。其子趙均(1591-1640),字靈均,當明季多故之鞦,剋承先誌,與配文端容,一室唱和,障塵絕俗,日以書畫自娛,時人比之歸來堂趙明誠、李易安伉儷,不誣也。撰《部目》一冊,儲藏美富,審訂精詳。小宛堂:漢趙曄《吳越春鞦》:“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中。”傳說中藏書之仙山。宛,亦《詩經·小雅》篇名。宛,小也。小宛堂,意小有珍藏也。
葉觀國 綠筠書屋
葉觀國(1720-1792):字傢興,號毅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曆雲南督學,典四川鄉試,官至侍講。年六十餘迴裏省親,不復齣。喜翻經史,好聚書,傢建藏書樓日“綠筠書屋”,積至六萬捲。著有《綠筠書屋詩鈔》、《老學庵隨筆》等。閩縣葉氏乃藏書世傢,從葉觀國開始連續五世藏書不斷。其子葉申藹,字惟和,號次幔,官山陽、江浦知縣,建蔭餘軒藏書,有書三萬捲。其孫葉儀昌及曾孫葉滋森均是好書之人。分彆建有書屋芝石山房和池上草堂。至其五世孫時大莊,字臨恭,號損軒,再一次發展到高峰,建玉屏山莊,藏書達五萬捲,鎮庫之寶有宋刊《禮記要義》和《漢書》兩部。大莊病逝,其書煙消雲散,部分流人閩地另一位藏書傢謝章鋌之手。
綠筠書屋:唐韋應物《閑居贈友》詩:“青苔已生路,綠筠始分籜。”“綠筠”即
綠色竹子。
硃筠 椒花吟舫
硃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號笥河,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授編修,擢侍講學士,提督安徽學政,曾任四庫全書館攥修官。硃筠博聞宏覽,好金石文字,諸子百傢皆考訂是非同異。筠銳意以興起斯文為己任,搜羅文獻,錶彰風化,一切破岸崖而為之。嘗建言四庫全書應從《永樂大典》中采輯遺書,亦被采納。著有《笥河集》三十六捲及《椒花吟舫書目》。 江藩《漢學師承記》捲四載:“硃筠所居日椒花吟舫。亂草不除,雜花滿徑,聚書數萬捲,碑版文字韆捲,終年吟嘯其中,足不詣權貴門,惟與好友及門弟子考古講學,酬酒盡醉而已。锡庚,竹君次子,乾隆戊申(1788)舉人,讀書好古,精《左氏春鞦》,能世傢學。”
椒花吟舫:漢王嘉《拾遺記》:“越有美女二人,貢於昊,吳處於椒花之房。”用椒花和泥以塗則有芳香之味的房子謂椒花之房。舫,船形的房子。
……
前言/序言
中國私傢藏書肇始於春鞦戰國,緩慢興起於兩漢,曆經魏晉南北朝、隋唐的發展,至宋雕版印刷普及後,始進入興旺階段,繼而發展到元、明、清的鼎盛,又曆民國到而今,算來已有兩韆多年的曆史瞭。藏書傢纍計成韆上萬,藏書樓遍布全國城鄉。這些曆代藏書傢們,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建立瞭不朽的功績。
曆代藏書傢們對藏書可謂煞費苦心,除購求於書肆外,或抄錄於稀見,或尋采於海外。遇戰亂則百般護持,臨亡又叮囑子孫。有的藉供親友,有的對公眾開放,有的捐獻國傢,更是功德無量。他們大多節衣縮食用於購求藏書,更有的典當衣物以償書債。王世貞對兩部前後《漢書》,“失一莊而得之”。硃大韶則以美婢換一部宋版《後漢紀》。以黃丕烈為代錶的“佞宋派”,特彆酷愛宋雕元槧,不少藏書傢又十分重視黃顧題跋,或名校抄稿本。曆代皇室國傢藏書樓的重建都得力於私傢藏書的捐獻,今天國傢圖書館、各省市圖書館、高校及其他科研單位圖書館,它們珍善本的收藏絕大部分都來源於曆代藏書傢的遞傳珍藏。眾藏書傢對中國傳統文獻收藏保管之功實不可沒,特彆是其中著名學者藏書傢們,或苦心搜羅典籍文獻,埋頭鑽研,著書立說,編纂叢類書,有力推動瞭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或精校勘讎,刻印齣許多精善之本,流布於社會,發展瞭中國的校讎學、版本學;或題跋編目,評判得失,方便檢覽,有利閱讀,豐富瞭中國的目錄學、書評學。
周少川先生在《藏書與文化——古代私傢藏書文化研究》一書中論道:“私傢藏書在有瞭相當的數量以後,就應該有便於收藏和保管圖書的處所,於是開始瞭藏書樓的營建,藏書樓的齣現是私傢藏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古代私傢藏書樓為數眾多,深入考察,其中卻有“實構”和“虛擬”兩種情況。查對中國私傢藏書發展史實,這個論斷完全正確。中國古代文獻中雖早有所謂“書藏二酉”、“羽陵”、“謨觴”、“琅嫘福地”、“宛委”、“輸廖之館”等諸多記載,但這多屬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不是文人學士、藏書傢實地的藏書樓。晉王嘉《拾遺記》記漢曹曾“積石為倉以藏書”、《魏書·儒林傳》記北魏平恒“乃構精捨,並置經籍於其中”。這大概是中國文人學士、藏書傢始有專構藏書之所。到唐代,吳兢有《西齋書目》,柳仲郢父子在“西堂藏經史子集”,孫長孺藏書被稱為“孫氏書樓”。而“西齋”、“西堂”、“孫氏書樓”也隻是對藏書地點的一般的泛泛之稱。唐代李泌在南嶽衡山構“端居室”、白居易在洛陽香山建“池北書庫”、五代耶律倍在北寜醫巫閭山築“望海堂”,纔是中國藏書傢對自己實構藏書樓有特意命名之始。到宋代歐陽修有“六一堂”、韓琦有“萬籍堂”、方子容有“萬捲樓”、石邦哲有“博古堂”、尤袤有“遂初堂”,私傢藏書樓的營建和命名漸多。殆到明清,為自己的藏書樓的營建和命名則蔚然成風,甚至一人有數個之多。
中國曆史上有多少私傢藏書樓?對此沒有精確的統計,難於述說。就文獻記載和部分考察來看,宋元時代實構的藏書樓沒有保留下來一座,明代現隻保留有寜波範氏天一閣和常熟趙氏脈望館二座。清代私傢藏書樓已百不存一,近代私傢藏書樓保留下來的也隻不過占十分之一左右。曆史上的私傢藏書樓大多數已圮毀拆除,僅存者或變為普通民居,或移作他用,早都麵目全非。藏書樓作為一項重要文化文物遺産,提高人們對其珍視保護意識,提請政府加強保護措施,實在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藏書樓是文人學士、藏書傢放置藏書的具體處所,又多是其讀書勤學、著書立說之地,是藏書傢的精神歸宿,寄命殿堂,與其一生相處相隨,對它的特彆命名不僅錶露齣藏書傢的一般情思,甚而透顯齣其心靈最深處埋藏著的不易看齣的隱影。
藏書樓名號作為文人藏書傢心靈的獨白,成為一種錶達樓主思想感情、性格逸興、人生感悟的方式。簡單的徑以姓氏、居地命名,或誇以藏書之富,或示以寶藏之珍;深刻的則引經據典,摘取詩文名言,或托物言誌,或以自勉自勵,反映齣主人齣身傢世、收藏愛好、誌趣信念、苦樂情懷、仰慕欽敬、積思懷念等方方麵麵。總之,形形色色,異彩紛呈,五花八門,各錶心跡,都是藏書傢與藏書關係一種神交的升華,是藏書傢對所珍愛藏書真摯之情提高到更高更深境界的一種體現。又由於其選詞精練儒雅,寓意博大精深,極富個性,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綫。……
2011年春
探尋中華文脈的深邃殿堂: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藏書傢與藏書樓的探索之旅 中國,這片承載著五韆年文明的古老土地,孕育瞭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書籍為生命,以藏書為事業,用畢生的心血守護、珍藏著流傳下來的知識與智慧。他們是時代的脊梁,是文化的守望者,他們的名字與一座座宏偉的藏書樓緊密相連,共同構築瞭中華文明最堅實的基石。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溯源之旅,深入探尋中國古代著名藏書傢及其所建立的輝煌藏書樓。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舞颱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他們不僅是時代的弄潮兒,更是知識的虔誠信徒。從紙張的粗糙觸感,到墨跡的古樸韻味,再到書頁間彌漫的韆年書香,我們將一同感受那些藏書大傢們對書籍的深厚情懷,以及他們為守護中華文化所付齣的不懈努力。 捲一:文人雅士的智慧之海——個體藏書的傳奇 我們的旅程始於那些將畢生精力傾注於書籍收藏的個體。他們或隱居山林,或置身官場,但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對書籍的熱愛始終如一。我們將首先聚焦於那些以個人之力,匯聚成海的藏書大傢。 蔡邕與《闢雍》: 漢代名士蔡邕,不僅是纔華橫溢的文學傢,更是博覽群書、珍視典籍的典範。他曾主持校訂《詩》、《書》等經典,並親自參與編輯《中論》。他對於書籍的尊重,體現在他對藏書的精心保管,以及對知識傳播的重視。雖然我們無法確切得知他藏書的具體數量,但其在學術上的成就,足以證明他對書籍的深刻理解與廣泛涉獵。他的藏書,無疑是他思想的源泉,也是他留給後世的重要精神財富。 曹操與《孫子兵法》的重現: 曹操,這位雄纔大略的政治傢與軍事傢,對兵書有著非同尋常的熱情。他發現瞭失傳已久的《孫子兵法》,並親自作注,使其重現光芒。這一舉動不僅挽救瞭一部偉大的軍事著作,更體現瞭他對曆史文獻的敏感與珍視。我們可以想象,在他的書房中,兵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他反復研讀,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的智慧。 陶淵明與“桃花源”的藏書: 隱士陶淵明,以其淡泊名利的胸懷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而聞名。在“環堵蕭然”的簡陋居所中,他卻不乏書籍的陪伴。書籍為他提供瞭精神的慰藉,使他在遠離塵囂的隱居生活中,依然能與古聖先賢對話,保持心靈的澄淨。雖然他的藏書規模可能不及顯赫的官僚,但其精神價值卻無可估量。 謝靈運與《山居圖》中的書捲: 南朝謝靈運,不僅是詩人,更是熱衷於遊曆山水、搜集古籍的收藏傢。他將藏書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在描繪自己的山居生活時,也不忘將書捲作為重要的意象。他對於書籍的收集,體現瞭他對文化傳承的自覺,以及對士大夫精神的追求。 李白、杜甫的讀書生活: 即使是纔情橫溢的詩仙李白,和沉鬱頓挫的詩聖杜甫,也離不開書籍的滋養。他們的詩篇中,隨處可見對古代典籍的引用與化用,這便是他們大量閱讀的明證。他們的藏書,或是通過親友饋贈,或是自己辛勞購置,都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寶庫。 蘇軾與“東坡書院”的藏書: 北宋文學傢蘇軾,其藏書之豐,足以令人稱羨。他不僅自己廣為購藏,還樂於與人分享。在他的書房,書籍不僅僅是個人珍藏,更是促進學術交流的平颱。他對於書籍的熱愛,體現在他勤於讀書,勤於思考,勤於寫作,將書籍中的智慧轉化為自身的力量。 陸遊與“風雨”中的藏書: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其一生都在為國事奔走,但即使在顛沛流離中,他對書籍的熱情也未曾減退。他曾言“身在戎馬,手不釋捲”,其藏書伴隨他走過漫漫人生路,成為他精神上的依靠與力量的源泉。 明清時期的文人藏書: 到瞭明清時期,文人的藏書風氣更加盛行。無論是文震亨的《長物誌》中對書房布置的細緻描繪,還是張岱筆下對文人雅集的生動記錄,都離不開書籍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書籍成為瞭文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通過藏書,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彰顯自己的文化品味。 捲二:浩瀚學海的守護者——傢族與官辦藏書樓的輝煌 除瞭個體收藏,許多傢族為瞭延續傢族的文脈,或齣於對文化的宏大責任感,建立瞭規模宏大的傢族藏書樓。而官方也設立瞭專門的藏書機構,以匯集天下圖書,服務於國傢。 晉代傢族藏書的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興起,許多大傢族開始重視子弟教育,並建立瞭自己的私傢藏書樓。這些傢族藏書,不僅是傢族文化的象徵,也是重要的學術資源。 宋代官藏的規模: 宋代是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黃金時代。朝廷設立瞭眾多的官藏機構,如昭文館、集賢院等,對圖書進行大規模的收錄、整理與編纂。《崇文總目》、《冊府元龜》等巨著的編纂,便是宋代官藏的輝煌成就。這些官藏,為後世的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元代刻書與藏書: 元代雖然是濛古族統治,但對漢族文化並未采取排斥態度,反而繼承和發展瞭前代的藏書刻書事業。官營刻書事業依然活躍,一些文人也繼續從事藏書活動。 明代皇室與文人的藏書: 明代皇室對藏書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明初的“文淵閣”便是皇室藏書的代錶,其規模宏大,收藏豐富。同時,明代文人的藏書熱情依然高漲,齣現瞭許多著名的私人藏書樓。 清代官藏與私藏的傳承與發展: 清代在繼承明代藏書事業的基礎上,又有瞭新的發展。皇室的避暑山莊、故宮等都設有龐大的藏書。同時,一些著名的傢族如江寜織造、海寜陳傢等,也擁有令人矚目的藏書樓。 著名的傢族藏書樓: 嘉業堂: 浙江湖州小中丞顧氏的嘉業堂,是近代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其藏書數量龐大,品類齊全,尤其在明清小說、戲麯、地方誌等方麵,有著極高的價值。顧廣譽及其後代,在保護和整理藏書方麵做齣瞭傑齣貢獻。 藏書閣“天祿琳琅”: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天祿琳琅”,原是清乾隆皇帝的皇傢藏書樓。其藏書以善本為主,數量不多,但皆為精品,是中國古代皇傢藏書的典範。 海寜陳氏“小石山房”: 清代海寜陳傢的藏書樓,以收藏宋元刻本而聞名,是明清時期傢族藏書的傑齣代錶。 揚州史傢“世彩堂”: 揚州史氏的藏書樓,在地方文獻、碑帖等方麵有著獨特的收藏價值。 寜波範氏“天一閣”: 位於寜波的“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之一,至今保存完好。其藏書以明代地方誌、鄉邦文獻為主,在中國地方史研究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範欽不僅是一位藏書傢,更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他主持編纂的《東林黨人錄》,至今仍是重要的曆史文獻。 捲三:藏書背後的精神與傳承 本書不僅僅是在羅列書名、介紹藏書樓,更重要的是要挖掘這些藏書背後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傳承。 藏書的時代意義: 在古代,書籍是知識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關鍵。藏書傢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後人保留瞭寶貴的文化遺産,他們是中華文明的守護者。 藏書傢的精神世界: 每一位藏書傢都有其獨特的精神追求。有的追求學術上的精深,有的追求文化的傳承,有的則將藏書視為安身立命之本。他們的藏書,摺射齣他們豐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藏書樓的建築與布局: 藏書樓不僅僅是藏書的空間,更是文人雅士精神寄托的場所。本書將適當介紹一些著名藏書樓的建築風格、內部布局,以及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展現中國古代建築的智慧與美學。 藏書的整理與保護: 藏書並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整理與保護。本書將探討古代藏書傢在圖書分類、編目、防火、防蟲等方麵的經驗與智慧,這些都體現瞭他們對書籍的珍愛與科學的態度。 現代啓示: 在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紙質書籍的價值是否已經褪色?本書將通過迴顧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輝煌,引發讀者對當下閱讀與收藏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結語: “中國著名藏書傢與藏書樓”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知識傳播、文化守護和精神傳承的恢弘史詩。它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煙雲,走進那些珍貴的藏書樓,感受那些偉大的靈魂。當我們翻閱這本書,仿佛就能聽到墨香在空氣中彌漫,觸摸到古籍的質感,與那些韆古風流的人物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書籍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民族精神的書,一部關於文明薪火相傳的書。它將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民族對知識和智慧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