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第一章 引言
全球性的差距
社会阶层
技术差距。
结构与潜能
结构理论
传播与联结性
关于本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意识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大众媒介
形象系统
观念形象系统
媒介的形象系统
意识
潜意识
时空意识
家庭的时间、空间和位置
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霸权
媒介的角色和通俗文化
全球性义霸
反霸权:真的做别人告诉我们的事
结论
第四章 社会规则与权力
规则
社会中的规则
规则的例外
规则和文化
权力
权威的边界
电子媒介的特权
公众形象与个人习惯:媒介,规则与宏观/微观问题
规则透视
第五章 媒介受众
直接影响
有限影响
利用与满足
一种利用与满足方法
功能主义传统
大众受众
大众社会
大众受众再思考
受众和技术变化
碎片和分割
两极
结论
第六章 文化
意识形态与文化
情感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种族与文化
内部文化模式
社会阶层与文化
习性
结论
第七章 象征性权力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接收
大众情感
情感“标签”
媒介化的感情
故事、体裁、话语
象征性权力的文化功用
文化和物质世界
大众文化资本:黑金
狂欢节文化
结论
第八章 变化中的意义
媒介与文化帝国主义:简略的评述
无法确定的区域
传播源头:制度化的多样性
传播渠道:无法管理的技术
传播信息:意义的影子
结论
第九章 全球化与文化领域
传播接受者:全球文化的制作
全球文化的混合体
形象国家
全球文化的动力学
解域化和移民
文化融合与调解
“全球地方化”
结域化和放逐
循环的迁移
通向后现代性
第十章 文化、超文化、感觉
在文化冲突中幸存
新的传播技巧与文化个性化
超文化
文化范畴
文化现实化
感觉
没有文化的经验
结论
注释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说实话,我过去读过不少关于传播学的书,很多都是在重复一些已经被嚼烂的概念,缺乏新意。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在努力“更新”我们的思维工具箱。它不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挑战,反而将其置于核心位置进行拷问。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作者不仅仅是指出问题,更是深入分析了背后深层次的资源分配不均和文化权力的话语权争夺。这种深度剖析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老练,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论证方式,让人信服。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关怀。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和刷社交媒体时的“滤镜”似乎被换了一副新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死板地分章节,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探险旅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从最基础的媒介概念开始,层层递进,直到探讨极其复杂的文化互动现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审慎。它没有采取一概而论的姿态,而是非常耐心地剖析了地域、历史和权力结构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我感觉作者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陷阱,而是努力构建一个真正多元、多声部的分析框架。书中引用的文献和理论支撑非常扎实,虽然有些理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作者的解释清晰到位,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对话”,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但又充满洞察力的语气,与我探讨这个变幻莫测的媒介景观。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成功地将“媒介”这个工具性的概念,提升到了“文化塑造者”的哲学高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管道,更是我们感知和定义现实的媒介本身。书中对全球文化产品在地化(Glocalization)现象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把全球化看作是单一文化的扩张,而是细致描绘了不同文化在接受和改造外来媒介形式时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复杂性正是现实的写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理论如何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例如,某个国际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书中似乎提供了分析它的理论模型。这种即时的关联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感觉。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选择也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坚持。内页排版疏密有致,注释清晰地放在脚注,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流畅性,又方便读者随时查阅原始资料。这种细致入微的编辑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书中可能穿插的一些视觉元素(如果存在的话,比如图表或信息图),它们用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复杂的理论模型,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精准、学术但绝不晦涩的类型,它要求读者集中注意力,但回报却是丰厚的知识结构。它像一把精确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社会信息流动背后的复杂肌理,对于任何想要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媒介的出现而愈发凸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有点复古又有点现代的字体搭配在一起,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感觉质感不错,纸张的厚度也刚刚好,让人有种想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我其实是对这个领域接触不深,但一直对信息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流动感到好奇,所以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吸引我。读完前言和目录,我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似乎想要构建一个宏大而全面的图景。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个向导,领着读者探索一片广袤的新大陆。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跨学科的视角,感觉能把很多我之前零散的认知串联起来。比如,它似乎在探讨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全球化”这个词的理解,这种结合现实案例的分析方式,让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的媒介技术是如何在不同地域引发文化冲突或融合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知识点,更是在提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评分管窥大众文化背后文化逻辑与商业逻辑的博弈格局却又让我们难以想像这样一个普及面和深入面很强却被商业气息遮掩的严严实实的文化如何承载传递社会理性精神的使命。从媒介史角度而言,文化的大规模传承主要是在印刷媒介阶段完成。在文化产业化后商业竞争接踵而来,华美的包装,迷人的广告语,文化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操作而变得浅俗与低贱,文化联姻商业的的宏大盛礼对文化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楚痛。如果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来阐释媒介文化传播的使命的话,正是由于媒介需要建构一个公共领域便于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公共领域才要向尽可能多的人开放,大家可以在其中表达和交流社会经验;而且大家的观点要通过理性的讨论来展开交锋。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本应成为“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但限于传统把关人的垄断,媒介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文化使命。这一切又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人类精神本体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若即若离的社会关系,再次追问后现代媒介传播的文化使命,以期打造一种全新的思想文化传播形态。
评分货真价实,送货飞快。
评分本来想当专业参考,买来发现学术性没那么强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虽然打着媒介学和文化学的入门书籍的招牌,但我以为这本书本身已经超越了所谓“入门读物”的范畴。作者有办法写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并不代表该作品一定浅显。事实上,该书在叙述媒介于意识形态、霸权以及社会规则方面是相当有深度的。
评分理解起来很费力,慢慢看吧。
评分一、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特点
评分一般般!!!!!!!!!!!
评分《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非常好的一本书,内容不用说了,印装也不错。京东送货也很快,包装不错,参加庆店活动时入手,比较便宜。大众传媒与信息技术、人类传播的模式和过程、不同文化的社会建设,是构成这本书核心的三个主题。本书探讨的问题是国际性的、多元文化的和跨科学的。许多例子取自北美、英国和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书中评价从加利福尼亚到中国的媒介、传播和文化,也评价美国、巴西、墨西哥、新西兰和其他若干地区的文化。并从传播研究、社会学、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关键性的概念及问题在理论领域做了一次巡礼。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评分还没看呢,评了再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