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生物学(第3版)》有机综合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生物物理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发育生物学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成果,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神经生物学这一领域的全景图,是进入该领域必读的教科书。
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改写,更新和充实了内容,重点更加突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脑的老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版专门增加“脑衰老与生物学调控”一章介绍这一重要领域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生物学(第3版)》适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及医科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书中将适合研究生阅读的内容用图文框显示,便于读者选择阅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生物学(第3版)》还适合从事与生命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一章 神经元和突触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
二、哺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构成
三、神经组织
第二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
二、神经元的分类
三、神经元的胞体
四、神经元的突起
第三节 突触
一、突触的概念和类型
二、化学突触
三、电突触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
第一节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通过脂双层的物质扩散
二、通过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
三、通过膜“运动”的物质转运
第二节 神经元生物电记录技术
一、生物电记录技术概述
二、细胞外记录
三、细胞内记录
四、膜片钳记录
第三节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
一、神经元膜的等效电路
二、静息电位
三、膜电阻和电流电压关系曲线
四、膜电容和时间常数
五、空间常数
第四节 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
一、产生静息电位的条件
二、K+平衡电位与Nernst方程
三、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第三章 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概述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神经电信号的产生机制
三、神经元膜电学特性与电信号的传导
四、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
第二节 局部电位
一、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类型
二、局部电位的特性
第三节 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征
二、动作电位的过程和成分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四、动作电流的电压钳分析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
一、阈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
三、动作电位的发放模式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
第五节 神经元的兴奋性
一、兴奋性的概念与指标
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因素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一、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概念
二、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方式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三、突触后电位
四、突触后电位的整合
第三节 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传递
一、电突触传递
二、非突触性传递
第四节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调制
一、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
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三、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
四、其他突触传递调制
第五章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
第一节 神经递质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
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
三、神经递质的释放
四、神经递质的清除
第二节 神经肽
一、神经肽的分类
二、神经肽的主要特点
三、递质共存
四、神经肽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 神经递质转运体
一、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分类、分布及结构
二、神经递质转运体的作用
第四节 神经递质系统
一、乙酰胆碱
二、单胺类
三、氨基酸类
四、嘌呤类
五、逆行递质类
第六章 离子通道与胞内钙离子平衡
第一节 离子通道与信号转导概述
第二节 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
一、离子通道的物理特征
二、离子通道是蛋白质
三、离子通道的选择性
四、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五、电压门控通道s:螺旋的门控作用
第三节 单通道记录技术
第四节 电压门控通道
一、电压门控钠通道
二、电压门控钾通道
三、电压门控钙通道
四、电压门控氯通道
第五节 胞内钙离子平衡
一、细胞内的Ca2+平衡机制
二、钙敏感信使
三、钙信号向胞核传播
四、钙调节基因表达
第七章 受体与信号转导
第一节 受体与信号转导概述
第二节 受体的种类与结构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
二、G蛋白耦联受体
三、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
四、转录调节因子受体
第三节 离子通道型受体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分类
二、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快速信号传递和生理功能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举例:NMDAR、GlyR、TRP和ASIC
第四节 G蛋白耦联受体
一、GPCR的结构和分类
二、G蛋白的结构、分类及调节机制
三、GP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第五节 第二信使系统
一、环腺苷酸信使系统
二、环鸟苷酸信使系统
三、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信使系统
四、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
五、一氧化氮
六、效应蛋白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
第六节 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GPCR与GPCR之间的对话
二、GPCR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
第二篇 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发育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
第二节 神经管的分化
一、三脑泡阶段
二、五脑泡阶段
三、成熟阶段
……
第三篇 感觉系统
第四篇 运动系统
第五篇 脑的高级功能
第六篇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第七篇 脑衰老生物学
附录 神经系统的组构
索引
精彩书摘
(二)少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较星形胶质细胞小且突起少。其中,分布于白质位于有髓纤维之间的称束内细胞;分布于灰质中的称神经元周围细胞,其中紧贴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表面的是卫星细胞,在较大的神经元如大脑皮层的大锥体细胞旁较多;分布于血管周围的称血管周围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裹神经轴突形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的一个突起,呈螺旋状缠绕轴突,形成同心圆状板层,构成髓鞘的一个节间段,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形成多达40-50个节间段。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通过其分离的髓鞘包绕多根轴突,这样就将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成鞘的全部轴突,称为少突胶质细胞单位。有的轴突没有髓鞘,则被单层的少突胶质细胞所覆盖。
(三)小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树突状细胞,可能是胚胎发育后期脑血管形成时,来源于中胚层的胚胎单核细胞或其前体通过血管壁进入脑内分化而成。成年个体中新的小胶质细胞可能来自内源性增殖。
小胶质细胞突起少且较粗短,有分支,其上有大量棘刺,无血管周足。该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灰质内分布多于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有炎症时该细胞增多,并具有吞噬作用,能清除病变的细胞,被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有关。
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又称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卫星细胞之一。施万细胞沿周围神经的轴突以纵链的方式分布,并包绕轴突。有髓轴突与施万细胞的比例为1:1,每个施万细胞的包裹范围为一个节间,施万细胞之间的间隔为郎飞结。对于无髓纤维,一个施万细胞一般与一组细的轴突相关联,即一条“无髓纤维”实际上是在同一施万细胞内的一组细的轴突(直径0.15-μm)。有髓纤维由施万细胞产生的髓鞘螺旋状包绕轴突所构成,施万细胞膜的内、外面在旋转过程中互相密切接触,使细胞内和细胞外间隙消失,相邻致密的胞膜外层互相合并,同时致密的胞膜内层也互相合并。髓鞘的主要成分是髓磷脂。
在周围神经系统还有一类肠神经胶质细胞,类似于中枢的星形胶质细胞,亦来源于神经外胚层,是肠神经系统中胃肠感觉神经、肠神经节内的卫星细胞。该类细胞除对肠神经有支持功能外,可能还具有许多复杂的内平衡调控功能。
……
前言/序言
《神经生物学》第1版出版至今已有12年,第2版出版至今也有6年。回顾这12年的历程,神经科学飞速发展,涌现出的新发现、新概念、新知识和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地更新和扩展着我们原有的认识,促使我们每五六年对本书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以反映这个快速发展学科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和广大读者的需要。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脑的老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版专门增加了一章来介绍这一重要领域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本书共25章,分为7篇,内容包括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神经系统的发育,感觉系统,运动系统,脑的高级功能,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以及脑衰老生物学。第一至五章由皖南医学院汪萌芽编写;第六章由汪萌芽和北京大学周专编写;第七章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天乐、龚能编写;第八章由复旦大学郑煜芳、石建编写;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章由复旦大学寿天德编写;第十章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林编写;第十四章由南京大学王建军、朱景宁编写;第十五章和附录由复旦大学梅岩艾编写;第十六至二十三章由南昌大学李葆明编写;第二十四章由第二军医大学蒋春雷、王云霞编写;第二十五章由北京大学崔德华编写。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朱培闳先生为本书部分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王莉为本书的出版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书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本书作者在此恳切希望有关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神经生物学(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Neurobiology]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