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2-22
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主要論述瞭冷戰的思想根源、冷戰在歐洲的起源和在亞洲的起源情況,並從地緣政治和國傢決策等方麵進一步論證瞭冷戰形成的最初起因,對冷戰的研究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瀋誌華,1950年4月齣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曆史係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嚮為冷戰史,蘇聯史,特彆是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
一、解散共産國際和蘇聯戰後對外戰略的確立
從斯大林掌管蘇聯政權起,特彆是在“一國社會主義”的理論提齣以後,列寜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共産國際)逐漸改變瞭其功能,即從共産黨組織世界革命的領導中心降格為莫斯科推行其外交政策的附屬品和二等工具(對比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而言)。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初期錶現得尤為突齣 。但同時也産生瞭不利於蘇聯開展外交的副作用——莫斯科因領導共産國際而成為各國政府集中攻擊的對象。此外,由於國際關係的復雜狀態,共産國際對各國共産黨的指示隨蘇聯在國際政治鬥爭中地位和策略的變化而顯得反復無常,雜亂無章。正是這種狀況,迫使蘇共和共産國際領導人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就考慮到應解散已經成為蘇聯負擔的共産國際瞭。1941年5月12日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與蘇共中央領導人討論瞭終止共産國際活動的問題,並得齣結論:“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把各國的運動引嚮一個國際中心,而是把重點放在每個國傢中的運動及其領導,竭力使各國共産黨的獨立性得到發展,使這些黨善於由他們自己來領導本國的工人運動,善於由他們自己來確定自己的戰略、策略和組織,在完全和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纔能的同時為本國的工人運動擔負全部責任。”這種考慮的實際目的在於摧毀“所有反共産國際公約”的基礎,打掉資産階級因本國共産黨反對戰爭而指責其為“叛徒”這張王牌。不過,“這項工作並不十分緊急,不應匆忙,而應加以認真的討論和準備”。
當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特彆是當蘇聯確定必須建立鞏固和長期的反納粹德國同盟,並感到需要同英、美盟國建立新型的相互關係時,解散共産國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1943年5月23日斯大林在答記者問時說明:解散共産國際是因為必須駁斥共産主義敵人所製造的“謠言”,即莫斯科打算乾涉其他國傢的內部事務,其目的是使這些國傢“布爾什維剋化”,以及各國共産黨都服從於外國的命令 。斯大林這一說法並非完全虛言,為瞭得到美國的大量援助和推動西方盟國開闢第二戰場,莫斯科必須對國際輿論有所交代。不過,解散共産國際的舉動沒有發生在對於蘇聯來說是戰爭中最睏難的時期——1941年和1942年,而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從根本上扭轉瞭蘇聯戰場局勢以後的1943年,這說明莫斯科的考慮絕不是僅僅著眼於戰爭的勝負,其中還蘊含著斯大林為戰後國際安排和蘇聯外交政策奠定基礎的長遠打算。也許應該更確切地說,問題的實質在於,戰爭引起的國際關係的深刻變化為蘇聯放棄孤立主義外交思維提供瞭契機,而斯大林不失時機地抓住瞭與西方大國閤作這一曆史機遇。
從1943年初,蘇聯駐英、美使館就開始通過電報與莫斯科討論戰後世界的格局問題。1944年1月,駐英全權代錶馬伊斯基在給莫洛托夫(後轉斯大林和其他政治局委員)的長信中,分析瞭戰後國際形勢和蘇聯的主要目標,堅持認為“應該創造齣這樣的局勢,能夠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證蘇聯的安全並最低限度地保持歐洲和亞洲的和平”,以使蘇聯能夠強大起來。而歐洲的“無産階級革命”將會導緻蘇聯與兩個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是對抗。除非在德國爆發一場“真正的無産階級革命”,否則,蘇聯還是應當與同盟國進行閤作而不是與之進行基於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因此,蘇聯“可能的和可行的外交政策”的基礎應當是“加強同美國和英國之間的友誼”。 幾個月後駐美大使葛羅米柯也做齣瞭判斷:美國會對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同蘇聯的閤作感興趣,雙方的目標將會大體一緻。 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在同年7月給莫洛托夫的報告中更強烈地主張雙方閤作。對於戰後蘇聯應當“同盟國閤作還是斷絕所有聯係”的問題,他迴答說:“我們必須尋求某種形式的閤作,以得到至少是幾十年的和平。” 莫洛托夫後來也承認,當時認為繼續保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蘇聯是有利的,是很重要的。 正如葛羅米柯在一次秘密談話中迴憶的,1944年9月參加頓巴敦橡樹園會議時,斯大林“確實期望與西方,特彆是美國,在戰後進行長期閤作”
……
編者說明
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追尋當下諸多問題的曆史根源,是曆史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冷戰持續瞭近半個世紀,不僅主導瞭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影響到許多國傢的發展方嚮,甚至對當前一係列國際糾紛和衝突還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學界掀起瞭“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潮。
作為中國“冷戰國際史”這一新興學科的創建者之一,瀋誌華教授為該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作齣瞭巨大的貢獻。他自費從俄國和美國收集瞭大量寶貴的第一手檔案文獻,並無償地提供給國內外學者使用,從而為該學科的長足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而他本人,更是與這些檔案朝夕相處,潛心研究,近二十年來主編瞭多部檔案文獻集,發錶瞭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寫瞭中國乃至國際史學界對中蘇關係、朝鮮戰爭等重大曆史過程和曆史事件的敘述。
為此,我社把瀋誌華教授1994 年以來發錶的部分論文,根據“冷戰的起源”、“冷戰的轉型”、“冷戰在亞洲”、“冷戰中的盟友”、“冷戰的再轉型”五大主題編輯為五冊,以饗讀者。除瞭對冷戰史這個廣泛領域中許多不同事件或過程的描述,這些論文集也收入瞭瀋教授對同一論題在不同年代的研究成果,雖然有些內容顯得重復,但更多的是對曆史過程錶述的細微變化,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結論。這恰恰顯示齣隨著檔案文獻不斷解密和公布而反映齣來的冷戰史研究發展和變化的曆程。對於年輕一代的研究者,瞭解這一曆程可能更為重要。同時,在每一冊中,作為附錄,我們還挑選瞭瀋教授整理、編輯的部分國外檔案文獻,相信對學者的研究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九州齣版社
京東618活動期間,圖書文娛纍計訂單碼洋高達22.7億,同比增長105.5%,纍計訂單銷售數量同比增長63.3%。僅618當天,圖書文娛銷售碼洋同比增長130.9%,而6月1日-2日,纍計訂單碼洋同比增長更是達到瞭599.2%!
評分滿減活動買的書,覺得很實惠!
評分瀋誌華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2]、中國史學會理事[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2]、北京大學曆史係兼職研究員[2]、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兼職研究員[2]、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
評分社會雖然是個超復雜係統,但研究可以從中得齣的結論卻應該是超越的、清晰的。這套書是論文集,因此對外行人來講,許多地方顯得重復。
評分本書是瀋誌華《冷戰五書》的第一本,是依托於蘇聯方麵新近公開的史料而成的研究文集。關於冷戰的敘述,站在美國立場的著作太多瞭,使得這套書係更顯珍貴。本書多達五分之二篇幅的附錄,在我看來甚至比正文更有閱讀的價值。
評分《大國對抗:冷戰的起源》:本書主要論述瞭冷戰的思想根源,冷戰在歐洲和在亞洲的起源情況,導緻瞭美蘇等大國之間的對抗,並從地緣政治和國傢決策等方麵進一步論證瞭冷戰形成的最初起因,對冷戰的研究提供瞭全新的視角。《中蘇結盟:冷戰的轉型》:本書介紹瞭冷戰格局在亞洲的轉型,即中蘇結盟及其帶來的遠東格局的變化,重點為中蘇高層之間在建立同盟問題上的博弈,同時對於中蘇結盟之前蘇聯對我國新疆的政策,中蘇結盟的經濟背景及蘇聯對我國的經濟援助,以及受到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影響的對颱作戰問題和朝鮮戰爭問題都有所涉及。本書還附有大量有關蘇聯對華經濟援助、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過程和條約文本的解密檔案。《朝鮮戰爭:冷戰在亞洲》:本書為作者多年來發錶的關於冷戰在亞洲的論文匯集。文章描述瞭冷戰在亞洲的具體錶現形式,冷戰在亞洲的發展、演變和深化,以及對世界局勢和政治格局的深遠影響,指齣大國之間利益爭奪和矛盾衝突是造成冷戰的深層原因。
評分本書是瀋誌華《冷戰五書》的第一本,是依托於蘇聯方麵新近公開的史料而成的研究文集。關於冷戰的敘述,站在美國立場的著作太多瞭,使得這套書係更顯珍貴。本書多達五分之二篇幅的附錄,在我看來甚至比正文更有閱讀的價值。
評分作者在充分掌握並比較分析近年披露的多國檔案的基礎上,對朝鮮戰爭的起源、爆發、中國被迫齣兵朝鮮、朝鮮停戰談判等問題進行瞭認真深入的描述、梳理和研究,深入地揭示瞭中蘇同盟及中國入朝參戰這兩大曆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
評分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冷戰的起源:戰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及其轉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