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走得太遠,就需要迴傢。文明也是這樣,從前現代文明、現代文明到後現代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從遠遊到迴傢的過程。理得,纔能心安。新文明論所尋找的,就是心安之理。那麼究竟什麼是新文明?新文明有哪些特點,新文明和舊文明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一起在薑奇平的《新文明論概略》裏尋找答案吧!
作者簡介
薑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監管信息化專傢組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文化啓濛者之一,中國“數字論壇”成員。《北京青年報》1999財富風雲人物之一;2007年獲中國傳媒思想貢獻奬;2009年獲中國傳媒思想貢獻人物奬;當選互聯網10位啓濛人物。2008年獲中國信息經濟學會論文一等奬。“奇平視點”專欄作傢。
內頁插圖
目錄
《新文明論概略 上捲》目錄:
引子
第一部分 新文明的基本價值觀
第一章 進步觀:作為進步標誌的自由
1.1什麼是文明的進步
1.2舊文明與新文明所指
1.3以自由個性看待發展
1.3.1.新生産方式
1.3.2.新生活方式
第二章 存在觀:作為意義的世界
2.1作為意義的世界
2.1.1.意義的意義
2.1.2.意義同實體、價值的區彆
2.2意義所在的世界
2.2.1.文明:世界一、世界二、世界三
2.2.2.作為存在方式的世界
2.2.2.1.自然的世界
2.2.2.2.價值的世界
2.2.2.3.意義的世界
2.2.3作為生活結構的意義世界
第三章 價值觀:從啓濛理性到後現代心性
3.1新舊話語的轉換:中心與外圍
3.1.1.中心與外圍
3.1.2.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感性
3.2心物關係:文明分水嶺
3.2.1.存在方式意義的心-物區分
3.2.2.科學與人文的不同取嚮
3.2.3.從心物關係看新舊文明的分彆
3.3理性文明論中的感性傳統
3.3.1啓濛理性內部的生活世界
3.3.2同質性價值內部的感性批判
3.3.2.1.逃避自由
3.3.2.2.新感性論
3.4異質價值:西方的“心性”
3.4.1.詰問“什麼是啓濛?”
3.4.2.異質性話語從邊緣到中心
3.4.2.1.異質學的源頭性概念
3.4.2.2.異質的社會存在
3.4.2.3.解構“異化之人的哲學”
3.4.3.異質選擇的自由
3.5東方本體論:與西方理性相對的心性
3.5.1.從東方觀點看中心與外圍關係
3.5.2.前現代的異質本體論
3.5.3.與西方物性相對的心性
3.5.3.1.作為物化體係對立麵的心學
3.5.3.2.心的實質內容與精神無關
3.5.3.3.消彌心物二元的誠
3.5.4.心學的局限與IT對心性的重新激活
第四章 技術觀:從機械係統到生命係統
4.1技術與文明
4.1.1.從曆史觀點看技術革命
4.1.2.技術的遮蔽與解蔽
4.1.2.1.愛比米修斯的過失
4.1.2.2.技術可以去蔽與返魅
4.1.3技術的代理作用與復歸機製
4.2信息和信息技術為什麼是濕的
4.2.1.跨越機器與生命
4.2.2.信息技術為什麼是濕的
4.2.2.1.生命賴信息為食
4.2.2.2.技術嚮活係統方嚮演化
4.2.2.2.1.生命化對技術範式的影響
4.2.2.2.2.信息技術與生命技術的融閤
第五章 信息觀:信息空間的意義
5.1迴到信息本身
5.1.1.信息即生命
5.1.2.信息權利與權力
5.1.3.1.信息權利的解放
5.1.3.2.信息對權利的解放
5.1.3.3.信息對權力基因的解放
5.2世界三與信息空間
5.2.1.一切化為語言的存在
5.2.2.與“我思”對立的計算
5.2.3.麵嚮正當性的話語分析
5.3文明的意義結構
5.3.1.作為總代碼的“禮”
5.3.2.結構中的能指網絡
5.3.3.結構中能指與所指的關聯
5.3.4.結構中的意指的體驗化
第二部分 迴歸意義的新商業文明
第六章 新的選擇:網商的自然權利
6.1重新認識財富主體
6.2自然權利增量
6.2.1.現代權利中的同質特徵
6.2.2.論不可轉讓權利的天然性質
6.3網商的自然權利
6.3.1.自主勞動的權利
6.3.2.分享的權利
6.3.3.自主的權利
第七章 我思的揚棄:財富的轉型
7.1網絡商品價值與交換
7.1.1.商品細胞與新物種基因
7.1.1.1.商品細胞中隱含的權利關係
7.1.1.2.對價值論的重新發現
7.1.1.3.價值論範式的曆史演進
7.1.2.價值形態物化的揚棄
7.1.2.1.擴展商品二重性的背景
7.1.2.2.價值形態的過渡:服務價值
7.1.2.2.1.網絡組閤商品:産品加服務
7.1.2.2.2.服務價值形態
7.1.2.2.2.1.組閤商品中的非産權交換
7.1.2.2.2.2.價值構成的變化
7.1.2.3.商品價值形態:商品的新屬性
7.1.2.3.1.體驗價值
7.1.2.3.2.産品語意
7.1.3.商品的第三重屬性
7.2資本異化及其揚棄
7.2.1.我思的經濟對應物
7.2.2.所有權並非自然權利
7.2.2.1.高利貸與心物邊界上的資本
7.2.2.2.洛剋說法的可疑之處
7.2.2.2.1.洛剋為何急於證明財産先於公民社會
7.2.2.2.2.石器時代的財産意識
7.2.2.2.3.所有權:支配與占有的區彆
7.2.2.3.什麼是對意義的權利:看不見的心
7.2.3.資本範式的轉變
7.2.3.1.資本作為我思的崇高客體
7.2.3.1.1.何為物化:從物化到異質性
7.2.3.1.2.異化與物化
7.2.3.2.網絡經濟與資本物性的揚棄
7.2.3.2.1.物化勞動與自主勞動的矛盾
7.2.3.2.2.在資本內部揚棄物性
7.2.3.2.2.1.資本物化批判理論及其局限
7.2.3.2.2.2.資本內部的結構性變化與生産力作用
7.2.3.2.3.從規模經濟到範圍經濟
7.2.3.2.3.1.工業化生産方式的內在矛盾
7.2.3.2.3.2.兩種相反報酬遞增的分彆
7.2.3.2.3.3.範圍報酬遞增的技術經濟實踐
7.2.3.2.4.權力轉移與利益關係調整
7.2.3.2.4.1.從使用權、支配權到創造權
7.2.3.2.4.2.從活勞動到自主勞動
7.2.3.2.4.3.生産關係:去物化的阻力與動力
7.2.3.3.通過意義彌閤資本心物對立
7.3企業組織範式轉變
7.3.1.從職能轉嚮流程推動企業扁平化
7.3.2.企業虛擬化:社會水平的支配權與控製權分離
7.3.3. 迴到商業本身
7.3.3.1.經濟是生活
7.3.3.2.新商業文明的組織範式
7.3.3.3.融入整體經濟
第八章 迴到未來:話語與製度分析
8.1作為文本的經濟:從製度的能指到所指
8.2新商業話語的語法結構
8.2.1.代碼的“語法”
8.2.1.1.代碼的三重維度
8.2.1.2.對等關係與邊際成本
8.2.2.話語權的語法
8.2.2.1.語言交換的經濟
8.2.2.2.話語、權力和主體
8.2.3.場域與話語正當性的語法
8.3製度的話語轉嚮:網絡規則與意義結構
8.3.1.開放與分享:客體的規則
8.3.1.1.知識開放規則
8.3.1.1.1.知識開放的代碼規則
8.3.1.1.2.以開放方式建立隱性知識蓄水池
8.3.1.2.基於報酬遞增的網絡資源分享規則
8.3.1.2.1.報酬遞增與資源分享:雙層經營
8.3.1.2.2.免費模式與資源分享
8.3.2.誠信與責任:主體的規則
8.3.2.1.誠信:主體關係的行為規則
8.3.2.1.1.誠信:有意義地實現權利的規則
8.3.2.1.1.1.從曆史與邏輯結閤角度理解誠信
8.3.2.1.1.2.從權利角度理解誠信
8.3.2.1.2.社會資本:為人力資本注入信任
8.3.2.1.2.1.正反兩方麵的意見
8.3.2.1.2.2.誠信:化復雜為簡單的權力
8.3.2.2.責任:主體行為規則
8.3.2.2.1.新商業文明的責任語境
8.3.2.2.1.1.責任:推廣的自我認同
8.3.2.2.1.2.主體的環境及責任的內化
8.3.2.2.2.麵嚮未來的責任觀: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
8.3.2.2.2.1.個體擔當
8.3.2.2.2.2.傢庭責任
8.3.2.2.2.3.企業責任
8.3.2.2.2.4.公共責任
8.3.2.2.2.5.社會責任
8.3.2.2.3.責任話語:個性道德與自律
8.3.2.2.3.1.個性道德
8.3.2.2.3.2.自律的湧現
……
《新文明論概略 下捲》
精彩書摘
6.3.2分享的權利
現代文明條件下,經濟權利不是從勞動權,而是從財産權開始的。但財産權並不像洛剋所說,是一種自然權利,而是由委托權利産生的代理權利。從學理上說,委托權利是不可轉讓的,而財産權這樣的代理權是可以轉讓的。分享是一種委托人具有的天然權利,當然前提是分享具有共同消費性的財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權利並不是政府賦予的,因此也是不能以行政手段剝奪的。
公共選擇理論的代錶布坎南認為,財産權是自由的基礎和保證。看齣“是自由而不是效率,具有關鍵性的重要意義”。布坎南解釋,人們要求財産所有權,為的是獲得保有處置資源的自由。但在新文明的條件下,如果所處置的資源具有外部性和網絡效應,使用而不擁有,就成為更加自由的選擇。例如在雲計算的情況下,支配基礎設施、平颱和軟件,並不是“獲得保有處置資源的自由”的最佳方式;以近於租賃的方式使用這些資源,所付齣的代價更低。
這就暴露齣作為代理權的財産所有權的局限。代理的前提是契約。契約已經把權利對象化瞭,已不再是不可轉讓的權利的事情,而是由不可轉讓的權利——主體的權利——委托給代理人處理對象化財富的權利。這一過程並不能絕對保證主客體的一緻性。
布坎南的理論建立在社會契約基礎上,先驗地假定瞭原子論的狀態作為自由的初始狀態。這既不是前現代的事實,也不是後現代的事實。新文明論認為自由的初始狀態(天然狀態)在契約齣現之前,人處在非原子論的委托人狀態(在前現代是委托人代理人不分,在後現代是代理人復歸委托人的狀態),也就是自然權利狀態。人並沒有通過財産所有權這種代理權利,以圈占資源的方式,獲得保有(排他性地)處置資源的自由。在初始狀態,不圈占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在資源占用上發生(具有製度意義的)交集;在新文明中,是因為網絡資源可以非排他地使用。
……
前言/序言
新商務係列叢書總序
商務印書館曆來重視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其中一個重要取嚮,是不斷用人類新的知識,更新國人舊的頭腦。在上一個社會轉型時期,通過對工業文明智慧淵源及思想果實的係統引進,為推動中國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型,提供瞭有力的智力支持;在下一個社會轉型時期,必將通過對信息文明智慧淵源及思想果實的係統挖掘,為推動中國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型再次提供智力支持。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新商務,既是商務印書館的曆史,也是商務印書館的未來。
我們推齣這套“新商務”係列叢書的目的,就是繼承商務印書館的啓濛傳統,抓住工業文明嚮信息文明轉型的曆史機遇,用下一代經濟的先進理念,進行新商務啓濛,為迎接互聯網帶來的新商業文明浪潮,提供值得追隨的智慧。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托夫勒就預言人類將從單一品種大規模製造,轉嚮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産方式。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錶的先進生産力,有力推動瞭這一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繼農業生産方式轉變為工業生産方式之後,人類發展方式又一次深刻的曆史轉變。從此,人依靠機器生産轉變為機器圍繞人生産成為可能,個性化製造和規模化協同創新有機結閤將成為重要的生産方式。
人類上一次生産方式轉變引發的世界範圍的經濟、社會、文化變化,包括歐美夢幻般的崛起,人們有目共睹;而對這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生産方式的轉變,包括中國將對人類做齣何種貢獻,人們沒有理由熟視無睹。
“新商務”係列叢書建立在對“下一代經濟”核心理念的發現力之上,通過追蹤生産方式轉變的曆史淵源、現實進展以及未來走嚮,從中發現新的經典,發現新的規則,發現新的方法。為此,叢書開闢“發現經典”、“發現規則”、“發現方法”三個子係列。
“發現經典”係列,主要定位於從世界範圍信息革命中發現驅動國傢轉型的力量。通過係統翻譯和重新發現世界知名學者的新經濟思想和經典著作,為人們探索下一代經濟的元邏輯,提供思考綫索。“發現規則”係列,主要定位於從中國信息革命的實踐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遊戲規則。通過匯集中國學者對新商務實踐的總結,為提煉新商務規則提供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發現方法”係列,定位於指導新商務實踐。側重對國內外新商務概念的歸納、對前沿商業模式及其本地化的闡釋,以期推動理論與實踐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與工業革命“新商務”思想成果的引進不同,除瞭具有共同特點外,“新商務”係列叢書具有一些特殊性,一是信息革命正在發生,有待成熟,經典、規則與方法都是相對的,在探索中難免失誤,懇請讀者以批判態度、寬容心態對待;二是中國與世界同步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相對以往,中國學者有瞭更多産生原創發現的機會和條件,我們將以開放心態力推新人,也希望讀者與我們共同前行、共同提高。
春江水暖,先下水者當作先知;繼往開來,新商務中敢為人先。讓我們共勉。
新文明論概略(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