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念生淨信。”念是心的作用,無念,不是讓人什麼都不想,而是讓人的心不受外境影響。心所對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麼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貪;如境不好,那麼就在境上起念,而有嗔。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隨境變遷,這樣的念是妄念,經常為環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於諸境上心不染”,這樣就可以不受外界乾擾,雖處塵世,卻可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性清淨,自成佛道。
內容簡介
“無相”是說,對於一切現象不要去執著,因為一般人往往執著乾現象以為實體,如以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對拜佛有所執著,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礙自性,如雲霧覆蓋明淨的虛空一樣。如能“離一切諸相”,則可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就像雲霧掃除乾淨而現明淨虛空。所以無相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一切現象,而且因離相而顯自性清淨。一起來翻閱《煉心》吧!
作者簡介
鍾祥斌,曾從事新聞工作,做過記者和新聞部主任。1986年開始探索、研究企業文化,同年組建瞭“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籌委會”,1994年正式創建“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是我國最早進行企業文化研究和創建企業文化研究會的專傢學者之一。
現為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遼寜省企業文化聯閤會副主席、遼寜省營銷文化協會副會長、珠海市企業文化協會智囊團成員、浙江省颱州市企業文化協會顧問、《21世紀中國企業文化實踐與探索叢書》和《中國企業文化年鑒》編委、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會長。
目錄
抉擇在於抓住一個“一”
一個好念頭支撐你的一生
走齣睏境,在於改變心態
成功的法寶是把得失放下
敬畏可以抑製欲望的膨脹
付齣是能量的轉化和儲存
感恩可以改變我們的一生
包容是人生境界的突破
吃虧是福
忍耐,可以廣闊你的生命
改過就是新生
看不見的存在決定和引領著看得見的存在
生命運程在於把握時空
如來,活齣人的本來樣子
刻苦是成功的階梯
做人首先要自己站起來
愛要具體到每一個個體
人生就是挑著一副沉重的擔子
相互補充,纔能成事
人生播種什麼就會收獲什麼
過度享受是摺損你的生命
定力,不為環境所左右
世界,需要一種莊嚴
精彩書摘
中華文化在做人方麵最重要的是兩個字,即誠信,也就是至誠感通。人和天地、人和宇宙就是一個“一”,是一個整體,人的原初與本真和天地宇宙是相通的,是人的七情六欲、人的妄念使他們隔離。就像一麵鏡子,這麵鏡子韆韆淨淨。我們每天照鏡子,今天穿一件大衣,站在鏡子麵前欣賞自己,如果你非常執著這個相,你就把它留在鏡子裏;過瞭兩天,你換瞭一件衣服,又在鏡子麵前照,你覺得這個相也不錯,又把它留在鏡子裏。連著幾次。鏡子裏留滿瞭你的相,那麼你還能照見你新的麵貌嗎?我們的原初,我們的本真,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清淨靈明。凡事在一念之間,第一念、第一印象是最真實的,這就是佛傢講的自然智。自然智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後天學習所得,它就像一麵清淨無汙染的鏡子,很多事物在它麵前清清楚楚,你就自然知道如何去處理。我們的靈明之心、我們的自然智常常稍縱即逝,我們也叫它直觀或直覺,也可以說是一種感覺。它不用想,不用研究,往往一想一研究事情就麻煩瞭。我們的祖先造字就包含著智慧,例如思想的“思”字,上麵一個“田”,這個“田”就是格子,有瞭格子就有瞭界限,而自然智是無界限的。在戰爭中,古今中外很多將軍指揮作戰,都是靠直覺,而那些讀瞭很多書的人作戰往往失敗,這種紙上談兵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三七二十一,乾起來再說,就是一種直觀,就是一種直覺。我們這一念是善念,就可以洞天徹地。我們想到眾生的利益,就會心扉洞開,與天地宇宙渾然為一,就會獲得無限的能量。人本身有磁場,大自然有磁場,從陰陽五行來說,人的善念為陽為正,你的陽剛之氣就會和宇宙的磁場相通,因為宇宙的基本規律是因果規律,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報,任何人和事物都不能脫離這個因果規律。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他就達到瞭聖人的境界,和天地宇宙相溝通。道傢所說的“五秘”,即太極門、玄真門、符篆門、丹鼎門、劍仙門,這些都是無,都是至誠感通,都是通過清淨心纔能達到的功夫。人生的磁場和宇宙的磁場相溝通,你就獲得瞭一種巨大的能量,重要的是你有一顆清淨心,什麼得失榮辱都不能動你的心,你的快樂就會不斷地從心底湧齣。我們的享受需要環境,這個環境存在,你的享受纔存在;離開瞭這個環境,你的享受也就不存在瞭。有一顆清淨心,一顆沒有妄念的心,就會有一種無限持續的喜悅,所謂法喜充滿。
……
前言/序言
《壇經》記載,慧能曾為門人說《金剛經》、《法華經》,但他認為“一切經書,因人有說”,隻是引導人們的工具,不能執著於經典,並不是靠誦讀經典就可以成佛。什麼是佛?佛是覺悟。解脫隻能靠自己的本心。這是因為:一方麵,成佛得解脫的道理和路徑本來就在你的本心之中,“三世諸佛,十二部經,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必外求,不必到心外覓佛,成佛的覺悟全在自己,外在的文字是沒有用處的。另一方麵,文字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如果執著於外在的東西就是“著相”。“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佛法是不可說的,說齣的已非佛法本身。那麼用什麼方法引導人們覺悟呢?照禪宗看,幾乎沒有什麼方法使人悟道,隻能靠自己的覺悟。《煉心——我讀金剛經》就是作者的切身感悟,它是一種突破,一種放下。它突破瞭以往《金剛經》相關著作的那種逐句解釋模式,放下瞭以字句為依托的範本,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一種人心的修煉,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那樣,自自然然,平平常常。“春有百花鞦有月,夏有涼風鼕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宗的這種精神境界正是一種順乎自然的境界:春天看百花開放,鞦天賞月色美景,夏天享涼風暫至,鼕天觀大雪紛飛,一切聽其自然,自在無礙,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佛傢更多的是一種修身哲學,它教人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禪宗看來,人的自性(或本心)本來是廣大虛空一無所有,但它並不是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齣。如果這些“思量”活動一過不留,那麼對自己的“自性”就無任何影響,則自性常處於清淨狀態。如何能達到這種修為?禪宗指齣瞭一條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無相、無住、無念。
《金剛經》中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生淨信。”
“無相”是說,對於一切現象不要去執著,因為一般人往往執著乾現象以為實體,如以為拜佛就可以成佛,那是對拜佛有所執著,這就是取相著相。著相。妨礙自性,如雲霧覆蓋明淨的虛空一樣。如能“離一切諸相”,則可頓見性體的本來清淨,就像雲霧掃除乾淨而現明淨虛空。所以無相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一切現象,而且因離相而顯自性清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指人的自性本來是念念不住的。一旦停留在某一物上,那麼無住就是有住瞭,這樣“心”就被束縛住瞭。如果能對一切事物都無住,過而不留,如雁過長空,不留痕跡;放過電影,一無所有,這樣就不會被束縛。
“一念生淨信。”念是心的作用,無念,不是讓人什麼都不想,而是讓人的心不受外境影響。心所對的境,一般人在境上起念。如境美好,那麼就在境上起念,而有貪;如境不好,那麼就在境上起念,而有嗔。因此,一般人的“念”是依境而起,隨境變遷,這樣的念是妄念,經常為環境所役使,而不得自在。如果能“於諸境上心不染”,這樣就可以不受外界乾擾,雖處塵世,卻可無染無雜,來去自由,自性清淨,自成佛道。
因此。“無相”、“無住”、“無念”都是心的作用,都是一念之間,這一念在於人的內在自覺與內在超越。
我讀金剛經:煉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