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

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鹤龄,崔林 编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科学
  • 图灵奖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历史
  • 传记
  • 算法
  • 计算理论
  • ACM
  • 百年诞辰
  • 科技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56526
版次:4
商品编码:110301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介绍了图灵及自1966年至今图灵奖的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有代表性计算机科学家的介绍,多方位、多视角地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历程。《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和编译程序、数据库技术、计算复杂性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概况。通过追寻成功者的足迹,给人以必要的启迪,读者可以从阅读中吸取成长和成功所必需的养分。

作者简介

  吴鹤龄,1937年5月出生,籍贯上海市金山区。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1998年退休后从事科普创作,除本书及其姐妹篇《IEEE计算机先驱奖》外,尚有《好玩的数学》、《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囚徒的困境》、《迷宫趣话》、《魅力魔方》等多部原创作品或译作问世,分别获得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台湾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翻译类佳作奖、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北京市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奖、“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奖等多项奖励,《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2008年被文化部和财政部选中列入“送书下乡工程”,《迷宫趣话》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优秀图书出版工程。
  吴鹤龄被评为2010年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2011年北京市和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目录

图灵和图灵奖
1966年图灵奖获得者:艾伦·佩利
———ALGOL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催生者”
1967年图灵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克斯
———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EDSAC的研制者
1968年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哈明
———发明纠错码的大数学家和信息学专家
1969年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明斯基
———“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
1970年图灵奖获得者:詹姆斯·威尔金森
———数值分析专家和研制ACE计算机的功臣
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麦卡锡
———“人工智能之父”和LISP语言的发明人
1972年图灵奖获得者:埃德斯加·狄克斯特拉
———最先察觉“goto有害”的计算机科学大师
1973年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巴赫曼
———“网状数据库之父”
1974年图灵奖获得者:唐纳德·克努特
———经典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的年轻作者
1975年图灵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
———人工智能符号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1976年图灵奖获得者:米凯尔·拉宾和达纳·斯科特
———非确定性有限状态自动机理论的开创者
197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巴克斯
———FORTRAN和BNF的发明者
1978年图灵奖获得者:罗伯特·弗洛伊德
———前后断言法的创始人
1979年图灵奖获得者:肯尼思·艾弗森
———大器晚成的科学家,APL的发明人
1980年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霍尔
———从QUICKSORT、CASE到程序设计语言的公理化
1981年图灵奖获得者:埃德加·科德
———关系数据库之父
1982年图灵奖获得者:斯蒂芬·库克
———NP完全性理论的奠基人
1983年图灵奖获得者:肯尼思·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
———C和UNIX的发明者
1984年图灵奖获得者:尼克劳斯·沃思
———PASCAL之父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首创者
1985年图灵奖获得者:理查德·卡普
———发明“分枝限界法”的三栖学者
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和罗伯特·陶尔扬
———硕果累累的算法设计大师
198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科克
———RISC概念的首创者
1988年图灵奖获得者:伊万·萨瑟兰
———计算机图形学之父
1989年图灵奖获得者:威廉·卡亨
———浮点计算的先驱
1990年图灵奖获得者:费尔南多·考巴脱
———实现分时系统的功臣
1991年图灵奖获得者:罗宾·米尔纳
———标准元语言ML的开发者
1992年图灵奖获得者:巴特勒·兰普森
———从Alto系统的首席科学家到微软的首席技术官
1993年图灵奖获得者:尤里斯·哈特马尼斯和理查德·斯特恩斯
———计算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爱德华·费根鲍姆和劳伊·雷迪
———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拓者
1995年图灵奖获得者:曼纽尔·布卢姆
———计算复杂性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96年图灵奖获得者:阿米尔·伯努利
———把时态逻辑引入计算机科学
1997年图灵奖获得者: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
———鼠标器的发明人和超文本研究的先驱
1998年图灵奖获得者:詹姆斯·格雷
———数据库技术和“事务处理”专家
1999年图灵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
———IBM 360系列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计算理论领域卓越的开拓者
2001年图灵奖获得者:奥尔-约翰·戴尔和克利斯登·奈加特
———挪威计算机科学家,面向对象技术奠基人
2002年图灵奖获得者:利维斯、沙米尔和阿德勒曼
———最具影响力的公钥密码算法RSA的发明人
2003年图灵奖获得者:艾伦·凯
———“个人计算机之父”及Smalltalk语言发明人
2004年图灵奖获得者:文登·塞夫和罗伯特·凯恩
———Internet基础通信协议TCP/IP之父
2005年图灵奖获得者:彼得·诺尔
———从天文学家到计算机科学家
2006年图灵奖获得者:弗朗西丝·爱伦
———编译器优化理论与实践的先驱
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克拉克、埃默生和希法凯斯
———计算机辅助验证技术的先驱
2008年图灵奖获得者:芭芭拉·利斯科夫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系统的先驱
2009年图灵奖获得者:查尔斯·萨克尔
———计算机系统架构的创新型设计大师
2010年图灵奖获得者:莱斯利·瓦利安特
———成果丰硕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大师
2011年图灵奖获得者:朱迪·珀尔
———贝叶斯网络开创人工智能新天地
附录一 计算技术发展大事记(截至20世纪末)
附录二 向计算机专业师生推荐两本好书
人名索引(Name Index)
总索引(General Index)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966年图灵奖获得者:
  艾伦·佩利
  ———ALGOL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催生者”
  艾伦·佩利(AlanJ.Perlis)由于在ALGOL语言的定义和扩充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创始计算机科学教育,使计算机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成为首届图灵奖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佩利1922年4月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化学,1942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因当时还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且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已宣布正式参战,因此佩利被应征入伍,在空军服役。战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深造,改学数学,于1947年取得硕士学位,然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于1950年取得该学位。1951年他在美国陆军军械部设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基地内的“弹道研究实验室冶(冯·诺伊曼曾在该研究实验室当顾问)工作了一年,然后回到母校麻省理工学院参加“旋风”(Whirlwind)计算机计划,为“旋风”编制程序。为了说明佩利参与的“旋风”计划的意义,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计算机诞生初期的发展历史。
  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做“ENIAC”(这是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的词头缩写,意为“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根据上述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为各种火炮计算弹道、编制射击表的需要于1943年6月与联邦政府签订10万美元的合同而研制的。项目由约翰·莫奇利(JohnWil鄄liamMauchly,1907—1980)负责逻辑设计,伊克特(JohnPresperEckert,Jr,1919—1995)负责电路设计。ENIAC是一台十进制并行计算机,能同时处理10个十进制数,采用电子管电路,时钟频率为100000Hz,加法时间为0.2ms,乘法时间为2.8ms,是一个占地1500ft2(约139m2),重30t,功耗150kW的庞然大物。它于1946年2月完成,未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被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国家实验室用于计算原子弹爆炸的突变问题,后来又曾用于阿伯丁的空军试验场,一直运行到1955年10月才停止工作。世人一直公认莫奇利和伊克特是ENIAC的发明者,但后来在两家计算机公司的诉讼中,法院判定他们剽窃了约翰·阿塔那索夫(JohnVincentAtanasoff,1903—1995)的构思和设计。这个涉及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案件曾经轰动美国。但有趣的是,虽然阿塔那索夫确实曾在1941年把自己关于构思计算机的设想告诉过莫奇利,后者也确实因此受到启发而写出了有关论证报告并设计出了ENIAC,但社会舆论似乎并不支持法院的判决,现在一提到ENIAC,几乎众口一词地仍然说是莫奇利和伊克特发明的,没有人说是阿塔那索夫发明的,这对美国法院的判决真是一种讽刺。
  ENIAC虽然作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被载入史册,但它不具备存储程序的能力,程序要通过外接电路板输入。要改变程序必须改接相应的电路板,对于每种类型的题目,都要设计相应的外接电路板。这不是理想的结构,不符合冯·诺伊曼早就提出的存储程序的设想。那么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计算机是哪一台呢·有些资料认为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曼彻斯特大学的MARK玉,但现在一般说法是英国剑桥大学威尔克斯(M.V.Wilkes,1967年图灵奖获得者)设计和完成于1949年5月的EDSAC。实际上,最早开始设计与实施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还是莫尔学院的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AutomaticComputer的词头缩写,意为“电子分离变量自动计算机”)。这是1945年3月(当时ENIAC正处于安装调试阶段),由冯·诺伊曼本人与莫奇利、伊克特等人经过两天会谈、讨论后制定的设计方案,采用电子管和半导体二极管,用用水银延迟线做存储器,时钟频率为1MHz,字长为32位。由于ENIAC的原因,EDVAC的研制从1947年才开始,加上莫奇利和伊克特两人后来因故离开了莫尔学院,使工程遇到了困难,1952年(有的资料说1951年)才完成,这才使威尔克斯的EDSAC“后来居上”(详见后面关于威尔克斯的介绍)。
  但不管EDSAC也好,EDVAC也好,都是串行计算机(serialcomputer),即数据的传送和运算是按位逐一进行的,这样的计算机运算部件少,运算也简单,但速度慢,不能满足某些应用的需要。那么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式的并行计算机是哪一台呢·这就是前述“旋风”计算机。“旋风”的主要设计者和研制者是MIT的弗里斯特(JayWrightForrester)。弗里斯特也是在受军方委托,用风洞来研究飞机稳定性时根据数据处理的需要而设计“旋风”的。“旋风”受EDVAC的影响采用存储程序方式,但鉴于处理飞机稳定性需要2000条以上指令,必须改串行为并行,但又要考虑机器体积不宜过大的因素,因此设计成16位字长的并行计算机。“旋风”的另一项创新是采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威廉斯发明不久的阴极射线管做内存储器。“旋风”的研制工作从1946年开始,1950年试运行成功。20世纪50年代冷战加剧的形势下,美国军方对“旋风”寄予了极大希望,空军每年投资100万美元(试比较一下,ENIAC的总经费才10万美元),MIT也专门成立了著名的“林肯实验室”,以弗里斯特原先的实验室为核心,研究“旋风”的军事应用。1951年,“旋风”与当时著名的SAGE(SemiAutomaticGroundEnvironment,即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包括全美17个防区)首次实现连接,把位于卡德角的防空警戒雷达所截获的信息送到MIT,由“旋风”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这是历史上计算机与通信的第一次结合。弗里斯特还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美籍华人科学家兼企业家王安(WangAn,1920—1990)几乎同时分别独立地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并把它用在“旋风”中以代替阴极射线管存储器,从而进一步大大提高了“旋风”的性能。
  佩利在“旋风”上工作到1952年9月。之后他来到普渡大学,在那里他创建了全美大学中的第一个计算中心,开创了在大学中建立计算中心的先河。他出任普渡大学计算中心的第一任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计算中心先安装了一台IBM的CPC计算机(CardProgrammedCalculator),以后更新为Datatron205。佩利为之设计了称为IT(InternalTranslator)的语言,并开发了IT的编译器。1956年佩利转到卡内基理工学院,“故伎重演冶,又推动该校成立了计算中心并出任主任,配置了IBM650计算机。佩利把他在普渡大学开发的IT及其编译器移植到IBM650上,并被美国许多大学所采用。在IT的基础上,佩利和史密斯(J.Smith)、佐轮(H.Zoren)、伊万斯(A.Evans)等人一起为IBM650设计并开发了新的代数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些工作奠定了佩利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先行者的地位。因此,当ACM于1957年成立程序设计语言委员会以便与欧洲的同行合作,设计通用的代数语言的时候,佩利被理所当然地作为最佳人选被任命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
  1958年,在苏黎世举行的ACM小组和以当时联邦德国应用数学和力学协会GAMM为主的欧洲小组的联合会议上,两个小组把他们关于算法表示法的建议合二为一,形成了ALGOL58(最初叫做“国际代数语言”,即InternationalAlgebraicLanguage,简称IAL。后来改叫ALGOL58)。在ALGOL58的基础上,1960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有全世界一流软件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确定了程序设计语言ALGOL60,发表了“算法语言ALGOL60报告”。1962年又发表了“算法语言ALGOL60的修改报告”。ALGOL60是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程序设计语言由一种“技艺”转而成为一门“科学冶,开拓了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领域,又为后来软件自动化的工作以及软件可靠性问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像1967年出现的首次引进“类型”的概念,把数据和被允许施行于这些数据之上的运算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因而成为现代抽象数据类型的开端以及第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SIMULA67。1971年出现的著名的PASCAL等语言,也都是在ALGOL60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形成的。ALGOL60的主要特点有:
  1.局部性。首次引进局部性概念,既扩充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节 省内存空间,提高程序的紧凑性。
  2.动态性。语言含有动态成分,从而明显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当然也相应增加了实现中的开销)。
  3.递归性。递归性的引进开拓了软件的研究领域,促进了软件的发展。
  4.严谨性。它的语法和语义均有严格的描述,特别是语法,采用了著名的巴克斯范式BNF,结构清晰,理论严谨。
  在ALGOL58和ALGOL60的形成和修改过程中,佩利都起了核心和关键的作用。佩利之所以荣获首届图灵奖,主要就是因为他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在佩利的积极组织下,卡内基理工学院率先在大学生中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在此之前,有关程序设计的知识是作为“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予以介绍的。程序设计课的开设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开端。这引起了计算机的最大用户———美国国防部的重视,由其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出面,资助对计算机科学及其教育进行立项研究,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在卡内基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少数几个大学建立起了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生院,使计算机科学脱离电气工程、数学等学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鉴于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佩利被称为“使计算机科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人”———Afoundingfatherofcomputersci鄄enceasaseparatediscipline。而在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佩利和西蒙(H.A.Simon)、纽厄尔(A.Newell)———后二人是1975年的图灵奖获得者———被称为“计算机系的三驾马车”。
  1971年,佩利离开卡内基理工学院,加盟新成立的耶鲁大学计算机系,曾数度出任系主任,为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间,1977—1978年,他曾在加州理工学院执教。因此,佩利可谓“桃李满天下”,尤其是美国的第一批计算机科学博士生,绝大部分 都是佩利的弟子。
  佩利也是计算机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1962—1964年他出任ACM主席。著名的杂志CommunicationsoftheACM也是由他倡议创办的,并在1958—1962年担任第一任主编。
  作为知名学者,他经常到世界各国讲学或作报告,足迹遍及苏联、丹麦、意大利、以色列、墨西哥、秘鲁、英国、荷兰、委内瑞拉……其中也曾两次到中国讲学。他也是“乒乓外交”后最早(1972年7月)到中国访问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的成员之一。
  佩利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名词都可以变为动词”(anynouncanbeverbed)。他的意思是说,任何远大的理想、志向、抱负和对新事物的追求,通过努力和不懈的实践都是可以实现的。这是佩利总结自己的一生所形成的至理名言。
  佩利的主要著作有:
  《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思考》(AViewofProgrammingLanguages,Addison-Wesley,1970)
  《计算机科学导论》(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Harper&Row;,1972,1975)《软件可重用性》(SoftwareReusability,ACMPress,1989)
  最后这部书分两卷,第一卷:概念与模型(ConceptsandModels),第二卷:应用与经验(ApplicationsandExperience),是佩利与比格斯托夫(T.J.Biggerstaff)合编的。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反映了他晚年对软件工程的关心和重视。
  佩利197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6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除了获得图灵奖外,他还在1984年获得AFIPS的教育奖,曾被普渡大学、滑铁卢大学等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2月7日,佩利因心脏病在康涅狄格州的纽哈芬去世,享年68岁。
  佩利是在1966年8月举行的ACM第21届全国大会上被授予图灵奖的。佩利发表了题为“算法系统的综合”(TheSynthesisofAlgorithmicSystems)的演说(刊于杂志JournaloftheACM,1967年1月,1—9页,也可见《前20年的ACM图灵奖演说集》(ACMTuringAwardLectures———TheFirst20Years:1966—1985,ACMPress,5—16页)。佩利发表演说的1966年,编程还要通过专门设计的“编码纸”(codingsheet)和穿孔卡片进行。但佩利的眼光已经瞄向未来。他在强调指出图灵计算模型的重要意义以后,讨论了程序设计语言和系统下一步应朝哪些方向发展,包括更丰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更丰富的操作等。佩利所指出的方向有些已被随后的研究与开发所实现,如LISP和Smalltalk语言,有些则至今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智者的回响:纪念艾伦·图灵与计算机科学的星辰》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计算机的未来。然而,回溯历史的洪流,计算机科学的曙光并非凭空出现,它源于一群先驱者的智慧、远见与不懈探索。其中,艾伦·图灵(Alan Turing)无疑是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他的名字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诞生紧密相连,他的思想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而“ACM图灵奖”,作为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更是对那些为这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最高的肯定。 本书,并非是某一本特定图书的简单介绍,而是试图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和理解图灵先生那超凡脱俗的思维,以及他所播撒的种子如何孕育出今日蓬勃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世界。我们将一同探寻图灵奖所承载的荣誉与使命,了解那些被载入史册的科学巨匠们是如何接过图灵的火炬,继续照亮前进的道路。 第一章:图灵的远见:计算的边界与智能的启示 艾伦·图灵,一个名字就足以引发无限遐想的传奇人物。他不仅仅是一位数学家、逻辑学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在那个机械计算设备尚属新生事物,甚至“计算机”一词都尚未普及的年代,图灵已经深入思考了“计算”的本质。“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概念,是他献给世界最宝贵的思想遗产之一。它并非一台真实的机器,而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却以惊人的简洁性,概括了所有可计算问题的范围。这台虚构的机器,通过一条无限长的纸带、一个读写头和一套有限的指令,定义了“算法”的存在,并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图灵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超越了单纯的计算理论,开始触碰那个更深邃、更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机器能否思考?”。他提出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至今仍是衡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发展的重要标准。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游戏,却将抽象的“智能”具象化,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探索机器智能的可能性。图灵并非满足于理论的构建,他在二战期间,更是将他的智慧付诸实践,在破解德军恩尼格玛密码(Enigma)的过程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直接影响了二战的进程。这段尘封的秘密,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卓越才干。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图灵机的数学原理,理解其作为通用计算模型的普适性。我们将回顾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探索,探讨“图灵测试”的意义及其对AI发展方向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聚焦于图灵在二战期间的秘密工作,揭示他如何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他的工作对信息科学和密码学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第二章:ACM图灵奖:科学的最高殿堂与智慧的传承 在图灵逝世多年后,计算机科学领域蓬勃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表彰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计算机协会(ACM)于1966年设立了“ACM图灵奖”。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计算机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图灵奖的设立,本身就是对图灵先生不朽贡献的一种最高致敬。 每一位图灵奖的获得者,都是计算机科学史上的璀璨明星。他们或是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或是设计了颠覆性的技术,或是引领了某个新兴领域的发展。从早期对算法、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的奠基性研究,到后来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分布式系统、图形学等各个领域的突破,图灵奖的名单如同一部浓缩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 在本章中,我们将回顾图灵奖设立的初衷及其发展历程。我们将选取历史上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图灵奖得主,深入了解他们的关键性贡献。例如,对算法复杂性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如何定义了计算的可行性边界;在操作系统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先驱者,他们如何构建了现代计算机的骨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研究者,他们如何一步步逼近图灵的梦想。我们将不仅仅关注他们的技术成就,更会挖掘他们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以及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通过梳理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机科学是如何在一代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向前演进的。 第三章:从图灵到图灵奖得主:思想的火种如何燎原 艾伦·图灵的思想,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曾平息。他提出的“通用计算”理念,为所有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他关于“智能”的思考,则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而ACM图灵奖的获得者们,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图灵的智慧火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断推动着计算机科学的边界。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图灵奖得主的工作,都与图灵的思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在计算理论领域,一些科学家对图灵机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出了更精密的计算模型,并对计算的极限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这无疑是图灵思想的延续。在人工智能领域,许多图灵奖得主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所构建的智能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回应着图灵当年的设问。 更广泛地说,图灵的“计算”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信息时代的运作。从互联网的构建,到大数据分析,再到云计算的普及,其核心都离不开对“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而图灵奖得主们,则是在这些应用领域中,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新,将图灵的理论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催生了无数改变世界的应用和技术。 在本章中,我们将尝试建立一条清晰的思想传承脉络。我们将分析图灵的几个核心思想(如计算的通用性、图灵测试等)是如何在后来的计算机科学发展中得到体现和发展的。我们将选取几位与图灵思想联系更为紧密的图灵奖得主,详细阐述他们的工作如何是对图灵思想的继承、发展或创新。例如,在算法设计和分析领域的先驱,他们如何将图灵的计算模型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形式化方法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来验证和保证计算的正确性,这与图灵对计算严谨性的追求不谋而合。我们将强调,科学的进步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图灵的智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第四章:计算机科学的未来:致敬先贤,展望星辰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艾伦·图灵留下的思想遗产,以及ACM图灵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计算机科学的未知领域。当前,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爆发的时代,这些领域的发展,无不闪烁着图灵智慧的光芒,也预示着未来图灵奖的得主们将继续在这些方向上做出卓越贡献。 从深度学习的崛起,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从量子计算的曙光,到生物计算的可能性,计算机科学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新的计算模型、新的算法、新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涌现,它们都将对我们理解世界、改变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在本章中,我们将展望计算机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如AI的进一步发展、计算伦理、可解释AI、以及跨学科领域的融合(如计算生物学、计算材料学等)。我们将思考,在未来的技术浪潮中,哪些新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有望成为图灵奖的下一个焦点。我们将强调,致敬先贤,不仅仅是铭记他们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继承他们的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迎接计算机科学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将呼吁读者,关注并参与到这场伟大的科技变革中,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场星辰大海征途中的一员。 结语 艾伦·图灵,一位永远的智者,他的思想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计算机科学的道路。ACM图灵奖,则是这条道路上最闪耀的星辰,每一位获奖者都是一颗新星,他们的光芒汇聚在一起,构成了计算机科学璀璨的星河。通过理解图灵的远见,感受图灵奖的荣耀,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计算机科学的过去与现在,更能激发起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探索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曲关于人类智慧、创新与进步的颂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学科的来龙去脉,对于真正掌握其精髓至关重要。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年轻却发展迅猛的学科,其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不懈的努力。图灵,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如同一个灯塔,指引着无数后来者前行的方向。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兴趣,是因为它以“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为名,并将其与“ACM图灵奖”这一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相结合。这让我相信,书中不仅仅是对图灵生平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图灵思想如何渗透、影响并激励一代代图灵奖得主,最终塑造了整个计算机科学发展格局的一次深刻梳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图灵的原创性思想如何成为后来者灵感的源泉,以及图灵奖的设立和历届获奖者的贡献,如何共同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计算机科学史诗。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和致敬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智慧与传承的书籍,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世纪前的思想家,更是在梳理一项伟大事业的脉络。我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源于我对解决复杂问题和构建智能系统的向往。图灵的思想,尤其是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对我来说一直是难以企及的高峰。我一直想了解,在他那个信息爆炸尚未开始的时代,他是如何一步步构思出“图灵测试”这样一个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应用的理念的?他对“智能”的定义,以及他对于机器能否思考的探索,无疑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挑战。这本书的标题中,“纪念图灵百年诞辰”和“ACM图灵奖”并列,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传记,更是对图灵思想在当代计算机科学领域影响力的深度挖掘。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获得图灵奖的先驱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图灵思想的启发,他们是如何将图灵的远见转化为具体的理论、算法和技术,从而构建起我们如今所依赖的数字基础设施的。

评分

我一直对计算机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史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奠定行业基石的伟人们充满敬意。图灵,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传奇,他提出的“图灵机”概念,不仅是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开端,更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计算世界的哲学基础。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图灵生平、思想以及他对后世影响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他如何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远见,点亮了计算科学的黎明。了解到这本《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恰好以此为契机,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希望能从中领略到这位伟大科学家跨越时代的思想光辉,以及他在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通过生动的叙述,让我感受到图灵作为一个“人”,他的思考过程、他的坚持与困境,以及他那些划时代意义的洞见是如何产生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计算机科学的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评分

我是一名对计算机理论和算法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致力于深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艾伦·图灵,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最耀眼的名字之一,他的工作奠定了现代计算的基础。我之所以被这本《图灵和ACM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深深吸引,是因为它不仅仅聚焦于图灵本人,还将他的思想与ACM图灵奖紧密相连。我迫切地想了解,在图灵的理论框架下,后来的图灵奖得主是如何不断突破和创新的?他们是如何将图灵提出的抽象模型具象化,并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的?这本书的副标题“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也暗示着一种传承和致敬的意味,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对图灵奖得主成就的解读,反哺出图灵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分支领域所绽放出的独特光芒。对我而言,这本书是一次深入探究计算机科学思想演变史的绝佳途径。

评分

ACM图灵奖,这个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的荣誉,象征着对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和工程师的最高认可。我一直对历届图灵奖得主及其获奖成就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从早期的理论奠基者,到现代的算法巨匠、系统架构师,每一位获奖者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和最前沿方向。这本书以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为契机,将图灵的贡献与ACM图灵奖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图灵奖的评选标准是如何随着科技进步而演变的,以及历届获奖者在继承图灵精神的同时,又如何各自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推动计算机科学不断向前发展。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思想火花,什么样的技术突破,才能获得如此殊荣?这些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又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数字世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计算机科学的璀璨群星。

评分

买了图灵和图灵奖(第4版)纪念图灵百年诞辰一点都不后悔,很喜欢,书是绝对正版的,纸张都非常好!识伴随人类成长,人类的成长少不了知识。

评分

1111111

评分

东西很好哦!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书的封面比较次,内容大都是一些简介性质的东西。

评分

介绍了许多获得图灵奖的人物,讲的比较简单。

评分

先较为详细的对图灵及其成果进行了介绍,然后按年份介绍了历届图灵奖的获得者的工作和事迹。看前几年的图灵奖的研究的方向对照现在计算机发展技术,可以想象近几年的图灵奖会对今后计算机的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和新的方向

评分

nice...nice...nice...................

评分

计算机兴趣培养的好书,要是能在大一或者早点接触这本书就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