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潘小松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8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56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涵芬书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莫斯科日记》是本雅明生活转折时期最个人化的文本。在日记中,本雅明叙述了他在莫斯科短暂停留期间(1926年12月6日—1927年1月底)的所见所闻,还有他与拉脱维亚女共产党人阿斯娅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柏林纪事》是本雅明对其青少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柏林的断想式回忆。

目录

中译本再版序言(潘小松)
译序(潘小松)
莫斯科日记
序言(格什温·肖勒姆)
莫斯科日记
附录一俄罗斯玩具
附录二 自序
附录三本雅明书信选辑
后记(盖里·史密斯)
柏林纪事
柏林纪事

精彩书摘

本雅明自己对莫斯科经历的评估可以从他回来三个星期后(1927年2月23日)写给马丁·布伯的信中精确推断。他在此信中宣布他的“莫斯科”文章即将完成。我似乎觉得本雅明的总结值得摘引如下:“我的话不会有任何理论。我希望以这种方式能让‘作品’自己说话。因为我已成功掌握了这种非常新的没有倾向的语言;这种语言往往能响亮地回应完全转变了的语境的假象。我想给目前的莫斯科作一个描述;在这个描述里,‘所有事实已然是理论’,因此可以免于演绎抽象,免于任何预测,甚至在一定的范围里免于任何判断——这些我绝对坚信不可能是在精神上的‘数据’之基础上形成的,而只能形成于经济上的事实之基础。很少有人(即便是在俄国)对此有足够的广泛的把握。就目前而言,莫斯科以蓝图的形式展现了各种可能性:首先是革命本身也许成功也许失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结果都不可预料,其情形将远不同于人们为未来所画的蓝图。那里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已明显表现出这种迹象,一点也不掩饰。”对目前的读者来说,这话是浓缩的现实,以前在日记中只有胚胎,尚不成形。他接触到的所有人(不知他意识到与否,他们清一色都是犹太人)属于政治或艺术上的反对派——那时多少还能区分两者。就我能对他们的命运所做的追踪,无论是托洛茨基派或其他什么派,迟早成为斯大林时期的牺牲品(一旦政权巩固)。连他的朋友阿斯娅·拉西斯在斯大林“清洗”之初都被迫在劳改营中度过许多年。此外,本雅明越发意识到许多最亲密的朋友或出于恐惧或出于世故都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这是他不能无视的;这终于导致严重冲突,包括跟阿斯娅·拉西斯。伯恩哈德·赖希是很有学识的导演(曾执导于柏林德意志剧院),阿斯娅·拉西斯的伴侣(在她晚年时他还愿娶她)。他同本雅明的关系虽紧张,但对本雅明的莫斯科活动帮助更大,在学术上也更能为本雅明提供指导。日记表明,赖希的关系网也比拉西斯大。不过,到1927年1月,本雅明同赖希的关系已近破裂——一种尽力掩饰的决裂。这本日记的核心无疑是本雅明与阿斯娅·拉西斯(189卜1979年)那问题不断的关系。几年前她出了本回忆录《职业革命家》,其中有一章是写瓦尔特·本雅明的。对读过那个章节的读者来说,这本日记会令其不快并沮丧、吃惊。本雅明1924年5月在卡普里初遇阿斯娅·拉西斯。在他从卡普里给我的信中他每提到她往往不指其名,而称之为“来自里加的拉脱维亚布尔什维克”,“对迫切需要激进的共产主义有着透彻的见地”。本雅明称她为“来自里加的俄国革命者,我所见过的最杰出的女子之一”。从这一刻至少直到1930年,阿斯娅无疑对他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924年他们一起在柏林,1925年一起在里加;在去莫斯科之前也许还在柏林一起待过,他去莫斯科主要也是为了见她。她是继朵拉·凯尔纳和朱拉·科恩[一拉德]之后第三个在他生活中有过核心重要位置的女人。本雅明对她的迷恋与她对本雅明学术上的强有力影响有关。这一点从《单行道》的题词可以看出:“这条街被命名为阿斯娅·拉西斯街,这位工程师通过作者之手铺就了这条街。”然而这本日记却没有让我们见识这位他爱的女人学术的一面。这本日记所叙述的是从头到尾的沮丧求爱,以及作者追求她的急切。从他到莫斯科直到临离开,阿斯娅一直生病住在精神病院,但我们对她的病状一无所知。他俩见面大抵是在她的病房里,只有几次在本雅明的旅馆。她与前伴侣生的女儿(估计八九岁光景)也身体不好,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外的儿童医院里。阿斯娅·拉西斯因此很少参加他积极从事的活动。她只是友好地倾听本雅明对各种活动的叙述。她是本雅明难以捉摸的追求对象,最终还是充满敌意较量的争论对手,还经常是如此。多少次白等阿斯娅赴约,多少次被她拒绝,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对性的玩世不恭——这一切都令人沮丧地详细记录于这本日记,更让人觉得奇怪,怎么这个女人一点学术轮廓都看不出。亲见过本雅明与阿斯娅·拉西斯相处的人都有这种印象并将这种印象转告了我:真是奇怪,这对恋人除了吵架什么都不干。这是在1929年和1930年,当时她来到柏林和法兰克福,本雅明正在为她而闹离婚!这个谜的一部分仍悬而未解;不过,事实上这种情况发生在本雅明这种人的生活里也完全恰如其分。
……

前言/序言

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在中国真是受到非常的礼遇,他们的知名度高得有点莫名其妙。比如说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年),其实没有多少读者能真正读懂他(包括从事德语文学研究的德国本土教授),却常有人提他。我自己也遇到这种尴尬。我几年前曾以《卡夫卡般孤独的批评家>为题写过动态,介绍他的日记在国外出版的情况,及至朋友来问我本雅明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我却无言以对。海德格尔的情人汉娜·阿伦特说,本雅明“学识渊博,但却不是学者;他研究文本及注释,但却不是语言学家;他翻译普鲁斯特、圣一琼.佩斯和波德莱尔的作品,但却不是翻译家:他对神学颇有兴趣,但却不是神学家;他写文学评论,但却不是文学批评家”。本雅明的朋友肖勒姆和他的中国知音刘象愚都说他是纯粹的哲学家。好吧,让我们来看看瓦尔特.本雅明这位德国哲学家写的(莫斯科日记》是怎么回事。1926年12月6日到1927年1月底,本雅明在莫斯科待了两个月。导致他成行的有三个因素:首先,他不能忘怀昔日在意大利卡普里相遇的情人、拉脱维亚女导演阿斯娅·拉西斯;其次,他想近距离观察俄罗斯的情形,以便考虑久悬未决的德国共产党党籍问题:最后,他要为提供川资的报纸写报道。《莫斯科》等长文于1927年初发表。《莫斯科日记》是本雅明去世后四十年才发表的,这显然是他自己的意愿。本雅明满心希望为俄国文学贡献自己的德国文学和文化知识,然而他所看到的苏俄现实却令他大失所望,终于不再抱幻想。《莫斯科日记》对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坦率的批评。《莫斯科日记》的另一核心内容是本雅明自己和阿斯娅的尴尬关系。阿斯娅此时已另有男人(德国导演伯恩哈德·赖希)。在死前出版的回忆录《职业革命家》里,阿斯娅用了一个章节写本雅明。据说她的回忆录与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大有出入。本雅明1924年5月在意大利卡普里初遇阿斯娅。阿斯娅是本雅明生活中第三个起到重要作用的女人。然而,肖勒姆说,《莫斯科日记》看不出他所爱的这个女人智慧上有什么出众。我在读英文本的《莫斯科日记》时也有这种感觉,在那里面阿斯娅成天病歪歪的,只知道让本雅明给她买吃买穿。本雅明写她住精神病院,但却只字没提她到底得的什么病。日记里大抵写他俩在她的病房,只有几次在他旅馆的房间。拉西斯此前生的孩子已八九岁,也是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本雅明徒劳地追逐阿斯娅,日记里经常出现争吵的场面。朋友们都很奇怪:这对情人除了吵架好像没有什么交流。1929年和1930年阿斯娅两度前往柏林和法兰克福,本雅明为了她竞要离婚!《莫斯科日记》当然不止这些。就我阅读所及,本雅明在日记中对戏剧表演、建筑艺术、城市风俗、俄罗斯宗教、饮食、衣着诸多方面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另外,他的《莫斯科日记》对研究斯大林时期的文学艺术(哪怕是为政治服务的)史来讲,也是一份详尽的史料。关于《柏林纪事》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因为它的个人色彩太浓,是本雅明式(卡夫卡式?)的回忆录,讲的是他少年时代柏林及他家庭的情形。这本书是本雅明在“不惑”之年写的,有许多牢骚和情绪,有些笔触还很晦涩。我想,向读者交待一下本雅明的生平还是必要的。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祖母与海涅是姑表兄妹。二十岁之前主要在恺撒·弗里德里希学校(从前译作腓特烈一伊顿公学)受教育。这一段经历是《柏林纪事》对旧式教育的牢骚之主要源头,本雅明矛头直指“现代化的合理主义与普鲁士传统的等级制、军国主义以及宗教伦理等权威制度……在本雅明眼中,柏林旧式的建筑就像是这些旧制度的象征,构成了他少年时代的社会氛围”。1912年,本雅明入弗赖堡大学。他的学习方法独特,广览书籍,从不参加考试。他还参加学生运动,担任过柏林自由学生会主席,积极从事“青年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结识了主张弘扬犹太传统并从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肖勒姆。1916年,本雅明入慕尼黑大学,依然以自学为主。1919年通过博士论文《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并获相应学位。20年代前期,本氏向海德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申请教授资格未成功,日后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倒成为他最重要的著作。1925年起卖文为生,随后流亡巴黎,1926年访莫斯科。其问修订《追忆逝水年华》译稿,为《文学世界》撰写书稿。1928—1933年,本雅明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电台任记者兼撰稿人。1933年3月中旬,希特勒上台不久,本雅明离德赴巴黎和西班牙、丹麦、意大利等地流亡八年,其间完成论波德莱尔、卡夫卡等重要论著。1940年9月26日,为避盖世太保,本雅明在法西边境自杀。“本雅明怀着巨大的思想矛盾与痛苦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短暂而坎坷的一生既刻上了个人悲剧命运的印记,也刻上了他那个多难而忧郁的时代的印记。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①关于本雅明的学术思想和代表性论著不是译者笔力堪述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他的主要著作读读,这里就不谈了。译者要感谢东方出版社刘丽华为此书的编辑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另外,没有她的鼓励,译者也不敢译本雅明的文字。《莫斯科日记》和《柏林纪事》皆由英文转译。注解除注明外均为英译者原注。是为译序。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世界,是永远不完美的,是一个永远矛盾的映象,一个永远不完美的映象——对它不完美的造物主来说,是一种沉醉的快乐:——我曾经觉得,世界就是这样。

评分

一代文豪老舍的阅读习惯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印象法”。他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的阅读法有极为幽默的名字:“牛嚼”与“鲸吞”。“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而“鲸吞”则是指,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评分

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书很好,我已经快速读一遍了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书不错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 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东西不错,是正品。快递迅速。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是“博读”的忠实拥护者。他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习惯是一个人如影随形的伴侣,不同的习惯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阅读习惯,我们会惊叹阅读的方式是如此多样:一目十行型、水滴石穿型、还有“饿狼”型、“牛嚼”型等等……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他们都去粗存精,将知识的营养吸收最大化。

评分

除了鲁迅先生外,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评分

书很喜欢,值得购买。谢谢老板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