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选择了近50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哲学史研究进程概况的论文或经典著作的节选。这些论文或论著的节选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性,或在儒学研究、道教研究、佛教研究、哲学思想史、政治思想研究、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具有开创性,或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全面总结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每篇论著前辅以简要导读,以开放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所选论著进行简要介绍和点评,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向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为文史类研究者的必选读物,既可以独立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研究生的入门教材,也可以成为其他入门教材的补充读本。
作者简介
郭齐勇,1947年生,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 ISCP)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熊十力哲学研究》《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等,与人合著《诸子学志》等。
廖晓炜,湖北武穴人,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专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先秦儒学、现代中国哲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中国哲学要义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
金岳霖与《中国哲学》
熊十力与《略说中西文化》、《答马格里尼》
方东美与《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唐君毅与《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导论》
张岱年与《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冯契与《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史华慈与《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
牟复礼与《世界观的开始》
倪德卫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
荒木见悟与《我的学问观》
秦家懿与《儒与耶:一个比较研究》
李泽厚与《说巫史传统》
杜维明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
成中英与《中国哲学的四个特性》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
王国维与《释理》
张东荪与《中国哲学上的范畴》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沈有鼎与《中国哲学今后的开展》
岛田虔次与《关于中国近世的主观唯心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
……
儒家哲学
佛教与道教
精彩书摘
欲说此境之开为九之理由,当先说:今兹所谓吾人之生命心灵活动在基本上有三道路、三方向之义。……此生命心灵活动之三方向,是知之三方向,亦是情之三方向,而根柢上则为意或志行三方向,可称为心灵生命之三意向或三志向。此三向连前文所及者而说,亦可名为由前向后而往、由内向外而往,由下向上而往之三向;其逆转,则为由后返前而来,由外返内而来、由上返下而来之三向。合之为前后向、内外向、上下向之互相往来……
由生命心灵活动之往来于前后向之次序,即有其进退屈伸。进退即屈伸。屈伸自体质说,进退自动用说。由此进退屈伸,首见生命心灵活动自身之往来之韵律节奏,以为其内在的顺观之境。此观之一名,原于易经。观卦六三,言“观我生进退”,即顺观也。由生命心灵活动之往来于其内外向,即有其开阖、出入、行藏、隐显。此亦见生命心灵活动自身之往来之一韵律、节奏。开、出等,可说是进与伸;阖、入等,即退而屈。其名义不同,唯在说开阖出入,必另有所开阖,另有所出入;说进退屈伸则无此义耳。生命心灵活动所对之境,即其所出入开阖。故于此如谓生命心灵活动自身为内,其所出入开阖之境即为外。内外相对,即如有门户在其间。出则开户,入则阖户。在内者对在外者可视为异类而相斥。凡异类相斥者,亦皆互为内外。凡异内外者,即已是异类。又外境之种种先入于心灵者为内,后入者即外,亦互为异类。凡此有内外有异类者,皆人可横观之境也,生命心灵活动之往来于上下向中之上向,即其超越于其当前之内外境,而另创生一较此境更广大高明之新境,其下向即其堕入此当前之内外境所由以生、而狭小卑碍于此境之旧境……
此三者之中,如以生命心灵之存在自身为体,或主体,可容人顺观其活动之进退屈伸者;则其活动之由内而外,所对之境,即初只显客相,即为可容人之横观者。其由下而上,以有之目的理想,则初似无定体定相,非属主,亦非属客,而只见其自上下垂之用,只可容人纵观者。然人本此理想目的之自上垂下之用,以变化此为客之境,而成其生命心灵活动主体之相续存在,则此三者未尝不可合为一,而亦当合此人之顺观、横观、与纵观以观之为一。大率人之生命心灵活动正由前而后以进时,则觉其主体最重要,而亦最大。其由内而外,以接客境时,则见种种客相,而觉相大。
……
《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一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中国哲学史的浩瀚星河。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年代和人物,而是精选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具思想深度、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经典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与分析。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精读,读者可以触摸到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理解其核心命题的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结构设计,并非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流派划分,而是围绕中国哲学史上几个核心的、贯穿始终的议题展开。这些议题既是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关键。例如,书中会深入探讨“天人关系”的哲学意涵,从先秦诸子百家中关于天道、自然、人事之间的关联性思考,到宋明理学中对于“格物致知”以至“天人合一”的论证,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理性主义与中国传统天人观的碰撞与调适。我们将审视不同时代哲学家们是如何理解宇宙秩序、人类在其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应有的和谐状态。 另一核心议题是“仁与义的道德伦理建构”。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如《论语》、《孟子》等,无疑是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本书将着重分析“仁”作为中国伦理思想的最高范畴,其丰富的内涵如何被层层剥开,如何从个人修身延展到家国天下;“义”则如何作为行动的准则,指导人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做出合乎道义的选择。除了儒家,书中还会触及墨家、道家等流派对道德的独特理解,例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与主流思想的对话与张力。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最为精深的议题之一。本书将通过精读朱熹、王阳明等大儒的著作,深入剖析他们对于“心”与“性”的理解。我们将追溯“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鸣,理解“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以及“致良知”等关键概念的提出背景和理论意义。通过这些精读,读者将有机会领略中国哲学如何从内在的心理活动出发,探索人类的本真面貌,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政道与治世的理想模式”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从先秦诸子关于理想政治的纷纷设想,如儒家的“王道”、“德治”,法家的“法治”,到后来的治国方略,本书将通过对相关经典文本的解读,展现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繁荣、公正的社会所进行的深刻思考。这其中既有对君主权力的论述,也有对民众福祉的关怀,更有对社会秩序构建的种种智慧。 本书的精读,并非孤立地分析文本,而是强调文本在历史语境中的生成与传播。每一篇精读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对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思想流变的深刻洞察。因此,本书会引导读者理解,为何某个思想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它如何回应了当时的挑战,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遗产。通过这种历史的维度,读者不仅能认识到中国哲学思想的连续性与发展性,也能体会到其鲜活的生命力。 在解读方法上,本书注重“返本开新”。“返本”是指回到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尽力还原作者的思想原貌,不被后世的曲解或误读所蒙蔽。“开新”则是指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学术视角和问题意识,对经典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和评价。这使得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思想的启发性,能够帮助读者在古今对话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准确,同时兼具学术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在精读过程中,我们会辅以必要的历史背景介绍、概念辨析、比较分析,以及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回顾与评介,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门槛,同时保证学术的严谨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更多对中国哲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无论其学术背景如何,都能从中获益,感受到中国古代先贤思想的魅力与智慧。 《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希望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一把钥匙,一扇窗口。通过与这些穿越千年的思想对话,我们期望读者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核心命题与重要流派,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涵养自身,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脉与精神。本书并非要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开启一场永无止境的思想探索之旅,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