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简直是史学领域的巍峨高峰,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耗费心血,将战国至五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以编年体的形式,如此清晰、系统地呈现出来,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我读《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书中所记载的政治斗争、权谋策略、人事得失,无不精妙绝伦,字字珠玑。从秦朝的统一,到汉唐的盛世,再到后来的分裂与融合,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都充满了深刻的教训。它不仅仅是帝王的教科书,更是普通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够长盛不衰,而有些却迅速覆灭?《资治通鉴》给出了许多可能的答案,例如君主的德行、臣子的忠诚、制度的优劣等等。阅读的过程虽然需要耐心和专注,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中国大历史》,这本由黄仁宇先生撰写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史书,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演变。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那些塑造了中国文明特质的长期因素,比如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官僚体系等等。他尤其强调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一种“内部整合”的模式下发展,并且如何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按时间顺序一一叙述,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主题,将历史的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韧性”的阐释,以及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件,而是能够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读完《海国图志》,心中激荡许久。魏源先生所著,不仅是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作,更是今日我们反思历史、理解世界格局的宝贵遗产。他笔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刻洞察西方技术优势,并以此为鉴,图谋自强之道。从军事器械的革新,到航海、矿产、工艺的介绍,无不体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深远的忧患意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能有如此的远见卓识,是何其难能可贵。我尤其欣赏他对世界地理、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与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通变”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特色,如何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又如何应对外部挑战,这些问题都能从《海国图志》中找到一些思考的线索。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剑桥中国明代史》,这套巨著,虽然篇幅浩瀚,但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如同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集合了众多西方顶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对明代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客观性和严谨性,它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力求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明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入探讨。它让我看到了明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矛盾的社会。通过阅读,我对于明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对外关系,都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方法,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虽然篇幅较大,但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明代历史,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评分偶然翻开《万历十五年》,没想到竟能如此引人入胜。黄仁宇先生以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冷静,剖析了明朝万历年间那段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历史。他没有着力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几个关键人物——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海瑞、李贽等等身上,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制度的僵化、思想的困境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数目字管理”的深刻解读。原来,一个看似庞大的帝国,在运作层面,竟然存在着如此多的“黑洞”和“漏洞”,而这些问题,最终汇聚成了王朝衰落的伏笔。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小说家的叙事魅力,他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深深地沉浸其中。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财政状况以及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看似强大的帝国,会走向衰亡。
评分该书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和评价,人物更加鲜活。
评分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1]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评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
评分光绪二年(1876年)秋,袁世凯与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后来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提拔袁世凯为“中书科中书”。袁世凯先后于1876年和1879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在乡试中中举。袁世凯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袁世凯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和观点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辈的榜样,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袁世凯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当然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决定的,还要接受到社会影响。从社会上看,19世纪80年代正是洋务运动达到高潮的时期。洋务派“自强”的思潮对袁世凯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袁世凯科场失败以后,决定投奔淮系李鸿章。
评分袁世凯的书不太多啊,这一本关注很久了
评分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
评分很好
评分春宜读诗, 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 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 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 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 读宋词宜卧。 百年后有价之书宜藏, 两三年寿命之书宜借
评分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1]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原定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但未能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