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縱觀陳鶴琴的兒童教育思想,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兒童教育科學化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從研究兒童開始,兒童是如何發展的,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是怎麼樣的,兒童的行為特點是怎麼樣的,這是陳鶴琴兒童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內容。正是這些研究,加上西方兒童發展理論的影響,形成瞭陳鶴琴基本的兒童觀。陳鶴琴兒童觀的本質內容是要科學認識兒童,順應兒童的天性,給予兒童活動的機會和條件,給予兒童適宜的指導和幫助,要愛兒童。他認為兒童是在實踐中學習的。他指齣:“小孩子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所接觸的環境愈廣,所得的知識當然愈多。所以我們要使小孩子與環境有充分的接觸。”(1924)他認為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認為“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多給幼兒感性的知識,創造各種環境和條件,多讓兒童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多觀察,多活動,擴大他們的眼界”(1979)。陳鶴琴明確提齣遊戲對兒童發展的意義,他指齣:“遊戲也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兒童的生活可以說就是遊戲。”“名義上雖說是遊戲,但所學確是很好的學問,很好的東西。”(1927)他也主張關注兒童的個性,注重兒童之間的差異。
作者簡介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著名教育傢、兒童心理學傢、中國現代兒童教育的奠基人與開拓者。早年就讀於清華學堂,畢業後赴美國留學,接受西方新教育思想濡染。迴國後在“南高師”、東南大學任心理學教授。20世紀20年代初,基於對自己長子連續808天的跟蹤、觀察和係統研究,齣版瞭《兒童心理之研究》、《傢庭教育》等著作。1923年,陳鶴琴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開創瞭中國現代兒童教育的先河。1929年,陳鶴琴創建中華兒童教育社,並擔任主席。他在兒童心理、傢庭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特殊兒童教育、社會教育和文字改革等諸多領域都有獨創性研究和開拓性貢獻。20世紀40年代,陳鶴琴創辦瞭中國第一所公立幼稚師範學校,倡導“活教育”學說,提齣三大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新中國成立後,他曾擔任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大學前身)首任院長。1979年他被推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並曆任第一屆至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副主任等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舊式的教育是以社會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會而忽略兒童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注重兒童而兼顧社會的。
——陳鶴琴《舊式教育與新式教育的分彆》
我們也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大傢一齊振作起來,研究兒童的切身問題,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地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隻用耳朵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我們不能再把兒童的聰明、兒童的可塑性、兒童的創造能力埋沒瞭,我們要效法狂風暴雨的精神,對教育也要用同樣的手段糾正過去,開發未來。
——陳鶴琴《什麼叫做“活的教育”》
做現代中國人的五個條件:第1個條件是要有健全的身體;第二個條件是要有創造的能力;第三個條件是要有服務的精神:第四個條件是要有閤作的態度;第五個條件是要有世界的眼光。
——陳鶴琴《“活教育”的目的論》
目錄
總序
“活教育”的理論體係(代序)
導讀
第一部分 “活教育”的理論與實施
“活教育”的目的論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活教育”要怎樣實施的
訓育的基本問題
第二部分 “活教育”與“死教育”
舊式教育與新式教育的分彆
什麼叫做“活的教育”
“活教育”與“死教育”
傳統教育與“活教育”
八個學術顧問
杜威為什麼辦實驗學校
第三部分 “活教育”曆程
“活教育”的形成與特點
創辦幼師的動機和經過
給留在江西的國立幼師全體同學的公開信
一個活的林間學校産生瞭
鬆林中新生的幼師
後記
精彩書摘
8年前,我到歐洲去考察教育的時候,在英國、法國、蘇聯都看到傀儡戲。迴國後我就在南京鼓樓幼稚園介紹傀儡戲給幼稚生玩,他們玩得很高興。在上海,介紹給小學生玩,他們玩得很起勁。現在在江西介紹給幼稚師範同學做教具,也做得很有價值。師範生編著劇本,布置戲颱,自造傀儡,給幼稚生玩,給民眾看,都玩得很起勁:看得很高興。這是把民間的娛樂工具變成兒童的教具。
賭具固然可以變成教具,民間娛樂的工具,固然可以變成兒童的教具,木屑竹頭、破布碎紙,何嘗不可以變成教材教具呢?竹圈不是兒童的恩物嗎?不是普通的竹子做的嗎?竹子可以做碗、做罐頭給小孩子玩。木頭木片可以做飛機、坦剋車、汽車、桌、椅等各種玩具。有一隻小貓,看起來那麼可愛,.它是什麼東西做的呢?一隻破襪子而已!
紙簍裏的廢紙,可以變為很好的教材呢!你把碎紙浸在水裏,浸瞭一兩天,拿齣來用麵粉一揉,揉成紙漿,好像粉團一樣,你要把它做兔子也可以,把它做老虎也可以,你要把它做立體地圖也可以,碎紙是一種很好的教材呢!
你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你一定要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中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初看看與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仔細研究研究看,也可以變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呢!
原則十二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活教育”教學原則,我已經講瞭11條。以前所講的,都注意在個彆學習,本條所要講的,是分組學習,共同研究,以集體的力量,來得到學習的效力。傳統的教育,注重在個彆的學習,就是像我們現在的學習,形式上是一級一級地上課,而實際上仍是個彆地學習。
我們知道在教育製度上,有一種名字,叫做班級教學,就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上課。我們知道以前的教育,是私塾的教育,完全是個彆教學的,各入學各人的,各人個彆地進展。它的好處,是各人依照各人學習的能力,個彆進展,可以不受彆人的牽製。班級教育是大傢一同來讀一樣的書,一同來學同樣的東西,進展的速度是一樣的。它的好處是什麼呢?先生一個人教,學生共同來學,時間經濟,設備經濟,人纔經濟。而它的壞處呢?使得全班的同學變成瞭中庸的製裁。好的不能上去,壞的勉強上去,沒有主動,沒有特殊的進展,大傢被“班級”所限製瞭。
新教育為什麼忽然反對班級教學呢?這是研究心理時的一個大發現,也可以說是20世紀的新發現,發現人類都有個彆的差異。以前的人以為兒童是具體而微的大人,都是一樣地生長,一樣地發育的,以為人類都是一樣的智力,一樣的體力,其實各方麵都是不同的。所以有的人就主張分彆學習,認為教育應適應個彆的差異,應當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在中國,班級教育係在新教育之前,新教育的個彆教學就是補班級教學的不足。所以新教育就有各種不同的製度,像文納特卡製、道爾頓製、濛颱梭利教育方法都是注重個彆學習的。
……
《童年拾貝:那些滋養心靈的教育故事》 這是一本關於童年、關於教育、關於生命成長的隨筆集。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串聯起一個個溫馨動人的教育場景,描繪瞭孩子眼中多彩的世界,以及他們在成長道路上點滴的蛻變。本書並非學術性的理論闡述,也非嚴謹的教育學專著,而是一麯獻給童年的溫柔挽歌,一段尋迴教育本真的心靈旅程。 書中,您將跟隨作者的目光,走進那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童年角落。有初春時節,孩子們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歡笑,每一聲清脆的笑靨都如同最純粹的音符,滌蕩著心靈的塵埃;有夏日午後,他們聚在一起,用零散的積木搭建奇妙的城堡,那專注的神情,那無盡的想象,是造物主賦予生命最寶貴的禮物;有鞦日夕陽下,孩子們在落葉中奔跑嬉戲,金黃的葉片在空中飛舞,如同他們閃耀的夢想,充滿瞭生命的熱情與希望;更有鼕日暖陽裏,圍坐在爐火旁,分享著各自的奇思妙想,那種純真的交流,那種溫暖的情誼,是成長中最醇厚的美酒。 本書的每個章節,都仿佛是一幅精心勾勒的素描,捕捉著童年最細微的瞬間。作者並不刻意去“教導”什麼,而是以一種觀察者的姿態,靜靜地體味孩子們的世界。他們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著周遭的一切,他們用不懈的探索書寫著自己的故事。書中描繪的,是孩子們最真實的狀態:跌倒瞭,爬起來;犯錯瞭,反思著;疑惑瞭,刨根問底。他們是天生的哲學傢,用最簡單的問題觸及最深刻的道理;他們是勇敢的探險傢,在每一次嘗試中發現新的世界。 例如,在“指尖上的小宇宙”一章中,作者記錄瞭孩子們如何用一雙小手,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品。一張普通的白紙,在他們手中可以變成翱翔的紙飛機,可以幻化成婀娜的紙鶴;幾塊橡皮泥,可以捏齣憨態可掬的小動物,也可以塑造成生動的卡通人物。作者並沒有過多地評判作品的技巧與美學,而是著重於孩子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投入與享受。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情,那種對手中材料的親近與駕馭,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教育。他們不是在“學畫畫”或“學捏泥”,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對話,在用指尖傳遞著內心的情感與想法。 再如,“語言的魔法花園”裏,作者分享瞭孩子們如何用最樸素的語言,編織齣最動人的童話。一個簡單的“為什麼”,可以引發一場關於星辰大海的暢想;一次有趣的模仿,可以將日常的對話變成生動的戲劇錶演。作者看到瞭語言在孩子成長中的力量,它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維的載體,情感的錶達,想象的翅膀。孩子們對語言的好奇與熱愛,對新詞語的模仿與運用,對故事的傾聽與創作,都是他們在構建自己精神世界的關鍵一步。 本書的魅力在於其“不設防”的真誠。作者沒有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審視孩子,而是以一個平等的朋友,甚至是一個初學者,去感受、去學習。書中充滿瞭對孩子們天真爛漫的贊美,對他們獨特視角和深刻洞察的驚喜。作者也坦誠地記錄瞭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睏惑與探索,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這些真實的經曆,使得本書充滿瞭共鳴感,讓為人父母者、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對童年仍懷有美好迴憶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河流的低語”這一篇,描繪瞭一個孩子對自然深深的眷戀。他會靜靜地觀察螞蟻搬傢,會興奮地捕捉螢火蟲,會癡迷於水滴落在荷葉上的痕跡。作者捕捉到瞭孩子與自然之間那種原始而純粹的聯係。在現代社會,孩子們越來越遠離自然,也越來越缺乏對生命細微之處的感知。本書提醒我們,讓孩子去接觸泥土,去感受風雨,去傾聽鳥鳴,去觀察花開,是多麼重要。這些看似“無用”的體驗,卻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播下瞭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種子。 “時間的碎片”則記錄瞭作者如何與孩子一同度過那些平凡而寶貴的時光。也許是一個共讀一本書的午後,也許是一次傢庭旅行中的小插麯,也許隻是晚餐時關於學校發生的趣事的閑聊。作者明白,教育並非總是在課堂上,總是在課程裏,更多的時候,它就隱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這些“時間的碎片”,在孩子的心靈中纍積,最終塑造瞭他們的品格,豐富瞭他們的閱曆。 本書不是提供一套完整的教育體係,而是提供瞭一種教育的態度,一種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它倡導的是一種“看見”的教育,看見孩子的天性,看見他們的潛力,看見他們的情感需求。它鼓勵的是一種“陪伴”的教育,陪伴他們成長,陪伴他們探索,陪伴他們犯錯。它推崇的是一種“相信”的教育,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的未來,相信他們能夠成為自己。 “遊戲的力量”章節,深刻闡述瞭遊戲對於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作者觀察到,孩子們在遊戲中展現齣的閤作、競爭、規則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任何刻闆的訓練要來得自然而有效。遊戲是孩子探索世界、發展社交技能、釋放創造力的最佳途徑。而傢長和教育者,應該成為遊戲的引導者和參與者,而非乾涉者和管理者。 “傾聽的藝術”則強調瞭與孩子有效溝通的重要性。作者分享瞭如何通過耐心傾聽,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去迴應他們的感受,去建立深厚的信任。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時,他們纔願意敞開心扉,纔能夠真正地接納教育。 本書的結尾,作者並未給齣明確的“結論”,而是留下瞭一個開放性的邀請。邀請讀者一起去發現、去感受、去實踐。它像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童年世界的純淨與美好,也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得失。 《童年拾貝:那些滋養心靈的教育故事》,是一本寫給所有關心孩子成長的人的書。它不販賣焦慮,不製造恐慌,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提醒我們教育的本質是愛,是尊重,是引導。在紛繁復雜的教育理念麵前,它像一灣清泉,讓我們迴歸本源,找迴那份最初的教育初心,那份對生命的熱忱與敬畏。它或許不會直接改變您的教育方法,但一定會觸動您的心靈,讓您以更溫柔、更智慧的目光,去陪伴孩子走過那段最寶貴的童年時光。 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您疲憊的時候,遞上一杯熱茶,與您分享那些關於愛與成長的,最簡單也最動人的故事。它沒有復雜的理論,沒有高深的術語,隻有一顆真誠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記錄和珍藏童年那閃閃發光的“拾貝”。 它是一首散文詩,獻給那些純真的心靈;它是一麯心靈的樂章,奏響瞭愛與成長的和諧鏇律;它是一次溫柔的喚醒,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您可能會不時會心一笑,可能會潸然淚下,更重要的是,您會從中汲取力量,帶著這份溫暖與啓迪,更好地走嚮屬於您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