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晚清的變局是韆古未有之變局,那是動瞭我們的文化之根的。
應對這個變局的精神動力和學術基礎,必然也來自傳統文化的根基。
打開晚清這本書,我們看到的決不僅僅是屈辱,我們應該批判地看到傳統文化的自律、自覺和自強的精神。當然這些人物的經曆是舊的文化所做的奮力一搏,但絕對不是最後的抵抗。他們的言行反而成為一種新的曆史積澱,因而也成為我們現在反觀自身和迎接全球化衝擊的新的起點。
走齣晚清的起點就是正視那段曆史,拋棄晚清情結。
作者簡介
李揚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緻力於中國近世對外思想的研究,著有《鄧小平外交》(第二作者)、《晚清三十人》、《國恨:民國外交二十人》、《湧動的天下:1500-1911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等,篤信獨立自由之精神對學術研究的崇高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走齣晚清後的隨想: 一個“明朝遺民”的精神穿越(再版代序)
第一版序
上篇 走齣晚清
第一章 勇氣與遺憾:林則徐禁煙與近代中外關係的起始
第一節 勇於任事
第二節 林則徐禁煙的背景和動機
第三節 林則徐禁煙的措施
第四節 另一個角度:英國決定開戰的理由和綫索
第五節 林則徐之被革職
第六節 鴉片戰爭沒能真正打開中國的大門
第二章 用地圖打開帝國的視野:魏源
第一節 沒有做多大的官,卻做瞭大學問
第二節 “從經世緻用”到“師夷長技以製夷”:從危機中走嚮世界的魏源
第三節 從《聖武記》和《道光洋艘徵撫記》看魏源的愛國禦侮主張和 鴉片戰爭觀
第四節 從《海國圖誌》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
第五節 《海國圖誌》對中國及日本的影響
第三章 給外交以空間:徐繼畬
第一節 宦海沉浮
第二節 與此土為安危
第三節 遭受冷遇的巨著
第四節 被誤解的對外主張:神光寺事件和晚年徐繼畬
第四章 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曾國藩從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儒傢思想的 國際化
第一節 書生曾國藩
第二節 大帥曾國藩
第三節 洋務倡導者曾國藩
第四節 對外關係中的“忠、信、篤、敬”:儒傢倫理的國際化
第五節 天津教案對錯之辨:“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第六節 選送幼童齣洋留學:遺憾的結局
第五章 海防與塞防並重:左宗棠的對外活動和主張
第一節 “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
第二節 確立海防觀念,創建福州(馬尾)船政局
第三節 西北邊疆危機
第四節 左宗棠和“海防與塞防之爭”
第五節 湖湘子弟滿天山
第六節 主戰與“詘以求伸” 100
第六章 超前認識帶來的悲劇:郭嵩燾及其對外思考
第一節 力勸曾、左齣山的人
第二節 從“謝罪”大臣到首任駐外公使
第三節 郭嵩燾所受之攻訐及其“罪狀”
第四節 郭嵩燾的外交活動和外交思想
第七章 近代化的睏境:韆古變局中的李鴻章外交
第一節 李鴻章之興衰
第二節 李鴻章外交的睏境:中西外交觀念的差異及李鴻章內在的壓力
第三節 李鴻章的時代感
第四節 李鴻章的國傢觀念和開放的思維
第五節 李鴻章的現實主義外交(1870-1894)
第六節 對李鴻章的評價
第八章 外交畢竟還是一個更好的武器:曾紀澤的外交
第一節 大器晚成
第二節 曾紀澤的知識構成和思想傾嚮
第三節 兩宮召對,準備齣使
第四節 考察西方民情風俗,尊崇獨特的中華文明
第五節 伊犁交涉,虎口索食
第六節 中法交涉,無力迴天
第九章 熱衷洋務的親王:恭親王奕訢
第一節 綢繆宮府,定亂綏疆
第二節 從競爭皇位失敗到留守北京議和
第三節 創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第四節 開展近代外交,走嚮世界:代價及成果
第五節 為禦外侮,支持創辦海軍
第六節 坎坷的一生,蒼涼的晚年
第十章 仇外與媚外之間:慈禧
第一節 太後的政治生涯
第二節 慈禧的身世之謎
第三節 辛酉政變:慈禧登上曆史舞颱的決定性步驟
第四節 洋務運動時期的慈禧:玩弄平衡技巧
第五節 從戊戌變法到義和團運動:慈禧對內政外交的激烈態度
第六節 為時已晚的“新政”
第七節 如何評價慈禧?
下篇 走齣傳統世界觀
第十一章 從兩個世界的碰撞到西方的入侵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天下觀念的曆史考證
第三節 朝貢體製
第四節 天下觀念的影響
第十二章 湧動的東亞: 明清易代時期東亞政治行為體的身份認同
第一節 近代中國研究的模式問題
第二節 以夷變夏: 滿洲身份認同的演變及其對傳統價值觀的顛覆
第三節 明末遺民身份的迷失與重新認同
第四節 鄭氏集團的身份迷失與重新認同
第五節 南明身份的迷失: 信仰和王朝利益瓦解瞭傳統統治者的身份
第六節 朝貢身份認同的瓦解: 朝鮮和日本對明清易代的反應
第十三章 身份認同: 韓國對中韓曆史的選擇性敘述與中韓關係
第一節 韓國曆史敘述的選擇性: 曆史悲情主義
第二節 身份認同的爭論
第十四章 漠視的代價: 甲午攤牌以前中國對日關係的癥結
第一節 日本對朝貢體製的衝擊
第二節 晚清日本對中國的清醒認識
第三節 結語: 似是而非的高調日本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一個月後,道光帝在批復穿鼻戰報時變得更加強硬,命令停止對英貿易,並放棄追查凶手和要求具結。上諭說:“著林等酌量情形,即將英吉利國貿易停止,所有該國船隻,盡行驅逐齣口,不必取具甘結。其毆斃華民凶犯,亦不值令其交齣……並著齣示各國,列其罪狀,宣布各夷。俾知英夷自絕天朝,與爾各國無與,爾各國照常恭順,仍準通商。”
一句話,道光帝生氣瞭,不想和英夷交往瞭。這種鴕鳥政策無疑全盤否定瞭林則徐正在追求的區彆對待禁煙和正常貿易的政策。道光帝在蠻乾。不過,他又令人驚訝地任命林則徐為兩廣總督(1840年1月5日)。這是在把所有責任逐漸嚮林則徐轉移嗎?上諭中特彆指明:“林則徐已實授兩廣總督,文武皆所統屬,責無旁貸。倘查拿不能淨絕根株,唯林則徐是問。”②英國遠徵軍正在組建、集結,“淨絕根株”不但不可能,天朝就要麵臨前所未有的打擊瞭。林則徐在1840年上半年主要在加強海防,攻固炮颱,反對“封關禁海”。他意識到可能發生“邊釁”。這已經不是當初所設想的局麵瞭。
英軍於7月6日侵占定海。接著北上大沽口,直接對統治中樞施壓。由於通訊和交通方麵的原因,在7月到8月這段關鍵的時間內,道光帝陸續收到自林則徐(廣東)、烏爾恭額(浙江)、琦善(天津)等方麵的奏報,由於英軍行動迅速,道光帝收到的奏報內容也不斷變化,開始還嘉奬林則徐,在得知定海失陷後不免大怒,下令調閩浙、兩江兵力“閤剿”。但8月9日收到琦善關於天津防務的奏摺後纔知道事態的嚴重性,錶示可以接受夷人的稟帖。8月17日,琦善接受巴麥尊緻中國“宰相”書。錶明清廷的主剿信念動搖,轉而論“撫”瞭。
道光帝對林則徐的惱怒體現在他8月21日收到林則徐《續獲人煙槍具摺》的批示上。林是一個月以前具奏的,當時情形和道光帝收到奏摺後的情形已大不一樣。道光帝用硃批形式斥責林則徐:“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淨,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後生齣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③道光帝剛收到巴麥尊的照會三天,其對林則徐的惱怒程度,可想而知。因為道光帝天真地、自大地把英國人的要求真的當成瞭“要求皇帝昭雪申冤”--即處分林則徐。
道光帝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完全失去瞭天朝帝王的風度,亂瞭陣腳,隻要能把英艦退去(哪怕隻是迴南方),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何況撤換林則徐。8月20日,道光帝就已嚮琦善發瞭兩道諭旨,一是指示如何滿足英方申冤,二是嚮英方宣布:“大皇帝統馭寰瀛,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凡外藩之來中國貿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懲辦。上年林則徐等查禁鴉片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緻受人欺朦,措置失當。
……
前言/序言
走齣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好
評分
☆☆☆☆☆
好
評分
☆☆☆☆☆
很好
評分
☆☆☆☆☆
加速度飛快結婚薩科技日額外呢空間的
評分
☆☆☆☆☆
五、在編纂過程中注重人纔培養。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書目指導的重要作用,久已成為共識。古籍編目似易實難,人纔培養須經多年曆練。近代以來,圖書館界曾湧現大量古籍編目專傢,為曆次全國性古籍聯閤目錄編纂做齣重大貢獻。《中國古籍總目》編纂持續多年,參與其事者多經磨練,造就瞭一批古籍編目骨乾。然而,麵對全國數韆傢古籍收藏機構所藏的數韆萬冊古籍,古籍編目力量仍嫌薄弱。而古籍書目編纂是一項逐步積纍、不斷完善的事業,書目收羅的完備與著錄信息的精準,前修未密,後齣轉精,校核修訂,迄無止境。《中國古籍總目》的編纂完成,不僅為古籍整理與研究者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書目工具,在編纂過程中,又為古籍編目隊伍培養瞭後繼人材,其中所積纍的經驗,有深遠的意義。
評分
☆☆☆☆☆
嗯
評分
☆☆☆☆☆
在晚清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國人世界觀在這一曆史環境中發生瞭顛覆性的變化,這本速從晚清的重要人物入手,分析這一觀念變化的過程,很有啓發性。先買下,待日後細細品讀。京東這次發貨還是挺快的。
評分
☆☆☆☆☆
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
評分
☆☆☆☆☆
晚清的變局是韆古未有之變局,那是動瞭我們的文化之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