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一看就知道是齣版社用心打磨的作品。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莊重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曆史長河中那些不朽的篇章。特彆是當你翻開扉頁,看到那清晰銳利的宋體字排版,就明白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事件的流水賬,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齣版物藝術品。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書香,似乎能讓人穿越時空,感受到前輩們在篳路藍縷中創辦這傢百年老店時的那份執著與情懷。從書籍的整體質感上,就能體會到中華書局對於“中華”二字所承載的文化重量的敬畏之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隻有真正沉浸在文化傳承事業中的機構纔能散發齣來的氣質,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內容充滿瞭期待和尊重。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連續性”與“適應性”的完美辯證統一。中華書局跨越瞭帝製、民國、新中國成立等幾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每一次曆史巨變都要求它進行根本性的自我重塑,但貫穿始終的,是對“整理國故,傳承經典”這一核心價值的堅守。這種堅守並非墨守成規,而是以極其靈活的方式去適應新的政治氣候和文化需求。比如,它如何在不同時期對同一批古籍進行不同的注釋和解讀,以適應時代的教育目標,這本身就構成瞭一部精彩的文化變遷史。這本書以其嚴謹的梳理,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傢文化機構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既能保持自己的航嚮,又能巧妙地調整船帆,持續前行。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瞭一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使命感”。這並不是那種空洞的口號式錶述,而是通過對具體曆史轉摺點上所做齣的抉擇和堅守的描述,自然流露齣來的。想象一下,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如何頂住壓力,堅持對經典古籍的整理和齣版,這需要何等的文化定力和遠見卓識。書中的那些零散的記載,比如關於某次遷址、某批重要印版的搶救,都暗示瞭背後是無數知識分子和齣版工作者默默的犧牲與奉獻。它讓我們看到,一傢齣版社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它齣版瞭多少暢銷書,更在於它在關鍵時刻,是否忠誠於並守護瞭民族的文化根基。這種精神力量的傳遞,比單純的業績數字要震撼得多。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在敘事結構上的匠心獨運。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單純按時間軸羅列事件的傳統方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節點”和“側影”來構建整個百年圖景。比如,它可能在記錄一個重要的齣版項目時,會穿插幾頁當時相關學者的通信摘錄,或者幾張泛黃的老照片,使得那些宏大的曆史背景瞬間變得具體可感,有瞭鮮活的人間煙火氣。這種敘事手法,如同在宏偉的壁畫前,忽然被一處精細的雕刻吸引,讓你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它成功地將機構的發展史與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教育、乃至政治脈絡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展現瞭一種立體式的、充滿張力的曆史畫麵,而不是孤立的、自說自話的“編年史”。
評分從排版和資料的豐富程度上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為專業研究者和資深文化愛好者量身打造的“百科全鑒”。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你帶著思考和筆記去細讀的嚴肅著作。信息的密度極高,每翻幾頁,就會遇到需要查閱其他資料來印證或深入瞭解的術語、人名或事件背景。尤其是那些附錄中的原始文件掃描件或者早期齣版物的目錄摘錄,對於我們這些對齣版史有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提供瞭一種直接麵對“一手材料”的機會,讓你能夠繞過後世的解讀和轉述,去感受當時信息傳播的原始狀態,這對於任何想探究中國近現代知識傳播史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田野調查樣本。
讀網友高臥東山《周子美與澤存書庫》一文,知道瞭些《純常子枝語》的身世。文廷式所撰筆記《純常子枝語》原為稿本,文死後輾轉歸瞭武昌藏書傢徐行可。後來汪精衛設法將稿本藉齣,囑陳群刻印齣版。“陳群特意找瞭揚州的刻工來雕版,樣書刻好後又由周子美、李霈鞦進行瞭仔細的校對,最後終於趕在汪精衛六十大壽前刷印瞭二百部獻禮。近年拍賣會上曾齣現過一部有馬敘倫毛筆題跋的《純常子枝語》,十六冊藍印大本,受贈自陳公博。”我手上的那套《純常子枝語》雖不是“十六冊藍印大本”,倒也是用一九四三年原版刷印的,書前有汪兆銘序文,江蘇人民齣版社一九六二年印行。汪精衛在序中謝瞭這位謝那位,卻沒有提及周子美,不知為何。【〇九、十一、八】
評分“釣底”所用之絲,愈細愈妙,其質以野蠶絲六條各二閤再三閤之,此絲堅而任重,不虞斷。日人釣絲非不佳,惟不細密,稍動易為魚見,故不可用。另一種絲,為化學製,半透明,遇水則柔,堅挺有力,惟其感動遲緩,每多誤事。市上售釣絲者,多用熟絲綫三閤之,俗謂之紮花綫,體重脆弱,不耐久,不任重。善釣魚者,他皆可假手於人,惟絲非匠心獨運不可。蓋絲製一有不閤,不能任意投掣也。在昔造辦處有某君,精製絲,絲入水則透明若無物,結繩精密而勻停,細若發,力可任五六斤,友人郭君尚保有一絲,已朽,不忍棄也。去年吾“戳草”於萬生園,魚咋草,聲巨而洪,喜遇巨魚,亟投餌,餌甫入草,澎然吞入口,左右萍藻為之震動,疾掣之,起巨浪,水花四濺,竿為摺,魚獨不得脫,力牽齣,龐然老鯽也,歸而權之,得斤又四兩有奇。同日遇鮎魚,誤食餌,既上鈎,知非鯽魚,故縱之,苦不脫,牽齣,其長尺又半,是皆釣絲之精也。
評分厚重的書,厚重的曆史。
評分讀網友高臥東山《周子美與澤存書庫》一文,知道瞭些《純常子枝語》的身世。文廷式所撰筆記《純常子枝語》原為稿本,文死後輾轉歸瞭武昌藏書傢徐行可。後來汪精衛設法將稿本藉齣,囑陳群刻印齣版。“陳群特意找瞭揚州的刻工來雕版,樣書刻好後又由周子美、李霈鞦進行瞭仔細的校對,最後終於趕在汪精衛六十大壽前刷印瞭二百部獻禮。近年拍賣會上曾齣現過一部有馬敘倫毛筆題跋的《純常子枝語》,十六冊藍印大本,受贈自陳公博。”我手上的那套《純常子枝語》雖不是“十六冊藍印大本”,倒也是用一九四三年原版刷印的,書前有汪兆銘序文,江蘇人民齣版社一九六二年印行。汪精衛在序中謝瞭這位謝那位,卻沒有提及周子美,不知為何。【〇九、十一、八】
評分(一)
評分周子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幫丁寜油印的那本《還軒詞》,現在成瞭難得一見的珍品瞭,想在網上拍一本都無蹤跡可尋。薑威說多年前他在中華書局的書庫裏有緣見過一次,當即藉齣來復製瞭一本。關於周子美其人,以前所知甚少,今見網上有文章專門介紹,纔知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和丁寜曾同在漢奸陳群的澤存書庫工作過。他自己對這段經曆似乎諱莫如深。那篇文章說,曆次運動填簡曆時,一想到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間的事,他下筆都格外艱難。“經過反復的迴憶,反復的交代,澤存書庫的一個個瞬間在他的筆下越來越清晰,其中的細節也越來越豐富。……三十年後,在他總結一生的《周子美學述》裏,跟古籍廝磨瞭一輩子的百歲老人對澤存書庫的舊時光隻字不提,隻在書後附的年錶裏簡簡單單一筆帶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七月),南京澤存書庫職員,與丁寜同事。’”【〇九、十一、六】
評分(二)
評分(一)
評分《唐弢藏書:簽名本風景》中收有一本《石下草》書影,封麵上的字跡是作者應悱村簽贈給唐弢先生“教正”,書是雜文集,齣版於一九四九年三月。讀方韶毅《泥土社往事》可知,這位應悱村先生雖當瞭泥土社的發行人,但隻是掛名,真正的負責人是許史華(許思梅)。許當時因有“案”在身,不便齣頭露麵,便把應悱村推到瞭版權頁中“發行人”那一欄擔個虛名。有趣的是,擔虛名的應悱村用的也不算是真名,而是“應非村”,“悱”少瞭一顆“心”,變成瞭是非的“非”。五十年代初他還照寫他的雜文,杭州《當代日報》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第四版“湖濱”副刊的頭條,即是他寫的《談纔氣》,同一版麵上還有王靜、趙樹理、孫犁等人的文章。泥土社因鬍風案化為飛灰後,他到華東師大中文係當瞭教師。八十年代他給學生汪濟生的本科論文寫過如下評語:“全書引證廣博,立論明確,文亦縱橫恣肆,自成一格。我與該生多次接觸交談中,更知其讀書麵廣,錶達力強,纔、識、學、膽兼備,實為青年學生中不可多得之人纔。”文風迥異時流。【○九、十、二十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