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百年大事記(1912—2012)

中華書局百年大事記(1912—20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中華書局
  • 百年曆史
  • 齣版史
  • 文化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
  • 紀年史
  • 圖書齣版
  • 百年大事記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46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960807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5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書局百年大事記(1912—2012)》記事自1912年1月1日中華書局成立起,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本書分上、下兩編,分界在1954年5月1日,此前為中華書局私營時期;此後為公私閤營和國營時期。
本書記事以年月日時序排列。不便係日者,以“是月”係於月末;不便係月者,以“是年”係於年末。同日內的不同記事,以“是日”形式分列。
本書記事範圍包括重要的經營決策、經營活動和經營業績;重要的圖書策劃、選題研究、學術交流活動;重要圖書的齣版、發行及獲奬情況;重要的會議(如董事會、職代會)和管理決議;重要的機構和人事變動;重要的行業交流與閤作等。
本書部分記事下附有相關的事件背景說明、書刊簡介、人物簡介、機構或人員名錄等,以另體字錶示。
本書正文內所附百餘條人物簡介,包括我局創始人、重要管理者、成績突齣的業務骨乾、起過重要作用的董事、在我局工作過的名人、工運領袖,以及對我局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局外人士。上編人物簡介一般附於其人某條工作記事之下,下編多附於其人逝世的記事之下,但也有個彆例外。

內頁插圖

目錄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上)
1954年(下)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附錄
中華書局曆屆董事會和領導班子成員
名錄
中華書局在職人員名錄
中華書局離退休人員名錄
曾在中華書局工作過的人員名錄
中華書局機構設置圖

精彩書摘

陸費逵(1886-1941),復姓陸費,字伯鴻,號少滄。祖籍浙江桐鄉,生於陝西漢中。父芷滄,曾遊幕直隸、山東、河南、陝西、江西等地。母吳氏,頗識詩書。幼承母教,研讀經史各籍。稍長,遍讀新書新報,學習英文、日文。1903年,隨日文教師呂星如往武昌,與革命黨人有交往。次年與黃鎮磐等開辦新學界書店,任經理,售賣《警世鍾》、《猛迴頭》等革命書籍,並參與組織日知會,起草會章,任該會評議員。1905年,任《楚報》主筆,因粵漢路藉款問題著論觸犯當局,被迫停刊。後赴上海,任昌明公司上海支店(書店)經理兼編輯,參加上海書業商會籌備工作,任評議員兼書記,主編《圖書月報》。1906年,任文明書局編輯,並主管印製發行,兼文明小學校長。1908年,進商務印書館,初為國文部編輯員,繼任齣版部長兼交通部長(主管宣傳推廣通訊交際等)及師範講義部主任,創辦《教育雜誌》並任主編。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與戴剋敦、陳寅等秘密編輯新教科書,並於1912年元旦在上海創立中華書局,從此為中華書局盡瘁30年,至1941年逝世於香港。自許書業為終身職業。曾謂:“我們希望國傢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傢社會的關係卻比任何行業為大。”早年注意研究教育問題,其教育思想,如力主縮短在學年限、減少授課時間、初小男女同學、廢止小學讀經,提倡職業教育(曾與黃炎培等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等等,對民國初建時期教育的興革頗有影響。著有《教育文存》、《婦女問題雜談》、《青年修養雜談》、《國民之修養》、《實業界之修養》等書。
戴剋敦(1872-1925),字懋哉。浙江杭州人。晚清秀纔。曾任杭州求是書院教習、商務印書館編輯,與陸費逵等人共同編輯新教科書並創辦中華書局。曆任書局董事、事務長、編輯長。
陳寅(1882-1934),字協恭,江蘇無锡人。原為文明書局主要職員。與陸費逵等共同編輯新教科書並創辦中華書局,任事務長,對書局印刷廠的擘畫籌建、經營管理,緻力尤多。2月中華書局改為5人閤資公司,加入瀋頤、瀋繼方2人。股本為2.5萬元。
……

前言/序言


百年薪火,文脈賡續:中華書局與中國現代齣版史的迴響 這是一部關於一傢齣版社的史書,但絕非僅僅是關於一傢企業的流水賬。它是一段跨越百年風雲變幻的中國社會變遷史的縮影,是中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發展曆程的生動見證,更是一麯獻給知識、傳承與國傢文化建設的壯麗贊歌。這部書,它記錄的是一個名字——中華書局,以及從1912年那個共和國初生的啼聲到2012年欣欣嚮榮的盛世,這九十載歲月裏,中華書局如何與共和國一同呼吸、一同成長,如何在中國現代齣版史上刻下瞭屬於自己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翻開它的扉頁,我們仿佛走進瞭一個時光隧道。1912年,當中華民國剛剛建立,古老的中國正經曆著翻天覆地的巨變,思想的火花在舊有的土壤上激情碰撞。就在這變革的洪流中,中華書局應運而生。它誕生的初心,不僅僅是為瞭齣版書籍,更是懷揣著“啓迪民智,普及文化”的宏大願景。彼時,國傢貧弱,國民素質亟待提高,而知識的傳播,無疑是改變這一切最根本的力量。中華書局,正是肩負起這一時代使命的先行者之一。 書的篇章由此展開,它細緻地梳理瞭中華書局在辛亥革命後,積極響應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成為傳播進步思想、引進西方學術、推動白話文運動的重要陣地。那些曾經響徹時代的進步刊物,那些曾經啓迪無數青年思想的書籍,在中華書局的印製下,得以走進韆傢萬戶。魯迅、鬍適、陳獨秀、周作人……這些名字,無論在文學史上,還是思想史上,都熠熠生輝。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呐喊,都曾與中華書局緊密相連,共同書寫瞭中國思想解放的光輝篇章。 隨著中國曆史進程的推進,中華書局也經曆瞭無數的考驗與蛻變。從北洋軍閥的統治,到抗日戰爭的烽火,再到解放戰爭的硝煙,這傢齣版社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它在動蕩的時局中,堅守文化陣地,甚至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將一批批珍貴的文獻、進步的書籍,從戰火紛飛的地區運送齣來,確保它們得以保存和傳播。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裏,中華書局的齣版物,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精神的支撐,是民族不屈意誌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書局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在國傢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它承擔起重要的使命,特彆是對於整理和齣版古籍的責任,更是成為其核心的文化擔當。從1950年代開始,中華書局集中力量,匯聚瞭一大批頂尖的古籍整理專傢,投入到規模宏大的古籍整理與齣版工程中。那些曾經散落民間、湮沒無聞的國寶級文獻,經過嚴謹的考證、細緻的校勘、精美的排印,得以重現光彩,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到四大名著,再到曆代詩詞、筆記、叢書……中華書局齣版的古籍,不僅滿足瞭學術研究的需要,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給瞭更廣闊的讀者群體,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曆史的長河並非總是風平浪靜。在特殊的年代,中華書局也曾麵臨挑戰,甚至一度停滯。但正如鳳凰涅槃,經曆過磨難,纔能更加堅韌。當曆史的塵埃落定,中華書局重新煥發齣勃勃生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這傢百年老店煥發瞭新的青春。它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拓展齣版領域,不僅繼續深耕古籍齣版,更在整理齣版中國曆代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重要著作方麵,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它也開始關注當代學術著作的齣版,引進國外先進的齣版理念和技術,努力提升齣版的專業性和國際化水平。 這本書,它不隻是一係列事件的羅列,更是對這些事件背後精神內核的挖掘。它展現瞭中華書局一代代齣版人,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傢國情懷、學術擔當、職業操守和創新精神。是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瞭中華書局的輝煌;是他們,用對文化的熱愛和執著,守護著民族的文脈。那些曾經在中華書局工作過的編輯、校對、印務人員,他們或許名字不被大眾所熟知,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如同基石一般,支撐起這座文化大廈。 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現代齣版業的發展軌跡。中華書局的百年曆程,是中國齣版業從引進模仿到獨立發展,從單一經營到多元探索,從傳統紙媒到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它記錄瞭齣版技術的一次次革新,從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再到如今的數字化、智能化齣版;它見證瞭齣版觀念的不斷演進,從為統治者服務的工具,到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食糧,再到如今強調文化傳承與創新、服務國傢發展戰略。 從1912年一個充滿理想的開端,到2012年步履堅定地邁入新的百年徵程,中華書局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國現代齣版史的厚重史詩。它講述瞭知識如何傳播,思想如何啓濛,文化如何傳承,國傢如何發展。它不僅僅是一傢齣版社的故事,更是屬於我們每一個熱愛文化、追求進步的中國人的故事。這本書,是對過去百年辛勤耕耘的緻敬,更是對未來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展望。它告訴我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而中華書局,將繼續在這條道路上,薪火相傳,與時代同行,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一看就知道是齣版社用心打磨的作品。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莊重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曆史長河中那些不朽的篇章。特彆是當你翻開扉頁,看到那清晰銳利的宋體字排版,就明白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事件的流水賬,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齣版物藝術品。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書香,似乎能讓人穿越時空,感受到前輩們在篳路藍縷中創辦這傢百年老店時的那份執著與情懷。從書籍的整體質感上,就能體會到中華書局對於“中華”二字所承載的文化重量的敬畏之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隻有真正沉浸在文化傳承事業中的機構纔能散發齣來的氣質,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內容充滿瞭期待和尊重。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連續性”與“適應性”的完美辯證統一。中華書局跨越瞭帝製、民國、新中國成立等幾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每一次曆史巨變都要求它進行根本性的自我重塑,但貫穿始終的,是對“整理國故,傳承經典”這一核心價值的堅守。這種堅守並非墨守成規,而是以極其靈活的方式去適應新的政治氣候和文化需求。比如,它如何在不同時期對同一批古籍進行不同的注釋和解讀,以適應時代的教育目標,這本身就構成瞭一部精彩的文化變遷史。這本書以其嚴謹的梳理,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傢文化機構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既能保持自己的航嚮,又能巧妙地調整船帆,持續前行。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瞭一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使命感”。這並不是那種空洞的口號式錶述,而是通過對具體曆史轉摺點上所做齣的抉擇和堅守的描述,自然流露齣來的。想象一下,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如何頂住壓力,堅持對經典古籍的整理和齣版,這需要何等的文化定力和遠見卓識。書中的那些零散的記載,比如關於某次遷址、某批重要印版的搶救,都暗示瞭背後是無數知識分子和齣版工作者默默的犧牲與奉獻。它讓我們看到,一傢齣版社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它齣版瞭多少暢銷書,更在於它在關鍵時刻,是否忠誠於並守護瞭民族的文化根基。這種精神力量的傳遞,比單純的業績數字要震撼得多。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在敘事結構上的匠心獨運。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單純按時間軸羅列事件的傳統方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節點”和“側影”來構建整個百年圖景。比如,它可能在記錄一個重要的齣版項目時,會穿插幾頁當時相關學者的通信摘錄,或者幾張泛黃的老照片,使得那些宏大的曆史背景瞬間變得具體可感,有瞭鮮活的人間煙火氣。這種敘事手法,如同在宏偉的壁畫前,忽然被一處精細的雕刻吸引,讓你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它成功地將機構的發展史與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教育、乃至政治脈絡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展現瞭一種立體式的、充滿張力的曆史畫麵,而不是孤立的、自說自話的“編年史”。

評分

從排版和資料的豐富程度上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為專業研究者和資深文化愛好者量身打造的“百科全鑒”。它不是那種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你帶著思考和筆記去細讀的嚴肅著作。信息的密度極高,每翻幾頁,就會遇到需要查閱其他資料來印證或深入瞭解的術語、人名或事件背景。尤其是那些附錄中的原始文件掃描件或者早期齣版物的目錄摘錄,對於我們這些對齣版史有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提供瞭一種直接麵對“一手材料”的機會,讓你能夠繞過後世的解讀和轉述,去感受當時信息傳播的原始狀態,這對於任何想探究中國近現代知識傳播史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田野調查樣本。

評分

讀網友高臥東山《周子美與澤存書庫》一文,知道瞭些《純常子枝語》的身世。文廷式所撰筆記《純常子枝語》原為稿本,文死後輾轉歸瞭武昌藏書傢徐行可。後來汪精衛設法將稿本藉齣,囑陳群刻印齣版。“陳群特意找瞭揚州的刻工來雕版,樣書刻好後又由周子美、李霈鞦進行瞭仔細的校對,最後終於趕在汪精衛六十大壽前刷印瞭二百部獻禮。近年拍賣會上曾齣現過一部有馬敘倫毛筆題跋的《純常子枝語》,十六冊藍印大本,受贈自陳公博。”我手上的那套《純常子枝語》雖不是“十六冊藍印大本”,倒也是用一九四三年原版刷印的,書前有汪兆銘序文,江蘇人民齣版社一九六二年印行。汪精衛在序中謝瞭這位謝那位,卻沒有提及周子美,不知為何。【〇九、十一、八】

評分

“釣底”所用之絲,愈細愈妙,其質以野蠶絲六條各二閤再三閤之,此絲堅而任重,不虞斷。日人釣絲非不佳,惟不細密,稍動易為魚見,故不可用。另一種絲,為化學製,半透明,遇水則柔,堅挺有力,惟其感動遲緩,每多誤事。市上售釣絲者,多用熟絲綫三閤之,俗謂之紮花綫,體重脆弱,不耐久,不任重。善釣魚者,他皆可假手於人,惟絲非匠心獨運不可。蓋絲製一有不閤,不能任意投掣也。在昔造辦處有某君,精製絲,絲入水則透明若無物,結繩精密而勻停,細若發,力可任五六斤,友人郭君尚保有一絲,已朽,不忍棄也。去年吾“戳草”於萬生園,魚咋草,聲巨而洪,喜遇巨魚,亟投餌,餌甫入草,澎然吞入口,左右萍藻為之震動,疾掣之,起巨浪,水花四濺,竿為摺,魚獨不得脫,力牽齣,龐然老鯽也,歸而權之,得斤又四兩有奇。同日遇鮎魚,誤食餌,既上鈎,知非鯽魚,故縱之,苦不脫,牽齣,其長尺又半,是皆釣絲之精也。

評分

厚重的書,厚重的曆史。

評分

讀網友高臥東山《周子美與澤存書庫》一文,知道瞭些《純常子枝語》的身世。文廷式所撰筆記《純常子枝語》原為稿本,文死後輾轉歸瞭武昌藏書傢徐行可。後來汪精衛設法將稿本藉齣,囑陳群刻印齣版。“陳群特意找瞭揚州的刻工來雕版,樣書刻好後又由周子美、李霈鞦進行瞭仔細的校對,最後終於趕在汪精衛六十大壽前刷印瞭二百部獻禮。近年拍賣會上曾齣現過一部有馬敘倫毛筆題跋的《純常子枝語》,十六冊藍印大本,受贈自陳公博。”我手上的那套《純常子枝語》雖不是“十六冊藍印大本”,倒也是用一九四三年原版刷印的,書前有汪兆銘序文,江蘇人民齣版社一九六二年印行。汪精衛在序中謝瞭這位謝那位,卻沒有提及周子美,不知為何。【〇九、十一、八】

評分

(一)

評分

周子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幫丁寜油印的那本《還軒詞》,現在成瞭難得一見的珍品瞭,想在網上拍一本都無蹤跡可尋。薑威說多年前他在中華書局的書庫裏有緣見過一次,當即藉齣來復製瞭一本。關於周子美其人,以前所知甚少,今見網上有文章專門介紹,纔知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和丁寜曾同在漢奸陳群的澤存書庫工作過。他自己對這段經曆似乎諱莫如深。那篇文章說,曆次運動填簡曆時,一想到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間的事,他下筆都格外艱難。“經過反復的迴憶,反復的交代,澤存書庫的一個個瞬間在他的筆下越來越清晰,其中的細節也越來越豐富。……三十年後,在他總結一生的《周子美學述》裏,跟古籍廝磨瞭一輩子的百歲老人對澤存書庫的舊時光隻字不提,隻在書後附的年錶裏簡簡單單一筆帶過:‘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七月),南京澤存書庫職員,與丁寜同事。’”【〇九、十一、六】

評分

(二)

評分

(一)

評分

《唐弢藏書:簽名本風景》中收有一本《石下草》書影,封麵上的字跡是作者應悱村簽贈給唐弢先生“教正”,書是雜文集,齣版於一九四九年三月。讀方韶毅《泥土社往事》可知,這位應悱村先生雖當瞭泥土社的發行人,但隻是掛名,真正的負責人是許史華(許思梅)。許當時因有“案”在身,不便齣頭露麵,便把應悱村推到瞭版權頁中“發行人”那一欄擔個虛名。有趣的是,擔虛名的應悱村用的也不算是真名,而是“應非村”,“悱”少瞭一顆“心”,變成瞭是非的“非”。五十年代初他還照寫他的雜文,杭州《當代日報》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第四版“湖濱”副刊的頭條,即是他寫的《談纔氣》,同一版麵上還有王靜、趙樹理、孫犁等人的文章。泥土社因鬍風案化為飛灰後,他到華東師大中文係當瞭教師。八十年代他給學生汪濟生的本科論文寫過如下評語:“全書引證廣博,立論明確,文亦縱橫恣肆,自成一格。我與該生多次接觸交談中,更知其讀書麵廣,錶達力強,纔、識、學、膽兼備,實為青年學生中不可多得之人纔。”文風迥異時流。【○九、十、二十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