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
内容简介
《伤寒论》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前人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历代医家都极重视《伤寒论》的学习、研究,专为作注的就有数百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于深入理解《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很有帮助。但是,有些认识尚不一致,见仁见智,给学习又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附加的成份较多,如传经学说,气化学说,以及太阳病三纲论,太阳府证,阳明经证等名词,或失之机械,或脱离实际。原文注释,也有曲解臆断的地方。即使大家公认对《伤寒论》理论卓有贡献的医家如喻嘉言、柯韵伯等,也在所难免。可见对任何注家都不可盲从、迷信,正如辩证法所证明,“科学观点,未必都是真理”,“认识未知,要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但不能盲从,不能迷信”。
作者简介
陈亦人,教授(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江苏沭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内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是当代研究《伤寒论》划时代的巨著。《求是》则是他的另一部精粹之作,融注了他毕生研究《伤寒论》的心悟。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张仲景与《伤寒论》
二、太阳病篇
三、阳明病篇
四、少阳病篇
五、太阴病篇
六、少阴病篇
七、厥阴病篇
八、霍乱病篇
九、差后劳复病篇
十、怎样研究《伤寒论》方
十一、略论<伤寒例》
十二、略论孙编<伤寒》
十三、略论《伤寒论》注家中的气化派
附:叶天士对<伤寒论》方的运用
一、对桂枝汤的运用
二、对栀子豉汤的运用
三、对泻心法的运用
精彩书摘
脉象浮滑,浮为热蒸于外,滑是热盛于里,标志着表里俱热。这是举脉略证,不应理解为单纯凭脉辨证,否则,与表证的脉浮,痰热结胸证的脉浮滑,如何区别?
350条的“脉滑而厥”,出于厥阴病篇,对于寒厥与热厥的辨证有一定参考价值。脉滑具有脉搏有力,脉形圆转,脉势流利等特征,在四肢厥冷的同时见到滑脉,就可肯定不是阳虚寒厥,而属于热厥。其次从圆转流利来看,又可断定不是有形热实,而是无形热郁致厥,因此治用辛寒清热达邪的白虎汤,而不用苦寒攻下的承气汤。这也是举脉略证,既然以白虎汤主治,那么,胃热伤津的证候,肯定是存在的。
219条三阳合病,证情复杂,由于阳明热盛,气机壅滞,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胃开窍于口,舌体属胃,胃热灼津,故口不仁;胃热熏蒸,津气上溢于面,故面垢;胃热上扰,神明昏乱则谵语;胃热下迫,膀胱失约则遗尿。此证热势充斥内外,名为三阳合病,不过喻其范围广,而关键是阳明胃热炽盛,因为热蒸津液外泄则汗出。因此,最后又补充出“自汗出”,作为辨证参考而用白虎汤主治,阳明胃热得解,则诸证自除。
阳明胃热炽盛,热蒸于外,并非真正表证,所以不可发汗,误汗则津更伤而热更炽,因而谵语更甚(《金匮玉函经》作“谵语甚”);胃热而非大肠燥结,故亦不可攻下,误下则热内陷,熏蒸于上则额汗,阳不外达则肢冷。王朴庄指出:“下之则额上生汗者,汗欲出而不遽出之意,与手足厥冷者,皆阳郁也”。也有许多注家认为是“阴竭阳越”,似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由此可见,治法各有所擅,热而未结,只宜清法,误用汗法固然不对,治以下法也同样是错误的。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求是(修订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这本书南京汇总医药大学主编,确实不错
评分
☆☆☆☆☆
陈老在写此书时确实做到了实事求是,这点在学术界也要多加学习。
评分
☆☆☆☆☆
附:叶天士对<伤寒
评分
☆☆☆☆☆
优
评分
☆☆☆☆☆
摆在书架上,还没看完,得慢慢看
评分
☆☆☆☆☆
好书
评分
☆☆☆☆☆
很经典的书籍,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
☆☆☆☆☆
好书
评分
☆☆☆☆☆
阳明胃热炽盛,热蒸于外,并非真正表证,所以不可发汗,误汗则津更伤而热更炽,因而谵语更甚(《金匮玉函经》作“谵语甚”);胃热而非大肠燥结,故亦不可攻下,误下则热内陷,熏蒸于上则额汗,阳不外达则肢冷。王朴庄指出:“下之则额上生汗者,汗欲出而不遽出之意,与手足厥冷者,皆阳郁也”。也有许多注家认为是“阴竭阳越”,似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由此可见,治法各有所擅,热而未结,只宜清法,误用汗法固然不对,治以下法也同样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