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情怀”。他并非只是一个冷静客观的史家,更是一位深深眷恋自己民族文化、并对其未来充满期望的智者。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对民族精神的自信,让我深受感染。他对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介绍,以及对他们作品的赏析,都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常常能够超越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从更宏观、更深远的视角去审视,展现出其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尤其是在讨论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外来冲击时,他所展现出的自信和智慧,更是让我备受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是记住那些事实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小,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探险。钱穆先生的语言十分精炼,却又充满着一种诗意的表达,让我常常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里。他对于中国历史的叙述,常常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历史的画卷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中国古代科技和艺术的论述,他能够将这些看似与政治史、思想史并列的领域,巧妙地融入到整体的历史叙事中,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例如,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分析,就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朝代社会经济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历史绝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争斗,而是包含着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整体。它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简直让人欲罢不能。钱穆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而有力的力量,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又句句珠玑,发人深省。他对于历史事件的描绘,绝非简单枯燥的叙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情味,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历史的洪流。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的刻画,能够抓住人物性格中最鲜明的特点,并将其融入到历史事件的解读中,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存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段落的精辟论述而停下来反复品味,甚至需要合上书本,静下心来思考。他对于“中国性”的探讨,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试图从历史深处挖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根源,这种探索本身就极具价值。虽然有些地方的史料考证比较严谨,但先生的叙述却一点也不显得生涩,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对中国历史的深沉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评分读完《中国思想史》真是让人回味无穷,钱穆先生的文字功力深厚,将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哲人名号或学说要点,而是深入探究每个时代思想变迁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读他的书,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书中对于儒家思想的阐释尤为精彩,从孔孟到宋明理学,他都能精准把握其核心精神,并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演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儒家视为僵化的教条,而是看到了其内部的活力与适应性。此外,他对道家、法家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论述也同样鞭辟入里,展现了中国思想的多元与博大。我特别喜欢他分析不同学派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构成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章节,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点亮了我对中国文化根源的探索之路,让我更加自信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史观所折服。钱穆先生并非采用西方史学那样机械的线性叙事,而是更注重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和文化传承。他强调“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连续性,以及这种连续性在历史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力。书中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制度是如何与社会文化相互塑造,又如何影响着历史进程。他对于“朝代更迭”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政治权力斗争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和文化思潮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他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表面的动荡变革下,始终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内核。这种史观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盘散沙或简单的周期性循环,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有机整体。这本书对我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性,以及中华文明的韧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评分蔚宗作《后汉》,因事而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
评分上一堂讲,中国历史有三种体裁。一是重事的,一件一件事分别记下,像《西周书》。第二是注重年代的,每一事都按着年代先后来编排,这是孔子《春秋》。第三注重人物,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脑,这一观念应说是从太史公《史记》开始。所以《史记》是一种“列传体”,一人一人分着立传,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我那年在美国耶鲁讲中国史,曾说历史应把人物作中心,没有人怎么会有历史?历史记载的是人事,人的事应以人为主,事为副,事情只是由人所表演出来的。有一位史学教授特地和我讨论,他说:历史应该以人物为中心,为主脑,这层很有意思。但这人没有事情表现,便跑不上历史。我说:在这上,乃是东西方学术上一很大不同之点。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并无事情上的表现而成为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诸位试把此观点去读二十四史,这样的人不知有多少。譬如《左传》两百四二十年,里面就没有颜渊,岂不因他没有事情表现,就不上历史。但颜渊这一人在历史上有他不可磨灭的地位,东汉以下人就特别看重颜渊。宋明时代人讲理学,也特别看重颜渊。怎能说颜渊不是一历史人物呢?既是一历史人物,就该上历史。所以司马迁以人物来作历史中心,创为列传体,那是中国史学上一极大创见。直到今天,西方人写历史,仍都像中国《尚书》的体裁,以事为主,忽略了人。今天我们写历史,也跟着西方化,如我写的《国史大纲》,也就分年分事,而又以事为主。但此为求简便则可。若进一层讲,也可说西洋史学还停留在我们周公《西周书》的阶段,还没有一个大的著作能像孔子《春秋》,乃至于如《左传》般一年一月这样分着的,当然更没有像《史记》之列传体,这是史学上一极大问题。清代乾嘉时章实斋著《文史通义》,他讲中国史学上盛行的是《左传》与《史记》,分年分人,将来该发展《尚书》体,把事情作主要单位。那时西方新学还没有来中国。道光以后,慢慢地来了,中国人读他们的历史,就觉得章学诚已先见到了,西方的史学就是这样,所以特别在清末民初,大家认章学诚是中国史学一大师。但我们还得进一步讲,这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在我看法,中国人从《尚书》演进到《春秋》、《左传》,又演进到《史记》,这是中国史学上的大进步。并不能说中国的《春秋》、《左传》到《史记》都不如西方把事情作中心的历史体裁。这问题我虽今天只提起这样一句话,不拟详细讲,但这话殊值诸位注意。
评分一直都喜欢钱先生的书。
评分趁京东图书打折促销,美美的购购购,除了价格美丽,活动精彩,配售售后也是让人暖心,有本书籍发现缺页即使适逢双11繁忙异常京东也是很高效的处理了,完美~!
评分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10.40(6.5折)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
评分此书以史学名著为题,备述经史典籍,网罗隐括,提要钩玄,纵览通辩,阐明枢要。但该书乃以先生在课堂所用的讲义编撰成书,因此先生的许多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亦载叙其间,略以记录如下:
评分喜欢才买的!
评分非常好繁体版,好好顶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