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英国广播公司经全民投票评选出的国民最热爱小说第二名
内容简介
《双语译林壹力文库:傲慢与偏见(中文版)》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因一方的傲慢与另一方的偏见而导致好事多磨。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观察,描绘了有钱、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与婚姻。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作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一个牧师家庭。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主要作品有《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精彩书摘
伊丽莎白见到他们俩那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神情,感到十分惊奇。两个人都变了脸色,一个煞白,一个通红。僵持了一会儿,威克姆先生用手碰了碰帽檐,达西先生也勉强还了一个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既令人费解,又叫人忍不住想弄个明白。
宾利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这幕情景,又说了会儿话,随后便告别了大家,和他的朋友骑马走啦。
丹尼先生和威克姆先生陪着小姐们走到菲利普斯先生的家门口,尽管莉迪亚小姐再三请他们进屋,甚至连菲利普斯太太也打开客厅的窗户,大声跟着邀请,他们两人还是鞠躬告辞了。
菲利普斯太太每次见到外甥女们,都高兴万分。近几日没见两个大外甥女,她对她们格外热乎。她说,想不到又没有遣马车去接简和伊丽莎白,她们姐俩竟突然间自己跑了回来。据她所言,若不是在街上碰见琼斯先生药店里的伙计,告诉她贝家姐妹已经回府,用不着再往尼瑟费德送药了,那她真的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呢。闲话说到此处,简向她介绍了柯林斯先生,使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柯林斯的身上。菲利普斯太太客客气气地对他表示欢迎,而柯林斯也倍加客气地答谢了她,并且道歉说,他与太太素昧平生,不该贸然闯到府上来,不过令他聊以自慰的是,把他引荐给太太的几位小姐和他沾亲带故,因此他的冒昧打扰还是情有可原的。菲利普斯太太见他如此温文尔雅,不由肃然起敬。于是,她仔细端详起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但没过多久,贝家的千金们便七嘴八舌询问起了街上那位陌生人的情况。可惜菲利普斯太太提供的净是她们已经知道的消息--那位陌生男子是丹尼先生从伦敦带来的,将要在本郡民兵团担任中尉的军衔。她还说,那位威克姆先生在街上溜达的时候,她把他整整观察了一个小时。令人扫兴的是,他现在已不见了踪影,不然吉蒂和莉迪亚也会仔细打量他。而眼下从窗前经过的只有几个小军官。与威克姆先生一比较,他们简直成了“愚蠢、讨厌的家伙”。其中有几名军官明天要来菲利普斯家赴宴,姨妈说,如果她们一家能于明晚从浪搏恩赶来,那她就让丈夫去请威克姆先生。贝家姐妹欣然同意了这个主意。菲利普斯太太当众宣布,明天要举办一场热闹有趣的抓彩牌游戏,玩完之后再吃点热餐。一想到如此欢乐的场景,就令人兴奋不已,因此大家在分手时,情绪都非常高涨。出门的时候,柯林斯先生又一次表示了歉意,主人不失礼节地告诉他说,他没必要过于客气。
回家的路上,伊丽莎白把她所看到的达西和威克姆之间出现的那幕场景讲给简听。假如简知道那两位先生有什么纠葛,那她一定会为其中的一方或者双方辩解。可遗憾的是,她和她的妹妹一样,弄不清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柯林斯回来之后,把殷勤好客的菲利普斯太太称赞了一通,叫贝太太听了非常满意。他郑重其事地说,除了凯瑟琳夫人母女之外,他还从未见过如此典雅的女性。菲利普斯太太虽说和他萍水相逢,待他却非常体贴热情,甚至还特意邀请他也参加明晚的宴会。之所以能享此殊荣,他觉得这要归于他和贝家有亲戚关系,但不管怎样,如此热情友好的人,他平生可没遇到过第二个。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不含《傲慢与偏见》的精选文学与文化导览 书名:跨越时空的经典回响:世界文学的瑰宝与文化思辨录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部单一的外国文学名著,而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广阔而深入的“世界文学与文化漫游”的精选集与导读手册。我们聚焦于那些与《傲慢与偏见》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风貌)既有联系,又在主题、风格或文化影响上形成鲜明对比或互补的文学流派、思想流变和文化现象。全书结构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文学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社会,尤其是在社会结构、性别角色、道德伦理以及个体觉醒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第一部分:浪潮之畔——浪漫主义的余晖与批判现实的序曲 本部分将探讨19世纪初期欧洲文学版图上的主要思潮,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高峰及其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复杂心态。 第一章:从田园牧歌到工业阴影——英国小说的新方向 本章将深入分析在简·奥斯汀活跃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重点将放在工业革命对社会阶层和乡村生活带来的冲击,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开始捕捉这种转变。我们将细致考察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早期作品中对传统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哀叹,分析其对命运无常与阶级固化的描绘,这与奥斯汀笔下相对封闭的乡绅阶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探讨的是,当土地不再是唯一的财富来源时,婚姻的本质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被重新定义。 第二章: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情感的极致与理性的边界 为了理解欧洲大陆上对“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将详尽剖析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这部里程碑式作品。本书将重点剖析“维特式”的感伤主义如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探讨其与英国(尤其是奥斯汀作品中强调的)克制、内敛的社交礼仪之间的文化张力。我们分析的不是爱情故事本身,而是这种极度个体化、将自我感受置于一切之上的哲学倾向,如何影响了后世欧洲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 第三章:狄更斯的早期社会速写——城市化与道德困境 我们转向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早期作品,观察文学焦点如何从乡间庄园转向拥挤、污秽的伦敦城。本章着重分析狄更斯在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时所采用的讽刺手法和对制度弊病的揭露。我们将对比他笔下为了生存而挣扎的个体与《傲慢与偏见》中为“体面婚姻”而努力的女性,探讨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压力下,“幸福生活”的定义是如何被扭曲和重塑的。 第二部分:女性的困境与觉醒——跨越世纪的性别叙事 本部分将梳理女性在不同文学语境下所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她们如何尝试争取独立和话语权。 第四章:勃朗特姐妹的“烈火”:激情、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我们将深入探讨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简·爱》(Jane Eyre)中所蕴含的对女性独立精神的极致追求。对比《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独立人格的捍卫,本书更侧重于分析《简·爱》中那种更具反叛性和内在激情的表达方式。我们分析的是,当社会对女性的期望是顺从与美德时,如何通过文学表达来挑战这些既定规则,以及这种挑战的代价。 第五章:乔治·艾略特:智慧女性的内在世界与道德抉择 玛丽·安·伊万斯(George Eliot)的作品,特别是《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哲学深度和心理分析广度的视角。本章将对比艾略特笔下知识女性的抱负与实现抱负的局限性。我们会探讨,相比于奥斯汀对社会习俗的精妙洞察,艾略特是如何通过复杂的道德困境和对个体局限性的深刻理解,来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批判性的社会图景的。 第六章:伊卜生的《玩偶之家》:结构性压迫的爆发 我们将时间线拉至19世纪后期,分析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如何以戏剧的形式,对当时家庭结构中隐藏的性别权力关系进行了爆炸性的批判。《玩偶之家》中的诺拉一角,其对丈夫和家庭的决绝告别,是对早期女性所能追求的“体面婚姻”观念的彻底颠覆。本书分析的是这种颠覆的文化根源,以及它如何标志着女性主体意识的成熟。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的对话——从讽刺到史诗的跨界审视 本部分着眼于文学形式和文化影响的更宏观的比较,探讨不同叙事策略如何服务于不同的文化目的。 第七章:俄国文豪的“人类处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 为了拓宽读者的视野,本书将引入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特别是《罪与罚》。我们将分析俄国文学如何超越了英国关注的“社会地位与婚姻匹配”等议题,直击人性的终极困境——自由、罪恶、信仰与救赎。这种深刻的形而上学探究,与奥斯汀作品中对日常社交礼仪的巧妙处理,形成了极端的文学张力,为理解19世纪欧洲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关键参照。 第八章:文学作为社会学的工具——文本背后的权力网络 本章将回归分析方法论。我们不讨论具体小说内容,而是探讨如何使用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来解构文学文本。我们将讨论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分析19世纪小说中对“体面”、“荣誉”等概念的建构与维护,以及文学叙事是如何无意识地巩固或挑战社会等级制度的。这部分旨在提升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使其能够超越故事情节,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运作机制。 结语:永恒的回响与当代的阅读 本书最后总结了上述历经的文学流派、性别议题和社会思潮,强调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多样性和持续的对话性。它引导读者认识到,经典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对世界理解的深化而不断被重新发现和阐释。本书提供的是一个认识世界的工具箱,而非一个具体的答案。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文学史、社会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 深度对比分析: 选取与特定时代背景相关但主题和风格迥异的文本进行参照和比较,深化对文学风格演变的理解。 方法论指导: 教授读者如何从批判性角度去阅读经典,识别文本背后的文化和权力结构。 广阔的文化地图: 带领读者走出单一国别文学的视野,领略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思想与艺术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