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其理论不仅在今日的文化研究及艺术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也有深刻影响。本书既结合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及拉康学派的传奇,也对拉康本人庞杂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目前国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专著。
作者简介
吴琼,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要学术兴趣在西方哲学、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等领域,有译著《西方的没落》(全译本)等十余种,专著《西方美学史》等数种,并曾主编“视觉文化研究丛书”(四种)。
目录
如何阅读拉康——代序
上篇 拉康的事业
第一章 弗洛伊德在法国
第一节 创伤之矛
第二节 不愉快的开场
第三节 挥师巴黎
第四节 文人的实验
第二章 自我认同的罪与罚
第一节 妄想症书写
第二节 自罚性妄想
第三节 密涅瓦的猫头鹰
第三章 镜像的神话
第一节 一个失窃的文本
第二节 主体确证的时刻
第三节 终于到了镜像阶段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政治
第一节 大决裂
第二节 狙击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 回到弗洛伊德
第四节 逐出教门
第五章 拉康的王国
第一节 光辉岁月
第二节 通关的政治
第三节 结构的街垒战
第六章 研讨班的岁月
第一节 声音的诱惑
第二节 研讨班的演进
第三节 科学的伪形
下篇 主体间性的科学
第七章 主体的真相
第一节 无意识主体
第二节 能指主体
第三节 言说主体
第四节 欲望主体
第八章 三界的拓扑学
第一节 想象界
第二节 象征界
第三节 实在界
第四节 三界的拓扑学
第九章 他者的逻辑
第一节 无意识的构成
第二节 父之名
第三节 他者的凝视
第四节 移情与爱
第十章 欲望的辩证法
第一节 他者的欲望
第二节 菲勒斯的意义
第三节 欲望图
第四节 作为欲望之因的对象
第十一章 原乐的伦理学
第一节 原乐的悖论
第二节 康德同萨德
第三节 他者的原乐
第四节 女人不存在
第十二章 话语的政治学
第一节 话语的构成
第二节 主人话语和大学话语
第三节 分析家话语和歇斯底里话语
第四节 不可能的事业
拉康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同样地,剩余的逻辑可以用在许多地方:能指链的意义坚持;能指对主体的缝合;欲望的欠缺;他者欲望之谜;他者的原乐;女性的“非一”;移情的悖论等等,都可以借这个逻辑获得说明。
与失败的逻辑和剩余的逻辑一样,悖论逻辑在拉康的理论中也十分普遍。他曾以“要钱还是要命”这一被迫的选择来说明这个逻辑:要钱的话,人财两空——命丢了,钱也没了;要命的话,乖乖把钱交出来。在这个二者必选其一的选择中,不论选哪一方,都意味着损失。主体性的存在亦是如此。依照拉康的理解,主体的认同是在象征界完成的,且必定要通过象征界来完成,主体性的构成乃是象征界的语言或能指切割的效果,就是说,主体总是一个效果主体。
但另一方面,这一效果是悖论性的:主体通过对父法的象征性认同固然可以在社会中获得一个象征性的位置,可令主体深感挫败的是,这个位置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他需要放弃或压抑某些东西(比如对母亲的欲望),然后才能获得社会及文化的象征秩序的认可。
进一步地说,之所以出现这种悖论性效果,根本还在于主体实现其认同的他者场域的功能是悖论性的,这可以在多个方面来说明。就能指的运作而言,主体性的获得就是主体与能指的一种意义缝合,可能指功能的另一面恰恰是否定,比如菲勒斯能指,它固然可以提供给主体一个认同对象,但这个认同却是基于父亲功能的“不”,主体与菲勒斯能指的缝合其实是以该能指的否定功能作为前提的。换从他者的角度说,主体化根本就是主体要在他者场域获得确认,可这个他者(在此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社会建制、文化规制这样的非人化力量,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处在那一建制或规制之中且代行其非人的意志的他人主体)是有欠缺的,不仅如此,这个他者还是一个淫荡的、不知饱足的他者,一个不断地向主体要求更多的他者,正是他者要求的这种过度,把主体抛入了欲望无尽的煎逼,他者的欲望令主体在他者中的确认陷入了僵局,这就是主体性构成的悖论。
拉康在研讨班中讲到了许多悖论,比如他者欲望的悖论、原乐的悖论、爱的悖论、幻象结构的悖论、对象a的悖论、驱力的悖论等等,它们的存在无一例外地使得主体的命运必定是悖论性的。拉康运用的第四种逻辑就是非对称性逻辑。所谓非对称性,指的是具有结构性关系的双方在交互作用中的某种单向运作,所以拉康时常用这一逻辑来说明主体间的关系。
拉康说,主体间的关系并不是主体之间互为主体或互为对象的关系,因为主体间关系得以可能要取决于处在关系结构或关系情境中的主体对自身位置的指认,而这一指认总是离不开他人位置的参照以及因这个参照而来的位置倒置和关系反转。
……
前言/序言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上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介绍拉康的很好的书籍,深入浅出,让拉康没那么难懂!
评分
☆☆☆☆☆
评分
☆☆☆☆☆
书是不错的 朋友有推荐 就是涉及的未知知识好多呀 需要边看边百度
评分
☆☆☆☆☆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
上面的评分有什么用吗?建议改成实用性、外观、等等比较有用的信息
评分
☆☆☆☆☆
开始看
评分
☆☆☆☆☆
导师推荐的,看一下,不想写论文
评分
☆☆☆☆☆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 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