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2(大全集)

国学常识2(大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木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常识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科普
  • 中华文化
  • 知识
  • 大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12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69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国学常识2(大全集)》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国学常识2(大全集)》,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本书由青木主编。

目录

第一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1.中国早期六大文化区系
2.“天下”的范围
3.“中国”一词的由来
4.“华夏”代指中国的缘由
5.四夷
6.匈奴的兴衰
7.鲜卑人的历程
8.强盛一时的突厥
9.回纥汗国
10.古老的羌人
11.吐蕃雄霸高原
12.党项人的西夏
13.契丹王朝
14.云南大理国
15.女真
16.蒙古帝国
17.夏王朝
18.商朝
19.西周王朝
20.春秋时代
21.战国巨变
22.秦
23.西汉
24.东汉
25.三国鼎立
26.西晋和东晋
27.南北朝
28.隋朝
29.唐朝
30.五代十国
31.宋朝
32.元朝
33.明王朝
34.清王朝
职官制度
35.王
36.嫡长子制
37.卿大夫
38.皇帝
39.储君皇太子
40.三公九卿
41.宰相
42.十三曹
43.太尉与大司马
44.御史大夫
45.郡县制和州县制
46.郡守和县令
47.刺史
48.三辅
49.三省六部制
50.尚书仆射
51.侍中
52.中书令
53.侍郎
54.政事堂
55.御史台
56.唐代五监
57.观察使
58.参知政事
59.计相
60.谏官
61.路、军、府、州
62.知府与知州
63.转运使
64.宣政院
65.行省制度
66.达鲁花赤
67.内阁
68.大学士
69.司礼太监
70.都察院
71.东西二厂
72.锦衣卫
73.三司
74.军机处
75.南书房
76.理藩院
77.总督
78.巡抚
79.道员
80.总理衙门
81.南、北洋大臣
82.钦差大臣
83.驻外大使
84.品阶
85.封爵
86.幕僚
87.酷吏与循吏
88.宦官
89.胥吏
90.绍兴师爷
91.捐纳
92.致仕
从察举到科举
93.世卿世禄制
94.征辟
95.郎官郎吏
96.察举制度
27.招魂
28.驱鬼和辟邪
29.占梦术
30.祈吉与禳恶
31.“受命之符”的帝王梦
32.中华养生术
33.气功
34.房中术与养生
35.风水
36.《葬书》和《宅经》
37.看风水的工具
38.观水、觅龙、选气、点穴、察砂
39.藏风与近水
40.占星法
41.四柱算命法
42.排八字
43.大运、小运和流年
44.星宿神煞
45.分析命理
46.古代的测字术
47.相面术
48.看手相
49.八卦六爻预测学
50.奇门遁甲
51.紫微斗数和铁板神数
52.袁天罡与李淳风
53.《渊海子平》
54.图谶和《推背图说》
独特的中医
55.中医
56.中医的起源
57.中医的理论基础
58.四诊八纲
59.辨证施治
60.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61.望闻问切
62.辨证与辨病
63.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64.扶正祛邪
65.中药与方剂
66.人体的经络网
67.穴位
68.针灸疗法
69.中医推拿术
70.药膳
71.中医十大流派
72.扁鹊
73.张仲景
74.华佗
75.孙思邈
76.金元四大家
77.李时珍
78.《黄帝八十一难经》
79.《伤寒杂病论》
80.《温病条辨》
第四篇 文学
古代文体
1.神话传说
2.诗
3.楚辞
4.乐府诗
5.南北朝民歌
6.古体诗
7.近体诗
8.词
9.曲
10.文
11.赋
12.骈文
13.古文
14.八股文
15.明代小品文
16.小说
17.变文
18.唐传奇
19.笔记小说
20.话本小说
21.章回小说
22.诗话与词话
23.评点
文学流派
24.建安风骨
25.玄言诗
26.田园诗
27.山水诗
28.宫体诗
29.边塞诗
30.新乐府运动
31.西昆体
32.江西诗派
33.永嘉四灵
34.台阁体
35.江左三大家
36.唐诗派
37.宋诗派
38.诗界革命
39.花间派
40.婉约派
41.豪放派
42.常州词派
43.公安派和竞陵派
44.桐城派
45.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
46.神魔小说
47.世情小说
48.才子佳人小说
49.公案小说
50.谴责小说
文论
51.诗言志
52.诗缘情
53.诗可以观
54.赋、比、兴
55.美刺
56.诗教
57.温柔敦厚
58.知人论世
59.文以载道
60.文质
61.文气
62.风骨
63.意境
64.选学
65.红学
杰出文学家
66.屈原
67.贾谊
68.司马相如
69.扬雄
70.曹操
71.曹植
72.阮籍
73.陶渊明
74.谢灵运
75.陈子昂
76.初唐四杰
77.孟浩然
78.王维
79.李白
80.王昌龄与岑参
81.杜甫
82.韩愈
83.自居易
84.刘禹锡
85.柳宗元
86.郊寒岛瘦
87.李贺
88.杜牧
89.李商隐
90.李煜
91.唐宋八大家
92.柳永
93.晏殊、晏几道
94.欧阳修
95.王安石
96.苏轼
97.周邦彦
98.李清照
99.陆游
100.辛弃疾
101.姜夔
102.元好问
103.元曲四大家
104.前后七子
105.徐渭
106.汤显祖
107.南洪北孔
108.李渔与《闲情偶寄》
109.蒲松龄
110.吴敬梓
111.曹雪芹
112.刘鹗
113.吴趼人
第五篇 史学
史书的体裁
1.正史
2.杂史
3.别史
4.野史
5.纪传体
6.编年体
7.纪事本末体
8.典志体
9.会要体
10.学案体
11.起居注
12.实录
13.方志
14.类书
15.丛书
史论
16.属辞比事
17.春秋笔法
18.董狐笔和太史简
19.成一家之言
20.六家二体
21.五志三科
22.彰善瘅恶
23.直书与曲笔
24.博采与善择
25.史才三长
26.史学三要
27.六经皆史
28.史法与史意
著名史学家
29.董狐
30.司马迁
31.刘向
32.班固
33.刘知几
34.杜佑
35.司马光
36.马端临
37.顾炎武
38.赵翼
39.钱大昕
40.章学诚
41.崔述
学制和教育
42.学制
43.太学的变迁
44.国子监
45.官学
46.稷下学宫
47.鸿都门学
48.太学
49.学官
50.古代的博士
51.同文馆
52.通儒院
53.京师大学堂
54.学位
55.私学
56.孔门四科
57.六艺
58.孔门十哲
59.书院制度
60.四大书院
61.东林书院
62.私塾
63.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64.洋务学堂
65.留学生
66.孔子论学
67.有教无类
68.因材施教
69.不愤不启
70.学、思、习结合
71.广博专精
语亩文字
72.小学
73.仓颉造字
74.甲骨文
75.大篆
76.殷周金文
77.小篆
78.隶书、行书与楷书
79.文言
80.白话文
81.古代文字学
82.六书
83.训诂学
84.音韵学
85.双声与叠韵
86.四声
87.字母
88.直音法
89.反切法
90.韵部
91.《广韵》
92.等韵学
93.古韵
94.韵纽
95.《方言》
96.《说文解字》
97.《释名》
98.《广雅》
99.《切韵》
100.《康熙字典》
101.《经籍纂诂》
102.《马氏文通》
第六篇 文化艺术
乐舞
1.古琴
2.编钟
3.磬
4.箜篌
5.古筝
6.琵琶
7.笛子
8.箫
9.二胡
10.六代乐舞
11.雅乐
12.诗乐
13.楚声
14.燕乐
15.尽善尽美
16.乐与政通
17.声无哀乐
18.二十四况
19.五声和七音
20.三分损益法
21.十二平均律
22.工尺谱
23.李延年
24.赵飞燕
25.万宝常
26.李龟年
27.唐玄宗
28.杨贵妃
29.《乐律全书》
30.《高山流水》
31.《梅花三弄》
32.《阳关三叠》
33.《秦王破阵乐》
34.《霓裳羽衣曲》
35.《春江花月夜》
36.《汉宫秋月》
37.《渔樵问答》
38.《胡笳十八拍》
39.《广陵散》
40.《平沙落雁》
41.《十面埋伏》
戏曲
42.戏曲
43.诸宫调
44.南戏
45.杂剧
46.昆曲
47.京剧
48.四大徽班进京
49.同光十三绝
50.生旦净末丑
51.唱念做打
52.脸谱
53.梨园行
54.秦腔
55.川剧
56.豫剧
57.粤剧
58.古典十大悲剧
59.古典十大喜剧
绘画与雕塑
60.中国画
61.人物画
62.山水画
63.花鸟画
64.文人画
65.笔法
66.墨法
67.水墨写意
68.工笔
69.白描
70.十八描
71.用色
72.构图与透视
73.题款与印章
74.虎头三绝顾恺之
75.展子虔和《游春图》
76.阎立本兄弟
77.画圣吴道子
78.唐代仕女画
79.唐朝的青绿山水
80.荆关北派山水
81.江南画派
82.黄家富贵
83.徐熙野逸
84.米氏云山
85.书画皇帝
86.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87.马一角、夏半边
88.赵孟頫
89.元四家
90.浙派
91.吴门画派
92.唐寅
93.青藤白阳
94.南陈北崔
95.松江派
96.四僧
97.扬州八怪
98.赵之谦
99.吴昌硕
100.岭南画派
101.海上画派
102.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03.永乐宫壁画
104.中国三大石窟
105.大足石刻
106.秦始皇陵兵马俑
书法与篆刻
107.中国书法
108.书体
109.王羲之与《兰亭序》
110.颠张醉素
111.颜筋柳骨
112.孙过庭与《书谱》
113.宋四家
114.董其昌
115.石鼓文
116.汉魏碑刻
117.大盂鼎
118.礼器碑
119.史晨碑
120.张迁碑
121.《淳化阁帖》
122.《三希堂法帖》
123.“永字八法”
124.中国印章
125.篆刻
126.篆刻家文彭
127.徽派篆刻
128.浙派篆刻
129.文房四宝
中华建筑
130.中国古代建筑
131.六大古都
132.古城墙
133.万里长城
134.中国宫殿建筑
135.阿房宫
136.故宫
137.坛庙建筑
138.天坛
139.陵墓建筑
140.古塔
141.卢沟桥
142.赵州桥
143.石窟建筑艺术
144.皇家园林
145.避暑山庄
146.圆明园
147.颐和园
148.苏州园林
149.江南三大名楼
150.平遥古城
151.北京四合院
152.牌坊、阙、华表、影壁
153.戏楼
154.会馆
155.中国民居
156.李诫与《营造法式》
第七篇 民俗文化
节日
1.春节
2.人日
3.立春
4.元宵节
5.二月二
6.上巳节
7.社日
8.清明节
9.端午节
10.七夕
11.中元
12.中秋节
13.重阳节
14.冬至
15.腊八
16.小年
17.除夕
礼俗
18.做满月
19.抓周
20.长命锁
21.取名
22.百日礼
23.成年礼
24.三书六礼
25.说媒
26.相亲
27.过礼
28.择吉
29.迎娶
30.哭嫁
31.拜堂
32.喜宴
33.入洞房
34.回门
35.做寿
36.丧礼
37.挽歌和挽联
38.收继婚
39.跪拜礼
40.九拜
41.拱手
42.作揖
43.坐、跪和长跪
44.避席
45.投刺
46.古人的见面礼
47.座次的讲究
饮食文化
48.烧尾宴
49.满汉全席
50.宫廷御膳
51.中国菜系
52.宴饮之礼
53.待客之礼
97.举孝廉
98.九品中正制
99.科举制
100.常科
101.制科
102.恩科
103.进士科
104.明经科
105.翰林院
106.武科
107.八股文取士
108.童试与乡试
109.会试
110.殿试
111.状元及第
112.榜眼、探花
113.进士
114.举人
115.秀才
116.门生
117.荫生
118.监生
119.贡生
120.帖经、帖括
121.试帖诗
122.连中三元
123.蟾宫折桂
124.科举四宴
125.科场的枪替
古代礼制
126.宗法
127.五礼
128.吉礼
129.斋戒
130.祭品
131.礼器
132.凶礼
133.丧礼
134.葬仪
135.陵寝
136.服丧
137.五服
138.避讳
139.谥号
140.军礼
141.宾礼
142.朝聘之礼
143.相见礼
144.嘉礼
145.冠礼
54.进食之礼
55.席间雅兴
56.流觞
57.酒令
58.传花
59.茶道
称谓文化
60.姓氏的来源
61.名和字
62.别号
63.行辈
64.称谓
65.谦称
66.尊称
67.名讳
68.地望
69.帝王赐姓
古人的娱乐
70.六博
71.投壶
72.围棋
73.射覆
74.中国象棋
75.百戏
76.角
77.骑射
78.蹴鞠
79.马球
80.豆叶戏
81.踏青
82.冰戏
83.看社戏
84.斗鸡
85.斗蛐蛐
86.赛龙舟
87.鸣虫
88.荡秋千
89.放风筝
90.消寒
第八篇 百工名物
三教九流
1.三教九流
2.民间九流排序
3.郎巾
4.风水先生
5.算命先生
6.厨师
7.私塾先生
8.药铺
9.优伶
10.婢女
11.童养媳
12.节妇烈女
13.娼妓
14.乞丐
15._流氓
16.剃头师傅
17.木匠
18.当铺
19.澡堂
20.三百六十行
名物国宝
21.鼎与簋
22.君子之德比于玉
23.玉琮王
24.红山文化玉龙
25.后母戊方鼎
26.四羊方尊
27.大型青铜立人像
28.何尊
29.宴乐攻战纹壶
30.侯马盟书
31.越王勾践剑
32.曾侯乙编钟
33.虎符
34.虎座凤架鼓
35.商鞅铜方升
36.马踏飞燕
37.金缕玉衣
38.长信宫灯
39.博山炉
40.击鼓说唱俑
41.宋针灸铜人
车马服饰
42.卤簿
43.出巡与行宫
44.金根车和温凉车
45.乘舆
46.黄屋左纛
47.“五辇”和“五辂”
48.轩车和公车
49.官员仪仗
50.官员出行
51.官轿
52.黄帝定服饰
53.冕旒和龙袍
54.十二章纹样
55.乌纱帽
56.顶戴花翎
57.品位和服色
58.衣冠禽兽和补子
59.冠、巾、帽
60.衣和裳
61.裙与袍
62.旗袍
第九篇 国学经典
经部
1.《周易》
2.《尚书》
3.《诗经》
4.《周礼》
5.《仪礼》
6.《礼记》
7.《左传》
8.《公羊传》
9.《谷梁传》
10.《论语》
11.《孟子》
12.《孝经》
13.《大学》
14.《中庸》
15.《尔雅》
16.《春秋繁露》
17.《四书集注》
18.《皇清经解》
史部
19.三通四史
20.《国语》
21.《战国策》
22.《史记分
23.《汉书》
24.《后汉书》
25.《三国志》
26.《晋书》
27.《宋书》
28.《南齐书》
29.《梁书》
30.《陈书》
31.《魏书》
32.《北齐书》
33.《周书》
34.《南史》
35.《北史》
36.《隋书》
37.《旧唐书》
38.《新唐书》
39.《旧五代史》
40.《新五代史》
41.《宋史》
42.《辽史》
43.《金史》
44.《元史》
45.《明史》
46.《清史稿》
47.《竹书纪年》
48.《汉纪》
49.《后汉纪》
50.《资治通鉴》
51.《明实录》
52.《清实录》
53.《通鉴纪事本末》
54.《唐会要》
55.《明会典》
56.《大清会典》
57.《山海经》
58.《水经注》
59.《大唐西域记》
60.《徐霞客游记》
61.《洛阳伽蓝记》
62.《贞观政要》
63.《史通》
64.《通典》
65.《通志》
66.《文献通考》
67.《列女传》
68.《蒙古秘史》
子部
69.《老子》
70.《庄子》
71.《管子》
72.《墨子》
73.《苟子》
74.《韩非子》
75.《列子》
76.《吕氏春秋》
77.《鬼谷子》
78.《公孙龙子》
79.《孙子兵法》
80.《孙膑兵法》
81.《黄石公三略》
82.《淮南子》
83.《盐铁论》
84.《论衡》
85.《神灭论》
86.《颜氏家训》
87.《朱子语类》
88.《传习录》
89.《明儒学案》
90.《艺文类聚》
91.《太平御览》
92.《永乐大典》
93.《菜根谭》
94.《考工记》
95.《齐民要术》
96.《农政全书》
97.《神农本草经》
98.《黄帝内经》
99.《伤寒杂病论》
100.《备急千金要方》
101.《本草纲目》
102.《九章算术》
103.《茶经》
104.《梦溪笔谈》
105.《天工开物》
集部
106.《古诗十九首》
107.《玉台新咏》
108.《文选》
109.《文心雕龙》
110.《诗品》
111.《乐府诗集》
112.《全唐诗》
113.《唐诗别裁》
114.《唐诗三百首》
115.《明诗别裁》
116.《花间集》
117.《全宋词》
118.《宋词三百首》
119.《元曲选》
120.《全唐文》
121.《古文观止》
122.《骈体文钞》
123.《随园诗话》
124.《文苑英华》
125.《古今图书集成》
126.《四库全书》
说部
127.《穆天子传》
128.《博物志》
129.《搜神记》
130.《世说新语》
131.《太平广记》
132.《容斋随笔》
133.《三国演义》
134.《水浒传》
135.《西游记》
136.《金瓶梅》
137.三言二拍
138.《红楼梦》
139.《聊斋志异》
140.《儿女英雄传》
141.《儒林外史》
142.《镜花缘》
143.《官场现形记》
144.《老残游记》
蒙学
145.《三字经》
146.《百家姓》
147.《千字文》
148.《千家诗》
149.《弟子规》
150.《增广贤文》
151.《童蒙须知》
152.《幼学琼林》
146.婚礼
147.守制
148.丁忧与夺情
兵制与刑制
149.兵制
150.民兵制
151.烽燧传警
152.三军
153.将军
154.军队编制
155.秦汉军制
156.征兵制
157.战阵
158.府兵制
159.都护府
160.节度使
161.枢密院
162.禁军和厢军
163.募兵制
164.猛安谋克
165.五军都督府
166.卫所制度
167.八旗制度
168.绿营兵
169.兵与勇
170.刑制
171.大理寺
172.刑部
173.成文法
174.《秦律》
175.《唐律》
176.《明大诰》
177.七出
178.五听
179.三法司会审
180.八议
181.五刑
182.十恶不赦
183.连坐和族诛
184.宫刑
185.凌迟
186.监狱和班房
187.秋决制度
188.登闻鼓
赋役和其他制度
189.井田
190.占田法
191.户籍
192.算赋和口赋
193.均输
194.平准
195.榷法
196.常平仓
197.三十税一
198.盐铁官营
199.均田制
200.租庸调制
201.两税制
202.市舶司
203.徭役
204.钱法
205.一条鞭法
206.黄册和鱼鳞册
207.摊丁入亩
208.木铎
209.大比和貌阅
210.太医署一
211.驿传
212.后妃制度
213.一妻多妾制
政局大变革
214.尧舜禹禅让
215.禹传子,家天下
216.商汤灭夏
217.武丁中兴
218.文王兴周
219.周公制礼乐
220.管仲相齐
221.商鞅变法
222.秦始皇统一六国
223.李斯的贡献
224.汉高祖得天下
225.萧何定汉制
226.汉武帝大一统
227.王莽改制
228.光武中兴
229.曹魏代汉
230.诸葛亮治蜀
231.魏孝文帝改革
232.隋文帝杨坚
233.贞观之治
234.女皇武则天
235.黄巢起义
236.石敬瑭卖国
237.陈桥驿兵变
238.王安石变法
239.岳飞抗金
240.成吉思汗雄霸草原
241.忽必烈治元
242.明太祖的擘画
243.张居正改革
244.李自成起义
245.努尔哈赤崛起
246.康熙统一中国
247.林则徐销烟
248.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249.慈禧太后守业卖国
250.戊戌变法
251.清帝退位
252.中华民国成立
第二篇 思想学术
古代哲学命题
1.气
2.道
3.太极
4.阴阳
5.五行
6.八卦
7.万物类象
8.有与无
9.名与实
10.动与静
11.天理人欲
12.天命
13.天人合一
14.天人感应
15.心外无物
16.性善论
17.性恶论
18.性三品说
19.道法自然
20.齐善恶
21.格物致知
伦理、修养和品格
22.人伦
23.礼义廉耻
24.五伦
25.三纲
26.五常
27.主敬
28.孝
29.父慈子孝
3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3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2.出则悌
33.忠
34.仁者爱人
35.克己复礼
36.义
37.礼
38.智
39.信
40.勇
41.内省
42.持志养气
43.寡欲
44.知耻
45.慎独
46.守静
47.正心诚意
48.坐忘
49.知足
50.温、良、恭、俭、让
51.中庸
52.立德、立功、立言
53.杀身成仁
54.舍生取义
55.独善和兼济
56.气节
57.三从四德
58.节烈
59.内圣外王
儒家
60.大同
61.小康
62.天命无常,敬德保民
63.礼乐征伐白天子出
64.尊尊与亲亲
65.穷则变,变则通
66.得民心者得天下
67.礼治
68.中和
69.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70.名不正则言不顺
71.为政以德
72.宽政安民为上
73.上行下效
74.子不语怪、力、乱、神
75.不知生,焉知死
76.和同之辨
77.民为贵,君为轻
78.王道与仁政
7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80.使民不饥不寒
81.心之四端
82.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83.忠孝如何两全
84.移风易俗
85.制天命而用之
86.制名以指实
87.君权神授
8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9.变道和改制
90.大一统
91.清议
92.正始之音与清谈
93.魏晋风度
94.道统论
95.复眭论
96.太极图说
97.太虚即气
98.民胞物与
99.万物皆是一个天理
100.理气论
101.明心见性
102.存天理,灭人欲
103.陈朱之辩
104.王守仁格竹
105.知行合一
106.经世致用思潮
道家
107.老子之道
10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9.天地不仁
110.柔弱胜刚强
111.无为而治
112.治大国若烹小鲜
113.绝圣去智
114.小国寡民
115.民不畏死
116.祸福相倚
117.慎始慎终
118.功成身退
119.上善若水
120.庄子的齐物论
121.逍遥游
122.螳螂捕蝉
123.庄子鼓盆而歌
124.浑沌之死
125.忘适之适
126.材与不材之间
127.白驹过隙
128.庖丁解牛与养生
129.只可意会
130.庄周梦蝶
131.外化而内不化
132.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133.濠梁观鱼之乐
134.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法家、墨家和其他思想
135.法先王
136.法治
137.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138.王霸
139.法、术、势
140.法后王
141.法教
142.自相矛盾
143.明故、辨类、是非之理
144.兼相爱,交相利
145.非攻
146.节用、节葬
147.尚贤与尚同
148.非命论
149.慎战
150.不战而屈人之兵
151.五事七计
152.贤者与民并耕
153.白马非马
154.离坚白
155.五德终始
156.合纵与连横
157.华夷之辨
学术流派和思想家
158.百家争鸣
159.儒学
160.经学
161.今文经学
162.古文经学
163.谶纬
164.玄学
165.程朱理学
166.小学
167.宋学
168.汉学
169.乾嘉考据之学
170.道家
171.黄老学派
172.墨家
173.法家
174.兵家
175.农家
176.名家
177.阴阳家
178.纵横家
179.杂家
180.诸子
181.孔子
182.孟子
183.荀子
184.老子
185.庄子
186.韩非子
187.墨子
188.董仲舒
189.刘歆
190.许慎
191.王充
192.王肃
193.王弼
194.嵇康
195.竹林七贤
196.孔颖达
197.张载
198.程颐
199.朱熹
200.陆九渊
201.王守仁
202.李贽
203.王夫之
204.严复
第三篇 天人之学
天文历算
1.观象授时
2.受天命,改正朔
3.日、气、朔
4.干支计时纪年
5.“天文志”与“五行志”
6.三垣与四象
7.二十八宿
8.星野
9.古代的星图
10.彗星、行星的运行记载
11.黄道与黄道吉日
12.二十四节气
13.黄历
14.阴历与阳历
15.夏历、周历和秦历
16.太初历
17.授时历
18.浑天仪
19.漏刻、日晷和圭表
20.一行测算子午线
21.张衡
22.祖冲之与圆周率
23.沈括
24.郭守敬
神秘文化
25.中国的巫术
26.巫蛊

精彩书摘

  29.唐朝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本是关陇士族,在隋末农民起义中顺势在山西晋阳(今太原)起兵,最终夺了隋朝江山。唐建国后,基本继承了强盛的隋朝遗产(疆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制度等),成为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强盛王朝,因此有史学家将唐朝看做是隋的继续。唐朝因为承继隋朝的不错的外部环境以及均田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良好的制度,加上唐朝前面的几代皇帝都比较能干,尤其在唐太宗、女皇武则天、唐玄宗(前期)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唐王朝达到极盛。经济方面,先是出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后在唐玄宗时期又出现“开元盛世”,当时唐朝经济已经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唐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军事方面,唐朝先后攻灭东突厥、西突厥、高昌国、高句丽、百济等政权,以前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也一度成为唐王朝的势力范围。唐朝疆域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唐朝的政治制度也可谓后世典范,其承继了隋朝的宰相制,对皇帝和宰相的职权范围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划分,使得皇帝和政府的职权更加规范。唐又发展完善隋朝的科举选士制,使得天下有才能之人大量进入唐廷。尤其令后世所仰视的是,因其包容开放的气度,唐朝在文化上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并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文学巨擘。
  至唐玄宗晚年,因其骄奢淫逸,疏于朝政,重用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朝政日腐,藩镇节度使权力日隆,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又重用胡人将领,最终导致公元755年爆发胡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8年之后,“安史之乱”虽被平叛,唐朝自此衰落。之后的唐廷再也无法有效控制趁乱而起的地方藩镇势力,唐王朝在帝国的余晖里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最后被割据势力朱温所灭。
  30.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出现的又一个乱世,时间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始,至公元960年北宋立国止。五代十国总体上与前面的南北朝乱世有些相似,也大体上呈现出一种南北对峙的局面。五代指的是在中国北方次第更迭的五个短命王朝,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大致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和山西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其中,五代政权因地处战争频仍的中原地区,都比较短命。最长的后梁也只有17年,其次后唐14年,后晋11年,后汉仅4年,后周9年。相对于“五代”,“十国”的政权除了北汉在今山西附近外,其他的都在南方,受中原战端影响不大,政局比较稳定,立国时间也都比较长。其中存在最久的吴越国传了5帝,共72年;最短的前蜀也有34年。公元960年,因后周新皇帝年幼,无力掌管天下,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立宋。宋建国后花了将近20年时间逐个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再次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当时北方战乱频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北方战争使得大量的北方人士南下避祸,带来了先进技术与文化,促进了南方的进一步开发。
  31.宋朝
  在中国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中,最富的是宋朝,但最弱的也是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其中北宋自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立国算起,至1127年“靖康之难”止;南宋则承接北宋始于1127年,止于1279年。宋王朝在经济、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就财政收入而言,不仅前面的历代,即便其后的元、明两代都远远低于宋代,清代也只是到晚期时才超过了宋代。并且,由于宋代工商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只有30%依靠农业收入,剩下的70%则来自工商业税收。因此有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宋朝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扩大、人民生活的安定和文化的繁荣。到南宋时期,人口过百万以上的城市就有四五个。正因为经济的繁荣与安定,宋代基本没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在历代都是很少见的。但是,在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却是屡战屡败。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鉴于唐代亡于武人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能打仗的武将兵权悉数收回,然后交由不懂打仗的文人。以至于宋代多“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状况,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北宋北方,西有党项人所建的西夏王朝,东有契丹人所建的辽国,两国均是军事实力强劲的强邻。宋朝在军事上的积弱导致辽国经常南下侵宋,宋与之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每年向辽供奉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买和平。后来金国崛起,灭辽之后,又虎视北宋。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掳走钦、徽二宗和其他皇室人员3000多人,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漏网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南下后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建立南宋。南宋与金国隔江对峙,打仗仍是败多胜少。后来蒙古人崛起,南宋与之联合灭了金国,但随后南宋也被蒙古所灭。
  32.元朝
  元朝政权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也是中国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时间上一般认为其起于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元,止于1368年明朝建立。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之后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及其后世继承人的带领下横扫欧亚大陆,占有了当时世界上3/4的土地。与此同时,蒙古人先是联宋灭金,结束了金国在北方120年的统治,之后又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大元,次年迁都大都(今北京)。蒙古人除了元帝国外,还另建有以成吉思汗子孙为王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利四大汗国。这四大汗国在名义上要服从元朝皇帝,但实际上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并在元朝灭亡之前或灭或分裂。就元帝国来说,其疆域超过了汉唐,只有后来的清朝能与之相比。其西北达新疆东部,北至西伯利亚,东抵大海(包括台湾),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西藏、云南、今缅甸东部,领土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元朝人口盛时达5830万。元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带来了稳定的边疆和安定的生活,生产得以快速发展,加上元朝本身的外向性,商贸也得以极大繁荣。另外,由于元代基本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子文人无门路入仕,纷纷走向民间创作文艺,以元曲为代表的文化事业也得以繁荣。总体而言,元朝短暂的97年算得上是强盛而繁荣富足的。元朝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划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蒙古、色目(中亚、西域等地的民族)、汉人(北方的汉族、契丹、女真等)、南人(南宋遗民)。因此,元代汉人虽然生活富足,但精神上却是压抑的,对元朝廷始终敌视,这可以说是元朝短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元末政治的腐败导致经济的衰败,汉人起而反抗。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破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但已经不成气候,30年后因内讧灭亡。元朝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11帝97年。
  ……

前言/序言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增加传统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留下了5000年文化遗产,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可以分为天文、历法、地理、历史、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百草医药等方面。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以传统图书类别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具体而言,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说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和历代史学等内容。国学从思想体系上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国学的复兴,是时代的呼唤与要求。今天,随着国势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也要让世界了解国学。了解国学也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也就是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知道,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深入全面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学,绝对不能够数典忘祖。

  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然而,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知识,开阔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实用、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辑成本书。全书分为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国学经典等9个篇章,涵盖了职官制度、古代哲学、伦理修养与品格、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人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在“新、奇、趣”上下工夫。“新”就是鲜为人知的,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的知识;“奇”就是不一般,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的事物;“趣”即是兴趣,也是趣味,是人们想看、愿意看的东西。同时,书中还选配了100余幅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身临其境,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本书,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丰富自身的内涵,成为文化达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翔实,细节很多,推荐阅读

评分

  《国学常识2(大全集)》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评分

 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评分

订单中有一本《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和一本《国学常识2(大全集)》,结果送来两本《国学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却没有《国学常识2(大全集)》,不知道怎么捡的货!

评分

还没看,只翻了翻,慢慢看。。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刚收到,还没仔细看,给个好评吧,要写500个字才送积分?没搞错吧!

评分

  《国学常识2(大全集)》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神秘文化、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

评分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留下了5000年文化遗产,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可以分为天文、历法、地理、历史、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百草医药等方面。国学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以传统图书类别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具体而言,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说学为

评分

srhsrhsrthsr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