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张不仅在撰写中国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从苏联输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进一步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表述的基础之上。这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任务的理解上,表现尤为明显。23比如,李鼎声在描写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时,追随斯大林,并驳斥托洛茨基将中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国民经济上、阶级阵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然而,我们却不要因此误会,以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国际资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声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其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张闻天也将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引用斯大林的观点,解释决定中国社会性质的因素,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以及“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声对革命的解释中,也可发现同样的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评分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观点相呼应,李和张进一步将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的共产党革命描述为“土地革命”(李鼎声1949:263;张闻天1987:283)。托洛茨基派认为,政变象征着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政策的失败(张闻天1987:280);张闻天驳斥了这一观点,将那场事件看成是“转折点”,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亦即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的革命运动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他指出,这一次转变,是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变成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为阐明这种转变,张引用了斯大林的话:“〔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已开始从全民族联合战线的革命转变为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转变为土地革命,这个革命将加强和扩大反帝国主义、反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反军阀和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同上283)然而,这场土地革命仍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而非托洛茨基所说的狭隘的“反关税的革命”。为说清楚这一点,张闻天再次引用斯大林的原话(同上313)。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最基本的特征,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陈子昂,李白,韩愈,白居易,岑参……这些熟悉的身影奔波于大唐帝国的科举之途,犹如今日的我们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长安春色图":既有春风得意的快乐,也有落魄江湖的辛酸……《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时段为中晚唐五代,正处在唐宋变革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制度、社会风气的变革都发端于此。《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重点在充分搜集史料的基础之上,对中晚唐五代进士科等主要科目及第者的社会出身、入仕途径、最高官衔、籍贯等进行统计,分析科举制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到具体史料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中晚唐五代科举与婚姻观念、选举观念的变迁,以及科举与士族、家族、社会风俗等社会层面的问题,借以推动学术界关注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评分第一章“中晚唐五代科举制度的变革”,作者避开了老生常谈的问题,从中晚唐五代常科科目的变革、制举的变革、吏部科目选的变革等角度,对有关中晚唐五代进士科、明经系诸科的一些前人没有注意的重要变革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对逐场定去留、“五科”考试等前人没有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从而对中晚唐五代制举考试的变化和制举试策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对制举文体演变的讨论尤为深入,矫正了以往学界对其认识的不足。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