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

食用菌生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颂英 等 著
图书标签:
  • 食用菌
  • 菌类
  • 栽培技术
  • 农业科技
  • 种植
  • 食用菌生产
  • 农业
  • 园艺
  • 生物技术
  • 食品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1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06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用菌生产(第2版)》(作者崔颂英、马兰、骆玉岐)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也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教材内容共划分制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鲜与加工技术、营销技术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5个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19个学习情境。教材按照生产季节和生产工艺,采取“提出生产任务→分析生产任务→解决生产任务”的思路展开编写。制种技术、栽培技术两个典型工作任务着墨较多,是学习的重点。《食用菌生产(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农林类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以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教师和广大食用菌生产经营者及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典型工作任务一 制种技术
学习情境一 母种生产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母种培养基制作技术
子情境四 母种扩繁与培养技术
实验实训1—1—1:100支平菇母种培养基制作
实验实训1—1—2:100支平菇母种扩繁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二 原种、栽培种生产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制作技术
子情境四 原种、栽培种扩繁与培养技术
实验实训1—2—1:小麦原种培养基制作
生产实训1—2—1:500瓶平菇原种8月10日用于栽培种生产使用
生产实训1—2—2:1.8万瓶平菇栽培种9月1日投入栽培生产使用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二 栽培技术
学习情境一 平菇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1—1:100延米日光温室发酵料生产平菇,
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二 香菇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2—1:100延长米日光温室生产香菇,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三 双孢蘑菇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3—1:5000 m2床架(三层床架)生产双孢蘑菇,鲜品9月上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四 滑菇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4—1:1.0万块滑菇压块栽培,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五 黑木耳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5—1:1.0万袋黑木耳露地摆放生产,6月中旬鲜品采收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六 金针菇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6—1:1.0万袋金针菇全熟料生产,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七 鸡腿菇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7—1:667 m2露地棚架葡萄套种鸡腿菇,
鲜品5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八 猴头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8—1:1.0万袋猴头全熟料袋栽生产,鲜品9月下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九 灵芝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9—1:1.0万袋灵芝代用料室外畦床栽培,6月下旬采收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十 蛹虫草栽培
子情境一 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 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 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10—1:1.O万瓶蛹虫草生产,10月上旬鲜品采收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三 病虫害防治技术
学习情境一 菌丝体阶段病害识别与防治
子情境一 菌丝体阶段侵染性病害
子情境二 菌丝体阶段生理性病害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二 子实体阶段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子情境一 子实体阶段常见侵染性病害
子情境二 子实体阶段常见虫害
子情境三 子实体阶段常见生理性病害
实验实训3—2—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典型工作任务四 保鲜与加工技术
学习情境一 保鲜与初加工技术
子情境一 保鲜技术
子情境二 干制技术
子情境三 盐渍技术
子情境四 速冻技术
实验实训4—1—1:滑菇盐渍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二 食用菌深加工技术
子情境一 多糖提取技术
子情境二 深层发酵技术
实验实训4—2—1:香菇多糖提取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三 食用菌综合开发技术
子情境一 饲料加工
子情境二 肥料加工
拓展链接
典型工作任务五 营销技术
学习情境一 营销策略
子情境一 品牌策略
子情境二 销售策略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二 对外贸易
子情境一 贸易流程
子情境二 贸易谈判
拓展链接
附录
附录一 食用菌生产基本条件
附录二 菌类园艺工国家职业标准
附录三 食用菌标准汇编
附录四 食用菌术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舌尖上的奇迹:菌菇的无限可能》 在寻常的食材中,有一种存在,它悄无声息地生长,却能为餐桌带来令人惊艳的鲜美与丰富的营养,那便是——菌菇。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是餐桌上的“绿色黄金”,更是健康饮食的理想选择。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菌菇种植的指南,而是深入探索菌菇在人类饮食文化、营养科学、烹饪艺术以及潜在健康益处方面的奥秘,带您领略一场关于“吃”的百科全书式盛宴。 一、菌菇的宇宙:从自然到餐桌的千年演变 菌菇,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词汇,承载着地球上最古老、最神秘的生命形态之一。它们脱离了植物的根系,以孢子为媒,在潮湿、腐朽的有机物中悄然繁衍。从远古时期人类狩猎采集的野外发现,到如今成为世界各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菌菇的演变史,是一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 本书将带您追溯菌菇的起源,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角色——分解者。它们默默地将枯枝败叶转化为肥沃的土壤,为森林的再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正是这份自然的馈赠,才使得各种各样的菌菇得以繁茂生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用资源。 我们还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菌菇是如何融入当地饮食习惯并形成独特风味的。从东方古老药膳中的珍贵菌材,到西方餐桌上提香增味的佐料,菌菇的运用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全球味蕾的通用语言。我们将一一揭示这些文化印记,让您在品尝每一口菌菇佳肴时,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与人文情怀。 二、菌菇的营养宝库:健康饮食的秘密武器 “民以食为天”,而“食”的本质在于健康。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菌菇以其卓越的营养价值,正日益受到营养学家和健康爱好者的青睐。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菌菇所蕴含的营养精华。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菌菇的蛋白质含量。与一些植物性食材相比,菌菇的蛋白质更为丰富,且氨基酸组成均衡,易于人体吸收利用,是素食者和追求低脂饮食人群的绝佳选择。 其次,菌菇是膳食纤维的宝库。这些不可消化的纤维素,对于维持肠道健康、促进消化、预防便秘、控制血糖和血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还能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体重,是减肥塑形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更令人惊喜的是,菌菇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它们是维生素B族(如核黄素、烟酸、泛酸)的良好来源,这些维生素对于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至关重要。同时,菌菇也含有硒、锌、铜、钾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抗氧化、免疫调节、维持心血管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菌菇中的一些活性化合物产生了浓厚兴趣。β-葡聚糖便是其中之一,它被发现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抗肿瘤等潜在的健康益处。本书将引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解读这些神奇的成分是如何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的。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同种类菌菇的营养侧重点,帮助您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养补充剂”。 三、菌菇的烹饪魔法:从家常到宴席的味觉蜕变 菌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营养价值,更在于其令人惊叹的百变口感与鲜美风味。它们能够吸收汤汁的精华,释放出浓郁的香气,为菜肴增添无穷的层次感。本书将为您打开一个全新的菌菇烹饪世界。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菌菇处理开始,教您如何辨别新鲜菌菇,如何进行有效的清洗和保存,避免营养流失和杂质残留。无论是常见的香菇、平菇,还是口感更为独特的牛肝菌、松茸,本书都将提供详细的预处理方法。 接着,我们将进入琳琅满目的菌菇菜肴篇章。这里不仅仅是食谱的堆砌,更是烹饪智慧的分享。我们将从经典的菌菇汤品开始,如滋补的鸡汤菌菇、清淡的蔬菜菌菇汤,让您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温暖与滋养。 然后,我们将探索各种菌菇的炒、炖、炸、烤等烹饪技法。一道简单的“蒜蓉炒时蔬菌菇”,便能展现出菌菇鲜嫩爽脆的口感;一份浓郁的“红烧野生菌”,则能将菌菇的“肉质感”发挥到极致;而“烤制香菇串”,则能带来别样的烟火气息。 我们还将深入挖掘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菌菇料理,例如,来自川渝地区的麻辣菌菇,融合了鲜、香、麻、辣的复合味觉;来自江南水乡的菌菇时蔬煲,则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清淡鲜美。 本书的烹饪部分,并非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鼓励您发挥创意,将菌菇融入您最喜爱的各种菜肴中。我们还将分享一些菌菇与肉类、海鲜、豆制品等食材的搭配技巧,帮助您创造出更多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让您的餐桌在菌菇的加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菌菇的未来展望:科学与自然的双重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菌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除了食用价值,菌菇在医药、环保、材料等领域的潜力也日益凸显。 本书将简要探讨菌菇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一些菌菇中的多糖、三萜类等活性成分,已经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炎、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环保领域,菌菇作为分解者,在生物修复和有机废弃物处理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利用菌菇降解石油污染物,或者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生物质。 此外,菌菇的菌丝体作为一种天然的可再生材料,也逐渐受到关注,有望在包装、建筑材料等领域取代传统的合成材料,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书的结尾,将引导读者展望菌菇的未来。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对菌菇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古老而神奇的生命形态,必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可能。 结语 《舌尖上的奇迹:菌菇的无限可能》是一本致敬自然、探索健康、品味生活的书籍。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而是希望通过对菌菇的全面解读,激发您对健康饮食的兴趣,丰富您的烹饪灵感,更重要的是,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神奇力量。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关于菌菇的味蕾与心灵的双重旅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带着对地方特色菌类采集与利用的好奇心翻开它,心想也许能找到一些关于野生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采伐的讨论,或者至少是关于一些地方名优品种的文化传承的介绍。比如,某种深山特有菌类的独特风味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当地人利用它们进行传统食疗的方子。然而,整本书的基调是面向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的。作者似乎完全摒弃了地域差异和品种的“野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普适的、可重复的生产公式。我仔细找寻了关于“风味物质”或“口感形成机理”的章节,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环境干预来提升菌产品附加值的线索,但收获甚微。取而代之的是关于“成本核算”、“能耗分析”以及“产品分级标准”的详尽阐述。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读者群体显然是那些将食用菌视为一种高附加值工业原料的投资者或技术人员,而非热衷于探索自然野趣的美食家或地方志研究者。它成功地将一种自然产物,彻底转化为一个严谨的工业品流程来解读,这种冷峻的视角,与我最初的浪漫想象大相径庭。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食用菌生产》,我的第一反应是其装帧的朴实无华,这与市面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园艺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更像是一本老旧的工具书,封面设计极其功能化,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这似乎也预示了其内容的严肃性和技术性。我原本期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彩色插图,用来清晰地展示不同菌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比如灵芝的抱褶是如何形成的,或者羊肚菌的褶皱细节如何区分。然而,书中提供的视觉材料大多是黑白的技术图表、流程图以及一些用于数据对比的柱状图和折线图。这些图表虽然在专业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准确性,但对于希望通过图像来辅助理解生物生长过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视觉上的挑战。我试图在其中寻找关于采摘、清洗和初级加工的环节描述,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保持菌菇新鲜度的实用技巧。遗憾的是,这些实操层面的内容被极度精简,主要的篇幅还是被分配给了发酵罐的设计原理、灭菌参数的确定以及营养液的精确配比,这些都属于工程控制范畴,而不是田间地头的经验总结。整体来看,它是一本服务于“工厂化思维”的书籍,而非“农家智慧”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那种直截了当、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叙述方式,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本轻飘飘的科普读物。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描绘菌菇的神秘美感,而是直接切入了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和遗传育种的复杂性。我原本设想的是,作者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菌丝体是如何在培养基中蔓延的,就像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植物生长的故事那样富有诗意。但这本书里充斥的却是详尽的实验步骤、化学成分分析和统计学模型。我记得有整整一章是关于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提高特定菌株的出菇率和抗逆性,这部分内容涉及了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我得借助网络去查阅很多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坦白讲,对于一个只想知道“怎么种出好吃的蘑菇”的人来说,这些内容显得过于“硬核”了。它更像是一份大学里的专业教材,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我甚至在想,如果我不是因为对“食用菌”这个名词本身感兴趣,而是真正想从事这个行业,这本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指南针,但对我这个门外汉而言,它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知识高峰,风景虽好,但攀登过程异常艰辛。

评分

这本书,光看名字《食用菌生产》,就让人感觉扑面而来一股泥土的芬芳和菌丝生长的勃勃生机。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菌类药用价值或者烹饪技巧的指南,毕竟我对那些山珍野味总是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我立马翻阅起来,期待着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从野外辨识珍稀菌种,或者如何在家中轻松培养出平菇、香菇的“小妙招”。然而,书的内容似乎完全导向了另一个方向——那是更为宏大、系统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详细阐述了商业化菌场的设计、温湿度的精确控制、培养基的配方优化,甚至涉及到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工厂化流水线的管理流程。这感觉就像是,我本来想学做一道家常小炒,结果拿到的是一本关于大型食品加工厂的工程学手册。我花了好大力气才理解了那些关于“菇房气流组织”和“环境因子协同调控”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天书。尽管如此,我对书中那些严谨的数据和图表还是产生了某种敬畏,它展示了一种将自然界的生长过程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工业过程的强大能力。不过,说实话,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我“尝鲜”的初衷,更像是为专业种植户准备的深度技术宝典,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感受到了一丝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最直白的方式来说,就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但更偏向于工程技术规范的那一类。它极少使用被动语态,而是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精确的量词,比如“相对湿度应维持在90%±2%的区间内”、“培养基的碳氮比必须精确控制在25:1左右”等等。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的叙事片段,比如作者早年间在试验田里遇到的突发状况,或者某个菌种研发的“灵光一现”的时刻。我期待的是那种略带个人色彩的、能够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的叙事桥段。但这本书里,作者更像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将所有经验都抽象化、公式化了。每一个环节的描述都是基于“最佳实践”的提炼,缺乏了探索过程中的试错和偶然性。例如,在讨论灭菌环节时,它没有讲述不同灭菌设备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蒸汽压力波动问题,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最优化的温度和时间参数组合。这种对“最优解”的执着,虽然保证了信息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却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对参数的记忆和理解,而不是一场知识的探寻之旅。对于那些希望从书中获得灵感或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干货”虽多,但“滋味”略显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