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幅,故只做重点介绍,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六、突出考证,用典引据,词语的编写,尽量表达其古代文化特色,同时展示其历史渊源关系。
七、附录收入宋式与清式主要构件名词对照表、各代每尺长度与公制对照表,以便于读者对宋式与清式建筑加以区别,为深入研究者提供参考。
八、本书以官式名称和北方词语为主,同时兼收并蓄,选注一些南方称谓作为补充。
李剑平 1956年12月生,祖籍河北正定,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为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当代文博专家。
我是一名古建筑修复项目的管理者,日常工作就是和无数的古籍图纸打交道,很多图纸上的标记都是早年间的手写符号,晦涩难懂。我的团队急需一本能够快速统一术语标准的参考书。这本《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极高的精确性和标准性。它所收录的许多名词,严格遵循了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和民国时期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当代考古发现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这为我们在编制修复方案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比如,对于屋顶瓦片的搭接方式和排水坡度的描述,它不仅给出了标准图示,还列出了不同地域因气候差异而产生的细微变化,这对于我们进行科学的、可逆的修复至关重要。相比于那些侧重于美学鉴赏的书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它帮助我们将抽象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的施工语言,是工程现场不可或缺的“标准字典”。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工具书,我是在研究明清园林布局时偶然发现的。起初只是抱着查阅个别术语的心态,没想到一翻开就陷进去了。它的编排方式非常直观,不同于那些堆砌文字的传统词典,这本书里对于每一个术语的解释都配有精细的线条图或者侧视图,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结构名词简直是醍醐灌顶。比如,我一直在纠结于“藻井”的层级划分和其下方的“悬挑结构”是如何精确计算的,光看文字描述总是模棱两可。但这本书里,通过不同角度的剖视图,把力学关系和美学布局结合得非常清晰。我特别欣赏它对“斗栱”细分的处理,从最基本的“昂”到“櫨斗”、“令栱”,每一个构件的名称和功能都一一对应,甚至连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细微差别也做了标注,这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它不仅仅是一本名词手册,更像是一本微型的建筑结构速查指南,让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文献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我手里拿的不是一本辞典,而是一把解开古代工匠智慧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很多都因为翻译或者术语解释过于学术化而束之高阁。但这本辞典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为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非常舒服,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那些相对“冷门”或地域性极强的构件也有所收录,比如一些南方水乡特有的“船形屋脊”或北方窑洞的通风口设计,这让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主流的宫殿、寺庙建筑。当我查阅“吻兽”时,它不仅给出了不同朝代的样式图,还附带了解释了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这让我理解到建筑装饰背后隐藏的民间信仰和世俗愿望。这本书的索引系统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你可以通过部首、拼音或者建筑部位来检索,效率极高。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平易近人,真正做到了知识普及和专业深度的兼顾。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用我的相机记录一些老街区,但总觉得缺少一种深度和专业性,拍出来的照片总像是游客的到此一游。后来我的建筑系朋友推荐我入手这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图解辞典。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空间序列”和“意境营造”的文字描述,那种文学性和专业性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比如,它阐述“院落”时,不仅解释了天井的尺寸和功能,还深入探讨了光影变化在不同季节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封闭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如何服务于居住者的精神需求。这种对“人与空间关系”的探讨,让我的拍摄目标从单纯记录建筑的表皮,转向捕捉其内在的哲学意境。此外,书中对材料学和工艺的描述也十分到位,例如对“夯土墙”和“砖石砌法”的对比分析,让我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宏伟表象之下的基础工程,体会到古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深度。这为我的摄影创作注入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人文关怀。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符号学”特别着迷,总觉得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不是随便放上去的,背后一定藏着深层的文化密码。这本图解辞典在解读这些符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满足于对构件进行机械性的定义,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这些构件的“语境”。例如,在解释“雀替”时,它不仅展示了它的支撑作用,更深入挖掘了其上雕刻的吉祥图案(如蝙蝠、寿字)如何渗透到建筑美学中,以达到趋吉避凶的文化目的。这种“结构+寓意”的讲解模式,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宏伟的殿宇。它让我明白,古人对“完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这本书仿佛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揭开古代匠人留给后世的视觉谜题,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理解的边界,读起来充满探索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618真好
评分十分的专业和全面,非专业人士应该看不太明白,书很好,正版
评分帮别人买的,我要京豆金豆金豆金豆金豆, 帮别人买的,我要京豆金豆金豆金豆金豆
评分一直想买的一本书,因为觉得有点贵一直没买,这次京东图书的活动很给力,赶紧买了。很划算。超级喜欢
评分京东的购物体验特别好,送货快服务好,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评分古建筑神奇
评分中华古建筑,座座珠玑,灿若群星,收藏之用。
评分不错............
评分老婆要买的书,随便看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