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是在第2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由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际理论与实践、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三部分内容组成。书中以国内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代表性实例为素材线索,基于作者的实践与研究,深入浅出地探讨、阐述了城市广场、商业街景、公园旅游区、居住区环境、纪念性场所等各类典型景观规划设计及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并就学科发展、专业教育、从业注册等问题,向读者展示了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巨大发展前景。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可供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人员,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人员学习参考,亦可作为正在兴起的景观规划设计类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的教材和相关专业师生阅读的书目。
作者简介
刘滨谊,1957年4月生,男,汉族。1978年入同济大学,1983年毕业于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继之,师从中国著名建筑师冯纪忠教授,先后于1986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景观规划设计学博士,1986-1987年留学美国,1992-1994年再度留美,完成景观环境规划博士后研究。现为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A岗责任教授,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美国佛吉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理事,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华人惟一)。
迄今,发表《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等学术专、译著10部,论文200余篇;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部委科研项目5项,以及100余项景观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
刘率先开辟了景观规划设计学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高技术应用、专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创立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提出了CQE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理论,其最新研究理论是景观与旅游AVC三力理论。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并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1.1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
1.2 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1.3 面向大众群体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4 作为城市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5 作为城市规划分支的现代景观规划
1.6 面向风景旅游区保护开发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7 面向资源环保的现代景观规划
2 景观中的人类行为
2.1 从基本的行为开始
2.2 人类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
2.3 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
2.4 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
2.5 空间、场所、领域
2.6 五官与景观感受
2.7 景观的三大门槛
2.8 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的异同
2.9 与景观空间同等重要的因素
2.10 公共性中的私密性
3 广场规划设计
3.1 广场规划设计的三要素
3.2 大众群体聚集的大型场所
3.3 规划设计取向
3.4 定性、定位、容量
3.5 几个典型
3.6 面向游憩活动
3.7 解决多功能需求
3.8 寻求风格
3.9 景观的整治创造
3.10 基本出发点
4 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4.1 概念原理
4.2 方法要点
4.3 大都市市区景观大道
4.4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整治
4.5 交通道路景观规划
5 滨水带规划设计
5.1 内在持久的吸引力
5.2 现代人类向往的聚居胜境
5.3 景观特征
5.4 跨越世纪的远见
5.5 为滨水景观留下一席之地
5.6 生态化滨水驳岸
5.7 规划设计要点
5.8 由上海外滩改造想到的
5.9 实例
6 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商业区?公园?自然场所
6.1 城市景观环境的两极
6.2 最初的公共户外活动场所
6.3 城市中大自然的宝库
6.4 化平地园为立体园
6.5 中国现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
6.6 上海静安公园改造
6.7 浦东中央公园的启示
6.8 一种创建城市公园的新方式
6.9 以景观环境带动商业旅游
6.10 以人流交通为纲
7 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7.1 住区景观环境的价值
7.2 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三要素
7.3 发挥每一个景观环境要素的积极作用
7.4 创造宁静与特色
7.5 设计师、开发商、业主三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
7.6 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三结合是创造高质量住区景观环境的前提
7.7 施展景观规划设计的大手笔
7.8 创造优美的景观绿化环境
7.9 寻求特色景观环境
7.10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大基本问题
8 高科技与新理论
8.1 以规划设计创造明天
8.2 山水的规划
8.3 借助高科技遥感预测景观
8.4 把景观美感数量化
8.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8.6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8.7 从静态景观走向动态景观
8.8 以区域生态分析为基础的景观规划途径
9 旅游哲学观与规划方法论——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9.1 树立正确的旅游观
9.2 旅游的基本作用
9.3 旅游基础理论
9.4 旅游资源与风景资源
9.5 旅游规划
9.6 旅游规划AVC理论
9.7 旅游规划3S+3L理论
9.8 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
10 城乡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景观园林建设的十大战略
10.1 “三位一体”战略
10.2 “天罗地网”战略
10.3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10.4 “补肾强身”战略
10.5 “硬质软化”战略
10.6 空中花园战略
10.7 “素食为主”战略
10.8 以人为本战略
10.9 精彩人生战略
10.10 “放长线”战略
10.11 景观园林界的“共产主义”宏伟目标
11 创造美丽的现代中国城市景观
11.1 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近景、中景、远景
11.2 创造美丽的现代中国城市景观——以张家港暨阳湖生态园计为例的近景
第二部分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际理论与实践
12 作为艺术与科学的现代景观设计
……
精彩书摘
2.3 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
在三类活动中,我们更为关心的是社交性活动。从规划设计的角度,研究社交性活动涉及交往强度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要琢磨一个户外空间中可以容纳多少人,首先有一个数量的问题。面积大小等同的空间,一种能容纳10个人,而另一种则能容纳1000人,从这种数量的差别便可看出交往的强度差别。除与空间场地的规模相关,交往强度还与空间场地的质地、质量有关。就拿最典型的广场来说吧,在规模相同的前提下,一个广场2/3是硬地,另一个1/3或者1/4是硬地.显然前者的交往强度大于后者。现代景观设计从规模上决定了我们考虑安排的活动是公众性的、群体性的,城市中大型的活动空间最核心的活动是社会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个大方向一定要抓准,不能片面对待城市开敞空间场地,一味地强调要结合自然。把自然搬到城市中来,这一点没错,但若远离了“以人为本”的主题,大方向就有问题。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也有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景观形象,二是生态绿化.三是群众使用。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群众使用是一最为基本的层次。
讲到交往,可以分为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类。亲密的朋友、亲人及说得上话的那种交流,属于高强度的交往。另外一类,诸如路人之间目光的交流、人看人之类的交流.就是低强度的交往。将这两种方式落实到空间场地中,比较狭小的空间适合高强度的交往,相对开敞的空间适合低强度的交往。所以我们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一方面的内容。人看人最典型的环境就是广场中的露天舞台,舞台上并不一定每天都有表演,但每一个站在舞台上或坐在观众席上的人都会有看与被看的感觉,这即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即提供指示,如广场中有一块碑,刻了些字,叙述了一个故事,这也是一种交往,一种信息的转达,即用一些标识图案、雕塑等传达某种信息,诸如此类,都算作交往。在强调信息交往的空间中,这些内容都应考虑进去。
前言/序言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内容,本书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纵览全球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它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这需要研究景观美学的理论。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它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理环境。这需要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KI增长、现代多种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它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这需要研究景观社会行为学的理论。
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时代精神与空间叙事》 序言 中国当代建筑,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的物质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在空间中的独特表达,更是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交织的艺术实践。本书《中国当代建筑艺术:时代精神与空间叙事》,并非对某一特定设计理论或技术方法的浅显梳理,而是试图深入肌理,探究中国建筑在近四十年间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脉络。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更是它们如何回应社会需求,如何承载历史记忆,又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生活空间和未来的生活愿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腾飞。建筑作为城市发展最直观的印记,承载了工业化的速度、全球化的影响,也映射着本土文化的回归与重塑。从最初的学习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试图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找到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同时又具备世界视野的设计语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复杂而迷人的过程。我们将不仅仅陈述项目和成就,更着重于挖掘其背后的理念、挑战与突破。我们认为,每一座优秀的建筑作品,都是一个关于时代、关于文化、关于人的故事。它们通过独特的空间组织、材料运用、光影处理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讲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因此,本书将以“时代精神”和“空间叙事”为核心,力图勾勒出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多元图景。 第一章 城市化浪潮中的建筑变迁:速度、规模与适应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起点,是那场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浪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百万计的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商业、交通、文化等各类建筑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一时期,建筑的首要任务是“快”与“多”,是满足基本功能与居住需求。 本章将回顾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在快速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建设环境下,平衡效率与品质,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实现最优的空间利用。同时,我们也关注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从早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到如何尝试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以及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商业建筑的兴起和演变。 我们将以具体案例,例如早期大规模住宅区、经济适用房项目,以及初具规模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来阐释城市化对建筑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会反思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环境问题以及对历史文脉的冲击。 第二章 民族文化基因的重塑与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中国拥有悠久而深厚的建筑传统。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如何继承、转化和创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一个核心的议题。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当代建筑如何与民族文化基因进行对话,如何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和表达传统。 我们并非主张简单的复古或堆砌传统符号,而是强调对传统空间观念、建造技艺、材料运用以及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意义的设计语言。这包括对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现代演绎,对传统建筑材料(如夯土、木结构)的创新应用,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本章将分析那些成功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建筑的作品。例如,一些公共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材质选择或装饰手法, subtly 地传达出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一些乡村建筑项目如何借鉴传统民居的智慧,创造出既符合当地生活方式又能应对现代挑战的空间。我们将探讨建筑师们在应对全球化浪潮时,如何保持文化自觉,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具有中国声音的建筑强音。 第三章 技术革新与材料的实验:突破与可能 技术是建筑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中国当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建造方式等方面的技术革新,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章将关注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角色,以及材料实验所带来的突破。 我们将探讨新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新型玻璃、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建筑的形态、性能和可持续性。同时,我们也会关注 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化建造技术等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提升效率、优化质量。 本章还将关注那些具有实验精神的设计项目。这些项目可能在结构创新、空间组织、能源利用等方面大胆尝试,挑战传统的设计范式。例如,一些具有复杂曲面造型的建筑,如何通过先进的结构计算和建造技术得以实现;一些注重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建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绿色低碳的目标。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革新是如何为建筑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并拓展其表现的边界。 第四章 空间叙事与生活方式的重塑:以人为本的温度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塑造人的生活方式,并承载人的情感与记忆。本章将聚焦于“空间叙事”这一主题,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何回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生活方式。 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建筑(住宅、办公、文化、商业)在空间设计上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包括对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关系的思考,对流线组织与行为模式的引导,对光影、尺度、色彩等元素的运用,以营造出具有情感共鸣和人性关怀的空间体验。 例如,一些优秀的住宅项目,如何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一些公共建筑,如何通过开放的姿态和多功能的设置,鼓励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一些文化艺术空间,如何通过独特的空间体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我们将深入分析建筑师们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构建与人的情感连接,让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承载生活、激发灵感的载体。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韧性:绿色建筑的未来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建筑不可回避的议题。本章将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增强城市的韧性。 我们将分析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包括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方面的技术应用。这包括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的应用以及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措施。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例如,建筑如何通过绿化设计、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筑如何通过适应性设计,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韧性。 本章还将探讨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我们将通过对一些代表性绿色建筑项目的分析,展示中国当代建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并展望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语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时代精神与空间叙事》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著作,而是对中国建筑在过去几十年间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实践进行的一次深度回溯与前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当代建筑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感受其独特的空间叙事,并认识到建筑艺术在塑造我们生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城市化浪潮的宏大叙事,到民族文化基因的精巧表达;从技术革新的无限可能,到空间叙事的温情脉脉;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到城市韧性的坚实构建,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画卷正在不断展开。本书致力于为这一宏大画卷提供一份真诚的解读,希望能激发更多的思考与对话,共同塑造一个更美好、更具文化底蕴、更富生命力的中国建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