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易》这部形式特殊的典籍,如今已成为珍贵的人类公共文化遗产。在中国典籍中,世界各国学界翻译和解释《周易》的数量仅次于《老子》。三玄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论语》的影响力可能超过《易经》和《老子》,但从哲学史的观点来看,《易》、《老》、《庄》三玄的重要性则远远胜过《论》、《孟》、《大学》。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现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特聘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赵建伟,北京人,1957年生。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有《人世的禁区》、《中国古代禁忌》、《女性禁忌》(合著)、《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及《说乾》、《乾坤道论》、《文子断代研究》、《郭店竹简老子校释》等。
目录
前言
一、乾
(下乾上乾)
二、坤(下坤上坤)
三、屯(下震上坎)
四、蒙(下坎上艮)
五、需(下乾上坎)
六、讼(下坎上乾)
七、师(下坎上坤)
八、比(下坤上坎)
九、小畜(下乾上巽)
一〇、履(下兑上乾)
一一、泰(下乾上坤)
一二、否(下坤上乾)
一三、同人(下离上乾)
一四、大有(下乾上离)
一五、谦(下艮上坤)
一六、豫(下坤上震)
一七、随(下震上兑)
一八、蛊(下巽上艮)
一九、临(下兑上坤)
二〇、观(下坤上巽)
二一、噬嗑(下震上离)
二二、贲(下离上艮)
二三、剥(下坤上艮)
二四、复(下震上坤)
二五、无妄(下震上乾)
二六、大畜(下乾上艮)
二七、颐(下震上艮)
二八、大过(下巽上兑)
二九、坎(下坎上坎)
三〇、离(下离上离)
三一、成(下艮上兑)
三二、恒(下巽上震)
三三、遁(下艮上乾)
三四、大壮(下乾上震)
三五、晋(下坤上离)
三六、明夷(下离上坤)
三七、家人(下离上巽)
三八、睽(下兑上离)
三九、蹇(下艮上坎)
四〇、解(下坎上震)
四一、损(下兑上艮)
四二、益(下震上巽)
四三、央(下乾上兑)
四四、骺(下巽上乾)
四五、萃(下坤上兑)
四六、升(下巽上坤)
四七、困(下坎上兑)
四八、井(下巽上坎)
四九、革(下离上兑)
五〇、鼎(下巽上离)
五一、震(下震上震)
五二、艮(下艮上艮)
五三、渐(下艮上巽)
五四、归妹(下兑上震)
五五、丰(下离上震)
五六、旅(下艮上离)
五七、巽(下巽上巽)
五八、兑(下兑上兑)
五九、涣(下坎上巽)
六〇、节(下兑上坎)
六一、中孚(下兑上巽)
六二、小过(下艮上震)
六三、既济(下离上坎)
六四、未济(下坎上离)
系辞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校后记
精彩书摘
《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以“乾”为卦名,“乾”本是指日出及日光气,而“龙”又本是日气的创想物,(乾>卦爻辞以“龙”的升跃象日光的上出,这可能与古人的筮占日气相关,即以龙的潜、现、惕、跃、飞、亢所体现出的不同时间日光上达的各种景象来占筮吉凶。传说中的伏羲与龙及日密切相关,<乾)卦取得《周易》六十四卦冠首之位,可能与伏羲画卦的传说相联系,其时间的发生应该也大致相近,随着爻题的发明,尤其是“用九”、“用六”(通九、通六)的创制,使得《周易》开始从原始筮占向哲学领域过渡。
以上便是我们对<乾>卦经文的总体印象,下面做一下具体阐述。
通行本及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本(乾>卦均居六十四卦之首位,但有三点差异:其一,帛书本“乾”字作“键”;其二,通行本每卦于卦图旁标下、上卦之卦名,帛本则不标(宋石经残本亦不标);其三,通行本每卦六爻间距相同,而帛本下卦与上卦(即三爻与四爻)之间有明显间距,明确地标示着下、上卦的相重关系,保留着民间实用占筮的原始痕迹。
关于<乾)卦的日、龙与《周礼》“占辉”及伏羲画卦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说(乾>》一文中已经讨论过(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一九九七年三月),这里不再重复。
(乾>本指日光上出,(坤)(本作“川”)本指水流穿地,但<离)卦(本作“罗”,指罗网)后来却有了日象,(坎)卦(亦作“歆”,本指陷阱)后来却有了水象。这种意象的转移是如何发生的尚待研究,我们初步怀疑这与后天图中<离)、(坎>二卦取代了先天图中(乾)、(坤)的位置有关;换言之,先、后天图当是古已有之的。另外,当(乾)、(坤)两卦将日、水意象分离出去而专门承担其包含主辅尊卑意义的天、地意象后,《周易》的哲学及社会学意义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而其原始自然宗教意义便退居次要地位。
爻题通九、通六(用九、用六)的创制,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初、上、通与哲学上的正、反、合三段式十分相像,其与老子哲学的始、后、反尤相切近。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一文中也已详论过(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请参看。
<乾·彖)盛赞天道,亦双关人事,即从客体自然现象中汲取主体人文教训,继老庄之后进一步确立了“道家天人说”。尤为重要的是,它将经文的物质形下概念的日气转换成抽象形上意义的乾元阳气,并通过乾元、坤元在化生万物的异质功能的区分上,确立了乾元至尊的尚阳观念。
(乾·彖>乾元、坤元之“元”即老子的“一”、“恍惚”及庄子的“混沌”、《黄帝四经》的“困”;乾元、坤元则分别为老子的恍、惚及庄子的鲦、忽及《黄帝四经》的阳、阴;而“大和”则分别为老子的“和”、“三,’及庄子的阴阳之和、天合人合。(乾·彖>“乾元资始”、“坤元资生’’的生养万物过程即老子的“恍兮惚兮”及“道生之,德蓄之”。其关于物质运动的“资始一咸亨一首出”的辩证观与老子的“观徼”、“观复”一脉相承。庄子的“万物皆出于几,皆入于几”、“始卒若环,莫得其伦”的“天均”说(《至乐》、《寓言》),尹文子的“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的“无穷极”说,文子的“天圆而无端,故不得观其形”的“天道体圆”说(《自然》),并与之同宗。
……
道典诠释书系3:周易今注今译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