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法書全集:先秦秦漢》是《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的一冊,已由文物齣版社於2009年1月齣版。該書收錄瞭龍山文化晚期到東漢晚期的115件硃書、墨書文物,其範圍包括硃書陶文、硃書玉戈、硃書柄形器、硃書玉璋和石璋、硃書石磬、硃書玉版、硃書蔔甲和蔔骨、墨書白陶、墨書銅簋、墨書鉛戈、盟書、楚簡、秦簡、木櫝、帛書等等,內容豐富,有不少材料或清晰照片係首次發錶。書前有宋鎮豪撰寫的《先秦秦漢時期的墨跡書法》,書中所收硃書、墨書材料都有釋文,書後附說明文字。該書對於研究先秦秦漢齣土文獻、古文字、書法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序
先秦秦漢時期的墨跡書法
圖版篇
一
山西襄汾陶寺硃書陶壺
龍山晚期
二
山西襄汾陶寺硃書陶文
龍山晚期
三
河南鄭州小雙橋遺址硃書陶文 商代中期
四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陶文 殷商武丁時
五
河南安陽苗圃硃書陶文 殷商武丁時
六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玉戈
殷商武丁時
七
河南安陽後岡硃書石柄形飾
商代·殷墟三期
八
河南安陽劉傢莊南硃書玉璋
商代·殷墟四期偏晚
九
河南安陽劉傢莊北地墨書石璋
商代·殷墟四期晚段
十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石磬
殷商帝乙時
十一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玉版
殷商晚期
十二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三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四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五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六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七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八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十九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龜
殷商武丁時
二十
河南安陽殷墟墨書蔔骨 殷商武乙文丁時
二十一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骨
殷商武乙文丁時
二十二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骨
殷商武乙文丁時
二十三
河南安陽殷墟硃書蔔骨
殷商武乙文丁時
二十五 河南洛陽北窯西周墨書銅簋 西周·康王時
二十六 河南洛陽北窯西周墨書鉛戈 西周早期
二十七 山西侯馬盟書 春鞦晚期
二十八 河南溫縣盟書 春鞦晚期
二十九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竹簡 戰國早期
三十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硃書漆衣箱 戰國早期
三十一 河南信陽長颱關楚墓竹簡 戰國早期
三十二 湖南慈利石闆村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偏早
三十三 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
三十四
河南新蔡葛陵楚墓墨書玉璧 戰國中期
三十五 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
三十六 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
三十七 湖北江陵望山二號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偏晚
三十八 河北平山中山王 墓墨書玉器
戰國中期偏晚
三十九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殘片 戰國中期偏晚
四十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帛書 戰國中期偏晚
四十一
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偏晚
四十二
湖北荊門包山楚墓簡牘
戰國中期偏晚
四十三
湖南長沙仰天湖楚墓竹簡
戰國中期偏晚
四十四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
戰國晚期
四十五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楚簡 戰國晚期
四十六
四川青川郝傢坪秦墓木牘
戰國晚期
四十七
上海博物館藏硃書秦駰玉版
戰國晚期
四十八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簡牘
戰國晚期
四十九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
戰國晚期
五十
湖北雲夢睡虎地黑夫與驚傢書木牘
戰國晚期
五十一
湖南湘西龍山裏耶簡牘
秦代
五十二 湖北雲夢龍崗秦墓竹簡
秦代
五十三 湖北沙市周傢颱秦墓竹簡
秦代
五十四
湖北江陵張傢山漢簡蓋廬 西漢早期
五十五
湖北江陵張傢山漢簡引書 西漢早期
五十六 湖北江陵張傢山336號漢墓竹簡
西漢早期
五十七
湖北江陵高颱漢墓木牘
西漢早期
五十八
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竹簡 西漢早期
五十九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天文氣象雜占
西漢早期
六十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傢書
西漢早期
六十一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五星占
西漢早期
六十二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
西漢早期
六十三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閤陰陽竹簡
西漢早期
六十四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遣冊
西漢早期
六十五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漆盤題記
西漢早期
六十六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
西漢早期
六十七
湖北江陵鳳凰山九號漢墓木牘 西漢早期
六十八
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簡牘
西漢早期
六十九
湖南沅陵虎溪山漢墓竹簡
西漢早期
七十
湖北隨州孔傢坡漢墓簡牘
西漢早期
七十一 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竹簡 西漢早期偏晚
七十二 安徽天長漢墓木牘
西漢中期偏早
七十三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西漢簡牘 西漢早中期
七十四
甘肅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武帝遺詔木觚 西漢中期
七十五
河北定州八角廊村漢墓竹簡
西漢中期偏晚
七十六
漢長安城未央宮木簡 西漢中晚期
七十七
甘肅敦煌懸泉置帛書一
西漢中晚期
七十八 甘肅敦煌懸泉置帛書二
西漢中晚期
七十九
甘肅敦煌懸泉置紙文書殘片
西漢中晚期以降
八十
甘肅金塔肩水金關丞相禦史律令冊 西漢中期偏晚
八十一
甘肅敦煌懸泉置簡牘
西漢中晚期
八十二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張伯升柩銘 西漢晚期
八十三
甘肅敦煌懸泉置傳車簿簡冊
西漢晚期
八十四
甘肅武威纏山村漢墓王杖詔令簡冊 西漢晚期
八十五
江蘇連雲港尹灣漢墓簡牘
西漢晚期
八十六 江蘇連雲港尹灣漢墓神烏傅竹簡
西漢晚期
八十七
江蘇省儀徵縣胥浦漢墓先令券書竹簡
西漢晚期
八十八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木劄
西漢晚期
八十九
河南洛陽粉書陶器
西漢晚期
九十
甘肅敦煌懸泉置F26牆壁題記
西漢晚期
九十一 甘肅金塔肩水金關張掖都尉棨信 西漢晚期
九十二 甘肅敦煌馬圈灣烽燧簡牘 西漢晚期
九十三 甘肅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王駿幕府奏書稿簡冊 西漢晚期
九十四 甘肅金塔肩水金關勞邊使者過界中費簡冊 西漢晚期
九十五 甘肅金塔肩水金關相利善劍刀簡冊 西漢末
九十六 青海大通縣上孫傢寨馬良墓木簡 西漢晚期
九十七 內濛古額濟納旗破城子居延木簡 西漢末至東漢初
九十八 內濛古額濟納旗破城子居延甲渠隧長病書簡牒 東漢早期
九十九 內濛古額濟納旗破城子甲渠候粟君所質寇恩事簡冊 東漢早期
一〇〇
內濛古額濟納旗破城子居延都尉府吏奉例簡冊 東漢早期
一〇一 內濛古額濟納旗破城子居延令移甲渠吏遷補簡牒 東漢早期
一〇二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王杖十簡 東漢早期
一〇三 甘肅武威磨嘴子六號漢墓儀禮木簡
東漢早期
一〇四 甘肅省武威旱灘坡漢墓公孫君方木牘 東漢早期
一〇五 甘肅省武威旱灘坡漢墓七疾方木牘 東漢早期
一〇六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東漢序寜簡 東漢早期偏晚
一〇七 河北望都一號漢墓壁畫榜題 東漢中期偏晚
一〇八 河北望都二號漢墓硃書買地磚券 東漢中期偏晚
一〇九 四川中江塔梁子東漢崖墓壁畫題記
東漢中晚期
一一〇 內濛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榜題 東漢晚期
一一一 河北青州大邵莊漢墓彩繪硃書磚銘 東漢晚期
一一二 東漢無紀年陶瓶硃書題記
東漢晚期
一一三 永壽二年陶瓶硃書題記 東漢晚期
一一四 甘肅甘榖渭陽漢墓木簡 東漢晚期
一一五 湖南長沙東牌樓簡牘
東漢晚期
圖版說明
前言/序言
《中華書法史:中古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啓後、臻於成熟的“中古時期”,即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此一時期的書法,不僅是文字藝術的飛躍,更是士人精神、哲學思想與時代風貌的集中體現。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圖像資料為基礎,力求全麵、深入地梳理和展現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演變脈絡、風格特徵及其背後的文化意蘊。 第一部分:風起雲湧——魏晉南北朝的書法革新與自覺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融閤的時期,社會環境的劇烈變革催生瞭書法藝術的空前自覺。本部分將首先探討東漢末年隸書嚮楷書過渡的復雜過程,分析隸變完成的標誌性書跡及其時代背景。 一、篆隸的終結與楷書的肇始: 重點剖析鍾繇的書法地位,將其視為楷書藝術的奠基人。通過對其傳世作品(如《賀剋銘》、《薦季直錶》等)的深入解讀,闡明其“繇體”如何擺脫隸書的古拙筆法,確立起點畫的平穩和結構的多樣性。 二、帖學之源與魏晉風度: 集中筆墨於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書聖”的贊譽上,而是深入探究“永和中興”的時代意義。王羲之的書法如何集前人之大成,融閤瞭鍾繇的骨法與張芝的草法,形成瞭中和雅逸、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本書詳細分析瞭《蘭亭集序》的章法布局、筆勢的開閤,以及其在書法史上的範式地位。同時,對王獻之的“破體”書風,即其在繼承父法基礎上的大膽創新與“盡善盡美”的追求,進行瞭細緻的比對研究。 三、南北異趣與碑學潛流: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分裂導緻瞭書法風格的南北分化。在南方,以“二王”為核心的帖學(墨跡係統)發展成熟,強調筆墨的內在韻律和個人性情錶達。而在北方,由於長期戰亂與中原文化的重建,以摩崖、碑刻為主的碑學開始嶄露頭角。本部分將專門闢章,研究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墓誌,如《崔敬墓誌》、《鄭文公碑》等,分析其“魏碑”的特點——方峻、險勁、雄強,及其如何吸收瞭北朝雕版藝術的元素,為後世碑學(金石學)的復興埋下瞭伏筆。 四、小楷的精微世界: 不可忽視的是,這一時期的小楷藝術也達到瞭高峰。以歐陽詢、羊欣、虞世南的對“法度”的重視為脈絡,探討小楷如何成為士人修身養性的重要載體,其嚴謹的結構與內斂的氣韻。 第二部分:盛唐氣象——楷書的集大成與草書的奔放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文化自信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直接反映在書法藝術上,呈現齣恢宏、博大、規範化的趨勢。本書認為,唐代書法是古典主義的巔峰,它將魏晉時期奠定的基礎推嚮瞭極緻的完美與規範。 一、初唐的法度建立:楷書的“定型” 隋代書法在繼承魏晉的基礎上,開始瞭嚮唐代“法度森嚴”的過渡。本書詳細闡述瞭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三傢在楷書規範化過程中的貢獻。歐體的“險勁瘦硬”、褚體的“秀逸多姿”,他們共同確立瞭唐代楷書的審美基調——中宮收緊,外形舒展,筆畫精準,結構嚴謹。 二、盛唐氣象與顔真卿的“雄渾”: 顔真卿無疑是唐代書法藝術的頂峰標誌。本部分將深入剖析顔真卿書法中的哲學意蘊,即“忠義”與“仁厚”。他的楷書(如《多寶塔碑》、《顔氏傢廟碑》)如何通過“蠶頭雁尾”的筆法、外拓的結構、飽滿的墨色,塑造齣一種雄渾、博大、如“印篆入筆”的“顔體”風格。這種風格是對魏晉飄逸之風的一種強勁的修正與迴歸。 三、繼往開來:顔楊之爭與唐代行草 唐代行書的發展同樣精彩紛呈。在顔真卿的雄強之外,張旭與懷素的草書代錶瞭抒情性的極緻。本書著重分析張旭“狂草”的創造性——如何將意念的奔突、情緒的起伏直接轉化為筆墨的連綿與疾速,打破瞭傳統章法結構。緊接著,論述懷素如何繼承張旭,並在“夏布”上達到瞭筆勢的“驚蛇入草”,將唐代的審美推嚮瞭自由奔放的極緻。 四、中晚唐的轉摺與碑學的勃興 晚唐時期,在李邕、顔真卿的影響下,齣現瞭對晉韻的重新審視和對碑刻力量的吸收。本書將探討唐代後期書法藝術對後世(尤其是宋代)文人書風的影響,以及碑刻係統在唐代雖然不占主流,但已開始積纍力量,為五代和宋代的“尚法”與“尚意”之爭埋下瞭伏筆。 結語: 《中華書法史:中古篇》旨在通過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這一關鍵曆史階段的書法巨匠及其作品的細緻考察,勾勒齣中國書法從“實用”嚮“自覺藝術”轉變的清晰軌跡,並展示瞭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士人精神如何熔鑄於筆墨之中,形成瞭影響後世韆年的藝術典範。本書是研究中國古典藝術史、書法史及魏晉隋唐文化史的學者的重要參考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