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古華化祆教考述》根據各種文獻,對唐宋時代祆祠的分布一一考訂,並就祆祠的分布變遷與入華鬍人聚落的關係進行考察。對唐宋時代祆祠管理體製的演變作瞭較為明晰的勾勒,分析其演變的原因。
較為係統地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神崇拜的淵源及其流變,並對唐代祆神崇拜特點作瞭初步分析,指齣當時入華祆教徒祭祀祆神畫像,明顯有悖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反偶像崇拜的傳統,是為該教在中亞地區變異的結果。到瞭宋代祆教“有祆無教”,隻留下祆神融入中國的萬神殿。
進一步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教火崇拜的演變,並通過對祆教禮儀中的“派提達那”與鬍裔墓葬所見祭司戴“口罩”圖像的考察,對入華祆教徒的火崇拜進行瞭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所見“屏息”與“派提達那”的關係進行瞭辨析。
作者簡介
張小貴,男,祖籍山東威海。1996~2000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學習,獲曆史學學士學位。2000~2006年在中山大學曆史係學習,相繼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2006年至今,在暨南大學曆史係任教。研究領域為古代外來宗教文化史。曾在《歐亞學刊》、《中華文史論叢》、《華學》、《西域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十數篇。閤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廣州城內》等學術著作。
目錄
緒論:祆教釋名
一 祆教:變異的瑣羅亞斯德教
二 中國襖教之有“祆”無“教”
三 祆教與祆神、祆祠、祆廟
第一章 唐宋祆祠分布及變遷
第一節 唐宋襖祠分布輯錄
一 唐前期粟特聚落中的祆祠
二 安史之亂後新立的祆祠
三 晚唐至北宋祆祠的走嚮
第二節 唐宋祆祠廟祝的漢化——以史世爽傢族為中心
一 史氏世襲祆祝
二 由薩寶開府到史氏受牒
三 宋代祆祠納入中原祭禮
第二章 祆神崇拜與唐宋祆神變異
第一節 中古粟特祆神崇拜及其源流考辨
一 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反聖像崇拜的形成
二 偶像與畫像:粟特祆神崇拜的多元化
三 粟特祆教的聖火崇拜
第二節 唐伊吾祆廟“素書”非塑像辨
一 “素書”為畫像
二 祆畫來自中亞
三 敦煌地區流行祆畫
第三節 摩醯首羅與唐宋祆神
一 摩醯首羅與祆神weshparkar混同原因試析
二 摩醯首羅並非祆神
三 宋代祆神之偶像化
第三章 “派提達那”與入華祆教的火崇拜
第一節 瑣羅亞斯德教祀火及所用“派提達那”考
第二節 粟特祆教火崇拜辨析
第三節 考古所見的“派提達那”與人華祆教的火崇拜
一 北朝隋鬍裔墓葬圖像中的“派提達那”
二“派提達那”非“屏息”辨
附:虞弘墓祭火圖像宗教屬性辨析
一 仰蓮形火壇
二 人首鷹身的祭司
第四章 瑣羅亞斯德教內婚及其在唐宋社會的遺痕
第一節 漢籍所記的瑣羅亞斯德教內婚
第二節 瑣羅亞斯德教內婚與漢族的“同姓不婚”
第三節 “火燒祆廟”的曆史分析
第五章 祆教葬俗及其在北朝隋唐的遺跡
第一節 “棄屍於山”的波斯葬俗
第二節 古波斯“不淨人”考
一 “不淨人”的身份和職業性質
二 “不淨人”非“賤民”辨
第三節 康國彆院“令狗食人肉”辨
第四節 鬍裔墓葬與人華祆教葬俗
一 “棄屍於山”與“入土為安”
二 北朝隋鬍裔墓葬的石棺與石床
三 唐代祆教葬俗蠡測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入華祆教大事記
附錄二 祆祠分布錶
附錄三 粟特移民遷徙路綫及祆祠分布簡圖
後記
圖版
精彩書摘
波斯本土的瑣羅亞斯德教並無偶像崇拜,傳人中亞以後由於受到多方麵影響,祆神崇拜呈現齣多元化的模式。中古時代傳人中土的襖教流行聖像崇拜,更多地保存瞭粟特本土的風俗習慣。隨著入華日久,受中土多神崇拜的曆史環境影響,一般民眾按照自身需要塑造齣襖神偶像加以祭祀。
同源於波斯的摩尼教傳人中國後也齣現瞭偶像崇拜,但與祆教卻頗有不同。波斯摩尼教亦無神像崇拜,其傳人中亞地區後所齣現的用於宣傳的壁畫、解喻教義的插圖,不過是繼承本教形象宣傳的傳統,並沒有産生神像或偶像的崇拜。到瞭10世紀末,摩尼佛像已正式齣現在宋代的政治中心京城開封。12世紀初葉,在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即兩浙和福建地區,摩尼教的教主及諸神畫像廣為民眾所接受。到瞭元代,摩尼教在缺乏統一教會組織的情況下,更嚮民間宗教靠攏,像其他民問宗教那樣,以偶像崇拜作為宗教儀式的中心,以保存本教的命脈。迄今保存在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雕像正是華化摩尼教實行偶像崇拜的曆史見證。
祆教與摩尼教則不同。祆教雖然也齣現有偶像,但這種偶像並非正統瑣羅亞斯德教的屬神,乃民眾按自身想象而創造齣來的。其原因似乎可歸結於兩者不同的傳播方式。摩尼教從創立之日起,就緻力於嚮外傳播,現今發現的各種古民族文字的摩尼教經文殘片便是其緻力在全世界傳教的最好證明。
前言/序言
祆教是源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但其不等於瑣羅亞斯德教。其由波斯進入中亞粟特地區後,曆有年所,經與當地傳統信仰以及來自希臘、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印度等地區的文明匯聚以後,發生瞭重大的變異。以粟特人為主要載體的祆教進入中國後,又受到中國傳統文明的洗禮,逐步華化。本書即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禮俗的角度,考察祆教在中古中國的華化形態。
第一章根據各種文獻,對唐宋時代祆祠的分布一一考訂,並就祆祠的分布變遷與入華鬍人聚落的關係進行考察。對唐宋時代祆祠管理體製的演變作瞭較為明晰的勾勒,分析其演變的原因。
第二章較為係統地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神崇拜的淵源及其流變,並對唐代祆神崇拜特點作瞭初步分析,指齣當時入華祆教徒祭祀祆神畫像,明顯有悖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反偶像崇拜的傳統,是為該教在中亞地區變異的結果。到瞭宋代祆教“有祆無教”,隻留下祆神融入中國的萬神殿。
第三章進一步考察瞭波斯本土與中亞地區祆教火崇拜的演變,並通過對祆教禮儀中的“派提達那”與鬍裔墓葬所見祭司戴“口罩”圖像的考察,對入華祆教徒的火崇拜進行瞭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所見“屏息”與“派提達那”的關係進行瞭辨析。
中古華化祆教考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還不錯吧~還不錯啊~~~
評分
☆☆☆☆☆
後來者看到的隻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奇跡,而一切過往,以及萬頃碧波之下的記憶,或許隻有黃河岸邊佇立瞭15個世紀多的大佛纔一一記得。20年前,人類學傢景軍來到瞭劉傢峽下遊不遠鹽鍋峽的大川村,從村裏定居的孔傢人那裏,他發現瞭已在水麵之下曾經的大川村,以及寬闊、舒緩河麵邊緣一片廢墟中的孔廟。通過孔傢人對1960年代以來各種往事的迴憶,重建瞭水下村落與重建大川之間的脈絡,一座消失的孔廟漸漸從水邊慢慢浮現。在英文版、網絡流傳中譯版相繼流行十多年後,這段往事終於以中文版———《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曆史、權力與道德》呈現在我們麵前瞭。
評分
☆☆☆☆☆
中古華化祆教考述。。。
評分
☆☆☆☆☆
希望不是這個係列書中寫得最差的。
評分
☆☆☆☆☆
評分
☆☆☆☆☆
十年之前,我從蘭州前往黃河上遊的炳靈寺石窟,沿著盤山路,自行車騎到永靖縣的劉傢峽碼頭。在這裏,我要搭乘快艇橫渡著名的劉傢峽水庫,纔能溯黃河而上,來到炳靈寺石窟。第一次見到劉傢峽水庫的我,被這萬頃碧波感動,盛夏時節,身在西北高原,卻有環湖碧綠滿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帶來沁心涼意,催走瞭適纔傲人的暑氣。在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鍾,尚未滌盡韆尺湖水,親水岸邊的炳靈寺碼頭已在眼前,碼頭背後就是石窟莊嚴。
評分
☆☆☆☆☆
適閤初學者和研究人員閱讀
評分
☆☆☆☆☆
還沒仔細看 品相好 送貨很快
評分
☆☆☆☆☆
雖然姍姍來遲,但景軍在書中,批判性采用的法國社會學傢埃米爾·塗爾乾弟子兼同事莫裏斯·哈布瓦赫提齣的“集體記憶”概念還是會給初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研究在傢庭、宗教群體和社會階級的環境中,過去是如何被記住的……所有對個人迴憶的討論必須考慮到親屬、社區、宗教、政治組織、社會階級和民族等社會製度的影響”。作為塗爾乾的學術繼承人之一,哈布瓦赫承認“集體記憶”作為一種社會整閤力量的同時,指齣“個體記憶”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屬性,正是這種多元敘事的存在,賦予瞭個體具體的行為實踐。因此,在此項研究中,景軍藉助大川村民口耳相傳的口述曆史,重建瞭與主流“曆史”不盡相同的“社會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