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医学心理学(第2版)》适用于医学本科生5年制医学心理学教学,并涵盖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因此也可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全书共分为11章,分别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负责编写。其中:洪炜:绪论(第一章)、心理评估(第八章)及第四章的部分内容(人格);苏英:心理学基础(第二、三、四章)、病人的心理问题(第十一章)及心理学实验简介(附录一);胡佩诚:心理卫生(第五章)心理治疗(第九章);吴任钢:心理疾病(第七章);徐震雷:心理障碍(第六章);霍莉钦:医患关系(第十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及基本观点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及有关领域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基础(一)——心理现象与认识过程
第一节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第二节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节 心理实质
第四节 认识过程——感觉和知觉
第五节 认识过程——记忆
第六节 认知过程——思维
第七节 认识过程——想象与创造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基础(二)——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发展和表现
第三节 情绪学说
第四节 情绪、情感的作用
第五节 意志概述
第六节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阶段
第七节 意志的品质
第四章 医学心理学基础(三)——人格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与特性
第二节 人格诸方面
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
第四节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人格理论
第五章 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第二节 儿童心理卫生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卫生
第四节 中老年心理卫生
第六章 心理障碍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第二节 心理障碍成因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
第四节 心理障碍的表现
第七章 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及反应模式
第二节 应激与健康
第三节 应激与调节
第四节 心身疾病的概念
第五节 心身疾病研究的历史和途径
第六节 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影响原因
第七节 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第八节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第八章 心理评估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第二节 心理测验
第三节 临床常用的心理测验
第四节 评定量表
第九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心理咨询
第十章 医患关系
第一节 医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医患沟通
第十一章 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
第一节 病人角色与求医行为
第二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第三节 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第五节 病人的常见心理状态及其心理护理
第六节 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第七节 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附录
附录一 心理学实验简介
附录二 常用临床评定量表
精彩书摘
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经过最近30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在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也建立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基本观点:
(一)个体的完整性和心身统一性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互相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心理反应总伴随有躯体的相应反应,而躯体的变化也会从心理上得到相应的反应。因此,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既要注意心理方面,也要注意躯体方面,不能只注意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个体与他生活的社会必须经常处于和谐的状态。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处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从夫妻、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关系,到亲人、家人、同事、邻居、集体等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也同样对他个体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健康与疾病的问题时,必须具有“人类一自然一社会”的系统观念,要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要考虑个人家庭、文化背景、教育修养、经济状况、社会职业地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认知与评价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并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质和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后,才能引起心身的整体反应。例如发生了恋爱或婚姻失败、高考落榜、工作失误、天灾人祸等生活事件,对一些人来说会造成重大的精神创伤而损害健康,甚至轻生,对另一些人来说虽然也引起悲伤痛苦,但却能成为发奋图强的动力,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走向成功。心理因素既可致病又可治病,关键是用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指导对所遭遇的生活事件进行认知和评价
(四)主动适应和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上述四个基本观点贯彻到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也作为学习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
在我们逐步认识到在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医学心理学作为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首先,就它的名称和概念框架来说我国与其他些国家的学术界在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差别,尽管这不是本质上的区别。其次,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心理学也十分年轻,尚有许多未知的事物有待解决。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完善或者仅仅是假说,有许多争论是非常自然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一些理论的价值。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发展它们、完善它们或者创立新的理论。最后,随着医学心理学事业的深人人心,对从事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前言/序言
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北京大学医学部(前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的前辈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顺应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模式转变的历史潮流,率先在本校对本科生开设“医学心理学”讲座,并且为推动和普及医学心理学教育,担当了为全国医学院校培训师资的重任,举办了多期医学心理学培训班和进修班,为这门学科在中国植根于医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前辈们是:伍正谊教授、王效道教授、李心天教授、高姝贤教授、刘涛教授、张苏范教授、王援朝副研究员等。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奠基,就没有医学心理学事业的今天,我们这本教材也是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丰富而成的。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且希望能够将这项事业很好地传承下去。
今天,医学心理学早已由“讲座”、“选修课”,发展成医学本科教育的必修课,并且被列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为配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北京医科大学原有校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了一些兄弟院校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于1996年编写了这本《医学心理学》教科书。本书在使用过程中得到读者好评,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对教材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改。在此次改版中,我们参考了一些相关教材,保留了原书心理学基础的构架,并增添了便于自学的复习思考题和内容提要,以及一些心理学实验的介绍和常用的评定量表等内容。
本书适用于医学本科生5年制医学心理学教学,并涵盖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因此也可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教材。
全书共分为11章,分别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负责编写。其中:洪炜:绪论(第一章)、心理评估(第八章)及第四章的部分内容(人格);苏英:心理学基础(第二、三、四章)、病人的心理问题(第十一章)及心理学实验简介(附录一);胡佩诚:心理卫生(第五章)心理治疗(第九章);吴任钢:心理疾病(第七章);徐震雷:心理障碍(第六章);霍莉钦:医患关系(第十章)。
由于医学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也在不断发展,尚无定论,本书只能将一些基本的观点和认识作一介绍,书中也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点,敬请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在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得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科平台建设项目的资助,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心理学(第2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