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动力学(第10版)(影印版)

工程力学:动力学(第10版)(影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希伯勒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力学
  • 动力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10版
  • 影印版
  • 力学
  • 物理学
  • 理工科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40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46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R.C.Hibbeler编著的《工程力学》的《动力学》分册共11章,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力和加速度、质点动力学——功和能、质点动力学——冲量和动量、刚体的平面运动学、刚体的平面动力学——力和加速度、刚体的平面动力学——冲量和动量、刚体空间运动学、刚体空间动力学、振动。

目录

12 Kinematics of a Particle
Chapter Objectives
12.1 Introduction
12.2 Rectilinear Kinematics: Continuous Motion
12.3 Rectilinear Kinematics: Erratic Motion
12.4 General Curvilinear Motion
12.5 Curvilinear Motion: Rectangular Components
12.6 Motion of a Projectile
12.7 Curvilinear Motion: Normal and Tangential Components
12.8 Curvilinear Motion: Cylindrical Components
12.9 Absolute Dependent Motion Analysis of Two Particles
12.10 Relative-Motion Analysis of Two Particles Using Translating Axes
13 Kinetics of a Partide: Force and Acceleration
Chapter Objectives
13.1 Newton's Laws of Motion
13.2 The Equation of Motion
13.3 Equation of Motion for a System of Particles
13.4 Equations of Motion: Rectangular Coordinates
13.5 Equations of Motion: Normal and Tangential Coordinates
13.6 Equations of Motion: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13.7 Central-Force Motion and Space Mechanics
14 Kinetics of a Partide: Work and Energy
Chapter Objectives
14.1 The Work of a Force
14.2 Principle of Work and Energy
14.3 Principle of Work and Energy for a System of Particles
14.4 Power and Efficiency
14.5 Conservative Forces and Potential Energy
14.6 Conservation of Energy
15 Kinetics of a Partide: Impulse and Momentum
Chapter Objectives
15.1 Principle of Linear Impulse and Momentum
15.2 Principle of Linear Impulse and Momentum for a System of Particles
15.3 Conservation of Linear Momentum for a System of Particles
15.4 Impact
15.5 Angular Momentum
15.6 Relation Between Moment of a Force and Angular Momentum
15.7 Angular Impulse and Momentum Principles
15.8 Steady Fluid Streams
15.9 Propulsion with Variable Mass
Review 1:Kinematics and Kinetics of a Particle
16 Planar Kinematics of a Rigid Body
Chapter Obiectives
16.1 Rigid.Body Motion
16.2 Translation
16.3 Rotation About a Fixed Axis
16.4 Absolute General Plane Motion Analysis
16.5 Relative.Motion Analysis:Velocity
16.6 InstantaneOus Center of Zero Velocity
16.7 Relative.Motion Analysis:Acceleration
16.8 Relative.Motion Analysis Using Rotating Axes
17 Planar Kinetics of a Rigid
Body:Force and Acceleration
Chapter Objectives
17.1 Moment of Inertia
17.2 Planar Kinetic Equations of Motion
17.3 Equations of Motion:Translation
17.4 Equations of Motion:Rotation About aHxedAxes
17.5 Equations of Motion:General P1ane M:otion
18 Planar Kinetics of a Rigid Body:Work and-vwd Energy
Chapter Obiectives
18.1 Kinetic Energy
18.2 TheW0rk of aForce
18.3 The Work of a Couple
18.4 Principle of Work and Energy
18.5 Conservation of Energy
19 Planar Kinetics of a Rigid Body:Impulse and Mornentum
Chapter Obiectives
19.1 Linear and Angular Momentum
19.2 Principle of Impulse and Momentum
19.3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19.4 Eccentric Impact
Review 2:Planar Kinematies and Kinetics of a Rigid Body
20 Three Dimensional K.mematics of a mgid Body
Chapter Obiectives
20.1 Rotation About a Fixed Point
20.2 The Time Derivative of a Veetor Measured from Either a Fixed and Translating.Rotating System
20.3 General Motion
20.4 Relative.Motion Analysis Using Translating and Rotating Axes
21 Three.Dimensional Kinetics of a Rigid Body
Chapter Obiectives
21.1 Moments and Products of Inertia
21.2 Angular Momentum
21.3 Kinetic Energy
21.4 Equations of Motion
21.5 Gyroscopic Motion
21.6 Torque.Free Motion
22 Vibrations
Chapter Obiectives
21.1 Undamped Free vibration
21.2 Energy Methods
21.3 Undamped Foreed Vibration
21.4 ViSCOUS Damped Free Vibration
21.5 ViSCOUS Damped Forced Vibration
21.6 Electrieal Circuit Analogs
Appendices
A.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B.Numerical and Computer Analysis
C.Vlector Analysis
D.Review for the 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Examination
Answers to Selected Problems
Index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工程力学:动力学(第10版)(影印版)》之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侧重于结构、内容和学习价值,旨在提供一份详实且非模板化的描述。 --- 图书简介: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与应用 书名: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与应用:经典方法与前沿进展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例如:张伟, 李明]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 第1版 图书定位与目标读者 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工具和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展示其在复杂系统控制中的应用。它面向对象是控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研发、设计与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力求平衡理论的严谨性与工程的可操作性,避免过度偏向纯数学推导或过于简化的应用介绍。 核心内容模块详解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二十个章节,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控制系统基础与时间域分析(第1-4章) 本部分是建立现代控制理论认知的基础。它首先回顾了经典的反馈控制思想,并重点引入了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法,这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物理系统的基本定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推导出高阶微分方程,并将其转化为标准的$dot{mathbf{x}} = mathbf{A}mathbf{x} + mathbf{B}mathbf{u}$形式。特别强调了模型降阶(Model Order Reduction)在处理大规模系统时的重要性。 系统性质分析: 深入探讨了系统的能控性(Controllability)和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并基于可令矩阵(Controllability Matrix)和可观测矩阵(Observability Matrix)进行了详尽的数学论证。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的状态反馈设计和观测器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区别于经典的劳斯-赫尔维茨判据,本书侧重于使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直接法和间接法)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局部稳定性,这是理解更复杂控制算法的前提。 第二部分:最优控制与性能指标(第5-7章)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关注在满足系统约束的条件下,如何找到使性能指标函数(代价函数)最小的控制输入。 性能指标的量化: 详细介绍了常用的性能指标,包括二次型最优控制(LQR)中的方块误差积分平方和(Quadratic Cost Function)。 变分法与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 引入了最优控制的数学工具——变分法,推导了得到最优控制律的必要条件——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并详细解析了连续时间LQR问题的求解过程,即代数黎卡提方程(ARE)的求解。 时间最优控制概述: 对Bang-Bang控制和滑模控制(SMC)的理论雏形进行了初步介绍,为下一部分高级控制策略做铺垫。 第三部分:先进状态反馈与观测器设计(第8-11章)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转化为具体的控制器和状态估计器设计。 极点配置(Pole Placement): 讲解了如何通过状态反馈 $mathbf{u} = -mathbf{K}mathbf{x}$ 将系统的闭环极点配置到预定的稳定区域,确保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满足要求。内容包含了对零极点对消(Zero-Pole Cancellation)问题的讨论。 状态观测器设计: 鉴于实际中状态变量往往无法直接测量,本书详细介绍了卡尔曼-李(Luenberger)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强调了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极点的解耦设计原理。 最小阶观测器与分离定理: 引入了计算效率更高的最小阶观测器设计,并深入阐述了分离定理(Separation Principle),证明了最优状态估计和最优状态反馈可以独立设计。 第四部分:随机系统与卡尔曼滤波(第12-14章) 针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和测量噪声,本书引入了随机控制和状态估计的经典工具。 随机过程基础: 简要回顾了维纳过程、高斯白噪声等随机过程的基本特性,为随机控制的建模做准备。 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详细推导了线性离散时间卡尔曼滤波的递推关系(预测步和更新步),并解释了其在最小均方误差(MMSE)意义下的最优性。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数值算例,展示了如何处理系统噪声协方差矩阵和测量噪声协方差矩阵。 LQG控制: 讲解如何结合卡尔曼滤波(估计状态)和LQR控制(计算最优输入)构成一个完整的线性-二次-高斯(LQG)最优控制器。 第五部分:非线性系统控制基础(第15-17章) 本部分开始涉及更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这是迈向现代控制前沿的关键一步。 非线性系统建模与线性化: 介绍了泰勒级数展开法和雅可比线性化方法,解释了局部线性模型在分析非线性系统附近的稳定性和动态行为中的作用。 反馈线性化: 重点介绍了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和状态反馈线性化的基本思想,探讨了系统是否具有可反馈性的判据。 滑模控制(SMC)的深化: 对SMC的抖振(Chattering)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绍了边界层技术和高阶滑模控制(HOSMC)以缓解抖振现象,提高了控制的实用性。 第六部分:系统辨识与先进技术展望(第18-20章)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控制与实际数据驱动方法相结合,并对新兴领域进行展望。 系统辨识基础: 介绍了从实验数据中估计系统参数和模型结构的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子空间辨识法(Subspace Identification)的基本框架,使读者能够建立“黑箱”或“灰箱”模型。 鲁棒控制简介: 简要介绍了$H_{infty}$控制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其在处理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有界干扰时的优势。 智能控制与网络化控制: 对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现代网络延迟对控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前瞻性概述。 本书的特色与优势 1. 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本书不仅覆盖了状态空间、LQR、卡尔曼滤波等现代控制的“四大支柱”,还对非线性控制和随机控制进行了扎实的介绍,内容远超传统控制理论课程的深度。 2. 数学严谨性与工程可实现性并重: 每一项理论推导都力求完整且易于理解,同时,大量的MATLAB/Simulink仿真示例(附带源代码或脚本)贯穿始终,帮助读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工程方案。 3. 案例驱动学习: 每章末尾都包含至少一个详细的工程案例分析,例如飞行器姿态控制、机器人轨迹跟踪或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感。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分析和设计多变量、复杂动态系统的核心能力,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强大的理论和工具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字体清晰,印刷质量也很不错,纸张摸起来是那种比较厚实的哑光纸,翻阅的时候手感很好,不会有那种廉价的滑腻感。书页的装订也很牢固,我特意用力翻了几下,没有出现松散或者掉页的迹象,感觉整体制作还是比较用心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倒不是说书有多厚,而是材料本身的质感就给人一种扎实的感觉。我平时也比较喜欢收藏一些外文原版的图书,这本书的影印质量可以说得上是相当不错了,文字清晰锐利,图片线条也都很干净,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者失真的情况,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一点,因为毕竟是学习用的,细节的清晰度对理解内容至关重要。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从书籍的物理形态和制作工艺来看,我对它的初步印象是积极的。它摆在书架上,整体视觉效果也很好,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书籍的氛围。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某些概念的阐述上,确实有些地方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在处理某些抽象的力学原理时,他会引入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惯性力的时候,他举了一个坐过山车的例子,详细分析了不同时刻乘客感受到的力的方向和大小变化,这个比单纯的公式推导要生动形象得多。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定理的推导过程,虽然逻辑严谨,但往往会穿插一些注解,解释每一步的物理意义,这对我这种有时候会陷入公式海洋而迷失方向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去揣摩读者的学习习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他并没有把所有东西都一股脑地抛给读者,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你走进力学世界。我特别喜欢他处理某些复杂系统解题思路的那一部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分析问题的本质,拆解成可管理的子问题,再逐一攻破,这种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远超于单纯的知识传授。

评分

我觉得这本书在某些部分,对读者的数学功底要求确实是比较高的。虽然作者已经尽量将一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解释清楚,但如果你对微积分、矢量代数等基础数学概念不够熟悉,可能会在理解某些章节时感到吃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微分方程的求解和能量、动量等概念的深入探讨时,数学的门槛就显得比较明显了。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即使对物理概念本身有一定理解,但在进行数学推导时还是会遇到不少困难。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这本书的严谨性所在,它并没有回避力学研究中必要的数学工具。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提前巩固一下相关的数学知识,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掌握那些数学方法。总的来说,它是一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的书,尤其是在数学层面,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评分

这本书在解决一些经典力学问题时,提供了多种解题方法,并且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一点我非常赞赏。例如,在处理能量守恒问题时,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推导,还引入了虚功原理等更高级的方法,并详细解释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种多角度的解析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公式的表面。我特别喜欢他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部分,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通过分析碰撞过程中的动量传递,强调了动量守恒在解决冲量和冲击问题时的强大威力。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虽然不是非常深入,但足以让读者看到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对于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激励和引导。它让我意识到,这些抽象的力学概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并不是我最偏爱的类型。虽然文字清晰,但整体布局总给我一种略显拥挤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包含大量公式和图表的页面,文字和图形的间距似乎有点小,长时间阅读的话,眼睛会比较容易疲劳。而且,某些章节中,关键的定义和公式并没有用醒目的方式突出显示,需要仔细辨认才能抓住重点,这在快速浏览和复习的时候会比较不方便。我更倾向于那种留白较多,或者使用不同字体、字号来区分不同层级信息的设计。尽管如此,书中的插图质量倒是相当不错的,线条流畅,标注清晰,对于理解复杂的三维空间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向非常有帮助。但如果能结合更现代化的排版理念,比如更合理的章节划分,或者利用区块区分来强调关键概念,我想这本书的学习体验会更上一层楼。不过,这更多是个人偏好问题,也可能是我对排版要求比较高。

评分

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

评分

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

影印版,很好。昨天南京送货的人员冒大雨送来,甚是感动

评分

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

值得一看,英文版的讲解很详细透彻

评分

如果真的要分的话,力学可以分为纯粹(理论)力学和应用力学,工程力学应该是应用力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的应用力学还包括固体力学、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等等。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

评分

在学校里就读了这本书了,编写的非常不错,实际的版本应该是彩色的,但是影印版也就只有黑白了,与正式版相比最大不足的是没有索取码,不能下载在线的资料。这应该算一套书,有两本,另一本是《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国外编写的教材与国内教材最大的不同是非常切合实际,叫你能够从实践中归纳出理论,然后又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国内的工程力学一般包含两部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如果按照这个分类方法,那么这两本书讲得都是“理论力学”的内容,如果其实这些所谓的名词都是翻译自国外,叫“理论”本身就不太合适,还记得上工程力学课,被老师忽悠的不行了,大部分内容都是靠在脑袋里想象,根本不知道学习来有啥用,接触到实际的东西又不知道该如何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