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覲東方:理雅各評傳

朝覲東方:理雅各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吉瑞德 著,段懷清,周俐玲 譯
圖書標籤:
  • 理雅各
  • 傳記
  • 曆史
  • 宗教
  • 東方學
  • 文化研究
  • 傳教士
  • 17世紀
  • 亞洲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02417
版次:1
商品編碼:103828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56
字數:63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朝覲東方:理雅各評傳》將精煉嫻熟的傳記敘事與紮實嚴謹的學術考證相結閤,係統評述瞭著名來華傳教士一學者理雅各漫長而多姿多彩的一生。在19世紀傳教士傳統、漢學東方主義和比較宗教科學的理論語境之中,作者將理雅各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化生涯分解為傳教士、朝聖者、異端者、闡釋者、比較學者、翻譯者、教師等幾大側麵,對理雅各的傳教士生涯和作為漢學傢的學術經曆、精神曆程進行瞭條分縷析式的探究,由此呈現瞭理雅各這位文化巨人外錶平靜、內心豐富的一生,還原瞭19世紀東西方文明交流與碰撞的宏闊曆史麵貌。附理雅各的女兒海倫·藹蒂絲·理所著《理雅各:傳教士與學者》,提供大量書信、日記等珍貴史料。

作者簡介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19世紀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著名漢學傢。作為來華傳教士,理雅各在香港度過瞭50年的傳教生涯,貢獻卓著。1873年,理雅各迴到英國,成為牛津大學的第一任中文教授,從而進入專職漢學研究時期,開創瞭西方漢學史的理雅各時代。理雅各是西方最早係統研究、翻譯中國古代經典的人,他著作等身,代錶作有多捲本《中國經典》、 《法顯和尚佛國記》、《中國的宗教》等,在西方漢學界占有重要地位。他與法國學者顧賽芬、德國學者衛禮賢並稱漢籍歐譯三大師,也是首屆儒蓮奬的獲得者。理雅各是中國基督教史和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古代經典在西方的翻譯和傳播作齣瞭突齣的貢獻。

目錄

中文版序 翻譯之道
插圖目錄
前言 聯結東西方的傳教士生涯:1815—1869
第一章 朝聖者理雅各和他的迴歸西方之旅:1870—1874
第二章 理雅各教授在牛津大學:1875—1876
第二章 附錄理雅各:牛津的—個大人物
第三章 異端者理雅各:打通儒教與基督教,1877—1878
第四章 闡釋者理雅各:在《中國經典》中找尋聖經,1879—1880
第五章 比較者理雅各:描述並比較中國宗教,1880—1882
第六章 開拓者理雅各:翻譯佛教和道教經典,1886—1892
第七章 教育者理雅各:高揚人的完整責任,1893—1897
附錄—:理雅各主要齣版著述
附錄二:理雅各在牛津大學的講座與課程(1876—1897)
注釋

前言/序言


帝國邊疆的開拓者:赫德與近代中國的海關變革 圖書名稱: 帝國邊疆的開拓者:赫德與近代中國的海關變革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赫德(Robert Hart),如何以大清帝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身份,深刻地影響瞭晚清中國的財政結構、對外貿易乃至國傢現代化進程。本書並非僅僅聚焦於赫德個人的生平履曆,而是將其置於晚清中國麵對空前“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曆史背景下,探討一個外籍官員如何構建和主導瞭一個被譽為“晚清帝國最有效率的政府機構”——中國海關。 第一部分:異域的初識與海關的建立(1854-1863) 故事始於清朝的對外門戶——廣州。赫德,這位年輕的愛爾蘭人,懷揣著對東方世界的浪漫想象,卻很快被鴉片戰爭遺留下的復雜政治、經濟現實所震撼。本書詳細梳理瞭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後,清廷被迫設立“江海關”的曆史轉摺點。在傳統“廣州十三行”體係崩潰、地方官員經驗匱乏的背景下,赫德得以憑藉其語言天賦和組織能力,在怡和洋行前任總管丁 জমির士(Thomas Wade)的推薦下,走上瞭代管海關的道路。 我們細緻考察瞭赫德初期工作中所麵對的巨大挑戰:地方士紳的抵製、海關人員(包括大量外籍職員和中國文吏)的良莠不齊、以及南方各口岸因太平天國運動而造成的貿易停滯。本書著重分析瞭赫德如何巧妙地利用“協理”和“總辦”的身份,逐步將原本鬆散、易於被地方勢力侵蝕的稅關,改造成一個擁有統一規章、獨立財政、並直接嚮中央負責的專業化機構。我們通過對早期關冊、往來信函的解讀,揭示瞭赫德如何建立起一套相對透明的徵稅標準,有效打擊瞭部分地方官員的陋規和舞弊行為,從而在短期內為清政府贏得瞭急需的穩定收入。 第二部分:總稅務司的權力構建與“海關帝國”(1863-1890) 1863年,清廷正式任命赫德為總稅務司,這一任命標誌著“赫德體係”的正式確立。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深入探討瞭赫德如何將海關的影響力,從單純的關稅徵收擴展到國傢建設的各個領域。 我們首先聚焦於“人”的建構。赫德摒棄瞭簡單的任人唯親,而是構建瞭一個多國籍的專業公務員團隊。本書詳述瞭海關職員的選拔、培訓和晉升機製,以及他們所享有的優厚待遇——這在當時腐敗的清朝官僚體係中顯得尤為突齣。通過分析海關內部的檔案,本書探討瞭赫德與英國、德國、美國等國駐華使館之間微妙的政治角力,揭示瞭海關如何成為一個相對“中立”的平颱,盡管其管理層由英國人主導,但其運作卻必須服務於清朝的財政需要。 其次,我們詳細論述瞭海關在國傢財政中的核心地位。在太平天國運動消耗瞭中央大量資源,而地方自主“厘金”收入又難以完全上繳的背景下,海關成為清政府最穩定、最可預測的外匯來源。本書剖析瞭海關收入被用於償還曆次對外賠款、購買軍火、修建鐵路和郵政網絡等重大國策的機製。我們通過對比海關報告與戶部奏摺,量化瞭赫德體係對晚清財政的支撐力度,並引發瞭一個關鍵性的討論:海關的“高效”是否是以犧牲中國官員對國傢財政的最終控製權為代價? 第三部分:超越稅收:海關的現代化嘗試與國傢治理的邊界 赫德的雄心並未止步於收稅。本書第三部分重點考察瞭海關如何被用作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力量。 1. 郵政係統的建立: 赫德力排眾議,利用海關的組織網絡和經費,逐步建立瞭近代中國郵政係統。我們分析瞭赫德在推廣郵票發行、建立郵路規範等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這如何挑戰瞭傳統的驛站係統和地方控製權。郵政的普及,極大地促進瞭商品流通和人員往來,是現代國傢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體現。 2. 鐵路與探礦: 赫德積極推動清政府修建近代鐵路,並親自參與瞭如津榆鐵路的早期規劃。本書探討瞭赫德在推介西方技術、協調外資藉貸方麵的角色,以及這種“海關主導”的基建模式,如何與地方督撫如李鴻章等人的洋務實踐産生競爭與閤作。 3. “海關醫學”與文化交流: 此外,本書還關注瞭海關在公共衛生和文化交流方麵的隱性貢獻,包括海關醫院的設立,以及海關人員對中國藝術品、地方誌的搜集和整理,這些都反映瞭赫德試圖以一個超越傳統藩籬的機構,來管理和理解中國。 第四部分:晚清變局下的挑戰與終結(1890-1911)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清廷“預備立憲”的壓力,赫德體係的閤法性開始受到嚴峻挑戰。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赫德晚年所麵臨的內外部壓力: 1. “收迴海關自主權”的呼聲: 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和“瓜分危機”的到來,要求中國人接管自己海關的政治壓力日益增大。我們分析瞭朝野上下,特彆是以梁啓超為代錶的立憲派對赫德體係的批判,認為其效率的代價是國傢主權的旁落。 2. 繼承人的問題: 赫德對誰來接替他的位置錶現齣極大的焦慮,他傾嚮於培養一個能夠維持體係穩定性的“理想繼承人”。本書詳細記錄瞭赫德在物色和培養下一任總稅務司過程中的掙紮與妥協。 3. 辛亥革命的衝擊: 最終,隨著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赫德體係的政治基礎徹底瓦解。本書描述瞭在政權更迭的動蕩中,海關工作人員如何恪守職業操守,維持瞭邊境貿易的最低限度運轉,直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正式接管。 結論:遺産與反思 本書總結瞭赫德——這位“紫禁城裏不穿官服的官員”——對近代中國的復雜遺産。他無疑是晚清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催化劑,他建立的製度框架在混亂中為中國帶來瞭秩序和穩定的稅源,推動瞭郵政、貿易的現代化。然而,本書也批判性地反思瞭這種依賴外籍專傢的“委托代理”模式,探討瞭這種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固化瞭中國對外經濟的被動地位,以及它對中國本土官僚體係自我革新的抑製作用。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細緻入微、多角度審視的分析,讓讀者理解一個看似單純的稅收機構,如何成為晚清中國走嚮現代化的一個縮影和關鍵樞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對理雅各生平的瞭解。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東西方文明在互動中的相互吸引、相互誤解和相互啓迪。作者的敘述視角非常客觀,他既肯定瞭理雅各的巨大貢獻,也指齣瞭他在某些方麵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這種辯證的眼光,使得本書的評價更加公正和全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翻譯”這個行為的深刻反思。他討論瞭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失真”與“增值”。理雅各的譯著,無疑是連接東西方精神世界的橋梁,而作者則通過這本書,帶領我們審視瞭這座橋梁的建造過程,以及它所承載的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重要性,也激發瞭我對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強烈興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深邃的藍色背景,如同浩瀚的夜空,點綴著幾顆明亮的星星,象徵著知識的光芒,也暗示著本書所要探尋的深遠思想。書名“朝覲東方”四個字,字體古樸有力,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而“理雅各評傳”則如同引路者,指明瞭本書的核心人物,勾勒齣它將深入剖析這位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先驅。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理雅各先生如何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鴻溝,將中國的經典著作介紹給西方世界,這份勇氣和智慧令人景仰。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東方哲學的韻味,讓人不禁聯想到日齣東方,萬象更新的景象,也預示著作者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理雅各的生平與貢獻。整本書的包裝,從裝幀到字體,都透露齣一種嚴謹而又不失藝術性的氣質,無疑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傳記那樣綫性敘述,而是穿插瞭大量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分析。作者仿佛是一位導遊,帶領我們不僅認識瞭理雅各這個人,還深入瞭解瞭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他所麵臨的復雜社會環境。他對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誤區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也闡述瞭理雅各的譯著如何打破瞭這些刻闆印象,為西方打開瞭認識中國的全新窗口。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理雅各翻譯作品的評價,他並非簡單地贊美,而是理性地分析瞭其中的優點與不足,並結閤當時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得齣瞭獨到的見解。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這本書既有文學的感染力,又不失學術的深度,真正做到瞭一本“評傳”。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理雅各的價值,也讓我對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智力上的享受,也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作者對理雅各先生的研究,顯然是傾注瞭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大量的原始資料和二手文獻被巧妙地融匯在敘事之中,卻絲毫不顯得枯燥。他能夠將復雜的學術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其中的精妙。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能看到理雅各先生在書桌前伏案疾書的身影,也能聽到他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的聲音。作者通過對理雅各思想的梳理,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者的成長軌跡,他如何從一個傳教士逐漸成長為一位傑齣的漢學傢,他的思想是如何受到儒傢、道傢等中國哲學的影響,並最終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這本書讓我對“文化基因”的傳承與變異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將理雅各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徐徐展開。從他初到中國,對這片土地的陌生與好奇,到他深入研究中國文化,與中國士人交流,再到他將《論語》、《道德經》等經典翻譯成英文,並引發西方對中國哲學的關注,每一個階段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理雅各先生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書中關於他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如何應對文化衝擊、如何在傳教與學術之間尋找平衡的描寫,都讓我感同身受。他對待中國文化的那份尊重與熱愛,以及他為促進東西方文化理解所付齣的不懈努力,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史詩。

評分

2012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中國作傢莫言的散文集粹。

評分

好!!!!!!!!!!!

評分

《莫言散文》收錄瞭莫言在1985年至1999年所創作的散文。莫言的作品錶現瞭富有感性化的風格,采用一種不受控製的、重視感覺的敘述態度。莫言的散文保留瞭他獨有的寫作風格,汪洋恣肆,激情勃發,文字鮮活率真、妙趣橫生,令人迴腸蕩氣,痛快淋灕。  莫言整理瞭1985年至1999年創作的散文隨筆,精選45篇,結集成20萬字的《莫言散文》。書中有莫言的童年、故鄉的往事,當年因為生活艱難而他本人食量大,自嘲吃相凶惡,苦難之中有幽默。有關於他自己如何走上寫作道路的自訴,十分生動有趣。莫言說“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書中對他的文學觀念作瞭深入的闡述。這本書對瞭解莫言的生平和創作起瞭重要的作用。  2012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中國作傢莫言的散文集粹。

評分

好書好價格好服務!五星

評分

哇,內容寫的真是詳細啊

評分

經典之作,當然不錯!

評分

搶書不搶鹽,不必多說!

評分

經典之作,當然不錯!

評分

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