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

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吉瑞德 著,段怀清,周俐玲 译
图书标签:
  • 理雅各
  • 传记
  • 历史
  • 宗教
  • 东方学
  • 文化研究
  • 传教士
  • 17世纪
  • 亚洲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2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28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63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将精炼娴熟的传记叙事与扎实严谨的学术考证相结合,系统评述了著名来华传教士一学者理雅各漫长而多姿多彩的一生。在19世纪传教士传统、汉学东方主义和比较宗教科学的理论语境之中,作者将理雅各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化生涯分解为传教士、朝圣者、异端者、阐释者、比较学者、翻译者、教师等几大侧面,对理雅各的传教士生涯和作为汉学家的学术经历、精神历程进行了条分缕析式的探究,由此呈现了理雅各这位文化巨人外表平静、内心丰富的一生,还原了19世纪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宏阔历史面貌。附理雅各的女儿海伦·蔼蒂丝·理所著《理雅各:传教士与学者》,提供大量书信、日记等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19世纪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作为来华传教士,理雅各在香港度过了50年的传教生涯,贡献卓著。1873年,理雅各回到英国,成为牛津大学的第一任中文教授,从而进入专职汉学研究时期,开创了西方汉学史的理雅各时代。理雅各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多卷本《中国经典》、 《法显和尚佛国记》、《中国的宗教》等,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首届儒莲奖的获得者。理雅各是中国基督教史和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古代经典在西方的翻译和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录

中文版序 翻译之道
插图目录
前言 联结东西方的传教士生涯:1815—1869
第一章 朝圣者理雅各和他的回归西方之旅:1870—1874
第二章 理雅各教授在牛津大学:1875—1876
第二章 附录理雅各:牛津的—个大人物
第三章 异端者理雅各:打通儒教与基督教,1877—1878
第四章 阐释者理雅各:在《中国经典》中找寻圣经,1879—1880
第五章 比较者理雅各:描述并比较中国宗教,1880—1882
第六章 开拓者理雅各:翻译佛教和道教经典,1886—1892
第七章 教育者理雅各:高扬人的完整责任,1893—1897
附录—:理雅各主要出版著述
附录二:理雅各在牛津大学的讲座与课程(1876—1897)
注释

前言/序言


帝国边疆的开拓者:赫德与近代中国的海关变革 图书名称: 帝国边疆的开拓者:赫德与近代中国的海关变革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赫德(Robert Hart),如何以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身份,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中国的财政结构、对外贸易乃至国家现代化进程。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赫德个人的生平履历,而是将其置于晚清中国面对空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一个外籍官员如何构建和主导了一个被誉为“晚清帝国最有效率的政府机构”——中国海关。 第一部分:异域的初识与海关的建立(1854-1863) 故事始于清朝的对外门户——广州。赫德,这位年轻的爱尔兰人,怀揣着对东方世界的浪漫想象,却很快被鸦片战争遗留下的复杂政治、经济现实所震撼。本书详细梳理了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清廷被迫设立“江海关”的历史转折点。在传统“广州十三行”体系崩溃、地方官员经验匮乏的背景下,赫德得以凭借其语言天赋和组织能力,在怡和洋行前任总管丁 জমির士(Thomas Wade)的推荐下,走上了代管海关的道路。 我们细致考察了赫德初期工作中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地方士绅的抵制、海关人员(包括大量外籍职员和中国文吏)的良莠不齐、以及南方各口岸因太平天国运动而造成的贸易停滞。本书着重分析了赫德如何巧妙地利用“协理”和“总办”的身份,逐步将原本松散、易于被地方势力侵蚀的税关,改造成一个拥有统一规章、独立财政、并直接向中央负责的专业化机构。我们通过对早期关册、往来信函的解读,揭示了赫德如何建立起一套相对透明的征税标准,有效打击了部分地方官员的陋规和舞弊行为,从而在短期内为清政府赢得了急需的稳定收入。 第二部分:总税务司的权力构建与“海关帝国”(1863-1890) 1863年,清廷正式任命赫德为总税务司,这一任命标志着“赫德体系”的正式确立。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深入探讨了赫德如何将海关的影响力,从单纯的关税征收扩展到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 我们首先聚焦于“人”的建构。赫德摒弃了简单的任人唯亲,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国籍的专业公务员团队。本书详述了海关职员的选拔、培训和晋升机制,以及他们所享有的优厚待遇——这在当时腐败的清朝官僚体系中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分析海关内部的档案,本书探讨了赫德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驻华使馆之间微妙的政治角力,揭示了海关如何成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平台,尽管其管理层由英国人主导,但其运作却必须服务于清朝的财政需要。 其次,我们详细论述了海关在国家财政中的核心地位。在太平天国运动消耗了中央大量资源,而地方自主“厘金”收入又难以完全上缴的背景下,海关成为清政府最稳定、最可预测的外汇来源。本书剖析了海关收入被用于偿还历次对外赔款、购买军火、修建铁路和邮政网络等重大国策的机制。我们通过对比海关报告与户部奏折,量化了赫德体系对晚清财政的支撑力度,并引发了一个关键性的讨论:海关的“高效”是否是以牺牲中国官员对国家财政的最终控制权为代价? 第三部分:超越税收:海关的现代化尝试与国家治理的边界 赫德的雄心并未止步于收税。本书第三部分重点考察了海关如何被用作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力量。 1. 邮政系统的建立: 赫德力排众议,利用海关的组织网络和经费,逐步建立了近代中国邮政系统。我们分析了赫德在推广邮票发行、建立邮路规范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如何挑战了传统的驿站系统和地方控制权。邮政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2. 铁路与探矿: 赫德积极推动清政府修建近代铁路,并亲自参与了如津榆铁路的早期规划。本书探讨了赫德在推介西方技术、协调外资借贷方面的角色,以及这种“海关主导”的基建模式,如何与地方督抚如李鸿章等人的洋务实践产生竞争与合作。 3. “海关医学”与文化交流: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海关在公共卫生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隐性贡献,包括海关医院的设立,以及海关人员对中国艺术品、地方志的搜集和整理,这些都反映了赫德试图以一个超越传统藩篱的机构,来管理和理解中国。 第四部分:晚清变局下的挑战与终结(1890-1911)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清廷“预备立宪”的压力,赫德体系的合法性开始受到严峻挑战。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赫德晚年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1. “收回海关自主权”的呼声: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和“瓜分危机”的到来,要求中国人接管自己海关的政治压力日益增大。我们分析了朝野上下,特别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对赫德体系的批判,认为其效率的代价是国家主权的旁落。 2. 继承人的问题: 赫德对谁来接替他的位置表现出极大的焦虑,他倾向于培养一个能够维持体系稳定性的“理想继承人”。本书详细记录了赫德在物色和培养下一任总税务司过程中的挣扎与妥协。 3. 辛亥革命的冲击: 最终,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赫德体系的政治基础彻底瓦解。本书描述了在政权更迭的动荡中,海关工作人员如何恪守职业操守,维持了边境贸易的最低限度运转,直到中华民国政府的正式接管。 结论:遗产与反思 本书总结了赫德——这位“紫禁城里不穿官服的官员”——对近代中国的复杂遗产。他无疑是晚清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催化剂,他建立的制度框架在混乱中为中国带来了秩序和稳定的税源,推动了邮政、贸易的现代化。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反思了这种依赖外籍专家的“委托代理”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固化了中国对外经济的被动地位,以及它对中国本土官僚体系自我革新的抑制作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多角度审视的分析,让读者理解一个看似单纯的税收机构,如何成为晚清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和关键枢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如同浩瀚的夜空,点缀着几颗明亮的星星,象征着知识的光芒,也暗示着本书所要探寻的深远思想。书名“朝觐东方”四个字,字体古朴有力,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而“理雅各评传”则如同引路者,指明了本书的核心人物,勾勒出它将深入剖析这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先驱。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理雅各先生如何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将中国的经典著作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份勇气和智慧令人景仰。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东方哲学的韵味,让人不禁联想到日出东方,万象更新的景象,也预示着作者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理雅各的生平与贡献。整本书的包装,从装帧到字体,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艺术性的气质,无疑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将理雅各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徐徐展开。从他初到中国,对这片土地的陌生与好奇,到他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士人交流,再到他将《论语》、《道德经》等经典翻译成英文,并引发西方对中国哲学的关注,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理雅各先生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书中关于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应对文化冲击、如何在传教与学术之间寻找平衡的描写,都让我感同身受。他对待中国文化的那份尊重与热爱,以及他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所付出的不懈努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线性叙述,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分析。作者仿佛是一位导游,带领我们不仅认识了理雅各这个人,还深入了解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他对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也阐述了理雅各的译著如何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为西方打开了认识中国的全新窗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理雅各翻译作品的评价,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而是理性地分析了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并结合当时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得出了独到的见解。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既有文学的感染力,又不失学术的深度,真正做到了一本“评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理雅各的价值,也让我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对理雅各先生的研究,显然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二手文献被巧妙地融汇在叙事之中,却丝毫不显得枯燥。他能够将复杂的学术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精妙。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看到理雅各先生在书桌前伏案疾书的身影,也能听到他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声音。作者通过对理雅各思想的梳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成长轨迹,他如何从一个传教士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汉学家,他的思想是如何受到儒家、道家等中国哲学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这本书让我对“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变异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对理雅各生平的了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东西方文明在互动中的相互吸引、相互误解和相互启迪。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客观,他既肯定了理雅各的巨大贡献,也指出了他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辩证的眼光,使得本书的评价更加公正和全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翻译”这个行为的深刻反思。他讨论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以及在这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真”与“增值”。理雅各的译著,无疑是连接东西方精神世界的桥梁,而作者则通过这本书,带领我们审视了这座桥梁的建造过程,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也激发了我对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强烈兴趣。

评分

《莫言散文》收录了莫言在1985年至1999年所创作的散文。莫言的作品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莫言的散文保留了他独有的写作风格,汪洋恣肆,激情勃发,文字鲜活率真、妙趣横生,令人回肠荡气,痛快淋漓。  莫言整理了1985年至1999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精选45篇,结集成20万字的《莫言散文》。书中有莫言的童年、故乡的往事,当年因为生活艰难而他本人食量大,自嘲吃相凶恶,苦难之中有幽默。有关于他自己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自诉,十分生动有趣。莫言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书中对他的文学观念作了深入的阐述。这本书对了解莫言的生平和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散文集粹。

评分

经典之作,当然不错!

评分

好书好价格好服务!五星

评分

《莫言散文》收录了莫言在1985年至1999年所创作的散文。莫言的作品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莫言的散文保留了他独有的写作风格,汪洋恣肆,激情勃发,文字鲜活率真、妙趣横生,令人回肠荡气,痛快淋漓。  莫言整理了1985年至1999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精选45篇,结集成20万字的《莫言散文》。书中有莫言的童年、故乡的往事,当年因为生活艰难而他本人食量大,自嘲吃相凶恶,苦难之中有幽默。有关于他自己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自诉,十分生动有趣。莫言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书中对他的文学观念作了深入的阐述。这本书对了解莫言的生平和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评分

《莫言散文》收录了莫言在1985年至1999年所创作的散文。莫言的作品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莫言的散文保留了他独有的写作风格,汪洋恣肆,激情勃发,文字鲜活率真、妙趣横生,令人回肠荡气,痛快淋漓。  莫言整理了1985年至1999年创作的散文随笔,精选45篇,结集成20万字的《莫言散文》。书中有莫言的童年、故乡的往事,当年因为生活艰难而他本人食量大,自嘲吃相凶恶,苦难之中有幽默。有关于他自己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自诉,十分生动有趣。莫言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书中对他的文学观念作了深入的阐述。这本书对了解莫言的生平和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散文集粹。

评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散文集粹。

评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散文集粹。

评分

收到书了,书很厚,还没读,对近代史和基督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评分

好书好价格好服务!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