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

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办公建筑
  • 建筑表现
  • 建筑年鉴
  • 中国建筑
  • 建筑工程
  • 设计参考
  • 建筑图纸
  • 现代建筑
  • 建筑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4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116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51
字数:17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表现年鉴2010:办公建筑》是一套专业的建筑表现图全集,它全面反映了建筑设计及建筑表现行业的新成果,旨在打造中国极具影响力及专业性的建筑表现行业年鉴。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本年鉴的征稿消息发出后,得到行业里各路英雄豪杰的积极呼应和踊跃投稿,最终使本年鉴得以顺利面世。我们用专业年鉴的形式把优秀的建筑表现作品记录下来、推广开去,全面展示建筑表现图绘制的先进技法及精彩效果。同时,也使本年鉴成为建筑表现企业自我展示、宣传交流的平台。

作者简介

张先慧,中国麦迪逊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中国(广州、上海、北京)“广告人”广告书店董事长,广州先慧策划工作室主持人,“麦迪逊丛书”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005 文化建筑
体育
影剧院
博物馆
展览馆
文化中心
学校
图书馆
会议中心
宗教

005 办公建筑
商业办公
行政办公
科研办公

005 办公建筑
单位办公
广播电信
电力
物流基地
工业厂房

141 居住建筑
居住规则
居住景观
高层
小高层
多层
单体别墅
联排别墅

005 商业建筑
商城
酒店
商业区
售楼中心
娱乐城
会所
商业街
市场

005 景观与规划
城市规划
景观规划
旅游度假
古建筑
广场
公园

318 公共建筑
机场
车站(收费站)
医院
银行
港口、码头
道路、路桥、河道

005 力方国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品集
文化建筑
办公建筑
居住建筑
商业建筑
公共建筑
景观与规划

前言/序言


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 书籍简介 本书是继《2009中国建筑表现年鉴》成功发行后,建筑视觉化领域又一部重量级作品。它聚焦于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创新性的办公建筑表现案例,全面展示了彼时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在可视化表达上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 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现代办公空间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甲级写字楼、企业总部、创意园区等各类办公建筑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是商业效率的载体,更是企业形象、地域文化与未来工作理念的象征。为了清晰、精准、富有感染力地传达这些复杂的设计理念,建筑表现(Architectural Visualization)技术和艺术水平也迎来了爆发式的提升。 内容结构与核心特色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顶尖设计院、知名建筑事务所、以及专业CG制作公司的近百个精选项目。内容严格按照办公建筑的不同类型与功能需求进行系统化编排,确保了案例的广度与深度。 第一部分:超高层与地标性办公综合体 此部分集中展示了中国城市天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巨型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对表现的宏大叙事能力和精确的体量关系处理提出了极高要求。读者可以看到如何通过高角度鸟瞰、环境融合技术(Environmental Contextualization)以及对材质的细腻刻画,来展现一座摩天大楼在城市肌理中的核心地位与视觉冲击力。重点分析了日景、夜景表现中对灯光效果、天气条件(如雾气、云层)的控制,以及如何利用动态透视来强调建筑的垂直上升感。 第二部分:总部大楼与企业形象表达 针对大型企业为树立品牌形象而建造的专属总部,本章节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核心业务融入到建筑表现中。案例中着重表现了入口门厅、董事会议室、高管办公区等关键内部空间。表现手法上,更加强调“故事性”和“情感连接”,例如通过对室内灯光温度的把控、家具的风格选择、以及少量人物活动的点缀,来烘托出企业严谨、创新或稳健的基调。特别是对复杂幕墙系统(如双层玻璃幕墙、遮阳格栅)的材质表现,体现了当时行业在表现精度上的突破。 第三部分:创新型办公与产业园区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强调灵活性、协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新型办公空间开始涌现,如科技园、创意孵化器等。本部分的作品着重表现了开放式办公布局(Open-plan Office)、共享空间(Co-working Spaces)以及室内外空间的融合。表现的重点在于“流动性”与“活力”。大量的室内场景图展示了自然采光在提高员工福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材料的偏好——例如大量使用的清水混凝土、裸露的管道结构(Loft风格),反映了当时追求真实感和工业美学的潮流。 第四部分:表现技法深度剖析 不同于单纯的图片展示,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技术层面的回顾与解析。虽然不直接提供具体软件教程,但通过对精选案例的图注和旁白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主流的制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1. 场景搭建与建模精度: 对比了传统多边形建模与早期的参数化建模在处理复杂几何体上的应用。 2. 渲染引擎的成熟度: 探讨了当时主流渲染器(如V-Ray, Mental Ray)在处理全局光照、焦散(Caustics)和次表面散射(SSS)上的进步,尤其在表现玻璃、金属和磨砂材质时的效果提升。 3. 后期合成的艺术化: 详细分析了图层叠加、色彩校正、氛围雾效、以及后期添加高精度植被和环境元素(Kitbashing)如何将技术渲染图提升到艺术作品的层面。许多优秀案例展示了对胶片感、空气透视的追求,使画面更具电影质感。 时代背景下的行业意义 2010年是中国建筑行业在快速扩张中寻求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不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建筑设计理念与可视化技术发展水平的缩影。它记录了设计方如何利用日益精进的视觉技术,去说服业主、打动规划部门、并最终引导公众对未来办公环境的想象。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史、城市发展史以及建筑视觉传达艺术的专业人士和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视觉参考资料,展现了从概念到落成的每一个关键表达节点。它清晰地勾勒出,在那个阶段,中国建筑表现师们如何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温暖、可感知的空间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无疑是建筑设计界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尽管我尚未深入翻阅其具体内容,但从书名和其所在的“表现年鉴”系列来看,它聚焦的领域——2010年中国涌现出的优秀办公建筑设计案例,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在那个时间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期,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必然经历了显著的迭代与创新。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时期,建筑师们是如何平衡功能性、美学表达与日益增长的可持续性要求的。是更偏向于大胆的结构实验,还是在细节处理和材料选择上体现出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考量?我设想书中会收录大量高质量的渲染图、施工图局部放大以及或许还有一些项目背后的设计访谈。如果这些内容丰富,它将不仅仅是一本“看图集”,而是能提供一套理解当时主流设计思潮的钥匙。尤其对于正在从事商业地产项目规划或学习建筑表现技法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些成熟案例的展示手法、光影捕捉能力,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推销”一个建筑概念,都是极具学习价值的。我希望看到那些标志性的、在当时引起广泛讨论的项目,能被以最专业、最详尽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示出中国在现代办公环境营造上的独特探索。

评分

拿到一本厚重的年鉴,首要的直观感受往往是其装帧和印刷质量,而这本《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给人的感觉,用“沉甸甸的行业记录”来形容可能最为贴切。我预期它会大量展示彼时最前沿的建筑可视化技术——要知道2010年,V-Ray和Rhino等软件的使用已日臻成熟,但实时渲染和参数化设计尚未像今天这般普及。因此,书中呈现的作品,应该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精心雕琢的“数码艺术感”,那种耗费大量人力在后期合成上,力求将材质的细腻和环境光的微妙变化捕捉到极致的风格。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绿色办公”的尝试,在2010年,节能减排和LEED认证开始在中国被认真对待,不知道这些办公楼的设计师是如何通过立面设计、遮阳系统,或者对自然采光的利用来体现这些理念的,并且这些理念是如何通过表现手法成功传达给非专业观众的。这不仅是看建筑本身,更是看一门“如何用图像说话”的专业技术展览。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不同表现软件和流程的介绍,那就更好了,那将为研究当时的设计工作流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城市肌理和空间活力的观察者,我对办公建筑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冰冷的玻璃幕墙。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活力和企业文化。因此,我更倾向于从书中寻找那些“人性化”的瞬间。2010年的办公空间,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是否已经开始关注员工的休憩区、非正式会议空间,乃至引入了更多的公共艺术元素?如果年鉴只是堆砌了宏大的鸟瞰图和冰冷的室内效果图,那它就失去了作为时代剪影的价值。我希望看到那些关于中庭、茶水间、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那些真正体现了“人在建筑中”的尺度感和舒适度的画面。一个好的办公建筑年鉴,应该能让我感受到在这些空间里工作的人们,他们的日常是如何被这些空间形态所塑造和影响的。它应该能揭示出,当时的中国企业是如何通过他们购买和定制的办公环境,向外界投射他们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取向的。这种社会学层面的解读,是纯粹的技术展示所无法替代的深度。

评分

从文献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汇集了特定年份优秀作品的年鉴,无疑是对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锚点。研究历史,我们必须回溯到那个时间点上的最佳实践。2010年,中国建筑行业正处在一个从快速扩张向注重质量转型的关键节点,办公建筑作为商业地产的核心品类,其设计质量直接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心态变化。我期待这本书中能清晰地展示出,相比前几年,设计语言上是否有更明显的成熟或转向?是更趋向于本土化元素的现代转译,还是继续在全球化风格的浪潮中寻求突破?此外,由于是“表现年鉴”,它也反映了当时建筑效果图制作的最高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史。通过对比不同事务所的作品,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市场上主流的设计表达“语汇”是什么,哪些视觉母题(如特定的光照、天空背景、人物摆放方式)被广泛采纳,哪些新兴的设计理念通过这些视觉手段获得了市场和业主的认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行业“共识”形成过程的微观视角。

评分

翻阅任何一本年度合集,都会带着一种“时代博物馆”的探寻心情。对于《2010中国建筑表现年鉴:办公建筑》,我的好奇点在于其广度和代表性。它是否收录了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办公项目?是偏重于一线城市的超高层地标,还是也涵盖了二三线城市中那些充满地域特色和创新思维的中小型企业总部?办公楼的设计,尤其是在那个时间,往往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载体。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设计,与本土科技新贵的设计之间,必然存在着有趣的对话和差异。我希望年鉴的编排逻辑能够引导读者进行这种横向比较,而不是仅仅孤立地展示每一个项目。如果能提供清晰的项目背景信息——比如业主是谁、设计目标、主要的挑战——那么视觉效果的震撼力才能真正转化为深刻的理解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十多年前,中国精英阶层的工作生活空间是如何被想象和建造出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