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653-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

DL/T 653-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653-2009
  • 高压并联电容器
  • 放电线圈
  • 技术条件
  • 电力设备
  • 电气标准
  • 测试规范
  • 安全标准
  • 电容器
  • 放电装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653-2009-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50Hz、6kV~66kV电力系统中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所配用的单相放电线圈。型式为全密封油浸式、充气式和干式(仅适用于户内)。放电线圈高压绕组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容器剩余电压降至要求值。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兼作电压测量和为继电保护提供电压信号。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性能与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放电线圈的接线方式及额定电压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型号表示

精彩书摘

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的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50Hz、6kV~66kV电力系统中高压并联电容器组所配用的单相放电线圈。型式为全密封油浸式、充气式和干式(仅适用于户内)。放电线圈高压绕组与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并联连接,使电容器从电力系统切除后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容器剩余电压降至要求值。当放电线圈有二次绕组时,可兼作电压测量和为继电保护提供电压信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11.1-1997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
GB1094电力变压器
GB1207电压互感器
GB2900.16电工术语电力电容器
GB6450干式电力变压器
GB/T7252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GBfr7354局部放电测量
GB/T7595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
GB/T11023高压开关设备六氟化硫气体密封试验方法
GB/T11024高电压并联电容器
GB/T169271~16927.2-1997高电压试验技术
JB/T5357电压互感器试验导则
IEC60076电力变压器第11部分:干式变压器
3 术语和定义
除本标准内明显说明的定义以外,其余定义符合GB2900.16的规定。
3.1
放电线圈discharge coils
当电容器从电源脱开后能将电容器端子上的电压在规定时间内降到规定值的带有绕组的器件。
3.2
高压端子high voltage terminal
与电容器并联连接构成泄放电容器剩余电荷的放电线圈的出线端子。
3.3
一次绕组primary winding
与高压端子相连的绕组。
……

前言/序言


替代性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综述:聚焦电力系统保护与电能质量控制 本篇概述旨在介绍一系列与电力系统运行、设备选型、安全防护以及电能质量控制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现代电力工程实践的基石。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涵盖的范围不包括特定针对“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如DL/T 653-2009)的详细内容,而是侧重于电力系统更宏观、更基础的通用性要求及其他关键设备的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规范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快速、准确的故障检测与隔离能力。继电保护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 1. 继电保护装置的通用技术要求 电力行业对于所有继电保护装置(包括微机保护、继电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二次设备)都有严格的通用性技术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了装置的环境适应性(如温度、湿度、抗振动和电磁兼容性EMC)、基本性能指标(如动作时间、准确度等级、二次回路的耐压要求)以及人机界面和通信协议的标准化。例如,标准会详细规定在不同海拔、不同季节的运行温度范围,以及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装置应如何保持稳定运行和正确动作。 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集成标准 现代变电站依赖于综合自动化系统(SAS)实现信息采集、保护、控制和监测的一体化管理。相关的技术规范着重于系统架构设计、过程层、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信息交互标准(如IEC 61850系列标准)。这包括数据模型的定义、报文的优先级划分、网络冗余设计、时间同步的要求(如采用IEEE 1588 PTP技术)以及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确保保护和控制信息的实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3. 特定电气设备保护定值与校验规程 针对变压器、线路、母线等关键一次设备,存在专门的保护定值整定与现场校验规程。这些规程详细规定了如何根据设备的铭牌参数、系统短路电流水平、非对称度、暂态特性等,计算出过流保护、纵差保护、瓦斯保护、距离保护等的精确动作定值。校验规程则指导现场工程师如何使用测试设备,模拟各种工况(如直流分量、二次回路断线、辅助电源中断等)来验证保护装置的定值是否正确、功能是否完备。 第二部分:电能质量控制与谐波治理标准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技术标准旨在规范电能质量指标的监测、评估和治理措施。 1. 电能质量监测与评估导则 标准界定了电能质量的各项基本参数,如电压偏差、三相不平衡度、电压波动与闪变、谐波与间谐波、瞬态过电压等。它们规定了监测点位的选取原则、监测仪表的准确度等级、数据统计的周期与方法,以及如何依据监测数据对用户或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水平进行分级评价的准则。 2. 谐波控制与治理技术规范 针对电力系统中常见的谐波污染问题,标准提供了从源头抑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技术指导。这包括对非线性负载(如变频器、整流设备)的谐波注入限制要求(如符合GB/T 14549的限值),以及在电网侧设计和应用有源滤波器(APF)、无功补偿装置(SVG/SVC)和无源滤波器时的设备选型、设计计算、接入点选择和投运测试的标准。规范会详细说明滤波器并联或串联接入系统的阻抗匹配原则。 3. 无功补偿与电压稳定技术 与电容器相关的规范通常涵盖了中低压侧的自动无功补偿装置(SVG、SVC、TSC/TSR等)的设计与应用。这些规范侧重于如何根据系统潮流和负荷特性,动态调整无功功率输出,以维持系统电压稳定。要求包括动态响应速度、稳态补偿精度以及多套装置间的协调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高压电气设备通用安全与试验规范 高压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开关、套管、GIS等)的制造、验收和运行维护,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或行业规定的试验和验收标准。 1. 典型高压电气设备的交接试验与预防性试验规程 这些规程是确保设备出厂合格和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它们详细规定了对各类高压设备的例行试验(Routine Tests)、型式试验(Type Tests)和特殊试验(Special Tests)。例如,对于断路器,规范会详细描述在不同电流、电压等级下进行分、合闸时间测量、超温试验、介质强度试验(如雷电冲击试验、工频耐压试验)的具体步骤、环境条件和合格判据。 2. 绝缘配合与套管技术要求 绝缘配合是高压设备设计的基础,标准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下,设备外绝缘(如污秽等级、爬距设计)和内绝缘的耐受电压水平。针对变压器和开关等设备上的套管,有专门的技术条件规定了其结构设计、材料要求、局部放电试验的限值以及在特定大气条件下的运行要求,以防止闪络和击穿事故的发生。 3. 电缆附件与线路运行维护 高压和超高压电缆系统(包括电缆本体、接头、终端)的安装和维护有着极其严格的规范。这包括对电缆敷设环境的温度和机械保护要求,对电缆接头制作过程的洁净度控制,以及投入运行后的局放测试和直流/交流耐压试验的流程和标准。这些规范确保了电缆线路这一重要输电通道的长期可靠性。 总而言之,本综述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覆盖了电力系统的保护自动化、电能质量治理、关键高压设备的制造验收与运行维护等多个维度,共同构成了现代电力工程实践中对设备性能、系统安全和运行可靠性的综合性技术约束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描绘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确性,这对于要求零失误的电力行业来说,是极大的优点。例如,在描述线圈内部引出线的焊接工艺时,它不仅给出了所需的焊料成分和加热温度范围,还特别指出了在特定连接点可能出现的“冷焊”或“过度氧化”的后果,并配有相应的金相分析示意图。这种对微观工艺的关注,直接关系到设备在数十年运行周期中的长期可靠性。此外,书中对不同电压等级(如110kV、220kV、330kV等)的放电线圈在设计参数上的递进关系,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层级划分,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电压越高,对绝缘裕度和散热结构的要求呈指数级增长。对于正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或替代性技术评估的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技术基线是极其扎实和不可动摇的,它为所有创新提供了必须跨越的性能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初看之下并不算抢眼,典型的专业技术书籍风格,图表密度高,公式符号繁复,对于非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来说,门槛不低。但这恰恰说明了其内容的纯粹性与专业深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和抗雷击性能的章节。在高压设备设计中,电磁干扰是一个越来越难以忽视的问题,放电线圈作为大电流回路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电磁辐射和对周围传感器的影响不容小觑。这本书非常细致地讨论了屏蔽层的设计、接地网的优化,以及线圈本体在模拟雷击脉冲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这些内容当作孤立的章节来处理,而是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完整的变电站设计方案中,协调电容器组、断路器以及放电线圈三者之间的时序和电磁特性,确保整个装置包在复杂瞬变过程中的整体可靠性。这种系统集成层面的思考,对于提升工程设计的完备性至关重要。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技术条件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行业标准解读集,毕竟“技术条件”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带着浓浓的官方文件色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错误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具有前瞻性。它没有沉溺于描述历史上的老旧设计,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了现代超高压电网对快速、可靠谐波抑制和电压控制的需求上。其中关于非线性负载增加导致放电线圈工作状态变化的分析部分,是我认为价值最高的。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变电站操作人员在实际巡检中遇到的痛点,例如如何通过简单的电气参数监测来判断线圈是否发生了内部绝缘老化或局部放电加剧的早期迹象。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国际主流IEC标准进行对比的图表,这种跨标准的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最佳实践”的理解边界。对于那些正在进行设备升级换代的项目经理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技术论据比任何销售宣传都更具说服力,它详实地量化了优质放电线圈在提高电能质量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一点着实令人信服。

评分

对于长期在一线从事设备维护和故障排查的资深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于其对“异常工况”的详尽预判。标准的制定往往侧重于“正常”运行下的要求,但现实中,设备的寿命往往取决于它们如何应对那些“不正常”的瞬间。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详细列举了由于电网谐振、操作过电压以及环境温度骤变可能对放电线圈造成的特定损伤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性维护建议。例如,对于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中运行的线圈,书中不仅提及了干燥剂的选择,还提供了基于介损因数(Tanδ)变化率来提前预测绝缘劣化速度的具体计算模型。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实践指导,远比单纯的“合格/不合格”判断更有实操意义。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的传承,帮助后来者规避了无数重复试错的弯路,是名副其实的“避坑指南”。

评分

这本关于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技术条件的专著,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电力系统工程师的案头必备宝典。它没有过多纠缠于电容器本身的设计细节,而是精准地聚焦在了那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组件——放电线圈上。从导体的材料选择、绕组的绝缘结构,到线圈的散热设计和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性能稳定性,每一个技术参数的论述都深入骨髓。尤其是关于暂态过电压抑制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现场故障数据和仿真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不同阻值和电感值配置对系统安全裕度的实际影响。我特别欣赏它对标准解读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照搬了DL/T 653-2009的条款,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电网运行背景下进行了剖析,让读者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应该”怎么做。对于那些负责500kV及以上变电站电气设备选型和维护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规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设计哲学和风险控制思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从基础原理到具体制造工艺,再到最终的型式试验和现场验收标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让人读完后对放电线圈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