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416-2009-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416-2009-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水工建筑物
  • 强震动
  • 安全监测
  • 技术规范
  • DL/T 5416-2009
  • 工程建设
  • 地震工程
  • 监测技术
  • 规范标准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
字数: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416-2009-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下达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5]739号)的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D、附录E、附录J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4 术语和定义
5 监测台阵布置
6 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
7 监测系统的测试、安装与验收
8 监测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9 加速度记录的处理分析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工建筑物震害检查
附录B(资料性附录)强震动监测系统框图
附录C(规范性附录)强震动加速度仪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附录D(资料性附录)强震动加速度仪整机标定方法
附录E(资料性附录)脉动测试
附录F(规范性附录)建台报告格式和要求
附录G(规范性附录)试运行报告格式和要求
附录H(规范性附录)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检测表
附录I(规范性附录)强震动安全监测记录报告单
附录J(资料性附录)安全评估方法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5 监测台阵布置
5.0.1 强震动安全监测应根据设计烈度、工程等级、结构类型和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布置。
5.0.2 台阵设计应包括确定台阵的类型和规模、布置方案、仪器的性能要求,仪器安装和管理维护的技术要求等。
5.0.3 台阵的类型包括结构反应台阵和场地效应台阵。
5.0.4 结构反应台阵测点布置要求:
1 混凝土重力坝和支墩坝反应台阵应在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各选一个最高坝段或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坝段进行布置。测点应布置在坝顶、坝坡的变坡部位或2/3坝高附近、坝基和河谷自由场处。传感器测量方向应以水平顺河向为主,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顺河向、水平横河向、竖向三分量。
2 混凝土拱坝反应台阵应在拱冠梁从坝项到坝基布置2~4个测点;在1/4拱圈处,坝肩处沿顶拱各布置1个测点;拱座沿不同高度处布置2~3个测点;河谷自由场布置一个测点。传感器测量方向应布成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竖向三分量,次要测点传感器可简化成水平径向。
3 土石坝反应台阵测点应布置在最高坝段或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坝段。测点应布置在坝顶、坝坡的变坡部位、坝基和河谷自由场处,有条件时宣布设深孔测点。对于坝线较长者,宜在坝顶增加测点。测点方向应以水平顺河向为主,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顺河向、水平横河向、竖向三分量。对于重要的溢洪道建筑物宜进行布点。
4 进水塔反应台阵应沿高程布置:塔基、塔顶、塔高2/3处的附近。宜布置成三分量。
5 垂直升船机反应台阵测点布置在塔柱和承船箱上。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DL/T 5416-2009 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之外的其他水利工程相关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 --- 探索水利工程的广阔天地:一批重要技术专著与规范导读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涉及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灌溉供水、水力发电等多个方面。在众多技术标准中,针对特定工程环节和专业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构成了该领域知识体系的核心。以下将介绍几类在水利工程实践中同样至关重要的技术专著和规范,它们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 一、《水工建筑物设计通用规范》(GB 50068-2019)及其相关解读 《水工建筑物设计通用规范》是指导我国各类水工结构物设计工作的纲领性标准。它确立了从基础地质勘察、结构选型、荷载取值到安全验算的总体原则和技术要求。 该规范的核心在于系统性与综合性。它涵盖了水坝、水闸、溢洪道、引水隧洞等主要建筑物的设计原则。例如,在荷载组合方面,规范详细规定了静荷载、水文荷载(如静水压力、波浪作用力)、地震作用(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与应用,不同安全等级的抗震设防目标)、温度应力以及施工荷载的组合方式。 规范对结构安全性的论述尤为深入,强调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保证结构不发生破坏或失稳)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保证结构在服役期间的正常功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规范对材料的强度、耐久性、抗渗等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导如何进行裂缝控制设计,这是水工结构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 此外,对于基础处理和稳定分析的章节,规范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地基的抗剪强度、渗透变形以及基础与基岩的接触面特性。对于高坝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规范引导设计者采用更精细的数值分析方法来验证稳定性和变形控制。 与之配套的解读著作,通常会结合大量工程案例,对规范中抽象的条文进行具象化阐释,例如,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坝体(如重力坝、拱坝、土石坝)在特定工况下的响应机制,以及如何根据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抗滑、抗倾覆措施。 二、《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技术》(多卷本系列著作) 土石坝因其经济性和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在我国水利工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专门针对土石坝的系列专著,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该系列著作的深度远超一般的设计规范,它侧重于材料本构关系、填筑工艺控制与长期安全评估。 在材料方面,详细阐述了各类填料(如粘性土、砂砾石、心墙料、反滤料)的物理力学指标测试方法、强度参数的确定以及渗透性分析。特别指出,对于心墙坝或斜墙坝的心墙材料,如何通过优化粒径级配和控制最佳含水量,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抗拉伸能力和较低的渗透系数。 在施工控制方面,该系列著作将设计参数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规程。这包括碾压机具的选择、压实遍数、干容重及含水率的现场控制标准。例如,会具体说明在不同土源条件下,如何通过现场密度试验(如环刀法或核子密度仪)来验证压实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95%或98%。对于坝坡防护,如护坡石笼、草皮护坡或混凝土面板的施工,也有详尽的工艺流程和质量验收标准。 在稳定性分析上,这些专著引入了更先进的分析模型,如瞬时(或瞬态)渗流分析、地震液化风险评估以及长期浸润线变化预测。对于高土石坝,还探讨了如何利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反演坝体的变形模量,以校核和优化长期稳定性计算结果。 三、《水工钢结构与金属结构设计规范》(SL 201-2012) 水工金属结构,包括闸门、拦污栅、泄水管、启闭机以及压力钢管等,是水工建筑物实现运行调度的关键部件。 该规范侧重于承载力、疲劳寿命和防腐要求。设计压力钢管时,规范不仅要求满足内外部水压作用下的强度校核,更重要的是对疲劳寿命进行了严格限制。设计者必须考虑水流脉动、启闭操作频率可能带来的交变应力,并通过S-N曲线分析来确保钢管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发生疲劳破坏。 在闸门设计部分,规范详细规定了水压力、泥沙磨损、启闭力矩的计算方法。针对大型或超高水头闸门,还需考虑在地震作用下,启闭机构的联动可靠性。 防腐蚀技术是水工金属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规范明确了不同水质环境(如淡水、海水、富含硫化物的水域)下钢材的选择、表面处理工艺(如喷砂除锈)以及涂层体系的要求,如环氧富锌底漆、环氧云铁中间漆和聚氨酯面漆的配合使用,以保障结构在水下或水汽区的长期耐久性。 四、《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237-1998)及后续修订 水利工程的成败,基础在于地质条件。地质勘察规范为水工结构选址、基础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规范体系强调多尺度、多因素的地质信息获取与综合评价。它指导勘察人员如何进行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如波速试验、旁压仪测试)以及物探工作。 对于坝基和厂房基础,规范要求对岩体进行完整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抗剪强度的精细化评价。例如,提出了岩体质量指标(RQD)和岩体分类法(如Q系统或RMR系统)的应用指南,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基础的允许承载力和基础处理的深度与范围。 在对渗透性的评估中,规范要求进行专门的试验来确定岩体和土体的渗透系数,这对防渗墙、灌浆帷幕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指导工程师如何根据地下水流场分析,设计出有效的导渗和减压措施,防止渗透破坏或扬压力过高。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一个由结构设计、材料科学、地质工程和施工控制等多学科交织的复杂体系。以上所介绍的几类核心技术读物,分别从规范指导、材料细则、结构构造和地质基础四个主要方面,构筑了水利行业安全、高效建设的知识框架,是理解和实践水利工程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预感会立刻被一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学术气息所笼罩。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法律条文与工程实操手册的复杂结合体。我推测,规范中对于“强震动”的定义本身就会有非常精确的界限划分,可能涉及到峰值加速度(PGA)、反应谱的匹配度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概念。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进想必都是层层递进的,从宏观的场地勘测要求,到微观的监测设备选型、安装精度,再到最后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标准,无一不透露出“容错率极低”的行业特征。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不同地区地震波特性的差异性,以及这些规范是否会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而定期更新迭代。对于一个想了解现代基础设施如何抵御大自然的怒火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最硬核的知识框架,但阅读的门槛也随之拔高,需要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作为支撑。

评分

这本《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听起来像是本非常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参考书。我猜想,如果真要拿起它来读,我的第一反应大概是满眼的公式、图表和各种技术术语。对于一个对工程学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本“天书”。它必然会深入探讨地震发生时,那些宏伟的水坝、水库等水工结构如何保持稳定,需要部署哪些传感器,以及如何解读那些密密麻麻的震动数据。我能想象到,书中会对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比如混凝土坝、土石坝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抗震设计标准有详尽的规定,这对于工程师来说是宝贵的指南针,但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恐怕只能感受到工程技术人员肩上的重担与责任。估计书里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论述“安全阈值”的设定,以及在监测到异常振动时,需要立即采取的应急预案流程。整体感觉,这本书是为保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生命线”安全而量身定制的,它承载的是对灾害预防的极度谨慎与科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散发出的气息,是那种经过无数次专家论证和工程实践检验的厚重感。它不是一本关于“为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权威指南。我猜测,它会把复杂多变的地震环境简化成一系列可量化、可控制的技术指标。比如,它可能会细致区分不同级别地震下,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响应速度要求,甚至是不同传感器元件的耐久性标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些规定显得过于细致和繁琐,但正是这种对每一个环节的精雕细琢,才构筑起了宏大工程的安全堡垒。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规范”,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安全承诺书”,是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稳定运行所做出的科学承诺的文字化体现。

评分

如果我手头拿着这本规范,我大概会把它放在书架上,偶尔在需要核对某个特定术语或标准时才会去查阅。它的价值不在于阅读的流畅性,而在于其作为权威参考的“即时可用性”。我猜想,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一定是高度去情感化的,完全服务于技术准确性。例如,在描述如何评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时,书中也许会详细列出滤波器的种类、采样频率的最低要求,以及如何排除环境噪声的干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确保水工结构万无一失的关键所在。对于参与新建或改造项目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圣经”,任何偏离规范的操作都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这种将工程实践的严谨性固化为文字的尝试,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它体现了一种对生命财产安全负责到底的专业精神。

评分

读完后我肯定会有一种“知识的重量感”。这套规范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对于水工结构的抗震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标准化的阶段。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图解不同类型的监测网络布局,比如是采用分布式传感还是集中式传感,以及如何保证在极端事件发生时,电力和通讯的中断不会导致关键数据丢失。更深层次地,规范或许还会涉及到模拟和现实的对接问题,即如何通过这些现场数据,反过来校准和优化原有的计算模型,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闭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它“被阅读”了多少次,而在于它“被执行”了多少次,默默地在幕后支撑着数以万计的工程决策。对我这个旁观者来说,它代表着现代工程文明对抗自然风险的底气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