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电缆
  • 埋地电缆
  • 氯化聚氯乙烯
  • 导管
  • Q/GDW 412-2010
  • 标准
  • 规范
  • 工程建设
  • 材料
  • 管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
字数:3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根据《关于下达国家电网公司2007年度技术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7]555号)安排制定。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根据电网运行对cpvc导管的要求,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参数制定而成。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请注意《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负责起草单位:湖南省电力公司、湖南创业电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参加起草单位:湖南路路通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电力公司长沙电业局、湖南电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Q/GDW 412-2010-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主要起草人:曹志煌、戴毅明、徐岳衡、郭恒、彭勇超、陈平。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4 产品规格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运输、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关于热压缩力与环刚度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埋地式氯化聚氯乙烯电力电缆导管的设计、施工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现代电力电缆敷设与防护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现代电力电缆敷设、安装、运行及防护技术的专业参考书。全书紧密围绕当前电力系统对电缆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的更高要求,系统阐述了从电缆选型到最终投入运行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第一部分:电力电缆基础理论与选型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电力电缆的基本结构、绝缘材料特性及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当前主流的高压、超高压电缆(如XLPE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深入探讨了电缆的载流量计算方法,详细介绍了环境温度、土壤热阻、敷设方式(直埋、桥架、隧道)对电缆散热能力的影响,并提供了针对不同负荷等级和使用场景的优化选型指南。此外,还特别设立章节讨论了特种电缆的应用,如阻燃型、耐火型电缆在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部分:电缆敷设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涵盖了电缆敷设的工程设计原则与具体实施标准。 2.1 路径选择与土建工程 阐述了电缆沟、电缆隧道、直埋等不同敷设方式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在城市、工业区、跨越河流、穿越道路等复杂地形下的路径规划原则。重点分析了土壤勘察对设计的影响,包括土壤电阻率的测量与校核,以及针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特殊处理措施(如换土、注浆)。 2.2 桥架与支架系统设计 对金属线槽、网格式桥架及组合式支架的设计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内容包括载荷计算、跨距确定、防火处理、防腐蚀涂层选择与施工工艺。详细列举了不同材料(如热浸锌钢、铝合金)桥架的适用条件和安装要求,确保结构稳定性和电气连续性。 2.3 沟道与隧道施工工艺 深入剖析了电缆沟、竖井和综合管廊的结构设计要点,包括防水、排水、通风和防火隔断的设计标准。针对隧道环境,详细介绍了通风换气系统的设计参数和紧急疏散通道的设置要求。施工部分侧重于沟槽开挖的稳定控制、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的标准流程。 第三部分:电缆安装、连接与终端处理 高质量的安装是保证电缆长期可靠运行的关键。本部分聚焦于电缆的运输、存放、敷设和接头制作的精细化技术。 3.1 预制与敷设技术 讨论了电缆的吊装、盘放、牵引过程中的允许弯曲半径控制,以及在复杂转角处的辅助工具使用。强调了张力控制在牵引过程中的重要性,防止绝缘层受损。 3.2 终端与接续工艺 这是高压电缆最关键的环节。本书详细介绍了预制式(预成型)与热缩式终端(直通、居中、端口)的安装步骤、清洁要求和应力锥的处理技术。针对传统的浇筑式接头,提供了详细的绝缘脂配比与浇筑工艺,并强调了接头制作环境的洁净度控制。对不同电压等级和导体材质(铜、铝)的连接器选择与压接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电缆的运行监测与防护体系 为确保电力系统的韧性和连续性,有效的监测和防护措施必不可少。 4.1 防腐蚀与防鼠害措施 详细阐述了电缆直埋层、金属护套和铠装层的电化学腐蚀防护原理,包括牺牲阳极法、外加电流法的应用。针对地下敷设,提出了有效的防鼠、防白蚁措施,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保护管或特殊的金属网层。 4.2 运行维护与故障诊断 介绍了电缆运行中常见的劣化机制,如局部放电、绝缘受潮和护套机械损伤。系统介绍了电缆状态检修(CBM)的技术手段,包括: 局部放电(PD)检测技术: 区分局部放电的来源,评估绝缘状态。 直流/交流耐压试验: 试验参数的设定与结果判读。 超高频(UHF)/频域反射(TDR)故障定位技术: 尤其针对故障点的快速、精准定位方法。 4.3 现代电缆监测系统(CMS) 介绍了基于光纤感温(DTS)、光纤测温(DAS)和分布式温度监测技术在电缆敷设空间的应用,实现对电缆载流量的实时优化控制,避免因热点集中导致的局部过载。 第五部分:环保与安全标准 本部分关注电缆工程的合规性与可持续发展。涵盖了最新的国家及行业安全操作规程,包括高压作业的安全距离、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与演练,以及电缆报废后的回收与环保处理技术,确保工程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设计前端到运行后端的全链条技术知识,旨在为电力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设备运维工程师提供一本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的技术手册。它着重于工程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力求在理论指导下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拿在手里分量也挺足,感觉内容肯定扎实。我本来是抱着学习最新埋地电缆敷设规范的心态来的,尤其关注电力行业对新型材料,比如氯化聚氯乙烯(CPVC)导管的具体要求。不过,翻开目录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和一些基础的力学指标,比如耐压强度、抗冲击性这些,对于我们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安装工艺细节,比如精确的土壤回填要求、不同温度下的热胀冷缩补偿措施,描述得似乎有些过于理论化了,缺乏那种“干货”十足的现场经验分享。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应对腐蚀性土壤环境的案例分析,或者是在高负荷运行下,CPVC导管长期热稳定性的监测数据。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材料技术标准汇编,对于深入理解材料本身很有帮助,但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于施工指导的资料才能完全胜任项目要求。我希望下一版能增加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图解分析,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标准化的实验室里,文字的严谨性毋庸置疑,每一个参数的引用都带着“官方认证”的权威感。但说实话,对于一个实际从事电力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纯粹的、去情境化的标准陈述,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比如,书中详尽描述了导管的挤出工艺和内壁的粗糙度标准,这固然重要,但当我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新修的城市道路下,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多根并排敷设时的最小间距计算,并确保未来的检修通道预留合理性时,这本书提供的直接指导却显得力不从心。我感觉它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上做了极大的努力,却在“怎么办”这个问题上有所保留。或许,这是标准制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它必须保持高度的通用性和抽象性,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而言,这种“高屋建瓴”的风格,多少让人感到一丝丝的意犹未尽,总想从字里行间淘出点能直接套用的经验公式。

评分

初读此书,我首先被其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所折服,从原材料到成品检测,逻辑链条清晰,展示了标准制定者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把控。然而,在阅读到关于“应急修复与抢修”的章节时,我发现内容显得过于理想化。书中描述了导管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如何进行切割和热熔修复,但对于冬季低温环境下,PVC材料韧性降低时,现场热熔连接的温度控制和粘合剂的有效固化时间,缺乏明确的、有别于常温操作的指导参数。工程抢修往往是在时间紧迫、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如何快速、可靠地恢复导管的完整性,特别是要满足后续高压电缆的载流要求,需要的是操作性极强的“快速响应指南”,而不是基于理想实验室环境的常规操作流程复述。例如,具体的低温环境下粘接剂配比调整建议,或者推荐使用哪种快速固化型的修补套件,这些在实际抢修中能救命的关键信息,在这本厚重的标准书中却是付之阙如,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它在“保障安全”和“保障时效”之间,略微偏向了前者,而忽略了极端情况下的后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它为CPVC导管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技术性的基石。从材料化学结构到宏观力学性能的各个指标,描述得滴水不漏,对于从事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的同行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圣经”。但作为一名长期在现场负责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管理者,我发现书中对于导管的经济性评估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的探讨非常简略。例如,与传统的钢管或水泥管相比,CPVC导管在采购价格、运输难度、安装人工成本以及预估的维护频率上的具体量化对比数据几乎缺失。我们知道CPVC导管在耐腐蚀方面有优势,但如何在项目招投标阶段,用数据支撑我们选择这种新型材料的合理性,这本书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财务模型支持。这使得我们在向上级汇报或与成本部门沟通时,往往只能依赖工程经验,而非书中明确提供的、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指标。如果能增加一些带有地域差异和工程规模的成本效益模型分析,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量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传统,满满当当的文字和图表,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技术文献,绝非市面上那些追求花哨视觉效果的读物可比。我注意到它对导管的连接件和密封技术部分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论述,这在保障电力传输的长期安全性和防水防潮性能方面至关重要。然而,在讨论到导管的接地要求和防静电措施时,我感觉篇幅相对较短,而且论述的角度更偏向于导管材料本身的绝缘特性,而对外部电磁干扰和雷击防护在埋地场景下的特殊处理,着墨不多。考虑到现代电力系统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复杂的金属管线网络环境,这一点是我在阅读时特别留意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另外,关于不同电压等级电缆(比如10kV和35kV)对导管内径和热负荷的差异化要求,书中似乎是将所有导管视为一个统一的介质来处理,缺乏针对性的分层标准对比,这使得我们在进行多场景优化设计时,需要自己进行大量的跨章节比对和推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