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州话俗语词典》收录约2500条粤语口语里比较常用的熟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也包括少量方言色彩浓厚的复合词,词汇量丰富;对每一词条出现方言字、方言词的,先解释该方言字、词的意义,然后用普通话详细解释整个词条,并举例说明,精炼实用;条目按广州话语音次序排列,附广州音索引与条目笔画索引,查检方便。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很有品味,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地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阅读体验非常棒,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累。装帧的细节处理得也很到位,比如书脊的缝合处非常牢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久保存的工具书。不过,我个人会更期待内页的排版能更灵活一些,虽然现在的字体清晰易读,但如果能在一些重点词汇旁增加一些历史渊源的脚注或者小插图,那就更完美了。作为一个常年和文字打交道的文字工作者,我对实体书的质感要求比较高,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显得特别有档次。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地方语言文化类的书籍,能采用这样精良的制作标准。
评分我最初购买这本书的动机,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快速理解一些老一辈同事在交流时偶尔蹦出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表达。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满了生僻的符号和晦涩难懂的解释,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出乎意料。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清晰,虽然主题是“俗语”,但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汇对译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表达背后蕴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文化心理。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形容人“够秤”的词条解释,不仅给出了字面意思,还详细阐述了在老广州的市井交易中,这个词如何演变成一种衡量人品和诚实的标准。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一个对外地读者来说,也能迅速抓住精髓。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查阅词汇,而是在进行一场生动的、关于地域文化的田野调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最近正在和一个来自广州的老合作伙伴进行项目合作,起初我们之间的交流总感觉隔着一层“文化语境”的墙。自从我开始认真研读这本词典后,情况有了显著改善。我开始能理解他话语中那些微妙的情绪和更深层的含义,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有一次,我试着用其中一个学到的俗语来回应他的一个提议,他当时就非常惊喜,整个会议的气氛都变得更加融洽和信任。这本词典的作用已经超出了“学习工具”的范畴,它俨然成了一种“社交润滑剂”。它让我感受到,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远比掌握语法规则更重要。我对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并记录这些活态的语言财富,深表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工作量和严谨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但从读者的角度看,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小细节。比如,在检索某些跨度较大的俗语时,我发现索引的设置可以更智能一些。如果能增加一个“主题分类索引”,比如将所有与“饮食”、“生意买卖”、“人际交往”相关的俗语集中起来,那在快速查找特定场景用语时会更加高效。现在的查询主要还是依赖首字母或词条本身,对于那些听起来很陌生、不确定首字的俗语来说,定位起来稍显费劲。当然,我知道地方俗语的分类本身就是一项挑战,但作为一个经常需要进行快速检索的用户,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整体来说,它的价值无可替代,但细节的优化会让它的实用性更上一层楼。
评分说实话,我对工具书的耐心度一直不高,很多工具书我都会在买回来后束之高阁,只有在遇到特定问题时才会翻一翻。但这本词典的叙事风格却有一种魔力,让我忍不住想从头到尾翻阅。作者的笔调非常幽默风趣,完全没有一般词典那种严肃刻板的腔调。很多俚语的释义部分,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广在跟你拉家常,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描述某人做事情拖沓的那句俗语,作者引用了一个关于旧时船只靠岸的场景来比喻,那个画面感极强,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种将语言和生活场景深度绑定的编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地方语言的门槛。我甚至开始把它当作睡前读物,随便翻开一页,都能发现一两个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