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 第三版 石油工业出版社

油气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 第三版 石油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油气田开发
  • 油田工程
  • 石油工程
  • 油气技术
  • 行业术语
  • 石油工业
  • 开发技术
  • 名词解释
  • 石油
  • 天然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69589
商品编码:1614250695
出版时间:2009-02-01

具体描述

书名:油气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第三版)

原价:50.00元

售价:42.5元,便宜7.5元,折扣85

作者:叶庆全,袁敏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502169589

字数:482000

页码:488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第1章 开发地质
1.1 油(气)藏描述
1.1.1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1.1.2 油(气)藏地质要素
1.1.3 油(气)藏描述
1.1.4 地下信息
1.1.5 油(气)藏地质模型
1.1.6 构造模型
1.1.7 储层模型
1.1.8 流体模型
1.1.9 油(气)藏地质模型分类
1.1.10 概念模型
1.1.11 静态模型(实体模型)
1.1.12 预测模型
1.1.13 储层地质模型分类
1.1.14 储层地质模型分级
1.1.15 油藏精细描述
1.1.16 原型模型
1.1.17 储层地质知识库
1.1.18 随机建模
1.2 地下构造
1.2.1 构造与地下构造
1.2.2 古构造
1.2.3 圈闭
1.2.4 圈闭类型
1.2.5 微构造
1.2.6 储油气构造
1.2.7 背斜与向斜(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
1.2.8 单斜(单斜构造)
1.2.9 构造图
1.2.10 构造剖面图
1.2.11 核部(核)与翼部(两翼)
1.2.12 构造顶(顶端)
1.2.13 鞍部
1.2.14 顶角与翼角(倾角)
1.2.15 轴面与轴线
1.2.16 枢纽
1.2.17 脊面与脊线
1.2.18 转折端
1.2.19 长轴与短轴
1.2.20 轴向
1.2.21 高点
1.2.22 溢出点
1.2.23 闭合度(闭合差)
1.2.24 闭合面积
1.2.25 构造幅度
1.2.26 对称背斜与不对称背斜
1.2.27 线状背斜、长轴背斜、短轴背斜、穹窿
1.2.28 同沉积背斜
1.2.29 挤压背斜
1.2.30 基底升降背斜
1.2.31 底辟构造(刺穿构造)
1.2.32 披盖构造(披覆背斜)
1.2.33 牵引构造(拖曳构造)
……
第2章 油(气)藏物性与渗流力学
第3章 油(气)藏工程与油(气)藏数值模拟
第4章 采油、采气工程
第5章 开发动态监测
第6章 开发分析及调整
第7章 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索引


《现代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机遇与政策路径》 图书简介 在21世纪的全球格局中,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塑造未来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键驱动力。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气候变化压力、技术创新迭代以及地缘政治重塑的严峻考验。本书《现代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机遇与政策路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视角,解析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的复杂性、紧迫性以及潜在的实现路径。 本书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突破,如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部署、储能技术的进步以及氢能的潜力,更深入探讨了支撑这场转型的经济学原理、社会公平性考量以及至关重要的政策与治理框架。 第一部分: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能源转型”的内涵,阐明其与传统的“能源结构调整”之间的本质区别。能源转型不仅是燃料的替代,更是能源系统、消费模式、价值链乃至社会契约的系统性重构。 1.1 气候危机与《巴黎协定》的约束力: 深入分析了IPCC报告的核心发现,量化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C或2°C目标下,对全球能源部门在时间维度上的减排压力。重点讨论了碳中和承诺的科学基础、经济成本与技术门槛。 1.2 技术奇点与成本曲线的陡峭下降: 详细考察了太阳能光伏(PV)和风能技术在过去十年中实现的“学习曲线”效应,解释了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如何迅速低于传统化石燃料。同时,本书剖析了电池储能系统(BESS)在解决间歇性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未来成本下降的预测模型。 1.3 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的重构: 讨论了能源供给侧的集中化风险(如对特定化石燃料的依赖)如何促使各国寻求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分析了关键矿物(如锂、钴、镍、稀土)的供应链安全,及其成为新时代地缘政治博弈焦点的现象。 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与系统整合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模块,并探讨它们如何在电网层面实现高效集成。 2.1 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与并网挑战: 详细介绍了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尤其强调浮式风电的潜力)和分布式光伏的技术前沿。重点分析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对传统电网的冲击,包括惯量支撑的丧失、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控制难题,以及柔性直流输电(HVDC)技术的应用前景。 2.2 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图景: 区分了短时(秒级/分钟级,如飞轮、超级电容)、中时(小时级,如锂离子电池)和长时(天级/季节级,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热储能)储能技术。探讨了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路线的商业化障碍。 2.3 氢能:未来的“万金油”还是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 区别了“灰氢”、“蓝氢”和“绿氢”的生产路径与碳足迹。深入评估了氢能在重工业脱碳(如钢铁、水泥)、重型运输(航运、航空)以及季节性储能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审视了安全储存、管道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需求。 2.4 数字化赋能的智能电网: 阐述了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于需求侧响应(DR)、虚拟电厂(VPP)的构建以及电力交易的去中心化。强调了网络安全在高度互联的能源系统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部分:脱碳的深层难题与新兴领域 能源转型并非均匀分布,部分“难以减排”(Hard-to-Abate)的部门构成了转型中最具挑战性的壁垒。 3.1 工业部门的深度脱碳策略: 分析了热能需求(高温工艺热)在工业脱碳中的核心地位。对比了使用清洁电力替代、工业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替代燃料(如生物燃料、合成燃料)在钢铁和水泥行业中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3.2 建筑部门的能效革命: 探讨了建筑“近零能耗”标准的推广,聚焦于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地源热泵以及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强调了存量建筑的深度改造(Retrofitting)比新建建筑的能效提升更为关键且紧迫。 3.3 交通运输的电气化与替代燃料: 评估了电动汽车(EV)在全球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预测,并探讨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挑战。同时,对重型卡车、船舶和航空领域中,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和氨/甲醇燃料的研发进展进行了细致梳理。 第四部分:政策框架、融资机制与社会公平 有效的政策设计是加速转型的加速器,而社会接受度则是转型的压舱石。 4.1 碳定价机制的有效性与设计: 对比了碳税、排放交易体系(ETS,如欧盟EU ETS)的优缺点。探讨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如何影响全球贸易与产业布局,以及如何设计更具弹性和覆盖面的碳定价系统。 4.2 绿色金融与投资引导: 分析了公共财政在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作用。深入研究了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创新金融工具,以及如何利用风险缓解策略吸引机构投资者。 4.3 公平转型(Just Transition)的社会维度: 明确指出能源转型不能以牺牲特定地区、工人群体或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化石燃料行业的工人再培训、社会保障和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强调了能源贫困问题在普及清洁能源过程中的规避策略。 4.4 国际合作与技术溢出: 讨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融资、技术转移方面的责任与实践。分析了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发布的净零路径(Net Zero Pathways)模型,以及不同国家在实现路径选择上的差异性。 总结与展望 本书认为,现代能源转型是一项横跨数十年、涉及数万亿投资的复杂社会经济工程。成功转型的关键不在于单一技术的胜利,而在于政策的远见、跨部门的协同、社会共识的达成,以及对风险的审慎管理。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企业高管、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以及关注可持续未来的学者和公众,提供一套理解和应对这场深刻变革的系统性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术语词典这东西,要么是过于陈旧,要么是过于学术化,难以兼顾实用性。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理念简直是业界的一股清流。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字体和晦涩的排版,而是做了大量的留白和合理的模块划分,使得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国际通用术语(API、ISO等标准衍生出的词汇)的解释,通常会附带上对应的英文缩写和全称,这对于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新概念都是通过外部引入的,如果缺乏一个可靠的“翻译官”,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本工具书就充当了这个角色,它不仅仅是“解释”,更是一种“对齐”过程,确保我们所有团队成员对同一概念有共同的理解基准。那种“啊哈,原来这个缩写指的是这个意思!”的顿悟时刻,在这本书里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的学习效率和沟通质量。

评分

拿到这本第三版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踏实”。在油田这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里,信息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之一。一个错误的术语理解可能导致一个价值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决策失误。这本工具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定海神针”。它的内容覆盖面极广,从最基础的地质力学到最尖端的数字化油田管理术语,基本都能找到解释。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表达,而是坚持使用清晰、简洁、符合工程习惯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在多个环节都会出现的交叉领域术语,它会做特殊的标记或引用,方便读者进行知识串联。对比我书架上那些旧版本的资料,新版在收录新事物的同时,也对一些过时的、已被行业淘汰的术语进行了明确的批注和替代建议,这体现了编者对行业发展脉络的尊重和准确把握。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油气田开发人员案头必备的“标准指南”,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工作中的安全感和专业性保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的老兵,我深知一个准确、权威的术语参考资料是多么稀缺的资源。市场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油气百科”多如牛毛,但真正能深入到核心工艺细节、用语精准到没有歧义的,屈指可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力。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表层,而是真正抓住了现场操作和项目管理中高频出现的关键术语。比如,关于“酸化压裂”这个模块,它对不同酸液体系、支撑剂类型以及导流介质的那些专业化缩写和术语的解释,精确到了可以作为技术交底文件的参照标准。我发现,过去在跨部门沟通时,一些技术术语因为理解偏差导致的效率损耗,在使用这本书作为统一参照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它的权威性也体现在对新版规范的跟进上,相比前两版,第三版明显吸纳了近年来国家能源政策和安全环保要求下产生的新名词和新标准解读,这对于确保我们的设计文件合规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每次起草重大的技术报告或对外合作协议时,我都会习惯性地翻阅一下,确保所有引用的专业术语都是最准确、最规范的表达,这种严谨性是其他工具书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油气田摸爬滚打的工程师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记得刚入行那会儿,面对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真是感觉像在啃一本天书。什么地层评价、完井设计、三次采油……每个词都带着一股子“你懂的”的神秘感。以前查资料,要么是翻阅厚得能当枕头的标准汇编,要么就是在网上东拼西凑,信息零散不说,还经常对不上最新的行业动态。然而,这本第三版真的让人耳目一新。它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不是简单的字母排序,而是根据油气田开发的不同阶段进行系统划分。比如,在勘探评价部分,对储层特征、测井曲线的解读术语解释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新人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复杂概念后附带的“应用场景简述”,这比单纯的定义要实用一百倍,立马就能明白这个词在实际工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避免了那种“知道意思,但不知道怎么用”的尴尬。它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毋庸置疑,很多前沿技术和新近出现的工艺名称都被收录进来了,这对于我们保持知识更新至关重要。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本浓缩的、活的行业知识手册,随时都能拿起来快速对焦,解决手头的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对油气田开发流程有着极其细腻的观察和把控。我发现它在某些侧重于特定领域的术语解释上,展现出了超出常规词典的深度。比如,在页岩气开发这个当下热门领域,对于“甜点区选择”、“水力压裂导流效率”这类高度专业化的词汇,它不仅提供了定义,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数学模型或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这对于需要进行方案对比和经济评估的技术人员来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背景信息。它成功地在“工具书的简洁性”和“教材的深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很多时候,一本好的参考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帮你理清“为什么”和“怎么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你在查阅术语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重温了相关的开发原理,仿佛在进行一次高效的知识点复习。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进行技术迭代的从业者来说,这种“融会贯通”的体验是无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