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国学:谈美

跟大师学国学:谈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美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修身养性
  • 鉴赏
  • 经典
  • 中华文化
  • 谈美
  • 大师讲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971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谈美:跟大师学国学》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美:跟大师学国学(第3辑)》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也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需要说明的是,与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谈美书简》相比,《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好读。)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l918年考取香港大学,学习了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以及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22年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任教,后来到上海参与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的创办,倡导“教育独立自由”。l924年发表了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自1925年起,在英法留学八年,期间完成很多著述,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变态心理学》等,并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回国后,受聘为北大西语系教授,主编过《文学杂志》。此后陆续著有《悲剧心理学》、《谈文学》、《谈修养》、《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

目录

朱自清先生序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像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精彩书摘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相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那一般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

前言/序言


《谈美:一部关于美的随笔集》 序言:美的追寻与流淌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星空中,“美”始终是那颗最为璀璨而难以捉摸的星辰。它隐藏在笔墨丹青之间,流淌在诗词歌赋之中,回响在园林建筑的曲径通幽,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情感的表达。我们姑且将这部《谈美:一部关于美的随笔集》想象成一次穿越古今的旅程,一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的种种形态的深度对话。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非一本艰涩的哲学论著,而更像是一位饱读诗书、心怀丘壑的智者,以他温润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幅关于美的画卷,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试图拂去“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浮尘,将那些深埋于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感悟,以一种亲切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是对某种特定美学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随笔,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触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的脉络。这些随笔,如同散落在珍珠项链上的颗颗珍珠,每一颗都蕴含着独特的光泽,而当它们串联起来时,便勾勒出“美”的丰富意蕴与深邃内涵。 第一部分:形色之美——感知世界的东方韵致 当我们谈论“美”,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视觉上的感知。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形色之美并非仅仅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模仿,更包含着一种与天地万物相契合的精神气质。 园林中的“借景”与“意境”: 试想一下,一位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者,他建造的并非仅仅是一处供人游憩的场所,而是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一个承载着文人情怀的精神家园。书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描绘,定然不会止步于假山、流水、亭台楼阁的堆砌,而是会深入探讨其“借景”的巧妙之处——如何将远处的山峦、流动的云烟、甚至是邻家的竹影,巧妙地融入园林之中,使其空间无限延伸,意境无穷拓展。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中国园林的美,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于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体验,更在于那份“景外之景,韵外之旨”。那亭台楼阁的布局,曲折回廊的设计,无不蕴含着“藏”与“露”、“虚”与“实”的哲学思考,引人步步深入,步步生情。 水墨画的“留白”与“写意”: 中国水墨画,更是形色之美的一个极致体现。它摒弃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转而追求一种“意”的表达。“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创作者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起点。一抹淡淡的山峦,几笔飞扬的云雾,看似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万千气象。书中或许会探讨,为何艺术家选择“写意”而非“写实”?这背后是对自然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对事物精神内核的捕捉,而非仅仅是对外在形态的描摹。一棵劲松,一丛兰竹,在画家笔下,便有了人格化的风骨与情操,这便是形色之美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式审美追求。 陶瓷与织锦的纹饰之美: 无论是温润如玉的瓷器,还是色彩斑斓的织锦,它们身上所承载的纹饰,同样是形色之美的载体。这些纹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吉祥寓意。龙凤、祥云、花鸟,这些图案穿越了千百年,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活力的赞颂。本书或许会引导我们去欣赏这些纹饰背后所凝聚的匠心与巧思,感受它们所传递的东方哲学与人文关怀。 第二部分:声韵之美——聆听华夏的悠扬旋律 除了视觉的震撼,听觉的体验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声音,以及声音所承载的节奏、韵律和情感,构成了独特的声韵之美。 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中国古典诗歌,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字的锤炼,更在于其声韵之美。平仄的讲究,押韵的和谐,使得诗歌在吟诵时,如同行云流水,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感。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为何古人如此重视诗歌的“读”而非仅仅是“看”?这便是因为声音本身就承载着情感的力量。一首好的诗,不仅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更能触动心弦,引起共鸣。无论是五言绝句的精炼,还是七言律诗的铺陈,都蕴含着严谨的格律,使得朗诵时,自然流露出一种典雅的韵味。 戏曲的唱念做打与音乐的配合: 中国传统戏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其艺术魅力在于声、形、情的完美结合。唱腔的婉转悠扬,念白的抑扬顿挫,身段的舒展有致,武打的刚劲有力,都离不开音乐的烘托与引导。本书或许会带领读者走进戏曲的世界,去感受那慷慨激昂的鼓点,那缠绵悱恻的唱腔,如何将一个故事、一种情感,以最直观、最富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出来。京剧、昆曲、越剧……不同的剧种,有着各自独特的声腔特色,但都殊途同归,在声韵之美上达到极高的境界。 古琴的清雅与意境: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音乐追求的是一种“静”与“远”的境界。它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悠远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或是一种超然的淡泊。书中或许会描绘古琴演奏时的“减字谱”,以及演奏者如何通过指法的变化,营造出山泉叮咚、风吹竹林般的自然之声。古琴之美,在于其“寂静”,在于其“空灵”,在于一种“弦外之音”的悠长回味。 第三部分:器物之美——承载文明的精致灵魂 物质文明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那些经过古人精心制作的器物,更是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青铜器的纹饰与造型: 从商周的鼎、簋,到战国的编钟,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其厚重的质感、精美的纹饰,以及磅礴的艺术气势,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书中或许会引导我们去欣赏青铜器上那些神秘而富有力量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等,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神灵的崇拜,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而其庄重典雅的造型,则体现了古人对秩序、对称以及力量感的追求。 玉器的温润与德行: “君子比德于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珍贵的装饰品,更是君子品德的象征。玉的温润、坚韧、光洁,被赋予了仁爱、智慧、忠诚、勇敢等美德。书中可能会细致地描绘玉器上的雕刻技艺,如龙纹、凤纹、山水纹等,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远寓意。一块块温润的玉,仿佛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品格,传递着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 文房四宝的意趣与雅致: 笔、墨、纸、砚,这四样文房用具,是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们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人精神、追求雅致生活方式的象征。书中可能会描绘宣纸的质地,墨的浓淡变化,砚的石质纹理,以及笔毫的弹性。这些看似平凡的器物,在文人手中,便化作了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媒介,蕴含着一种精致而深远的文化意趣。 第四部分:人格之美——修身养性的东方智慧 “美”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色与声韵,更深入到人的内在品格与精神境界。 “风骨”与“气韵”的追求: 在中国的美学评价体系中,“风骨”与“气韵”是极高的赞誉。它指的是一种内在的、难以言喻的精神力量,一种超脱于外在形式的生命活力。“风骨”如同梅兰竹菊的君子品格,刚毅不屈,清雅脱俗;“气韵”则是一种灵动飘逸,浑然天成的生命气息。书中或许会探讨,如何在书法、绘画、甚至人物评价中体现这种“风骨”与“气韵”。这是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一种对精神境界的崇尚。 “淡泊宁静”的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物质欲望的超脱,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在喧嚣的尘世中,保留一份宁静,观察生活,体悟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美。书中可能会通过对隐士生活、山林隐逸的描绘,展现这种“淡泊宁静”之美,以及它所带来的超然与智慧。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美,并非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付诸实践。“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美”的追求,同样如此。它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去感悟,去体悟,去践行。书中可能会引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中,去体现一种“美”的品格,一种“善”的德行。 结语:美的永恒回响 《谈美:一部关于美的随笔集》如同一本温润的书签,夹在中华文明的宏伟篇章之中。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用一种平和而深沉的力量,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它告诉我们,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的一呼一吸之中,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每一次感知和每一次思考之中。 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美好,重新拾起那些被忽略的诗意。它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不能忘记精神的滋养;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更需要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它是一次关于“美”的静心体悟,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温和梳理,一次对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读罢此书,愿我们都能成为美的发现者,美的创造者,让美,如涓涓细流,滋养我们的生命,点亮我们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谈“美”的书,首先冲击我的是作者那近乎于挑剔的文字精度。他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生怕一个不慎,就偏离了国学原典所赋予的微妙的语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知识的流动,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攀登”。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用古籍文献搭建的陡峭阶梯,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理解那些层层嵌套的解释和比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代审美取向变化的梳理,比如唐的雍容华贵与宋的内敛清雅之间的分野,分析得鞭辟入里。然而,这种过于精密的解构,反而带来了一种疏离感。当一切都被分解成一个个可供分析的组成部分时,那种整体的、浑然天成的“美感”似乎也被拆散了,留下的只有逻辑严密的结构图。我希望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和情感共鸣,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档案卷宗,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进行了分类、编号和归档。对于渴望在阅读中获得心灵震撼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它的笔触有些过于冷静和客观了,少了那么一丝热切的、充满激情的个人体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和“个人感悟的荒漠”之间徘徊。作者对不同流派美学思想的介绍,清晰明了,展现了他对文献的掌握程度。他没有采取那种煽情的、抒发个人情怀的笔调,而是保持了一种审慎的学者姿态,力求还原历史语境中的“美”的真实面貌。但正是这种高度的“客观性”,让我感到一丝遗憾。美学,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是与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的,是“生命之花”的绽放。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基于个人体悟的真诚流露,哪怕只是几处不那么“完美”的联想或比喻,都能极大地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那些高远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地图,清晰地标示出了每一座美学高峰的位置和海拔,但它没有告诉我攀登过程中,空气的味道是怎样的,也没有告诉我,站在顶峰时,那一刻的心跳加速是否值得。它提供的是知识的骨架,但缺乏支撑血肉的情感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典雅厚重”。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玉石,光泽内敛,分量十足。作者的学识毋庸置疑,他非常善于将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几对矛盾——比如有无、动静、虚实——巧妙地融入对“美”的讨论中。这种深层次的思辨,确实能让人对国学的美学思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而是与宇宙观、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整体结构。然而,这种结构性的深度也带来了阅读上的疲劳感。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多用从句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节奏缓慢,需要反复回读才能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修饰语的细微差别。对于希望获得一气呵成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我甚至想象,如果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用现代的白话文和更简洁的句式来重述,或许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接触到这些精妙的思想,而不是让它们仅仅停留在学者的书房中。这本书无疑是学术的胜利,但在普及性和易读性上,它牺牲了太多。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挺期待的,毕竟“国学”这两个字自带光环,总觉得能从中汲取到点什么古人的智慧,摆脱一下现代生活的浮躁。但读完之后,感觉像是参加了一场精心准备的晚宴,菜式琳琅满目,摆盘精致到让人不忍下口,可细细品味,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家常菜”的熨帖和真诚。它在理论层面的阐述相当扎实,引经据典的功夫毋庸置疑,引用的文献和哲学流派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那些已经对国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巩固。然而,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立即可用的“心法”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操性”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部高屋建瓴的学术综述,将美学的概念拆解得非常细致,从宋代理学到魏晋风度,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侧重和表达。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意境”和“气韵”的探讨,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好,描绘出那些抽象的美学概念时,画面感很强,但最终,我还是没能完全捕捉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薄纱,看得到轮廓,摸不着温度。或许,美学本身就是如此难以言说,但作为一本“学”的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描摹,还有一把能打开那扇门,让我真正走进去的钥匙。

评分

我尝试用一种比较轻松的心态去接触这本书,毕竟谈论“美”应该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更像是在上专业课,而不是闲暇之余的消遣。它非常强调“体”与“用”的结合,但体现在实践上,往往指向的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范式,比如品香、插花、抚琴这些,这些活动本身固然高雅,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节奏极快、空间和时间都被高度压缩的现代人来说,似乎有些高不可攀,成了遥远的空中楼阁。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我每天面对的屏幕、通勤路上的快速消费品中,去发现和创造“美”的线索,但这本书的视角似乎始终停留在历史的庙堂之上,对现代生活的语境关注不足。它提供的理论框架是宏大的,但如何将这种宏大的框架“微缩”到日常生活的角落里,让它真正融入柴米油盐的审美实践中,这本书没有给出太多可操作的指引。这让我感觉,我拥有了一套精美的工具箱,里面装着最高级的木工工具,但我却被要求去修理一个电子设备,工具的匹配度上出现了偏差。

评分

的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下起雨了!

评分

书不错,就是有一点没有包装

评分

同学推荐的,提高美学修养,希望对摄影电影都有帮助

评分

包装好,质量很不错,物流强大

评分

性价比高,推荐购买。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的,值得推荐

评分

京东的购物宗旨就是“多快好省”,个人认为,它的确体现了这四字的精神,性价比非常高,所以一购再购了。

评分

物流依然很给力,包装也很好,送货师傅也热情

评分

到货速度很快,商品质量也不错,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