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读本》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其中书篇近百种,对照现今传世者不到十种。这封先秦文化、思想、书法艺术的研究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竹简,5月起,便陆续运到上海博物馆。经科学测定与文字识读,断代定域为战国时代的楚国竹简,因而定名为“楚竹书”。“楚竹书”简数共约1200余支,简上文字总数高达35000余字,内容涵括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文字学等。
目录
自序
凡例
(孔子诗论)译释
孔子诗论全文
孔子诗论分章译释
壹 总论之部
第一章 总论诗乐文
第二章 总论颂雅风之德,及风雅颂之用心
贰 分论之部
第三章 分论周颂
第四章 分论大雅
第五章 分论小雅
第六章 分论国风
参合论之部合论颂雅风之诗篇
第七章 合论风雅
第八章 合论风雅颂
(缁衣)译释
(缁衣)全文
(缁衣)分章译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一章
第二二章
第二三章
(性情论)译释
(性情论)全文
(性情论)分章浑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参考书目及简称
(孔子诗论)隶定及摹字
(缁衣)隶定及摹字
(性情论)隶定及摹字
精彩书摘
《郭店》“歪”字,陈伟先生以为“亟”之讹字,读“恤”,有“禁止”、“禁忌”义。(《郭店楚简别释》页68)刘信芳先生则以为“歪”是“亘”的繁形。《说文》从“亘”之“枢”训作“竟(境)”,因而刘先生以为今本“禁”可能是“亘”或“竟”之音讹(《郭店楚简<缁衣>解诂》页175)。
浚智案:《郭店》“歪”字的确读作“亘(恒)”。王力波《缁校》引《文选》左思{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绿水。”李善注:“亘,引也。”据此,则简文“亘以行”意即“(君子)用行为来引导人民”,《郭店》本章重在“导民”,而非禁民,依“亘”解之即可。
旭升案:“亘(见纽蒸部)”、“禁(见纽侵部)”,声纽相同,韵为蒸侵对转(参陈新雄师《古音学发微》页1078),可以通假。疑字本作“亘”,意为“引导”(浚智说)、“规范”(《说文》训“亘”为“竟”,通“境”,引伸可以有“规范”义),释义较佳。今本音变为“禁”,释义不如《郭店》本。旨丌所彷:即“稽其所蔽”。《郭店》本作“馆丌所币”,今本作“稽其所蔽”。旭升案:《郭店》“诣”左旁从“食”省、从“口”为饰符,隶定可作“熊”,字从“旨”声,与《上博一》“旨”均应读为“稽”,《说文》以为“稽”从“旨”声。“蒂”,读为“蔽”,原考释径作“蔽”。员穆=文王于几义敬止:即“《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郭店》本作“《寺》员:穆:文王,于佴回敬岩”,今本作“《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上博》本脱“敬”字,今依《郭店》本及今本补。
“于”,发语词。“几”字下部讹近“我”形,仍应释“几”。
旭升案:“几(见纽微部)义(疑纽歌部)”,对照《郭店》本与今本《礼记。缁衣》、《毛诗。文王》,当读为“缉(清纽缉部)熙(晓纽之部)”,“缉熙”、“几义”二词之声韵虽稍有距离,但均当视为联绵词,应该可以允许有较大的音辔幅度。
前言/序言
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竹简,5月起,便陆续运到上海博物馆。经科学测定与文字识读,断代定域为战国时代的楚国竹简,因而定名为“楚竹书”。“楚竹书”简数共约1200余支,简上文字总数高达35000余字,内容涵括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文字学等。以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其中书篇近百种,对照现今传世者不到十种。这封先秦文化、思想、书法艺术的研究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001年11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1册出版,首先发表的是该批文献中字数与竹简保存质量皆高的《孔子诗论》、《性情论》及《缁衣》3篇。《孔子诗论》内容有不少是今本《诗经》旧说所未见的;而《性情论》及《缁衣》2篇,与郭店楚简的《性自命出》、《缁衣》记载相仿,但某些文字又有不同,造成学界不小的轰动。
《上博一》之《孔子诗论》虽非《诗经》全貌,然出自战国人亲笔书写,其时代早于《毛诗》、《鲁诗》、《韩诗》、《齐诗》、《阜阳诗》,可以考见先秦《诗经》学之真实面貌,价值不言可喻,本书经过重新排序,全文理路更为清晰。《缁衣》与《郭店·缁衣》及今本《礼记·缁衣》,《性情论》与《郭店·性自命出》内容人部分相同,但文句、文字又有部分不同,其不同处,恰好可以作为探讨文字、文义之重要参考,且有可以纠正旧说者,其价值亦不言可喻。
《荆楚风物:竹简中的逝去时光》 这是一部以非叙事、非研究、非考证的视角,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战国时期荆楚大地风土人情的读本。它不致力于梳理竹简的学术价值,不纠结于文字的释读辨析,更不企图从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字中挖掘某种严谨的史实或精深的理论。相反,它试图唤醒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日常,让曾经鲜活的生命气息,通过竹简上散落的痕迹,重新触碰到我们。 本书并非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而是一系列精巧的“窗口”,每一个窗口都窥见一段属于战国楚人的生活片段。它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这批珍贵文物中,以一种更具文学性和想象力的方式,撷取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细节。我们不深入竹简的背后,不去探究它的出处、年代、作者,而是让竹简本身成为故事的引子,让文字的残缺和笔画的痕迹,激发我们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无限遐思。 想象一下,在一片宁静的夜晚,你偶然翻开一本古老的竹简。你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声声低语,一段段诉说,甚至是一阵阵叹息。你感受到的不是学者的严谨分析,而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感叹,对未来的期盼。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第一章:食飨与农耕——土地的馈赠与劳作的歌谣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开始。竹简上记录了什么?或许是一份简单的食材清单,或许是一则关于播种或收获的农事提醒,又或许是一首庆祝丰收的歌谣。本书将这些零散的记录,串联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荆楚大地肥沃的土地,农人们辛勤的身影,他们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馈赠,耕种出生命的希望。 我们想象,那些用竹简记录的“黍、稷、稻、粱”,不仅仅是名词,而是承载着无数汗水和期盼的食物。竹简上关于“祭祀”的零星文字,让我们窥见古人对土地神灵的敬畏,对丰收的感恩。我们或许会读到一些关于“猎”的片段,那不仅仅是获取食物的方式,更是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气和智慧的展现。从简单的“取鱼”、“捕鸟”到更复杂的“设阱”、“围猎”,每一个词汇都可能勾勒出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野外活动的场景。 本书不会详细解释这些词汇的含义,而是让你去感受,去想象。那“鱼”的味道,那“谷”的香气,那“酒”的醇厚,都将通过文字的意境,在你脑海中缓缓展开。我们甚至可以从一些关于“税赋”或“贡品”的记录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运作,以及人们对劳动的价值认知。 第二章:市井与交易——物物交换的智慧与人情味的烟火 集市,永远是社会最生动的一面镜子。竹简上可能留下了关于“交换”、“买卖”的痕迹。这些记录,或许朴实无华,却展现了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萌芽,以及人们在交易中的智慧和策略。 我们想象,一个熙攘的市集,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竹简上记录的“布”、“帛”、“铜器”、“漆器”,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当时人们生活品质的体现。当一段关于“尺”、“寸”、“斤”的记载出现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即使在遥远的过去,度量衡的标准化也在悄然进行,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将从这些片段中,提炼出人情味的温度。一次成功的交易,可能伴随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不愉快的争执,或许也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我们还会从中看到关于“债务”或“借贷”的记录,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在处理金钱关系时的复杂心态。 第三章:生活与礼仪——日常的点滴与社会的脉络 除了温饱与交易,战国时期的普通人,也有着他们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竹简上可能记录着一些关于“宴饮”、“祭祀”、“丧葬”、“婚娶”的细节。 当我们读到关于“饮食”的描写时,我们不只是看文字,而是去感受那份“乐”与“礼”。即使是简单的“饮酒”,也可能伴随着特定的礼仪和规矩。竹简上关于“祭祀”的记载,让我们看到古人对祖先的崇拜,对神灵的敬畏,这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社会凝聚力。 而关于“丧葬”的记录,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人们对逝者的哀思。那些零散的仪式、物品的清单,都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至于“婚娶”,那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的延续,社会的责任。 本书将从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中,勾勒出战国楚人的社会图景。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维系家庭,如何参与社会活动,这些都将通过竹简的碎片,变得鲜活起来。我们或许会读到关于“拜访”、“问候”的词汇,这展现了当时人际交往的礼仪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第四章:情感与思绪——内心的低语与生命的咏叹 文字,往往是情感的载体。即使是简短的竹简,也可能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许是一段关于“思念”的独白,或许是一句对“人生”的感悟,又或许是一声对“命运”的叹息。 本书将尝试捕捉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当读到一句关于“离别”的记录时,我们会想象那个送别的人,那个挥手的身影,以及那份无法言说的牵挂。当读到一句关于“希望”的期盼时,我们会感受到,即使在战乱纷纭的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我们还会从一些关于“规劝”、“教诲”的文字中,看到长者对晚辈的关怀,对社会责任的强调。这些文字,就像是穿越时空的耳语,提醒着我们,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也存在着温暖、情感和人性的光辉。 第五章:书写与传承——墨迹的印记与文化的薪火 竹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从竹子的选取,到竹简的削制,再到文字的书写,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本书不会深入讲解竹简的制作工艺,但会让你去感受那些墨迹的生命力。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笔画,那些或圆润或劲挺的线条,都是书写者情感的宣泄,思想的流淌。每一片竹简,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份记忆,一种文化。 我们也会从那些关于“学习”、“抄写”、“传阅”的记录中,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却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络。 结语:竹简的低语,时代的余韵 《荆楚风物:竹简中的逝去时光》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们不纠结于“为什么”,而是沉醉于“是什么”。我们不追求“真”,而是感受“情”。 通过这些零散的竹简,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逝去的时代,感知一群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智慧,都凝聚在这片片竹简之中。这本书,就是一扇扇窗户,让你透过历史的缝隙,去感受那份属于战国楚人的,独特而迷人的风物。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刻的理论,只有最真实的,最动人的,关于生命的点点滴滴。愿你在字里行间,与那个遥远的时代,进行一次温柔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