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彼岸

善恶的彼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尼采(FriedrichNietzsche)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
  • 善恶观
  • 存在主义
  • 人性
  • 反思
  • 批判性思维
  • 文学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7494
商品编码:10133830931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著;赵千帆 译 著作 定  价:2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31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17494 序言
论哲学家的成见(第1—23节)
第二章自由的精神(第24—44节)
第三章宗教人(第45—62节)
第四章箴言和间奏曲(第63—185节)
第五章道德的自然史(第186—203节)
第六章我们学者(第204—213节)
第七章我们的美德(第214—239节)
第八章民众与祖国(第240—256节)
第九章何为高尚?(第257—296节)
自高山之上。终曲。
科利版编者说明
尼采手稿和笔记简写表
译后记

内容简介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晚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就这本书,尼采曾说:“这本书从根本处讲乃是一种现代性批判,包括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甚至也包括现代政治。”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很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很深层的原理。 (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著;赵千帆 译 著作 尼采,德国有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赵千帆,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师从孙周兴教授。
《善恶的彼岸》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线条交织而成的世界,这些线条既是物理的,也是概念的。它们勾勒出我们的存在,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并最终定义了我们所理解的现实。然而,一旦我们试图触及这些线条的边界,试图理解它们如何形成、为何存在,甚至是否有其他可能,我们便不可避免地会踏入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哲学的领域。尼采的《善恶的彼岸》正是这样一部旨在突破既有认知框架,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并探索人类精神深层可能性的著作。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场邀请我们参与的智力冒险,一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善”与“恶”之概念的深刻解剖。 第一部分:对传统道德的质疑与重估 本书的开篇,尼采便毫不留情地指向了西方传统哲学和道德体系的核心——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道德。他认为,自古希腊以来,一种“善”的观念便被确立起来,这种观念倾向于将那些被视为“卑劣”、“软弱”、“平庸”的特质定义为“恶”,而将那些“高贵”、“强大”、“独立”的特质定义为“善”。这种区分并非源自对事物本身的深刻洞察,而是源于弱者对强者的怨恨与反抗。尼采称之为“奴隶道德”。 “奴隶道德”的兴起,在他看来,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压抑。它将谦卑、顺从、怜悯等被弱者奉为美德的品质,冠以“善”的名义,并将阳刚、自信、傲慢等被强者所珍视的品质,污蔑为“恶”。这种颠倒的价值体系,使得整个社会趋向于一种平均化、去个性化的状态,扼杀了人类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尼采并非完全否定所有形式的道德,他反对的是那种僵化、虚伪、缺乏生命力的道德。他主张对一切既有的道德价值进行“重估”,重新审视它们的起源、目的和真实价值。他认为,真正的“善”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创造;真正的“高贵”并非傲慢,而是对自己意志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第二部分:哲学家的任务与新的价值观 尼采将自己定位为一位“自由精神”,一位不畏惧孤独与误解,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哲学家。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不应是思想的奴隶,而应是思想的创造者。他们不满足于重复前人已有的观念,而是要敢于质疑,敢于颠覆,敢于在“善恶的彼岸”开辟新的道路。 他描绘了一幅新型哲学家的画像:他们是独立的思想家,拥有强健的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他们不受社会舆论的束缚,不追求世俗的认可,他们的目标是理解生命本身的动力,并为人类开创新的生存意义。他们需要具备一种“艺术家的品格”,能够以创造的眼光审视世界,将生命的无序与混乱转化为艺术品。 尼采也谈到了“贵族道德”的复兴,但这并非指封建意义上的等级制度,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高贵。这种高贵体现在对自身意志的肯定,对生命中挑战的拥抱,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它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一种不断挑战自身极限,追求更高存在状态的渴望。 第三部分:对自由精神的界定与对“超人”的预示 在《善恶的彼岸》中,“自由精神”是一个核心概念。尼采笔下的自由精神,是那些能够摆脱传统道德束缚,独立思考,并敢于创造新价值的人。他们不被“善”与“恶”的二元对立所局限,而是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人生的意义。 他强调自由精神的孤独与痛苦。因为他们走的路是前人未曾走过的,他们的思想注定会被大多数人所误解和排斥。但正是这种孤独,锻造了他们坚韧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 虽然“超人”(Übermensch)一词尚未在此书中直接出现,但“自由精神”的塑造,已经为“超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尼采所描绘的自由精神,正是朝着“超人”的方向发展。他们是那些能够克服自身弱点,实现自我超越,并为人类创造新意义的先行者。他们不是神,也不是魔,而是站在人类现有水平之上,引领人类走向更高境界的存在。 第四部分:语言、艺术与生命力 尼采对语言和艺术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语言并非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价值的沉淀。许多词汇,例如“善”与“恶”,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意义。哲学家需要审慎地对待语言,并敢于对语言的惯性用法提出挑战。 艺术,在尼采看来,是生命力最集中的体现。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揭示生命的本质,表达生命最深层的渴望和痛苦。它是一种“生命辩护”,是对存在本身的肯定。通过艺术,我们可以超越日常的琐碎,触摸到生命的宏大与深邃。 尼采还探讨了“力量的意志”(Will to Power)。他认为,驱动一切生命和行为的根本动力,并非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对力量的追求,对扩张和超越的渴望。这种“力量的意志”体现在生命的各个层面,从最微小的细胞到最宏伟的文明。理解并顺应这种力量的意志,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关键。 第五部分:超越对立与走向未来 《善恶的彼岸》的核心在于“超越”。它呼唤读者超越传统道德的二元对立,超越表面的善恶之分,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尼采并不是要提倡一种无政府状态的“恶”,而是要解构那些被滥用、被僵化的“善”,从而为真正的生命活力开辟空间。 本书的最后一章,尼采描绘了“群体的历史”,警示人们警惕集体主义的危险,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平庸的,而伟大的思想和创造力往往诞生于少数人。他鼓励读者成为独立的个体,敢于思考,敢于行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善恶的彼岸》是一本充满挑战的书,它要求读者放下固有的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它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但它所带来的思考却可能是颠覆性的。它邀请我们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活?”,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它是一座灯塔,照亮了通往未知精神领域的光辉道路,鼓励我们勇敢地迈出探索的步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焦虑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对周遭的一切都感到迷茫和不满。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向导,带领我走过一片被传统道德标准定义得密不透风的丛林。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些恰到好处的比喻和悖论,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却又充满了令人敬畏的深度。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超人”这一概念的诠释,那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想个体,而是一种不断克服自身、不断自我超越的生命姿态。阅读时,我的心跳会不自觉地加速,仿佛与作者的思绪一同在思想的悬崖边行走,既危险又令人振奋。这本书的阅读痕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笔记本上,充满了各种问号和惊叹号,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生活,而是如何更真实、更勇敢地“成为”自己。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结构极为巧妙,他似乎知道如何将那些最尖锐的思想融入到引人入胜的论述流之中。不同于许多哲学作品那样孤立地探讨概念,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且用极其有力的逻辑将各个部分紧密地串联起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权力意志”的阐述,那段文字极具煽动性,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像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呐喊。作者的语言风格强劲有力,时而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社会弊病;时而又像一位激情四射的演说家,鼓舞人心去超越既有的局限。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搏斗”,你必须全力以赴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但一旦跟上,回报是巨大的,它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自由精神境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和不安,这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不像那些安慰人心的读物,而是直接挑战了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最坚固的信念。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其中关于“永恒轮回”的章节,那种对存在本质的冷峻审视,让人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当下每一个瞬间的极致珍视。作者的笔触是冷峻而清醒的,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类自我欺骗的种种倾向。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停下来,不是因为我不理解文字本身,而是因为我的固有观念在那一刻正在剧烈地松动和瓦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舒服”,而在于它能让你“清醒”。它强迫你直面生命中最深层的虚无与意义的构建过程,读完后,你可能会感到一阵疲惫,但那是一种精神得到充分锤炼后的沉静。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没有给我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感,反而像是在迷雾中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一步步走向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哲学前沿。作者的文字功力炉火纯青,他总能用最精准、最尖锐的词汇,撕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外衣,将隐藏在背后的复杂性暴露无遗。我尤其欣赏他对“价值重估”这一主题的深度挖掘。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长久的沉思,反思自己过去信奉的那些准则是否真的站得住脚。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想上的冲击力,远超我以往读过的任何哲学论著。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亲自去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重塑了一遍,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度的层次感和动态的变化性。对于渴望进行深度自我审视,并对传统伦理持批判性态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让人醍醐灌顶。

评分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对“驯化”的反抗宣言。我以前读到的很多探讨伦理和社会的书籍,大多是在规范或修补现有的社会结构,但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思路,它彻底地颠覆了前提。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机械,每一环都扣得严丝合缝,让人无法找到反驳的漏洞,即便你本能地排斥他的某些结论。书中对“良心”的解构尤为精彩,它将我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罗盘,彻底还原为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在感到一丝寒意的同时,又获得了极大的思想自由。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心智成熟度,因为它不会哄骗你,而是要求你以最诚实的面貌,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冲动和渴望。它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尽管镜中的景象可能令人不悦,但却是通往真正洞察的必经之路。

评分

很好

评分

搞活动时买的,非常划算!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以后继续关注

评分

精品学术著作,值得细读,精读。

评分

挺好

评分

精品学术著作,值得细读,精读。

评分

几年来对尼采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不错,以后继续关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