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附光盘)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骥才 著
图书标签:
  • 木版年画
  • 杨柳青
  • 民俗
  • 传统艺术
  • 中国年画
  • 地方文化
  • 收藏
  • 艺术设计
  • 图像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8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1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年画产地相关人士和国内学者共同从事的一项文化工程,系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资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总其事,共18卷。
  《杨柳青卷》运用文化学及人类学的方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有代表性的年画品种——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与总结,共约155千字,图片900幅。《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不仅收录了大量年画与画版代表作品,亦对杨柳青的重要风物、历史遗迹、民俗事象以及年画制作工艺、店铺艺人、年画歌谣与故事等都进行了深入调查。所作普查范围之广、走访调查知情人之多、查阅资料之丰富翔实亘古未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的出版,打破了杨柳青木版年画一直缺乏全面搜集、系统整理的局面,结束了杨柳青木版年画一直以民间制作、销售为主,缺乏科学统筹管理、正规市场运作的历史,标志着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变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制作精美,资料翔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与收藏价值,既可满足研究与收藏之需,也是精美的馈赠礼品。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
杨柳青卷序:耕耘与收获
概说 杨柳青年画总概
代表作
画的部分
门神 门画
仕女 娃娃
戏出
历史故事 小说评书 传说
世俗杂画
版的部分
分类与张贴
按题材分类
按体裁分类
按功能分类
张贴图示
制作习俗与工艺
版材与纸张
刻版工具
刷印工具
彩绘工具
颜料及其制作
画店与艺人
画店
艺人
销售与研究
销售状况
年画研究
与年画有关的民谣、故事与传说
与杨柳青木版画有关的歌谣
杨柳青木版年画款题
年画故事
代表作目录
后记
附·杨柳青卷调查影像资料(见本书所附DVD光盘)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上下)(附光盘)》之外的其他中国木版年画的详细介绍,旨在展现该领域其他重要流派和价值,字数约1500字。 --- 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瑰宝:探寻其他地域木版年画的博大精深 中国木版年画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当我们提及这一艺术门类时,杨柳青木版年画无疑是其中翘楚,以其精细的勾描、典雅的风格和雅俗共赏的特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国木版年画的版图远不止于此。从黄河之畔到江南水乡,从北国边陲到西南山地,每一个地区都孕育出了具有独特地域风貌和审美情趣的年画流派。深入探究这些未被杨柳青独占风头却同样光彩夺目的艺术体系,是理解中国民间信仰、社会生活和艺术变迁的必要途径。 一、 桃花坞年画:江南文人趣味与世俗生活的交融 与天津杨柳青的典雅细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诞生于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桃花坞年画的产生与发展,深受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熏陶。它的特点在于将传统的版画技艺与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题材上,桃花坞年画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吉祥祝福、神祇故事等主题,更大量涌现出描绘市井生活、戏曲场景和自然风光的作品。例如,那些细致入微的“仕女游园”、“花鸟虫鱼”题材,线条流畅,色彩清雅,少了杨柳青那种强烈的民间装饰性,多了几分吴地特有的清秀与雅致。 制作工艺上,桃花坞年画尤其注重套色的和谐与准确。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常采用单色印制后手工掼彩的方式,色彩淡雅柔和,具有水墨画的韵味。进入清代后,套印技术日益成熟,但其整体色调仍偏向于柔和的蓝、绿、粉系列,与杨柳青那种浓烈的红、黄、黑对比形成鲜明对照。桃花坞年画的衰落与转型也极具代表性,它在近代受到西方传入的照相制版技术冲击后,试图融入西式构图和透视,成为研究中国民间艺术近代化进程的绝佳样本。 二、 绵竹年画:巴蜀文化与道教信仰的深刻印记 如果说江南的桃花坞偏向文人雅趣,那么诞生于四川绵竹的年画,则更贴近巴蜀人民淳朴、热烈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本土道教文化的虔诚信仰。绵竹年画是中国“三大”年画之一,其历史同样悠久,风格极其粗犷、饱满,充满生命力。 绵竹年画的题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宗教性。除了常见的门神、灶神外,以神话传说、历史演义、以及反映地方习俗的作品数量庞大。其中,许多描绘“驱邪纳福”、“祛病延寿”主题的作品,直接服务于当地的民间信仰活动。 在艺术风格上,绵竹年画的线条极其粗犷有力,充满“刀刻感”。画家们善于运用大块的纯色进行对比,很少进行细腻的过渡和晕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用色大胆,红、绿、黄等原色占主导地位,饱和度极高,体现了川西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此外,绵竹年画在木刻技法上,对线条的运用颇有心得,许多作品的墨线直接作为画面结构的主体,显得古拙而富有张力。 三、 漳浦年画:闽南地域的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 位于福建漳州的漳浦年画,是一个相对“隐秘”但艺术价值极高的流派。它集中体现了闽南地区在地理、宗教和移民文化方面的多元影响。 漳浦年画的题材独树一帜。它不仅包含传统的神像和吉祥图案,更大量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故事、宗教戏剧,特别是与海洋、航海相关的元素。由于福建沿海多渔民和商贾,年画中常出现渔船、海神妈祖的形象,以及祈求丰收、平安的特定符号,这在其他内陆年画流派中是少见的。 其制作工艺上的创新也值得关注。漳浦年画在套色上引入了独特的“花纸”和“印花”技术,使得色彩的层次感和装饰性得到了增强。部分作品在印制完成后,还会用彩色颜料进行二次渲染,形成一种独特的“半手工半印刷”的混合效果,使得画面既有木刻的版感,又不失手绘的灵动。其色彩布局往往偏向于冷色调的运用,体现出海岛文化的清冽感。 四、 丰乡、梁平等地年画:中西部地区的古朴遗存 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如河北的丰乡(或称丰宁)、陕西的梁平等地,也存在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年画作坊。这些地区的年画往往被归入“内陆板”系统,其艺术特征趋向于古朴、拙朴,更贴近早期的木版艺术形态。 例如,梁平木版年画(重庆梁平),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著称。其线条简练,造型夸张,常带有明显的雕刻痕迹,追求的是一种粗犷有力的美感。题材上多为本地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风格上继承了更接近宋元时期版画的质朴面貌,较少受到后期商品化印刷工艺的影响。 这些中西部流派的年画,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自产自销”的模式,工艺传承的稳定性高,但也因此在材料和技术上更新较慢,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版艺术最原始、最坚韧的一面。它们是研究中国版画技术扩散与地方化适应过程的活化石。 总结:多元共荣的年画版图 综上所述,中国木版年画的魅力在于其广阔的地域性与题材的多样性。杨柳青的精细雅致固然可贵,但桃花坞的清丽、绵竹的粗犷、漳浦的奇特,以及中西部各地年画的古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宏伟图景。每一种地方年画,都是特定地域社会心理、信仰体系和审美追求的物质载体。只有将它们放在一个多元共荣的体系中考察,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木版年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不朽生命力。这些不同的区域风格,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中国民间艺术史上最为绚烂的一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杨柳青年画之所以迷人,在于它那股子“烟火气”。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艺术,而是扎根于市井生活的喜庆与吉祥的载体。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描绘日常场景、寄托美好愿望的作品,比如那些寓意吉祥的门神、胖娃娃,或是反映节庆习俗的版画。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的侧写,甚至是一些关于杨柳青镇的商业和工艺发展史的描述,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这门艺术的理解。我希望这套书能让我“看见”那个热闹的北方集镇,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样一套上下册的集成,其体量本身就预示着内容资料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完整度,即它是否能涵盖杨柳青年画发展史上各个关键时期的代表作。同时,光盘的加入,我猜测可能包含了高清扫描原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或是口述历史访谈片段。如果光盘内容能够与书本内容形成有效的互补,比如提供一些超高清的细节放大图,或者动态展示传统套色印刷的技艺流程,那么这套书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绝对是值得所有痴迷于中国传统印刷艺术的人们倾力收藏的重磅之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简直就像艺术品一样。光是抱着它,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考究,细腻而富有韧性,看得出印刷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是那附带的光盘,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绝对是给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里面的内容,光是目录页就已经让我对即将开启的这段文化旅程充满了期待。不过,仅仅是捧着它,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传统艺术的庄重与美好,这套书的价值,不单单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本身作为一件文物的艺术性。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抢救和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行动。我非常好奇编辑团队是如何克服材料老化、图像失真等诸多困难,将这些脆弱的木版年画以如此高清晰度的面貌呈现出来的。我希望看到的是详尽的图版考证,包括对每一幅作品的创作年代、画师署名、所用颜料的分析等,这些严谨的学术态度是衡量一套艺术集成价值的关键。这种细致入微的梳理,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资料,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工作是极其耗费心力和时间的,值得我们致敬。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间艺术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尤其关注书籍的叙述方式是否平易近人。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找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介绍,更是一些生动的故事,关于那些画师们的生活,他们的创作心境,以及这些年画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如果能有详细的图说,对比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杨柳青年画的演变脉络,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和蔼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鲜艳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领略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被艰涩的学术术语所阻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