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灯:陈大中金石拓片题跋集

薪火传灯:陈大中金石拓片题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大中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学
  • 拓片
  • 题跋
  • 陈大中
  • 书法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 收藏
  • 古籍
  • 篆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8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25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薪火传灯——陈大中金石拓片题跋集》由【阆风斋】编,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杭州聿书堂设计,本书共收录了陈大中教授百余件题跋书法作品,形式和内容丰富,精品汇集。

作者简介

陈大中,本名陈建中。1962年5月28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2年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2年留校任教,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令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本国岐阜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完全不涉及“薪火传灯:陈大中金石拓片题跋集”: 书名:《江海潮声:近现代中国海事史论稿》 作者:林远舟 出版社:瀛洲文史出版社 定价:RMB 168.00 开本:16开 页码:约 520 页 ISBN:978-7-5699-XXXX-X --- 内容简介: 《江海潮声:近现代中国海事史论稿》 是一部深度聚焦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约1840年至1949年)中国在海洋领域所经历的转型、挣扎与探索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传统的军事史或外交史叙事,而是试图从社会经济、技术引进、法律构建以及民间实践等多个维度,勾勒出近代中国如何从一个内向型的“陆权”国家,艰难迈向承认并参与“海权”世界的复杂历程。作者林远舟教授穷尽数十年心血,利用分散于国内外档案、地方志、商业文书乃至私人信函中的零散资料,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近代中国海事图景。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近代中国海洋认知的演变。 第一部分:觉醒与创伤:海防思维的转型 (1840s–1890s)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的海洋观。作者认为,早期的“夷务”处理模式,实际上是陆权思维对海洋事变的被动应对。重点考察了洋务运动初期,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现代海军与造船工业的建立,并着重分析了这些机构在体制设计上对传统官僚体系的“异化”与冲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剖析了“海防塞防之争”背后深层次的资源分配与战略哲学差异。作者通过对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往来文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了清廷在有限的财政能力下,如何权衡内陆稳定与海洋防御的优先次序。本部分着重论证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溃败,更是近代国家海洋战略尚未定型所致的系统性危机。 第二部分:商埠的崛起与海洋经济的萌芽 (1870s–1910s) 抛开官方海军不谈,本书将大量笔墨投向了近代中国海洋经济的“自下而上”的发展。作者详细考察了轮船招商局的运营困境、买办阶层在洋行与本土航运之间的斡旋,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的社会结构变迁。 本书引入了“海洋基础设施的非对称发展”概念,论述了海关的建立与运作(特别是赫德时期的海关独立性)如何意外地为近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高效、脱离地方藩镇干预的专业管理体系。此外,对渔业现代化、盐税改革中涉及的沿海走私活动与官方禁榷制度的博弈,也进行了详尽的田野式叙述,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海洋资源利用上的适应性与创造力。 第三部分:法律空间的拉锯:治权与领海意识的构建 (1890s–1920s) 近代中国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国际海洋法框架下确立自身的“主权”。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贡献之一。林教授首次系统梳理了清末民初各国在华所享有的治外法权,特别是针对沿海捕捞权、灯塔管理权以及领水争议(如澎湖列岛、东沙群岛的主权模糊期)。 书中详尽分析了清政府在《威斯汀格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对海洋权益的让渡,以及民国政府试图通过修约、制定《水法》等国内法规,来逐步收回或规范这些权益的努力。这部分论述揭示了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被侵犯与主动学习(模仿西方海洋国家法律体系)的交织过程中完成的艰巨过程。 第四部分:内陆精英与海洋视野的对接:教育与人才流动 本书关注了知识精英群体如何从传统儒家“重农抑商”的观念中抽离,开始重视海洋科学与航海技术。考察了早期海军军官的培养路径——从福州船政学堂到德国、英国的留学经历。 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分析了魏源、徐继畬等早期思想家,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洋应用上的具体表现,以及他们如何首次将“全局观”引入中国战略考量。通过对一批在民国时期担任海军部要职的知识分子(如萨镇冰、陈绍宽等)的履历分析,本书探讨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海洋战略的沉浮之间的紧密关联。 第五部分:漂泊者与岸边的故事:海峡两岸的社会网络 为了避免将近现代史写成纯粹的政治精英史,作者转向了社会层面。本部分细致描绘了近代中国沿海地区的移民、海盗(如“水匪”与地方武装的界限)、以及依靠海外贸易生存的家庭。 重点案例分析了福建、广东两省的海外移民网络(“下南洋”现象)如何反哺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及这些海外社群对中国海洋信息获取所起到的非官方作用。书中通过对几份私人航海日志的解读,展现了普通船员在技术落后与外轮竞争下的生存状态,揭示了近代中国海洋文明的“韧性”。 结语:海洋遗产与未来的镜像 在总结部分,林远舟教授回顾了1949年前中国海洋事业所取得的有限成就与巨大遗憾。他认为,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完成了从“对海的恐惧”到“对海的认知”的初步转变,但未能完成“制度化”和“全民化”的飞跃。本书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打捞与重构,为理解当代中国海洋战略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语境,是一部洞察近代中国如何在世界海洋体系中定位自身的关键性著作。 --- 读者对象: 历史学、国际关系学、海洋经济史、社会史研究者,以及对近代中国转型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对拓片细节的呈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以前接触过一些拓片影印本,常常因为墨色的处理不当,使得线条变得模糊或者过于板滞,失去了原件的韵味。但这本书中的图像处理非常到位,那种层层叠叠的层次感、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纸张的纤维纹理都被细致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因为很多细微的笔画特征和刀法痕迹,往往就隐藏在这些难以复刻的细节之中。可以说,这本书在图像技术应用上,为金石文献的出版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

从整体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和研究的重磅著作。它不仅仅是收录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特定学者研究路径和文化关怀的绝佳窗口。每当翻阅至一处,总能被其中蕴含的匠人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所打动。它促使读者不仅仅停留在“看”拓片,而是去深入“读”题跋,进而思考这些文物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审美和思想。这本书的价值是复合型的,兼具了艺术鉴赏、学术研究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多重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那些题跋的语言风格真是丰富多彩,简直是一场书法与文学的盛宴。陈大中先生的笔触时而苍劲有力,时而清雅内敛,不同的心境和感触在方寸之间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有些题跋的叙事性很强,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他与某件青铜器或碑刻的故事;而另一些则充满了对金石文字的精妙解读,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文字,展现了先生多维度的精神侧面,这比单纯欣赏那些冰冷的石刻拓片要生动得多,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史料梳理上的严谨态度。从那些题跋的选取和编排方式,可以看出编纂者对陈大中先生学术脉络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拓片和题跋,更是在其中构建了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引导读者去追溯不同历史时期金石学研究的演变轨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构建起对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认知框架。对每一件拓片的背景介绍和题跋的出处考证,都详略得当,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典雅的书卷气。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摸上去温润细腻,这对于欣赏拓片这种需要细致触感的艺术形式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高清彩印的拓片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连那些细微的刀痕和锈蚀的痕迹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装帧的工艺也十分扎实,书脊处的线装或者锁线方式都很到位,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久珍藏的佳作,而不是那种翻几次就会松散的普通印刷品。整体来看,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使得这本书本身就成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