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朴素,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一种陈旧的年代感,字体是传统的宋体,透着一股严肃的学究气。我抱着它回到家,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套严谨的排版和细致的校注,让人立刻感受到编者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从目录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先秦到晚清各个时期的经典名句,分类上更是别具匠心,不像一般的工具书那样简单地按朝代或主题堆砌,而是尝试构建一套更符合古文语境的检索体系。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意象”的归纳,比如专门开辟了关于“山水意境”、“人伦情谊”的章节,这比单纯罗列句子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这些词语的微妙差别。作为一名长期与文言文打交道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这种“活的”分类法,它不是死板的索引,而更像是一张通往古代精神世界的导览图。虽然初看内容略显晦涩,需要耐心消化,但那种扎实可靠的学术功底,绝对是阅读和研究古籍时最需要的定心丸。
评分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这本辞典的字体和行距处理得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风格差异有所体现。比如,对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它的注释会更侧重于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而对于先秦诸子或汉赋中的语句,则会更强调其哲理性和结构性。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注释策略,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不是一刀切地用现代白话去“翻译”古文,而是努力在保持古文原貌的基础上,提供最恰当的理解辅助。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有种安心感——你知道,当你在古籍的海洋中迷航时,总有这么一本可靠的航海图在等待着你。
评分我接触过好几本号称“古文名句大典”的工具书,很多都是“大而无当”,收录量巨大但实用性差,查询起来如同大海捞针。而这本工具书,给我的感觉是“小而精”,它更侧重于对“常用”和“经典”的深度挖掘,而不是追求数量上的碾压。我尤其欣赏它在“分类”上的匠心独运,很多分类标题都极为精妙,比如直接使用古人自己总结的“格言”、“警语”等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现代修辞学的术语。这使得读者在查找与自己阅读情境相符的语句时,能更快地找到落点。例如,当我需要寻找描写“隐逸情怀”的句子时,直接跳转到那个分类,里面集合的句子往往带有相似的韵味和精神内核,这比盲目地搜索“山”、“隐居”等关键词要高效得多。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据库。
评分说实话,对于工具书,我最怕的就是“故纸堆”的感觉,拿在手里像在啃干面包。但这本《辞典》的装帧虽然传统,里面的内容设计却很人性化。我注意到,它在收录标准上似乎非常克制,只选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且在后世影响深远的句子,避免了大量低质量或过于生僻的“边角料”。这种精选带来的好处就是检索效率极高,我很少出现翻了十几页却一无所获的情况。而且,它的引文校勘做得非常到位,对于那些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异的句子,它通常会注明主要的通行本以及可能存在的误植,这种严谨程度,即便是给资深学者使用也不会觉得不够用。阅读时,我会把这本书放在手边,遇到一个陌生的典故或一个似曾相识的佳句时,随手一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网络资源或碎片化信息无法替代的,它提供的是一种系统的、脉络清晰的知识架构。
评分这次拿到的是第三版,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通常会在阅读一些明清小说或者整理旧笔记时遇到不甚熟悉的引文,以往的经验是,要么查不到,要么查到的解释过于笼统,让人抓不住精髓。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提供“出处”和“释义”,更常常附带一句简短的“语境说明”或者“流变辨析”。举个例子,书中对“乐天知命”这个词条的阐释,就细致地追溯了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变化,从早期的哲学思考到后来的生活态度,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远比一本简单的字典要深入得多。我发现,即便是我们当下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在这本书里也能找到它们最初的、更具张力的原始面貌。这对于我撰写一些需要引用古文来支撑论点的文章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提供的引文不仅准确,而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能立刻提升文本的说服力。
评分很喜欢:.360.?&华骏铭华骏铭,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汉语工具书系列常用古文名句分类辞典(第3版)很不错,收录常用古文名句1200余条——量多按意义类别编排——实用标明朝代、作者,篇名——易考串讲名句的本义及引申义——义切附义类表、名句笔画索引——便查一、本辞典收录自先秦至清末的著名文学作品中的名句约1200句。二、名句按意义类别编排,共分26类。同一类别中的名句按所出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三、每一名句条目包括所引句子、朝代、作者、篇名、释义等五部分内容。四、释义力求准确、简明。如有难字、难词,先加注释有典故的,说明出处。五、为便于读者查检,正文前有分类总目,正文后有名句笔画索引。茕茕孤单没有依靠的样子。孑立孤单地生活。相吊相互慰问。两句以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宽慰描写出作者所处的环境非常孤独。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绝断绝。游交往。驾指出游。言语气助词。几句表达了作者不愿与当时的混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决心和辞官归隐的情怀我要断绝与官场世俗的交往,这世道与我的本性不相符合,我离家出游还能有什么追求!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南朝·梁]江淹恨赋饮恨抱恨含冤。吞声不敢出声。两句通过对古人含恨而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消极的思想感情。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几句用两个比喻,说明居处的高低并不是衡量道的标准,得显达者未必得道,处穷困者未必失道。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巢筑巢。两句以鱼游于沸水、燕巢于飞幕比喻人的处境十分危险。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两句出自嵇康琴赋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沦丧的悲哀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唐]王勃滕王阁序请缨请求赐予长缨,即请求给予报国的机会。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曾出使南越,临行前请受长缨,终将南越王缚归,时年二十余岁,正值弱冠。投笔指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事情。宗悫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曾向叔父表明自己将来的志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几句写作者虽然怀有投笔从戎的壮志,却无请缨的机会。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唐]王勃滕王阁序贪泉相传广州附近石门有水名贪泉,据说人一饮此水就会变得贪得无厌。觉爽指虽身处污浊的环境仍然保持高洁的品格。涸辙干涸了的车辙,指穷困的境遇。两句的大意是喝着贪泉的水却品行愈加高洁,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而心情依然乐观。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唐]王勃滕王阁序地势极极远的地方。南溟南
评分三、每一名句条目包括所引句子、朝代、作者、篇名、释义等五部分内容。
评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评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评分丝竹:古代对弦乐器与竹制管乐器的总称,也泛指音乐。乱:扰乱。查看全部
评分[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评分促销时买的,很实惠!爱图书,爱京东,购书就来京东!
评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巢:筑巢。两句以“鱼游于沸水”、“燕巢于飞幕”比喻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评分内容相当不错值得收藏,是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