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右派国家:美国为什么
定价:52.00元
作者: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 (ohn Micklethwait) ,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Adrian Wooldridge)
译者:王传兴
出版日期:2014年4月
页码:416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
ISBN:9787508644646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等同于西方、西方等同于美国,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从文化上而言,美国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另类”。美国“另类”在哪,这种“另类”所来何处,又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右派国家》对此做出了详尽而富有洞见的解答。
——刘瑜,学者
保守主义塑造了美国,又将如何影响世界?
在导论中,本书作者——供职于《经济学人》杂志的米克尔思韦特和伍尔德里奇——强调他们不属于美国“两大政治阵营”的任何一方。作者凭借这种托克维尔式的不偏不倚,极为有效地向读者解释,右派是如何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深刻地重塑了美国的政治图景。作者追溯了保守主义运动的历史,从麦卡锡时代开始(彼时“保守主义还只是个边缘思想”)直到小布什的第二任期(“右派的胜利”)。
“保守主义的确立”是多个因素组合产生的结果,包括智库的智力、商业利益集团、“老大党”社会保守派“基层战士”的膂力,以及媒体充满同理心的报导。作者认为,保守主义思想已经渗透了美国社会,以至于连民主党的政府也无法使这个长期右转的国家转向。面对这一划时代的政治转型,米克尔思韦特和伍尔德里奇的分析极富洞察力,其透彻与公平的程度无人能及。
想了解美国,首先要了解保守派,这样才能了解世界。
法西斯主义造就了意大利和德国,马列主义造就了苏联和中国。保守主义造就了英国和美国。要想了解保守主义如何造就美国,应该读读本书。正如书中所言,保守主义等于美国主义。
——刘军宁,学者,《保守主义》《投资哲学》作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美国等同于西方、西方等同于美国,却没有意识到其实从文化上而言,美国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另类”。美国“另类”在哪,这种“另类”所来何处,又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右派国家》对此做出了详尽而富有洞见的解答。
——刘瑜,学者
《右派国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敏锐、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美国政治图景。它的分析严肃而富有思想性,让我们明白美国的政治是如何发展到的。
——参议员约翰·麦凯恩,2008年美国总统候选人
这部著作清晰且颇具说服力地描述了美国保守主义的实力,以及保守主义对美国当代政治和对外政策产生的广泛影响……本书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全世界既受推崇又遭贬斥,并往往受到误解,及时矫正了弥漫当今的欠考虑的反美主义论调。
——《金融时报》
序言
中文版前言/保守主义前进的脚步停下来了吗
导论
部分/历史
章/从肯纳邦克波特到克劳福德农场
第二章/保守主义的溃败:1952—1964年
第三章/自由主义的煎熬:1964—1988年
第四章/平分秋色:1988—2000年
第二部分/剖析
第五章/为了得克萨斯州,为了工商界,也为了上帝
第六章/河右岸
第七章/膂力
第八章/非友即敌:右派与反恐战争
第三部分/预言
第九章/遥望前方:通往共和党的支配之路?
第十章/错误因何而起:太南方、太贪婪、太矛盾
第十一章/在敌后方
第四部分/例外
第十二章/不一样的美国
第十三章/建国伊始:美国例外论的根源
第十四章/异端与改革:例外的美国保守主义
第十五章/自由主义退潮时忧伤而经久不息的轰鸣
结论/与右派美国相处
后记/保守派是如何获胜的
附录/众议员的保守主义得分情况
致谢
从普雷斯科特爷爷到小布什——节选自《右派国家》章
乔治三世时期,伟大的英国政治史家刘易斯·纳米尔(Lewis Namier)爵士曾评论道:“是家族而非个人创造了英国的历史——尤其是英国的议会史。”美国的政治史也可以说是这样创造的,在乔治一世(George Ⅰ)和乔治二世(George Ⅱ)时期更是如此。要介绍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里共和主义发生的激进转变——从贵族主义变成民粹主义、从东北部转向西南部、从实用性到意识形态化——由共和主义当今首屈一指的布什家族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普雷斯科特爷爷
布什家族是以的共和党权势集团成员身份开始其政治生命的。他们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在缅因州的肯纳邦克波特避暑,送孩子到寄宿学校和常春藤盟校接受教育,并声称自己与英国王室有血缘关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老布什总统的第13代远房表姐妹。小布什总统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业和铁路的高级主管,也是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首位主席和美国商会的创始人之一。小布什总统的外曾祖父乔治·赫伯特·沃克更是了不起。沃克是华尔街历史上古老的私人投资银行W.A.哈里曼银行的合伙人。在那些华尔街的诡计和与政府奉承拍马而得到的交易中,沃克和布什都有份儿。
布什家族里个获得高级政治职位的人是小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普雷斯科特有着标准的贵族形象:个子高挑,是一个运动天才,举止细心得体。他就是人们期望在参议院的大理石门廊里看到的那种棒小伙。在耶鲁读书期间,他擅长高尔夫球、网球和棒球,进过耶鲁大学的“威芬普夫空前四重唱”合唱团,并加入了该校排外的秘密组织“骷髅会”。1921年,普雷斯科特迎娶沃克之女多萝西,5年后他加盟W.A.哈里曼银行——该银行后来被并入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
普雷斯科特坚定不移地站在老大党的进步一翼。他在国内政策上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在外交事务中则主张国际主义。他没有把儿子乔治送到自己就读过的圣乔治寄宿学校念书,而是让儿子去自己认为更加现代的安多夫寄宿学校就读。
1952年,康涅狄格州在任参议员逝世,普雷斯科特得以在特别选举中当选参议员。在担任两任参议员期间,他充分表明了他的温和共和主义立场。他是美国和平队议案的共同发起人。他非常支持民权、提高工资以及增加移民配额。在他任职参议院的时期,有份报纸的标题生动地写道:“布什说,税负可能得加重了。”普雷斯科特恳请他的参议院同僚,“要有勇气批准必要的高税额,从而提高政府所需的财政收入”,以支付国家的防务、科学和教育费用。1962年,普雷斯科特因健康原因被迫退休,随即获得了母校耶鲁大学颁发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那时,坐在他身旁的是年轻的肯尼迪总统。总统在讲话中这样说道:“您已经为国尽心尽力了,并且为两党树立了典范。”对普雷斯科特来说,党派之争是一个肮脏的字眼。
普雷斯科特是国会山棒的高尔夫球手,经常同艾森豪威尔一起打球。他坚信“礼貌造就一个人”,曾把约瑟夫·麦卡锡叫到一边,就他的粗野行为谴责了一个多小时。无论在感性还是知性上,普雷斯科特都对激进右派满怀敌意。有一次,麦卡锡要到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共和党会议上发表讲话,见到吵闹的人群时,普雷斯科特厌烦得止步不前:“我参加过的会议里,没遇到过像这样的,与会者是一群挤在一起的野猴子。”在家里,他恪守细节,注意合乎标准,因此朋友们称他为“十诫持诫者”。
在肯纳邦克波特的家里,即使是夏天,普雷斯科特也坚持要求四个儿子和孙子们在正餐时穿西装打领带,并且星期天要全部待在家里。娱乐消遣都是振奋精神的活动——或是狩猎,或是充满激情的体育活动。这是为了体现人持之以恒的品性,但后来,许多东西都变了。
……
《右派国家:美国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形塑美国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保守主义。
美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急剧右转,以至于如今不论哪一党入主白宫,这个国家与欧洲相比——甚至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明显更保守了:福利不复存在,死刑的传统根深蒂固,反堕胎呼声依然强烈,监管力度降到了极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义”的支柱轰然倒塌,保守主义的势力已推进到极为广泛的阵线。近二十年,保守主义已成为美国社会隐秘但中坚的力量,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为什么保守主义能够成功。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人》杂志致力于对美国的研究,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理解美国右派必须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团、发言人、组织者和基层民众之中体会权力的流向。这两位敏锐的观察家秉承《经济学人》一贯的反传统与严格论证的作风,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考据、公正的态度以及充满智慧的笔触对保守主义的全景做了纵深剖析。
《右派国家:美国为什么》分为“历史”“剖析”“预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将向你呈现的,不是极右派或极左派讽刺漫画里的美国;它不是要对保守主义运动妄加批评或盲目赞颂,而是希望从各个面向理解保守主义,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强大、有效的政治运动。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John Micklethwait),《经济学人》杂志总编,2010年英国杂志编辑协会“年度编辑”;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经济学人》杂志“熊彼特”专栏作家,曾任该杂志驻华盛顿站主任。
两位作者洞察力深刻,视角宽广,被誉为“当代的托克维尔”。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